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宇群
在小學階段,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學習一些比較簡單的四則運算知識,然后再逐步提升計算知識的難度。從實際情況來看,這是一種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學習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小學階段計算教學的具體內容有更加準確的把握,并且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然后以此為基礎實施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指導策略。
一、組織實踐,感悟計算本質
無論在何種形式的計算學習中,準確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都必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要求。而為了使學生對計算知識的本質特征有更加準確的理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助實物組織動手操作式的數學實踐活動。
對于計算知識的學習來說,這種實踐操作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可以使學生借助多種感官對實物中蘊含的數量關系進行感知;第二,幫助學生逐步將外部的活動內化為數學知識,從而推動學生對計算規(guī)則的理解。以低年級的計算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通常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實物,并讓學生通過數一數、圈一圈、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進行初始的計算知識學習。比如在教學“5減去2”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的動手操作活動為:伸出5根手指,然后彎下其中任意兩根手指,這時還有幾根伸出的手指?桌子上有5個棒棒糖,然后把其中的任意兩個吃掉,現(xiàn)在桌子上還剩下幾個棒棒糖?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對相關計算法則代表的實際涵義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當然,這種學習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不是所有計算活動都可以借助實物進行動手操作,所以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更加適用于初期的計算知識學習。
二、巧用圖式,優(yōu)化計算過程
從個體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普遍尚未完善,而數學計算知識又通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圖式無疑是輔助計算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盡管圖示化的學習活動仍然包含一些動手操作活動,但是操作的對象已經逐步從實物轉變?yōu)閿祵W對象。換句話說,這一階段的操作對象既可以使學習活動變得比較直觀,又具有一定的虛擬性特征。
以《分數除法(一)》為例,在例題分析中,對于“÷2”這個問題,即便沒有圖式輔助,學生也可以比較輕松理解其中的算理:將4個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2個,即。但是,對于第二個例題中的“÷3”這個問題,由于無法將4個平均分成3份,所以學生不容易直觀理解。于是,我引導學生借助教材中的直觀圖式,將分數除法與之前所學的分數乘法進行了融合。這樣一來,就將÷3的計算過程分成了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第二,將“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的數量”理解成“的是多少”。最終,在圖式的輔助下,使分數除法的計算過程得到了優(yōu)化,從而使學生對相關的計算知識有了更為準確的理解。由此可見,在計算教學中,圖示化的教學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三、借助符號,提升計算能力
不難發(fā)現(xiàn),借助符號進行計算對于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等方面的素養(yǎng)具有較高的要求,所以這種題型的增加也應該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計算教學中,我會逐步將數學符號應用于計算教學中。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使學生理解某一個具體的計算問題,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不同題型的認知。如:+、-、×、÷這幾個符號是最基本的數學計算符號,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薄弱,所以學生更加習慣于借助一些形象化的事物,用語言描述的方式對計算過程進行描述。針對這種情況,我會逐步引導學生從問題中提煉數量以及計算關系,并用相應的數學符號對計算過程加以描述。最終,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幫助學生過渡到了形式運算的階段,從而使其計算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總之,在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將計算教學過程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按照這一順序不斷提升教學要求。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