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同輝
【摘要】當下的新課程改革越來越強調綜合,這一發(fā)展趨勢下,跨學科學習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鐚W科學習可以強化學科的貫通,讓學生在跨學科的互動和整合中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實現學科之間的統(tǒng)整,有效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為什么我們的學習需要跨學科和如何實施跨學科綜合與實踐教學兩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跨學科;綜合與實踐;基本程序
一、為什么我們的學習需要跨學科?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各學科教學活動都是分科進行的,教師“孤立”地教,學生“孤立”地學,最后的的結果就是學生的知識結構孤立、死板,無法將不同的學科知識進行相互聯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整合,沒有融會貫通,從而影響到學習效果。
(一)學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學生的課程是不分科的。一旦讓學生活動起來,尤其是問題解決的活動,這一定是跨學科的。
(二)把創(chuàng)新實踐提前到了學生的學習階段。我們都知道,培養(yǎng)學生,就是為了他將來能夠進入到社會生活,能夠從事創(chuàng)新實踐。我們過去的教學觀念是,先學再用,教學生活與社會生活是完全割裂的?,F在的社會是不可能完全割裂的,整個創(chuàng)新生活已經進入到了教學階段,而跨學科學習就是要自覺地把將來學生可能的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提前到教學階段來,讓學生能夠在教學階段就模擬從事創(chuàng)新。
跨學科學習最終的切入點和目的就是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不僅是要讓學生知道,更要讓學生喜愛、相信,并且能夠用行動來證明。
(三)回應現實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以跨學科為目的的項目學習,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不確定,過程和結果都不確定。不確定就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令人期待,充滿魅力;因為它的不確定,才有了探索的可能性,學才覺得有意義;因為不確定,就會有主體介入,因為各類因素而多變,這樣就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
(四)跨學科教學利于拓展教師視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在傳統(tǒng)教學體系下,教師往往只專注于本學科知識的教學和研究,對學科外知識較少涉獵,即使是有所涉獵,也只是皮毛,這就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面對某些學科交叉處綜合性較強的知識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可能還會出現被學生問的啞口無言,令教師在學生心中的高大形象一落千丈,也不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實施跨學科教學則可以促進教師不斷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能,在與其他學科教師之間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新的教學火花,不僅拓展了教師的教學視野,而日還能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二、如何實施跨學科綜合與實踐教學
(一)活動主題的選擇。
綜合與實踐的活動主題,既要符合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及內容要求,又要與相應的數學領域內容的特殊功能與目標定位、素養(yǎng)相呼應(如函數、幾何、統(tǒng)計)。可以選取課標中或教材中設計的主題,也可以結合本地區(qū)、本學校的資源條件自行開發(fā)設計。
(二)活動目標的確定
①活動目標的定位
綜合與實踐的主題活動和項目式學習目標表述應該站在學生視角和立場,描述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及結果,向學生傳達清楚具體的活動要求,以便學生在清晰的目標下制定方案,展開問題解決的系列活動。
②活動目標的整體規(guī)劃
課標明確了綜合與實踐不少于數學課程總課時的10%。教學實踐中,要從整體上縱向規(guī)劃好各階段綜合與實踐的活動目標,以確保各維度的活動目標進階發(fā)展。不僅要關注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應用這些顯性的目標。還應關注學生參與主題活動或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可能經歷的思維過程、情感體驗,需要鍛煉的思維能力,可能使用的學習方法與問題解決策略等這些隱性的目標,應將隱性目標也顯性化。
(三)活動內容的設計
①設計活動的基本程序
教學實施隨著活動任務的復雜程度而有所不同?;景ǎ骸皠?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制定計劃→方法指導→活動實施(查找資料、組建小組、中期交流、撰寫報告等)→解決問題→展示交流→評價反思”等。這些環(huán)節(jié)不是機械的,可以靈活調整步驟次序。
②支持條件
綜合與實踐活動需要一定教具、學具、場地、信息技術(如網絡、軟件、計算器、教學裝備、實驗器材)、人員等條件支持,應伴隨著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同步考慮進來。
設計活動時需要多方溝通,以方便學生在方案設計中采訪教師、獲得學校、家庭、社會等相關方面的支持等。
(四)教師的指導
①特別要注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應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與學生共同商量主題活動的具體內容、活動方式,增加選擇性。如組織形式,分組,班內、校內的活動還是校外可以根據活動內容的性質、難度、范圍,在與學生共同商議。學生在選擇具體的研究問題、組建小組等事項中,教師不要過多干預,鼓勵并尊重活動中學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處理問題的策略。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合作交流、調查研究、探究分析、猜測驗證、實驗論證等多種方式的學習。
②關注活動過程,注重學習反思
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情緒情感、參與程度、努力程度,關注認識和體驗變化、創(chuàng)造性火花、新的問題、新的想法,加以運用,將活動引向深入。有目的引導學生經常反思、梳理自己或小組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我是怎樣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樣想到的?這樣做對嗎?這樣合理嗎?還有其他方法嗎?還有更好的方法嗎?指導學生總結研究成果,指導交流匯報,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
③正確把握教師的角色
學生在綜合與實踐的主題活動或項目學習中,充分發(fā)揮主體性、主動性,在現實情境中與客觀世界對話,教師可以是活動的協(xié)調者、參與者、示范者、指導者、協(xié)助者、評價者,而非控制者。
教師需要主意協(xié)調活動資源,參與交流討論,傾聽學生思考與困惑,鼓勵學生實踐探索,適當提出建議,欣賞學生的學習成果并給予評價,引導活動順利開展。甚至以合作者、學習者的身份,共同參與到項目活動中。
綜合與實踐的學習可以是個性化的,豐富多樣的,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多學科的,涉及到的知識面比較廣。
可能有多學科的老師共同參與指導或共同上課。
跨學科綜合與實踐教學是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的一項重要探索,它是學科間內容整合的重要方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必將成為今后教學探索的熱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