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各界也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道德法治課程的教育地位也日益提升。道德法治課程的目標在于塑造學生的健康、正確、積極向上的法制觀、價值觀、道德觀,為社會培養(yǎng)思想純潔、品質高尚的人才。育人始終以育德為優(yōu)先。小學階段的道德法治課程也始終將教育作為核心。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小學階段道德法治課程是指立足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提高學生思想境界,促進個人能力與品格的提升,保障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達成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持續(xù)提高道德法治課程的客觀性、邏輯性、科學性,革新教育理念。同時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引入多元教學方法,從多維度強化學生的德育品質、法制觀念以及綜合素養(yǎng),本文將從多維度探尋立足于知行合一強化小學階段道德法制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明確道德法治教學目標
長時間以來,傳統(tǒng)教育理念影響讓師生過多地重視應試教育,教師也更多地使用滿堂灌方式開展道德法治教學,未能遵循既定的教學大綱、教學方向與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難以增強小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與道德品質。為踐行知行合一理念,強化道德法治教學的合理性、科學性,教師應探究道德法治課程的本質,確立清晰、正面、積極、健康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意識到本門課程的核心重點,提升中、高年段小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與道德品質,穩(wěn)步提高其思想境界。
當前,小學中、高年段的道德法治課程已逐漸走向專業(yè)化,其蘊含部分晦澀難懂,不利于學生理解的知識點。鑒于此,為確保學生汲取理論知識并做到知行合一,教師應借助教學目標指引學習方向,引入恰當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自主探究,規(guī)劃整體的學習方向。例如,在圍繞道德法治課程“開開心心上學去”單元進行解析時,教師可將教學重點集中于引領學生愛惜書包,愛護書籍,培養(yǎng)學生自理能力,使其更從容地學習。在創(chuàng)建道德法治課堂時,教師應將本單元的教學任務為主要目標,鼓勵學生清楚認知書包愛護、書籍愛護的必要性,讓其具備整理收拾書籍與衣物的習慣,進而達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簡而言之,通過確立清晰的科學目標,鼓勵學生遵循整理信息,學習課程知識,充分凸顯出道德法制課堂的方向性,為知行合一打好基礎。
二、采用多元教學方法
不同于其他學科,道德法治科目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學道德法治課程也是思想境界提升的重要載體,有助于健全學生人格,強化其思想品質。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還應立足于知行合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趣與熱情。立足于學情實際,可以更好地調整并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可創(chuàng)設多元的教學情景,引入繪本故事,調動學生對道德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探究熱情,使其可主動自覺地融入課堂學習活動,并能做到知行合一,增強教學實效性。
比如,在圍繞“拉拉手交朋友”進行解析時,教師應明確本單元的核心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敞開心胸,了解如何真心的交友,使其可感悟集體生活的快樂與成就感。在圍繞道德法治課程創(chuàng)建課堂時,教師也可依托微課視頻、PPT課件等多種方式相互討論,選擇多名學生上臺模擬新朋友見面的場景,教導學生如何找尋話題相互交流。再如,在課堂上,教師還可創(chuàng)建郊游的情景,鼓勵學生融入特定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新鮮感,潛移默化地提高其思想境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多元的教學方式可確保道德法治課堂覆蓋到班內各類型學生,可強化教學效果,踐行知行合一理念。
三、注重激發(fā)學生興趣
現階段,部分教師不重視道德法治課程,未能像文化課開展管理,也沒有嚴格要求課堂紀律;這就容易讓學生對道德法治教育的認知陷入誤區(qū),漸漸地失去對道德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但是對中、高年段小學生而言,興趣所帶來的探究欲望以及對未知的渴望始終是重要的學習動力。
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為充分調動小學生興趣,教師也可引入教學案例,也可創(chuàng)建故事情景,深化學生對道德法治知識的認知,讓其始終保持其對道德法治課程的濃厚探究欲望。興趣始終是推動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教師應盡可能引入趣味、生動的故事案例,讓學生感悟故事中的正義感,強化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其了解何為錯誤行為?何為正確的榜樣行為?在完成基礎的理論知識教學后,為保持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此能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與新鮮感??墒蛊渖羁填I悟,有機整合教學實踐與理論知識。再如,在創(chuàng)建道德與法治課堂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發(fā)揮其直觀、生動的優(yōu)勢,有效調動小學生興趣。
四、借助繪本創(chuàng)建故事情景
基于知行合一理念,小學教師可創(chuàng)設繪本閱讀情景,優(yōu)化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結合中、高年段小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認知特點,推動其積極參與,提升其注意力。比如,教師可借助繪本故事《拖拖拉拉國》創(chuàng)建趣味的故事情境,將活力與生機注入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結合教學反饋情況,讓學生對照問題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繪本故事《拖拖拉拉國》主要內容為小女孩蘇小懶因做事拖拉被送往拖拖拉拉國,歷經艱辛終于在同學們的幫助下重新回到母親身邊。主人公蘇小懶的年齡與中、高年段小學生相近,其內心獨白也貼近于中、高年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很容易讓中、高年段小學生融入故事情景。
當完成故事繪本的閱讀活動后,教師可引入下列問題強化故事情境的真實性:蘇小懶被送往拖拖拉拉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媽媽讓她收拾桌子時,她在干什么?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上述的拖拖拉拉現象?上述問題具有一定層次性,可讓中、高年段小學生逐步深度融入故事情境。同時,教師可結合上述班內學生是否存在下列問題:第一,總愛說等一等;第二,邊做作業(yè),邊發(fā)呆,邊思考其他事情;第三,天黑了,卻因為一直拖拖拉拉未能完成作業(yè);第四,依然需要家長催促,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教師可引導鍛煉小學生對照上述四類情況反思自我的日常表現。
通過統(tǒng)計班內學生出現上述四類情形的人數可以發(fā)現,絕大多數學生存在被家長催著完成作業(yè)的情形,每個同學都多多少少存在上述各個問題;這也意味著小學生普遍具有拖拖拉拉的毛病,他們通常能反思出自己存在的這些問題,但無法做到知行合一。接下來,教師可詢問學生是否愿意做一個小拖拉、蘇小懶。當班內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制定生活計劃。簡而言之,通過引領學生閱讀趣味繪本,創(chuàng)建獨特的故事情景,引入關鍵問題,強化師生間的交流;結合教學反饋情況,引導學生自行反思,了解知行合一的內涵,潛移默化地將道德法治課程的知識點傳遞給學生。
五、為學生樹立榜樣
道德與法治教材是重要的學習素材。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明確學生為教學中心,對教材進行反復解讀。小學教研團隊應深入探尋自我規(guī)劃嘗試、童話故事引導、自我反思、生活現象等重要學習要素,從學生周邊生活深入挖掘教學素材。比如,教師可在班級內創(chuàng)建榜樣案例,從學生中選取典型,重點設置大榜樣、小榜樣兩類型的人物事跡,從合理安排、專心致志、抓緊時間等關鍵詞助手,突破教學局限,引領學生汲取榜樣身上的優(yōu)秀元素,逐漸學會如何正確規(guī)劃日常生活與學習,逐步強化道德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在設置大榜樣時,教師可將齊白石先生作為例子,讓學生學習齊白石爺爺如何能夠在90歲的高齡依然堅持每天完成繪畫任務,詢問學生為什么要今日事,今日畢。經過思索后,部分學生任務,如果今天不能完成任務,那么明天就要完成累積下來大量任務。結合上述案例,教師可引領學生有計劃地參與學習生活,做到今日事,今日畢,進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除了大榜樣,教師還可設置小榜樣,深入了解班內學生的知識背景、性格愛好,從班級內選擇擁有一技之長或藝術天賦突出的學生。同時,教師可設置下列幾個問題。問題一:從幾歲開始練習,練習了多久的鋼琴?問題二:如何從日常中抽出時間學習鋼琴?通過設置下列問題,可引導榜樣人物自主闡述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班內被選為小榜樣的學生從五歲開始學習鋼琴,每天均要練習鋼琴兩個小時,在每周六、每周日還要抽出時間去上鋼琴課。每天放學后,這些學生會寫作業(yè),再練鋼琴,利用空余時間看書,看電視,學習畫畫。教師可讓班內同學向上述榜樣同學學習。
為呈現道德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小學教師應從多角度選出榜樣同學,擴大覆蓋面,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例如,教師可班級選擇熱愛運動,從小學習籃球、足球的學生,將其樹立為榜樣,由其向同學介紹如何科學合理安排時間,充實個人時間。在完成上述的教學活動后,為強化小學生的認知,教師還可引入兒歌:“想學好,要安排;寫作業(yè),不拖拉;備文具,不忙亂;認真做,細檢查;課余學,學特長;家務事,幫著做;勤閱讀,見識廣;有計劃地學習生活,大家會將你夸?!苯柚の兜膬焊?,教師讓中、高年段小學生進一步理解合理規(guī)劃時間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還應將科學的睡眠時間滲透給學生,要求小學生了解到自身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每天要充足的睡夠十小時,進而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六、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模式
當前,家長將主要的時間、精力放置于文化課方面,忽視孩子道德法治教育,未能深刻認知知行合一對孩子發(fā)展的重要性。換言之,小學階段的傳統(tǒng)道德法治教師只是讓學生單純地背誦或記憶課本內容,未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甚至導致學生出現厭學心理。部分教師也忽略學生心理素質,容易讓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態(tài)度出現偏差。
現階段,中、高年段正處于黃金成長階段,部分學生也正處叛逆時期,這更加凸顯出道德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小學階段的傳統(tǒng)道德法治課堂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不注重對學生的思維、心理,更沒有將日常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換言之,教師更習慣于填鴨式以及紙上談兵的方式。為達成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注重革新教學方式,注重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深入探尋道德法治的含義,增強小學生的是非判斷力。在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任務后,教師也應引導中、高年段的小學生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務,做到誠信獎勵;這既有助于強化學生與父母間的溝通,也可拉近師生間的關系。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可預留部分交流互動時間,鼓勵師生相互探討交流,詢問學生都幫助家長做出哪些家務?同學之間做出哪些互幫互助的事情?在上述事件中學生擁有何種心情?通過引導學生間互相交流活動,使其可感悟自身的優(yōu)點與弱點,可強化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學生后續(xù)的學習生活。
七、引入互動展示環(huán)節(jié)
互動展示主要涵蓋展示與互動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互動展示的核心目標在于找尋恰當的解決策略。為強化道德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實現知行合一的目標,教師可引入創(chuàng)建故事情境、樹立榜樣等多種方式。例如,再圍繞如何合理安排時間時,教師可帶領學生找尋合理安排時間的具體策略。為調動學生對于互動、展示的探究興趣,教師可回歸兒童生活設置問題,鼓勵中、高年段的小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參與展示活動。通過將學習作為主線,讓學生能充分融入課堂教學活動,把班內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例如,教師可讓各小組學生以上文所述的繪本為例設計時間規(guī)劃表,提出個人的建議與看法,找尋合理的時間安排策略。在道德法治課堂上,教師可鼓勵各小組同學互動套路并展示討論結果。每天的課后任務設計,共同探討如何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時間規(guī)劃表。為提高教學互動質量,教師可先提出下列時間表:下午五點至下午六點,寫作業(yè);下午九點至下午七點,整理房間,吃飯;下午七點至下午八點,洗澡;下午八點至下午九點,畫畫,看書;下午九點至下午十點,練習鋼琴;下午十點,睡覺。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圍繞上述時間表相互討論,結合個人情況適當刪減,共同總結出合理、有效的時間表。在完成上述教學互動活動后,教師可將各小組制作的時間規(guī)劃表展示給大家。當小組討論活動后,教師也可將健康常識滲透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科學分配時間,方可保障個人健康。在設計時間安排時,教師也應讓學生把握下列原則:優(yōu)先做重要的事情,提前做好必要的事情;非必要做的事情排在最后。簡而言之,在制定時間規(guī)劃時,學生應分清主次,高效地完成目標,做到知行合一。
八、結語
綜上所述,為踐行素質教育理念,讓學生能夠逐漸做到知行合一,小學教師應深入探尋道德法治課程的革新方法。通過借助繪本創(chuàng)建故事情景,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入互動展示環(huán)節(jié),明確道德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采用多元教學方法,注重激發(fā)學生興趣,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助于切實增強道德法治課程教學效果,讓小學生逐漸做到知行合一。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