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本課程是根據幼兒的興趣與特點創(chuàng)設的課程,能夠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學習,有效學習知識與技能。幼兒園教師應該積極開發(fā)和實施班本課程,讓幼兒在充滿樂趣的活動中實現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幼兒園;班本課程;興趣;因地制宜
作者簡介:江玉紅(1979—),女,江蘇省海安高新區(qū)田莊幼兒園。
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引導幼兒對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個興趣點進行探討,在探討過程中,使幼兒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而班本課程就是教師與幼兒在共同的生活學習中生成的具有班級特色的課程,班本課程內容可以是師生由某一個疑點引發(fā)的討論活動,也可以是教師針對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展開的實踐活動。因此,班本課程的開展符合幼兒的學習規(guī)律,能夠滿足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幫助幼兒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教師應該積極開發(fā)和實施班本課程,促進幼兒認知的不斷發(fā)展。接下來,筆者針對幼兒園教師如何開發(fā)和實施班本課程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根據幼兒興趣點,合理開發(fā)班本課程
陳鶴琴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天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他們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常常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探究的興趣。教師應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結合現有資源,進行班本課程的建設[1]。
(一)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興趣,生成班本課程
日常生活中隱藏著許多教育契機,教師要將這些教育契機生成班本課程,引導幼兒進行積極思考,使幼兒學習到一些知識與技能。比如,在戶外活動中,幼兒看到樹枝上的小燕子和麻雀,非常感興趣。此時,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幼兒對鳥類進行探索。比如問道:“麻雀、燕子、喜鵲等鳥兒如何區(qū)分?鳥兒吃什么?鳥兒為什么能飛翔而人卻不會飛?”回到教室后,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給幼兒講解這些知識,或者讓幼兒家長帶幼兒去鳥類動物園參觀,使幼兒積累豐富的鳥類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認知水平。當幼兒掌握一定的鳥類知識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思考:“鳥類與人類有什么關系?人們?yōu)槭裁匆Wo鳥類?人類怎樣才能與鳥類和睦相處?”這樣,幼兒在探討交流中從了解基本的鳥類知識進階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完善知識框架。
(二)利用幼兒持久的興趣,開發(fā)班本課程
教師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或活動都能成為班本課程的素材。能使幼兒保持長久的興趣,能進行深度探索的事物或活動才能成為班本課程的素材[2]。比如,幼兒對新出現的玩具感興趣,這是玩的需要;幼兒對糖果感興趣,這是吃的需要。這樣的興趣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暫時的興趣,幼兒對玩具、糖果等并沒有深入探索的需要,因此這樣的興趣并不適合成為班本課程素材。而如觀察、飼養(yǎng)小動物等興趣活動就適合成為班本課程素材,因為幼兒需要持續(xù)地觀察與探索,才能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而且幼兒能從中學到豐富的知識。
(三)利用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興趣,建設班本課程
班本課程資源除了要選擇幼兒持久性的興趣,還應該選擇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興趣。遠離幼兒生活的事物或活動,不適合成為班本課程的資源。比如有的幼兒對太空探索感興趣,但太空是神秘的,遠離幼兒的生活,因此并不適合成為班本課程資源。而像種植作物、觀測氣象變化等活動與幼兒日常息息相關,也能夠讓幼兒保持長久的興趣,因此可以成為班本課程的素材。
幼兒的認知結構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的,因此班本課程素材應是幼兒能保持長久興趣的活動或事物,是幼兒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活動或事物,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上的活動或事物。
二、因地制宜,豐富班本課程內容
教師除了關注幼兒的興趣,還要放眼當地的物質與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利用當地資源開發(fā)班本課程,從而豐富幼兒的學習素材,拓寬幼兒的知識面。如此一來,幼兒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增加對家鄉(xiāng)資源的了解,從而加深對家鄉(xiāng)的喜愛,培養(yǎng)鄉(xiāng)土情懷。
(一)結合當地物質資源,創(chuàng)設班本課程
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物產,這些物產是鄉(xiāng)土記憶的載體,幼兒常常能接觸到。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物產,創(chuàng)設班本課程,引導幼兒探討、學習。比如,幼兒園處于沿海地區(qū)的,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紫菜的生長探究”“各種各樣的海螺”“我認識的魚類”等與海洋資源相關的班本課程,幫助幼兒認識各種海產品,進一步加深對大海的了解。幼兒園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教師可以開展“認識水稻”“種植小麥”“玉米和大豆可以做成的食物”等班本課程,幫助幼兒了解家鄉(xiāng)農作物的種植、家鄉(xiāng)特色食物的制作過程等。幼兒園所在的地方盛產陶瓷,幼兒日常接觸的陶瓷比較多,教師可以開設“認識陶瓷的美”的班本課程,讓幼兒走進陶瓷廠,通過參觀、聽講解等方式,了解各種陶瓷制品,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二)結合當地傳統(tǒng)工藝,創(chuàng)設班本課程
幼兒園有很多活動都是手工活動,為了豐富幼兒的手工活動內容,教師可以結合當地傳統(tǒng)工藝,創(chuàng)設班本課程,引導幼兒開展特色手工操作活動。比如當地具有傳統(tǒng)的泥塑、扎染等手工藝技術,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好玩的泥塑”“有趣的扎染”等班本課程。這些班本課程既可以豐富幼兒的認知,促進幼兒動手能力的提高,還可以激發(fā)幼兒對當地傳統(tǒng)工藝的興趣,讓幼兒在制作手工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家鄉(xiāng)傳統(tǒng)技藝的美。
三、堅持引導為主,實施班本課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因此,在實施班本課程的過程中,不論是課程資料的搜集整理,還是班本課程的組織開展,教師都應該讓幼兒充分參與,讓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從而吸收知識。
(一)引導幼兒自主開展實踐活動
當幼兒在班本課程活動中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而不是直接告知幼兒答案。比如在種植青菜活動中,選種、播種、澆水、施肥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幼兒自己組織并實施,筆者只是在旁進行指導。幼兒發(fā)現青菜葉子上有蟲子,于是怎樣消滅蟲子便成為幼兒討論的焦點。筆者便給幼兒時間進行討論,并認真聽幼兒的想法。他們有的說可以每天捉蟲,總有捉干凈的一天;有的說可以打藥水;有的說不能打藥水,因為青菜是綠色食品;還有的覺得可以請鳥兒來捉蟲,也可以養(yǎng)小雞吃蟲子……最后,幼兒經過激烈的討論,認為最好的辦法還是養(yǎng)殖小雞。于是幼兒決定將青菜地用柵欄圍起來,筆者給幼兒提供了柵欄,幼兒將青菜地圍起來后,筆者又鼓勵家長來支持幼兒的活動,有的家長買來小雞,投放進青菜地,還有的家長在青菜地里簡單搭建了“小雞的家”。就這樣,幼兒不僅自主種植了青菜,還自主解決了青菜害蟲問題。
(二)引導幼兒自主進行實驗探究
有一些班本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實驗探索去理解知識,讓幼兒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發(fā)展。
比如在班本課程“牙齒保衛(wèi)戰(zhàn)”中,幼兒對蛀牙很好奇,但是對蛀牙的形成過程難以理解。于是筆者創(chuàng)設了小實驗“蛀牙是怎么形成的”,讓幼兒把雞蛋殼當成牙齒進行實驗。幼兒將雞蛋殼放進果汁和可樂里,每天觀察蛋殼的變化,并將其變化結果記錄到本子上。不久后,他們驚奇地發(fā)現放在果汁里的蛋殼外面開始出現小小的斑點,放在可樂里的蛋殼變得很脆弱,一碰就裂開了。幼兒通過這個小實驗明白了人如果經常喝果汁、可樂等飲料就容易產生蛀牙,因此喝飲料要適量,還要養(yǎng)成刷牙的好習慣。此外,這樣的活動還讓幼兒意識到遇到難題可以通過實驗探索出答案,讓幼兒感受到了科學實驗的樂趣。
(三)引導幼兒交流探討
幼兒的經驗不僅來自探究活動,經驗分享也能幫助幼兒積累經驗,提高認識。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幼兒互相交流探討,讓幼兒的思維互相碰撞,進行更深刻的學習認知活動。
1.將幼兒的爭論引導為有效的學習活動
在班本課程的學習中,幼兒有時會產生爭論,此時教師可以適時介入,把幼兒的爭論變成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經驗。比如筆者在開展班本課程“有趣的蘑菇”時,班上兩個學生就蘑菇是不是植物這個問題展開了爭論。學生A說:“蘑菇有根、有莖,看著就像植物?!睂W生B說:“蘑菇的下半部分不是根而是菌絲,因此蘑菇屬于菌類?!眱扇藸巿?zhí)不下,筆者適時介入,讓他們去閱讀故事書《蘑菇的故事》。兩個幼兒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學生B已經認識了許多字,于是他將書里的內容大聲讀給學生A聽,遇到不認識的字他們就一起來尋求筆者的幫助。最后,學生A知道了蘑菇屬于菌類,不屬于植物,學生B也進一步認識到了植物與菌類的區(qū)別。
2.引導幼兒組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
在班本課程的學習中,幼兒難免會遇到很多問題,此時教師要引導幼兒組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比如在班本課程“養(yǎng)蠶”中,有的小朋友發(fā)現蠶不吃桑葉了,以為蠶生病了。筆者提示幼兒蠶不吃桑葉應該是在休眠蛻皮,而不是生病了。幼兒對蠶休眠蛻皮充滿疑惑,紛紛討論蠶要休眠多久,蠶是如何蛻皮的,等等。筆者以蠶的休眠蛻皮為探究主題,引導幼兒組成學習小組,給幼兒提供科學記錄表,讓幼兒一起觀察蠶的變化。在此過程中,筆者提醒幼兒仔細記錄蠶一共要休眠幾次,每次分別休眠幾天,蠶蛻皮會有什么樣的變化等,并讓幼兒分工將其記錄下來。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蠶的蛻皮變化,各自分享經驗。在經驗分享中,幼兒的養(yǎng)蠶技能與認知水平得到了相應提升。
四、給幼兒創(chuàng)設班本課程活動區(qū)域
教師要給幼兒創(chuàng)設適合進行活動的環(huán)境,讓幼兒能自由參與班本課程的活動。比如在活動室內專門開辟出班本課程學習區(qū)域,并且投放有關班本課程的圖書、活動材料等,讓幼兒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班本課程區(qū)域的材料要有針對性,教師要針對幼兒正在學習的班本課程投放豐富的材料,使幼兒能進行充分的學習。比如為了更好地開展班本課程“牙齒保衛(wèi)戰(zhàn)”,筆者投放了有關正確刷牙的流程圖、牙刷玩具和牙齒模型等,讓幼兒自己看著流程圖給牙齒玩具刷牙,從而了解正確刷牙的方法;筆者還投放了幼兒牙齒與成人牙齒的排列圖,讓幼兒數一數兒童和成人分別有多少顆牙齒,了解兒童和成人牙齒的區(qū)別。此外,筆者還投放了觀察記錄表,便于幼兒及時記錄下自己的發(fā)現。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活動區(qū)域中,投放有關班本課程學習的材料,能夠給幼兒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促使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索。此外,教師要注意,班本課程材料的投放要便于幼兒取放、收拾、整理。
當然,教師除了給幼兒創(chuàng)設專門的班本課程學習區(qū)域,在其他活動區(qū)域中也要投放相應的班本課程材料,以便幼兒進行更為全面的班本課程學習。比如針對“牙齒保衛(wèi)戰(zhàn)”這個班本課程,在科學區(qū)域投放顯微鏡,讓幼兒用顯微鏡觀察齲齒的變化,進一步了解齲齒的形成過程與危害;在生活區(qū)域中投放相應的安全標語,提醒幼兒走路時要注意,不要摔跤,以免磕碰到牙齒;在語言區(qū)域中投放有關牙齒的繪本圖書《牙齒的故事》《我的牙齒你的牙齒》《牙齒旅行記》等,讓幼兒在閱讀中了解牙齒的相關知識,增長見識,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使幼兒獲得自主學習的樂趣。
結語
在班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fā),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幫助幼兒拓寬眼界,增長見識,使幼兒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步。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自身指導水平,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及時給予幼兒適當的指導與幫助,使班本課程真正為幼兒的發(fā)展服務。班本課程是貼近幼兒生活的課程,教師要讓班本課程成為幼兒學習的常規(guī)課程。每當一項班本課程接近結束時,教師要觀察幼兒新的興趣點,積極開發(fā)新的適宜幼兒發(fā)展的班本課程,讓班本課程成為促進幼兒不斷進步的工具。
【參考文獻】
[1]蔡娟.淺談班級微課程在主題活動中的建構[J].新課程(綜合版),2018(12):28.
[2]狄淑敏.讓幼兒在課程中自由徜徉:談如何源于幼兒建構與實施課程[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8(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