程智
摘? ?要:讀懂是新高考背景下小說教學的首要問題,要做到讀懂,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學生有疑處解疑,在無疑處設(shè)疑,從而在對疑點的探究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小說教學;讀懂;解疑;設(shè)疑
中圖分類號:G622.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32-0004-03
萬眾矚目的2021年新高考已塵埃落定,新高考對小說閱讀的考查顯而易見。從2017年開始,小說閱讀躋身于高考必考行列,至今已有五年之久,而在2017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備考中,小說閱讀幾乎是形同虛設(shè)。眾所周知,在不同體裁的閱讀中,小說是和生活最接近的一種,小說閱讀本身能豐富人的認知、激發(fā)人的思考、啟迪人的心智。而如何讓小說教學既能應試,又能實現(xiàn)更高遠的目標,如何讓這片曾經(jīng)荒蕪的土地能再次生機盎然直至碩果累累,這是值得每位中學教師深思的問題。
正所謂,文以意為先,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即創(chuàng)作的前提以意為先,而閱讀的前提也是如此,可以說任何一種文體的閱讀首要任務是讀懂,小說也絕不例外。
一、有疑處解疑
對大多數(shù)高中生而言,小說并不陌生,甚至有些學生早已是閱讀小說的達人了,但大多都是走馬觀花,沒有深入思考與推敲。因此,精讀是讀懂的關(guān)鍵。如何精讀?筆者以為,精讀并不只是多讀幾遍而已,而是應該多提醒學生在讀不懂的地方多加思考,在有疑處解疑。
有疑處如何解疑?最重要的是需要反復研讀原著。例如,在讀魯迅的《采薇》時,學生有很多質(zhì)疑點:阿金姐講的故事是真是假?為什么“聽到這故事的人們”,深深嘆一口氣后會覺得“連自己的肩膀也覺得輕松不少了”?為什么一想到伯夷叔齊,就“好像看見他們蹲在石壁下,正在張開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這些問題恰恰是理解小說的一把鑰匙,也是鍛煉學生分析問題、深入思考問題的絕佳機會。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前文有這樣的敘述:“首陽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進來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類一顆也找不出。叔齊只能用松針做了松針面,端到伯夷的面前。”
由此可見,作者正是在暗示這里是不毛之地,“可吃的野果子之類一顆也找不出”,更遑論“鹿肉”“鹿奶”了,且阿金姐這個有關(guān)“老天爺”的故事本身就是不可信的。講到這個層面,學生的疑問似乎解決了,但還要再深入問一句:“既然是一個聽上去就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那阿金姐為什么還要反復講給人們聽呢?”之所以要追問,是因為這個問題能觸摸到小說中更本質(zhì)的東西。仔細思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阿金姐在這里講一個子虛烏有的故事,無非是想轉(zhuǎn)移矛盾,想推卸責任。這也就不難理解聽到這故事的“首陽村的人們”,為什么深深嘆一口氣后會覺得“連自己的肩膀也覺得輕松不少了”;又為什么一想到伯夷、叔齊,就“好像看見他們蹲在石壁下,正在張開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聽到故事的人們很輕松地卸下那一點點愧疚,且在后來的想像中又很自覺地強化了伯夷和叔齊的好逸惡勞,這樣人們在對故事中咀嚼中、在自我想象的延伸中也找到了一種安慰。因此,阿金姐也好,首陽村的人們也好,都透露了國民性的弱點:善于轉(zhuǎn)移矛盾,喜歡避重趨輕、推卸責任,從而在茍且中偷生。分析到這里,對小說的理解自然又深入了一層,而能夠深入解讀的主要途徑,正是在對有疑處解疑中獲得的。
二、無疑處設(shè)疑
除了在有疑處解疑外,還需要在無疑處設(shè)疑。由于學生人生閱歷不夠豐富,閱讀的過程中往往對一些文字的敏感度還不夠高,需要教師在學生認為無疑時提出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例如,《采薇》中有一句話,“兩人就笑嘻嘻的來嘗烤薇菜;伯夷多吃了兩撮,因為他是大哥”,這里的“因為他是大哥”便意味深長,如果引導學生慢慢體味,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看似閑筆、隨意,實則頗有深意,有一些揶揄、微諷的成分,這里包含著作者對儒家傳統(tǒng)倫理的態(tài)度。
再如海明威的《越野滑雪》(2020全國卷),小說最后有這樣的對話:
“也許我們再也沒機會滑雪了,尼克,”喬治說。
“我們一定得滑,”尼克說。“否則就沒意思了。”
“我們要去滑,沒錯,”喬治說。
“我們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說。
這則引文,作者對兩個人的對話并沒有過多的渲染,表達非常簡潔,學生在閱讀中也常因其語意淺顯而忽略,但稍加注意便會發(fā)現(xiàn)對話中有很個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雙方在對話中不斷地一約再約,且用“一定”“要”不斷強調(diào),這種看似拉家常似的你一言我一語,可以看到兩人都有再次重逢一起滑雪的渴望和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但兩人都要面對身不由己的現(xiàn)實,再有機會一起滑雪的希望是相當渺茫的,所以反復用“一定”來提醒自己、安慰彼此。正是這簡短的幾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二人內(nèi)心的頹喪、郁悶和惘然。
同樣以簡練精致著稱的還有莫泊桑。莫泊桑的小說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敏感度的好教材,例如《守靈之夜》。初讀小說,學生對小說的理解并沒有那么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先在學生的有疑處解疑,比如為什么一定把兒女的身份設(shè)定為一個是法官,一個是修女;為什么一雙兒女對母親的態(tài)度會判若兩人……在這個基礎(chǔ)上,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去關(guān)注一些容易忽視的細節(jié),比如一向以語言簡練著稱的莫泊桑為什么不惜濃墨重彩反復渲染這位死去的母親?
“她去世時并無痛苦,就像一生無可指責的女人那樣平靜地死去。現(xiàn)在她的臉紋絲不動,閉著雙眼躺在床上。她那銀白色長發(fā)梳理得很精心,好像剛剛打扮過。蒼白的面容非常寧靜、安詳、虔誠。顯然,這軀殼里的靈魂多么的溫順。心地純潔的老婦人度過的一生是多么的安謐。這個賢淑的婦人死得一定從容不迫,問心無愧,這是善良婦人的命運?!?/p>
經(jīng)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在渲染中著力突出的是母親的圣潔、安詳、問心無愧,這恰恰與后文子女發(fā)現(xiàn)母親生前外遇的秘密后對母親的負面評價形成了鮮明對比。那么作者反復渲染的目的是為了欲抑先揚嗎?是為了告誡后人不要重蹈母親的覆轍,不要做虧心事讓自己死后也為子女所不齒嗎?我們可以反復品讀作者的敘述腔調(diào),是揶揄還是明嘲暗諷,顯然都不是。從用詞上看:“寧靜”“安詳”“虔誠”“溫順”“善良”“從容不迫”“問心無愧”,這些詞都代表著作者的情感傾向;同時作者又用了“柔和的氣息”“淡淡的月光”構(gòu)筑出唯美的意境,反復渲染這位母親的圣潔、美好。由此可見,作者反復渲染的目的既不是為了欲抑先揚,也不是為了告誡后人不要重蹈母親的覆轍。
除此之外,有一段文字,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容易忽視:“他們?nèi)徊挥浀米约旱母赣H,只知道他給母親帶來不幸。”
這句獨立成段,一定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作者層層鋪墊是在為這個女人發(fā)聲,這所謂的“外遇”從某種程度上說并不是“母親”一手造成的,甚至這種為常人所不屑的“外遇”還有很多合理的成分。此外,僅是對文字的分析還不夠,還需要聯(lián)系全篇小說去解讀。綜合全篇,我們恍然大悟:生活中,很難用一個統(tǒng)一的“法理”和“情理”去簡單界定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是非功過,這世界很難簡單地判定為非黑即白,其中有太多的復雜性、豐富性。
除通過觸摸文字、把握整體體味小說的深意之外,小說中一些獨具匠心的句式和標點也值得我們品味。如,孫犁的《荷花淀》: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聲說:
“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
當女人看到晚歸的男人笑的不似平常時,脫口而出是一句話,是“怎么了,你?”這句話顯然是一個特殊的句式:主謂倒裝。如果在這個似乎無疑之處設(shè)疑,學生會從中深入思考,發(fā)現(xiàn)很多深意?!霸趺戳恕狈旁谇懊?,很顯然起強調(diào)作用,這是女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關(guān)心說出的。同時還可以再引導學生思考,“怎么了”就足能表達意思了,為什么還在后面又加一個“你”?顯然,“怎么了你”雖然也足能表達急切的心情,但不足以表現(xiàn)女人的含蓄內(nèi)斂,只能表現(xiàn)出女人心直口快、直爽的性格。而從上下文看,作者著力塑造的并非這樣的女性形象。我們可以縱觀全文 ,開篇有三段景物描寫,作者竭力渲染一種靜謐、純凈、美好的氛圍,意在烘托這位剛出場的女子,是那樣的安靜、勤勞、賢淑、美好……快言快語、直爽潑辣的性格顯然與之并不協(xié)調(diào)。
再看下文:
水生小聲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p>
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像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說:“今天縣委召集我們開會。假若敵人再在同口安上據(jù)點,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條線,淀里的斗爭形勢就變了。會上決定成立一個地區(qū)隊。我第一個舉手報了名的?!?/p>
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p>
聽到丈夫積極報名,妻子的兩個動作特別值得玩味,先是由于心里一驚,所以手指震動,但她沒有借機撒嬌抱怨,而是不動聲色地把劃破的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第二個動作是“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钡皖^,沒有揚頭,有一絲絲的嗔怪但又用“積極”這個有表揚意味的詞。凡此總總,赫然站立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隱忍傳統(tǒng)、深明大義的女人,所以,面對丈夫不像平常的笑,她首先是備加關(guān)心地問“怎么了”,稍作停頓,見丈夫沒有立即作答,又補問“你?”在這反復追問中,性格立顯。
通過這樣一番咬嚼,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小說讀起來似乎也沒那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