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耀忠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在于對抽象性的事物理解能力要弱于對形象性事物的理解能力,且喜歡簡單、直觀的閱讀內容。部分小學課文中涵蓋一些較長篇幅的文章,而教學的開展囿于時間,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長文短教”模式的融入,能夠簡化課文閱讀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
任何一篇課文內容都包含關鍵詞、句、段落,而這也是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教師可以借助課文中的關鍵詞等內容,幫助學生認知課文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著重學習課文中的關鍵知識點,對這部分內容進行閱讀、練習、講解、討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學習難點。同時,教師還應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關鍵內容,讓學生厘清課文主題,使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獲得突破。
以選自古典名著《水滸傳》的課文《景陽岡》的教學為例。本文的關鍵詞即“武松打虎”,所以,教師應抓住這一關鍵詞開展“長文短教”。可以讓學生以討論的形式分析武松打虎的心理動機以及打虎過程。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課文,并對“大蟲應戰(zhàn)有三招,武松應戰(zhàn)有三閃”這一關鍵句進行重點探討,大蟲一撲,一掀,一剪,而武松分別閃!閃!閃!通過連續(xù)的三個閃,凸顯武松身手敏捷,有謀有勇。而老虎連續(xù)三次進攻都失敗了,勢必它的銳氣已經被削減了一半,這時武松再乘勝追擊,老虎就這樣被武松鐵錘般的大拳所“征服”。通過提煉關鍵內容,使得長文內容變得簡短、精練,并以此為節(jié)點展開分析,幫助學生深入認知課文內容。
被收入到教材中的長篇課文,大都內容緊湊,結構嚴謹,而課文中的過渡段更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作為文章的紐帶,過渡段既概括了文章內容,又將文章的前段與后段內容進行了更好的連接。所以,教師應注意將下連上掛的過渡段作為重點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過渡段的上連下掛以及中間切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完善的認知。
在《景陽岡》這篇課文中,起到下連上掛以及中間切入的內容是,武松酒后上岡,武松在酒館飲了十八碗酒,店家一再阻攔,告訴武松已經貼出告示,山上有一只白額吊眼大蟲,但勸告無果,武松執(zhí)意上山。這一段看似與主題關聯(lián)性不大,但實則已經表現(xiàn)出武松不凡的氣度與膽識。教師可以將這段內容以長文短教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分析這一內容,對整篇文章的基調,以及武松的人物個性有一個明確認知,即武松的英勇、無畏、豪放的個性是其能打死老虎的重要因素。而對酒后上岡這段內容的描寫,恰好為后文的展開描寫做好了鋪墊,起到了有效的銜接作用。教師通過簡短的文字,對學生描述酒后上岡這段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長文內容。
逆性思維教學模式的特點在于,它與常規(guī)化的思維模式相反,但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意愿。而在長文短教的教學理念引導下,將逆向思維引入課文內容的學習中,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思考課文內容,可以使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素養(yǎng)獲得突破性提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通讀課文后,從篇末入手再次進行閱讀,啟發(fā)學生思考。若反向推斷事態(tài)發(fā)展,就會更加順理成章地理解課文的邏輯,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精準地解讀課文內容,高效地凸顯長文短教的益處。
在了解了《景陽岡》的內容后,學生從結尾處進行閱讀,就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發(fā)展脈絡,感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順序,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比如,當已經知道武松成功打死老虎后,學生就會理解,在文章開頭武松所謂的“不聽勸”,并沒有損害武松高大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真實地凸顯出武松有血有肉的性格,也使武松的形象更加飽滿。從結尾處進行逆向思維的這種長文短教的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真切地認識武松的性格特點,也更容易理解全文的描述內容。
任何一篇課文都有文眼,其作用在于統(tǒng)帥全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尋找文眼,并以此對課文內容開展分析,可以真正實現(xiàn)“長文短教”。文眼不同于關鍵詞和關鍵段落,它通常只有簡短的幾個字,卻能起到總結全文,提綱挈領的作用。教師可以結合文眼,讓學生對長篇課文的含義進行總體概括,以此提高學生的課文總結能力。學生更可以通過簡短的內容理解長篇課文,能夠更加靈活地學習并應用語文知識。
《景陽岡》這篇課文的文眼即“驍勇機智”,教師可以通過驍勇、機智這兩個詞展開全文教學。比如,武松打虎前在酒館的豪放,打虎過程中的驍勇,以及打完虎后的心理狀態(tài)——認為還是盡快離開景陽岡為妙,否則保不齊再出現(xiàn)一只老虎。通過“驍勇機智”這一文眼展開閱讀,能夠為學生的閱讀指明方向,讓學生通過簡短的文眼,循序漸進地理解深刻的長文,真正實現(xiàn)了長文短教。而且,這種以文眼帶動全文學習的方式,也使學生更加清晰、高效地理解課文中的每一步發(fā)展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明晰課文的重點部分,使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獲得有效突破。
《景陽岡》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故事的開頭、故事的發(fā)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結尾。在開展長篇短教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小說開頭進行詳細的閱讀,從中了解作者是如何在開頭對武松喝酒緣由做解釋的。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作者為什么對武松喝酒時的內容進行了大量的描述,又是怎樣展現(xiàn)出武松豪爽、勇敢無畏的性格特點的。依次往下,教師再讓學生對“武松岡下打虎”這段作為重點進行閱讀。比如,武松看到猛虎出沒的榜文時,心中有著很大的疑慮,本想著回去,但是又怕店家拿此事笑話他,為了一個好漢的名聲,硬著頭皮上山;在武松酒勁發(fā)作后,正要睡覺,老虎突然來了,武松憑借本能,迅速對老虎的攻擊做出了反應;后來主動攻擊,將老虎殺死,充分展示了武松的英雄氣概;最后,武松拖著疲憊的身體一點點地挨下岡,這里將武松的普通平凡刻畫得真真實實。到這里,一篇完整的小說便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梢姡龑W生讀出自己的不同理解與獨特感受,既是基本的閱讀能力訓練,也是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之一,還是引導學生走向整本書閱讀的契機。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小說的發(fā)展脈絡,同時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名著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為有效提高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確保學生能夠通過閱讀不斷體會課文中所表達的內涵,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這種長文短教模式的引入,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學習課文,簡化課文知識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語文知識。
作者簡介: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烏蘭鎮(zhèn)教育管理中心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