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
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俗稱忌口,是中醫(yī)治病的一個特點,中醫(yī)學家對此歷來十分重視。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各種各樣的食物,它們本身都具有各自的性味歸經,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那么,吃中藥通常有哪些忌口呢?
酒精進入人體后經過肝臟代謝會形成乙酸,接著會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這一整個過程一般要經歷幾個小時。如果在內服中藥的同時,喝了較多的酒,肝臟就不能夠全力以赴的去吸收藥材中的營養(yǎng),這時藥效將大大降低。而且,酒精還可能會和中藥中的某種成分發(fā)生作用,甚至還可能會造成中毒,非但達不到治療的效果,反而可能會危害健康。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比如在服用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若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量喝一些綠茶,但最好在服藥2~3小時后再喝。
對于一些體質并不是很好的人來說,吃花生、芒果、牛奶、羊肉、蘑菇、海鮮等發(fā)散性食物,不僅會導致現(xiàn)有的疾病加重,同時還可能會導致舊病復發(fā),對中藥藥效的發(fā)揮造成較大影響。所以如果病人的消化功能并不是很好,肝火比較旺盛或者是易過敏體質,那么在服中藥期間要注意不要吃這些“發(fā)物”。
此類食物多辛熱,包括蔥、蒜、韭菜、生姜、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fā)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內服中藥期間不可同食辣椒。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食物性多黏膩,助濕生痰,滑腸滯氣,食用后會與藥物混合并且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尤其是一些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癥的患者,在平時生活中更應該少吃這類食物。
除此之外,中藥在服用方法方面還有一些講究。
沖服:像糖漿劑、膏劑、沖劑等,一般都是沖服,即使用熱水把藥物溶化或者讓藥物呈現(xiàn)出混懸狀后再服用。另外,在服用一些比較貴重或者芳香的中藥時通常也會采用沖服的方式內服。
調服:即使用溫開水將藥物調和成糊狀后內服,對于無法吞咽的病人或者小孩在內服片劑、丸劑、散劑藥物時通常會采用這種內服方法。
含化:即把藥物放在嘴中逐漸將其溶解掉,一邊溶解一邊吞咽。像金嗓子喉寶、草珊瑚含片、六神丸等中成藥物一般都需要含化。
烊化:即將藥物用開水或黃酒加溫溶化后服用。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在服用時常需要烊化。
送服:很多內服中成藥都需要使用溫水送服,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吞服,大多數(shù)片劑、膠囊、丸劑等中成藥都需要通過這一內服方法服用。另外,一些中成藥為了增加藥效,可以在中醫(yī)的指導下利用藥飲送服,像在內服附子理中丸或者藿香正氣丸時,可以用生姜煎煮的湯水送服藥物,這樣藥物治療胃痛、嘔吐病癥的藥效也會有所增強。
總之,在內服中藥前,一定要向中醫(yī)師詳細地咨詢在內服中藥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尤其是飲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因為一些與中藥成分相克的食物,不但會影響中藥藥效,還可能會導致病人中毒,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內服中藥一定要有講究,才能保證最佳的療效,從而避免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