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越南公開賽混雙冠軍
2019年印尼大師賽混雙冠軍
2019年薩洛盧公開賽混雙冠軍
我第一次接觸羽毛球時還沒上小學,是在遼寧錦州市體校。當時因為爸媽工作比較忙,是一些打球的爺爺奶奶帶著我去體驗羽毛球的。小時候的我比較喜歡跑動,加上第一次打球就比較喜歡,所以就很理所當然地選擇了學球。到差不多小學畢業(yè)了,我就到山東隊了。
青少年時期,很多教練都會說我條件不好,因為我小時候發(fā)育比較晚,比同年齡的隊員可能會在身高、力量上都差一點。
如果真的喜歡羽毛球,就不要在意旁人所說的,堅信自己一定可以不負眾望。
我有一朋友,他的揮拍很隱蔽,總是出其不意打斜線,有近的有遠的,很多時候我總是愣在原地,甚至有時候他打右邊球,我以為他打左邊,就向左邊移動,怎么破?
(羅蘭小愛)
最主要兩點,一是千萬不要提前移動,等對方出球了再起動,盯住球而非盯人;二是提高跑動能力,對方出球前自己的重心要壓低,出球后自己可以快速起動和移動。
殺球有必要使用半拳式握拍嗎?在抖音看見的,說大發(fā)力必須換成半拳式握拍,卸力會沖擊虎口。我試了一段時間,虎口確實挺疼,但相比正常握拍失誤率變高了。
(xjwwww)
這種握拍方式要建立在手腕和手指有足夠力量基礎的前提下,如果動作或發(fā)力不正確,很容易導致甩腕,甚至傷到手腕。其實,提高殺球威脅性還有很多方式,包括加快揮拍速度,加強核心力量以及手臂、手腕的力量等,不是非得用自己難受的技術。
為啥訓練的時候自我感覺良好,一到實戰(zhàn)就拉胯?
(傳奇隊長狗隊)
您也說是自我感覺良好啦,萬一是您的錯覺呢?您可以先在訓練時請隊友甚至專業(yè)教練幫忙找找問題,如果他們覺得不好,那恐怕就真的是技術不過關了。如果他們也覺得您技術過關,那到了實戰(zhàn),就很可能是心態(tài)或者是戰(zhàn)術問題了。
首先,實戰(zhàn)要講輸贏,得失心太重就會讓人緊張,非常影響發(fā)揮;其次,技術和戰(zhàn)術不結合,也就是兩球之間連貫得不好,這可能是步法的問題,也可能是出球線路的問題。
打比賽的時候,三局兩勝的體力應該要如何分配???
(Pizrij-)
這是需要見機行事的大學問,沒有對手做參考是無法回答的。
如果是一個實力懸殊的對手,無論是很強還是很弱,勝負應該輪不到體力決定。當我們遇到的是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我們還要研究對方的打法以及自己的打法,尤其自己的打法是根本。如果自己是打進攻的,但體力不好,而對方擅長磨,那全力搶兩局肯定是上策;如果自己體力充沛、不怕磨,那就在前面節(jié)省體力,到了后面去消耗對手。當然,一切都要根據(jù)場上形勢做判斷。比分膠著時不能吝嗇體力,必須抓緊機會搶分。如果第一局大比分落后,或贏下第一局后第二局大比分落后,那自然是要節(jié)省體力了。
平時打球感覺挺奇怪的,因為對手一般封網都不是很積極,所以我接殺比較喜歡抽腰或者擋腰。這樣球速不快,過網還有一點弧度,如果過了前場的人,對方一般就比較難借力抽壓。最近訓練時,遇到一個對手封網太快了,很多球都被攔截,然后我就改成了先頂后場再分斜線的過頂球。我實在不愿意一直頂后場讓別人連續(xù)殺球,但接殺抽的這一拍老是感覺球速不夠快。想請教一下針對接殺的防守反擊處理方法。
(愛羽999)
看得出您的技術和戰(zhàn)術意識都不錯,您的一些處理方法也是比較正確的,有著反制和反推的思想。
您的問題是接殺反抽的球速和弧度不夠,這既涉及手腕發(fā)力的能力,也涉及防守的動作,尤其是擊球時的拍面。防守時,盡量讓拍面在反手擊球時往下壓,這樣的抽球才會夠沖,弧度夠低。說到底,就是盡量讓防守從以挑為主變成以抽為主,擊球點夠前和夠高就有足夠的空間揮拍,從而形成反擊。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下蹲,用上手、正手接殺反抽,這適用于個子不高的球友們。
不知道是力量問題還是動作錯誤,被動高遠球只能打到雙打后發(fā)球線,怎么辦?
(葉繁)
是被動的正手高遠球還是反手高遠球?如果是反手,其實比較正常。反手被動打高遠球是一項比較困難和專業(yè)的技術,專業(yè)球員也未必能百分百完成。如果是正手,那可能是發(fā)力的問題。如果您主動高遠球質量過關,那么就是被動時因移動不到位而導致無法用核心力量和轉體的力量,只能單純用手臂和手腕發(fā)力,導致球的力度不夠。尤其是頭頂這個點,很多正手球都是要用手腕的,您可以集中關注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