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行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在編排上大多以實際項目為主,然而,有些項目比較大,綜合性過強,系統(tǒng)性不夠,容易使得勞技教學空泛低效?!拔㈨椖俊苯虒W可以避免上述問題的產生,能夠提升勞技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實現(xiàn)“真學實效”,有利于學生技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微項目;勞動與技術教學;不織布
作者簡介:陸瀅(1973—),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銅羅小學。
勞動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勞動對人的德智體等方面的培養(yǎng)具有非凡的價值,是人獲得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然而,當代小學生的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缺失,因此勞動教育顯得愈發(fā)重要。作為提升學生基本技術素養(yǎng)的基礎課程之一,小學勞動與技術亦是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筆者在勞技教學中致力于“微項目”的開發(fā)與研究,現(xiàn)以“不織布”微項目為例,談談基于“微項目”的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
一、勞技微項目教學的內涵與價值
所謂勞技微項目即學校在師資配備齊全、便利化物資充足、學生積極性高的前提下,依托教材內容,并依據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標準,以某個核心知識點為切口,開發(fā)與拓展若干系列化微型項目,融入地方特色的勞技教學課程。勞技微項目以技術學習為目標,切入口小,目的性強,可以在課時內完成,有助于知識體系的建構,有利于技術的習得。以多、微的項目教學活動為呈現(xiàn)方式的勞技微項目教學,既保留了勞技課程教學“基于項目”的特點,又避免了項目跨度大、時間長、難度大的弊端,能夠讓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操作,熟練掌握某項勞動技能,朝著某一目標發(fā)展,從而讓勞技教學從“空泛低效”走向“真學實效”,促進學生技術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四年級下冊有一個“手縫布藝”的教學項目,深受學生喜愛。這個教學項目涉及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針、剪刀、尺子、布、線,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的材料可選,如不織布、沙子、填充棉、紐扣、拉鏈。如果教師只是傳授書本上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基本技能得不到充分的鍛煉,更無法實現(xiàn)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教師應選擇一個主題,開發(fā)與增設與之相關的多個內容,串聯(lián)成一個“微項目”,這樣可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的雙向拓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勞技微項目教學的選題與設計
以選取優(yōu)質的微項目主題,加以有效設計為前提進行勞技微項目教學,才能確保教學的質與效。作為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將學生喜愛的手工品制作作為教學內容,不僅能使學生在掌握勞動技巧方面達到目標,還能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有效方式?,F(xiàn)以手工制作類項目為例,談談勞技微項目的選題原則與設計原則。
(一)微項目教學的選題原則
勞技微項目教學的選題應堅持生活性、趣味性、操作性等原則。
1.生活性原則
即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選擇一些學生身邊的生活細節(jié),利用學生較為熟悉的材料,讓學生制作一些生活小物件,以美化生活。勞技微項目教學充分彰顯了“生活教育”理念,項目既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手工制作的作品散發(fā)出生活味道,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技能,又能增添生活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1]。
2.趣味性原則
“趣”是小學生認知學習的動力,學生若對勞動項目、內容、材料等不感興趣,則主體意識不會被激活,教學活動將毫無意義,學生的勞動技能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師要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勞技微項目,選擇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他們積極投入手工制作活動之中,主動探究知識,認真學習技術,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
3.操作性原則
項目要易于操作,無論是材料的使用,還是制作的流程,以及技術要求,都要簡單易行,便于動手操作。操作性原則體現(xiàn)了基于學生的立場這一理念,項目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是很強,其無論在力量還是技巧等方面,都處于初級層次,因此,項目操作的難度不宜過大,要讓學生容易成功。
“不織布”微項目就充分彰顯了生活性、趣味性、操作性三大原則。作為新型環(huán)保材料的不織布在生活中很常見,生活中的許多物品都是用不織布制成的,不織布制作出的小掛件、小玩具等特別可愛有趣。不織布具有無經緯線,便于裁剪、縫紉,質輕,易定型等特點,使用操作起來比較方便。
(二)微項目教學方案的設計原則
方案設計是確定選題之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微項目教學方案的設計應遵循整體性、系列性、層次性原則。
1.整體性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眲诩嘉㈨椖侩m然微小,但也是一個嚴密完整的課程體系,因此,教師應該整體構思,統(tǒng)整設計。譬如,筆者設計的“不織布”微項目課程包含項目背景、作品欣賞、工具與材料、結構與部件、技術與支持、作品與評價、拓展與延伸等組成部分,該方案既系統(tǒng)完整又突出重點,符合微型課程的要求。
2.系列性
微項目課程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有主干,有枝葉,項目雖然微小,但內容豐富。筆者在設計勞技微項目教學方案時體現(xiàn)了系列性,整個課程由多個小項目構成,每個項目為單獨的手工制作活動,但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每個小項目既是獨立的,又是連續(xù)的,各個項目具有共同點,都以不織布為制作材料,以技術作品為成果,不織布是串聯(lián)整個項目的主線。例如,“不織布”微項目中,筆者安排了五個系列項目,分別是“方片小人”“杯墊”“可愛的小蜜蜂”“小熊”“超萌布藝玩具”,這五個小項目環(huán)環(huán)相扣,整個微項目課程內容很充實。
3.層次性
俗話說:“一鍬挖不出一口井來?!睂W習亦是如此,需要循序漸進,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勞技微項目教學同樣需要循序漸進,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遵循層次性原則,將各個小項目按照一定的梯度順序排列,引導學生由淺入深,一步步完成所有制作任務。例如,“不織布”微項目中的五個制作活動便是從簡單到復雜排列的,如第一個項目“方片小人”,作品就是基本的方片,其結構非常簡單,由兩片相同形狀、大小的不織布和兩根絲線組成,裁剪很容易,而縫制過程中,用到了明攻針的針法,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也很容易。后面的“杯墊”“可愛的小蜜蜂”“小熊”“超萌布藝玩具”項目一個比一個復雜,難度系數(shù)逐步增加,作品由平面變成立體,針法逐步加入了回針、鎖邊縫、包邊縫等。學生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制作活動中,能充分體會動手的樂趣,分享勞動的快樂,鍛煉勞動技能,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三、勞技微項目教學的流程與策略
勞技微項目教學以手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完成作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勞技微項目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作品制作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實踐與創(chuàng)作過程,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勞動技術能力等的培養(yǎng)。筆者以“不織布”微項目中的項目四“不織布玩偶—小熊”的教學為例,談談勞技微項目教學的流程與策略。
1.情境激趣,認識結構與部件
課堂導入對整個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精彩的課堂導入不僅能自然引出教學主題,而且能夠充分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對作品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制作欲望,使學生積極投入手工制作活
動中。
生動、形象的場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勞技微項目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營造歡快活潑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出學習主題。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給學生播放了動畫片《熊出沒》的片段,熟悉而有趣的動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筆者拿出小熊玩偶說:“嗨,大家好,我是熊大,你們看到我的孩子了嗎?”筆者邊說邊操縱玩偶小熊,可愛的玩偶吸引了學生的視線。“同學們想做一只小熊給熊大嗎?”筆者趁機引出小熊制作主題?!跋耄 睂W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耙胱龊眯⌒?,讓熊大滿意,必須要弄清它的結構組成,讓我們先來認識小熊的結構與部件吧!”就這樣,筆者引導學生欣賞作品,初步認識小熊的結構與相關部件,為制作小熊做好準備。
2.師生合作,提供技術與支持
教師和學生作為課堂的兩個主體,雖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著各自的任務,但二者應當是友好的合作伙伴,二者要齊心合力完成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勞技微項目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合作關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師的本職工作;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是其本職。
教師要為學生服務,提供技術與支持,解答其惑,勵其心志。在教學中,筆者從三個層面為學生提供技術與支持,以幫助學生完成作品的制作,有效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首先,筆者組織學生觀察課前準備好的示范作品—小熊,與學生圍繞制作流程與方法進行討論和分析,共同歸納出制作小熊的五個具體步驟:(1)用明攻針在小熊臉部合適的位置縫上眼睛;(2)在兩只眼睛的中下部依次縫上鼻子和嘴巴;(3)在小熊頭的上方縫上耳朵、掛飾等小部件;(4)將兩片不織布用鎖邊縫縫合,并留口;(5)在兩片不織布中間填充棉花并封口。其次,筆者對技術重點與難點進行了示范,讓學生感受針法的妙用,鞏固明攻針、鎖邊針、回針的使用技法。最后,筆者出示了“制作小貼士”,對一些制作中要注意的點進行了提醒,如小熊眼睛、耳朵的位置要合適,棉花填充要適量,鎖邊針的針腳要細密均勻等。
3.展示溝通,分享作品與評價
互動交流是學習知識的有效途徑,作為管理者的教師,要設法為學生搭建交往與交流的通道,引導他們展示、交流、分享、碰撞。教師在學生完成作品后,要設計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經驗,獲得成就感。教師要引導學生相互評價,讓學生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反思自己的不足,相互借鑒學習,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技能。
在學生完成玩偶小熊的制作任務后,筆者組織學生展評作品,請每組選出一兩件比較好的作品進行展示,讓全班學生對所有展示作品進行評價,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優(yōu)秀作品并為其投票點贊,最終評選出優(yōu)勝作品。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對優(yōu)勝作品進行深度評析,總結優(yōu)勝作品的特點,讓學生從作品的縫合、針法、造型等方面進行評價,從而提煉總結出不織布作品的制作技法,讓學生對自己的制作技法進行反思與改進。
4.學以致用,追求拓展與延伸
俗話說得好,學無止境。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勞動知識與技能的習得不是靠一件作品就能實現(xiàn)的,手工制作的技法、技能不是一次就能學會和掌握的,學生要能學以致用,在反復運用中磨煉技能,方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因此,教師要將制作活動拓展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繼續(xù)操練,運用學到的技法去嘗試完成更多類似的作品。筆者沒有止步于作品展評,在課堂最后設計了拓展與延伸環(huán)節(jié)—說說我喜歡的小動物,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動物,教師利用PPT課件,展示相應的動物圖片,然后鼓勵學生應用本課學到的技法,嘗試利用不織布制作自己喜歡的動物玩偶[2]。
微項目,大價值。第一,教師要借助微項目教學發(fā)展學生,于開放的環(huán)境中讓學生盡情學習勞動技術,并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一絲不茍、追求質量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教師要有效利用身邊各種閑置的二次資源和自然資源,讓學生設計并制作出具有觀賞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的作品,豐富學生的童年生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技術素養(yǎng)和勞動意識,讓學生成為具有技術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第二,教師要借助微項目教學發(fā)展自身專業(yè)能力,以“微項目”課程為教學內容與手段,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意教育能力。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摒棄“教師隨便講,學生敷衍做”,替代以“教師講解示范有針對性,學生學習技術高質量化”,努力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第三,教師要借助微項目教學發(fā)展學科,在課程教學中應用勞技“創(chuàng)意教育”的理念、方法,解決勞技教學中“高耗低效”和“低耗低效”兩大現(xiàn)實問題,并找到經濟、便捷的可行路徑,節(jié)約教學投入成本,實現(xiàn)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整體水平逐步提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隨學.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9(26):13-15.
[2]朱阿娜.科學教學中學生工程思維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9(0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