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摘? ?要: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凸顯出語文性、整合性、連貫性、開放性等特點,符合語文課程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
關鍵詞:小學語文;活動設計;閱讀教學;精心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28-0018-02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高效教學的保證,教師要遵循語文學科的特點,認真研讀文本,把握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基本原則,這樣才能真正契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閱讀教學質量。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應體現出語文性、整合性、連貫性和開發(fā)性特點,才能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高效率。
一、凸顯語文性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要從“寫什么”轉向“怎么寫”,“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側重于從文本中提取信息,后者側重于學習布局謀篇、行文思路和語言表達等等。
以《搭船的鳥》為例,課文第2自然段主要描寫了翠鳥的外形,第4自然段寫的是翠鳥是如何捕魚吃的。當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之后,教師提問學生課文寫了翠鳥的哪些方面,并讓學生用“? ? 、? ? ?”(外形、生活習性)的句式填空,這就是一個封閉性的問題,屬于提取信息的范疇。但是如果教師能換個方式提問,由讓學生從關注文本內容轉向文本表達進行提問:作者是怎樣把翠鳥的外形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你從翠鳥捕魚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先是寫了靜態(tài)的翠鳥,又寫了動態(tài)的翠鳥,這樣描寫有什么好處?這樣的問題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表達上的特點,而且還讓學生的眼前浮現出翠鳥的畫面,從文字到情感,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在《搭船的鳥》教學中,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從寫什么轉向怎么寫設計教學活動,激活了學生思維,充分體現出了語文性這一特征,符合語文課程特點,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凸顯整合性
閱讀教學往往是把原本整體的內容分割成為一個一個割裂的、相互獨立的學習項,然后就這些學習項進行專門訓練。統編教材雖然在編排上具有整合性的特點,但是教師在進行實際操作的時候卻仍然存在語言與內容分離的現象。教師注重學生閱讀教學活動的整合,可以使學生所學知識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提升閱讀教學質量。以《開國大典》教學為例,教師先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場景。在學生學習交流出“會場布置→大會盛況(宣布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閱兵儀式→群眾游行”這些活動以后,教師設計這樣的學習活動:細讀課文,想想在這些活動中,哪些部分描寫的詳細一些(大會盛況)即宣布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以及“閱兵式的場面”這些內容,哪些部分描寫的簡略一些?當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追問:既然重點是寫大會舉行的情形和閱兵的場面,那么作者為什么又要花費那么多的筆墨來描寫會場布置以及群眾游行的情形?這樣進行閱讀教學活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把開國大典的場景描寫、細節(jié)以及群眾對開國大典的支持等等整合起來考慮,以讓學生從會場布置和群眾游行中感受到開國大典的隆重,人們對開國大典的重視以及人們?yōu)樾轮袊Q生興奮激動的心情。
在《開國大典》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只關注一些重點內容而忽視其他內容現象的產生,結合本單元“了解課文是怎樣點面結合描寫場面的”這一語文要素,教師設計了整合性的閱讀內容,避免了文本內容分家的現象,使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凸顯連貫性
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前后連貫的學習過程。教師不能人為地把學生的前后知識割裂開來,而要注重學生所學知識的前后關聯,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逐步走向深入。以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學習活動:1.提取信息。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荷葉和小水珠、小魚兒等一些給你感覺很新鮮特別的詞語。(圓圓的、綠綠的、亮晶晶、笑嘻嘻) 2.比較異同。同樣都是表示重疊的詞語,“圓圓的、綠綠的”和“亮晶晶、笑嘻嘻”這兩組詞語有什么不同?幫助學生發(fā)現“AAB”和“ABB”這種結構上的特點。3.朗讀體會。反復朗讀這幾個詞語所關聯的句子,體會它們在朗讀重音及節(jié)奏上的不同。4.遷移運用。分別說幾個“AAB”和“ABB”結構特點的詞語,并用這樣的詞語說上一句話。教師抓住本課重點詞語的特點,精心設計,由習得到運用,一氣呵成,體現了語文學習活動連貫性的特點。
詞語、句子之間是有著一定的關聯性的,教師認真研讀文本,注重閱讀教學活動的連貫性設計,可以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四、凸顯開放性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語文課堂教學要不拘泥于教學形式,不要按部就班地按照事先的教學設計一字不差的教學,而要依據課文內容的特點,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把學生的閱讀學習引向更為廣闊的閱讀學習空間里去,以豐富學生的閱讀。如教學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課文主要講了北京過春節(jié)的情景,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關注,以促進學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時就不能讓學生把閱讀的焦點僅僅關注在北京過春節(jié)的情景上,而要以教材為引子,讓學生了解我國其他地區(qū)過春節(jié)的情景?;诖?,教師可以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出開放性問題: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了解我國其他地區(qū)過春節(jié)的情景,并把自己家鄉(xiāng)過春節(jié)的習俗與大家交流,并說說各地過春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不同。這個開放性問題的提出不僅把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引向課外,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而且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人文主題目標落到了實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品質。
在語文學習活動設計方面,教師依據課文內容提出開放性問題,可以把學生的閱讀引向廣闊的閱讀空間,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的閱讀由封閉走向開放,提升學生閱讀的效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學習活動設計中,教師遵循語文學科性質以及學生接受認知特點,從語文性、整合性、連貫性、開發(fā)性等出發(fā)進行活動設計,可以凸顯出語文學科性質的特點,更易于學生接受,提升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