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沖
摘要:治國理政離不開法治,在依法治國全過程中落實以人民為中心,能夠將人民意志加以體現,就人民的美好期待作出回應。如今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國共產黨要應對諸多風險與挑戰(zhàn),就必須堅守人民立場,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新時代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本文主要從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和保護人民四個方面入手,探究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以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 以人民為中心 根本立場
一、為了人民,回應人民的新要求與新期待
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首先必須要明確為了誰的問題,以確保法治建設目的的明確化,這與國家、政黨、政權存在密切關聯(lián)?!皩τ谝粋€政黨以及一個政權性質來說,人的問題相當于試金石,是檢驗的重要指標之一”。正因為我國性質為社會主義,共產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因而法治建設真正為了人民,據此也得以認識到法治領域內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體現[ 1 ]。
改革開放數十年來,國家經濟快速發(fā)展,中國社會取得卓著成就,新時代下社會主要矛盾也發(fā)生了變化,表現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發(fā)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向法治領域折射后得以具體化表現,就是在法治公共品方面人民所表現出的要求與期待更高,但法治公共品當前供給的平衡性與充分性不足,彼此之間存在矛盾。
在當今時代,人民群眾面對美好生活時所產生的向往應當確定最佳的延展方向,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v觀這種矛盾的不平衡性與不充分性,以法治對于社會發(fā)展各方面的影響為主要體現,具體包括促進市場經濟、保護人民合法權益、保障國家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區(qū)域平衡協(xié)調發(fā)展等方面,然而這些方面均有所不足,由此可知區(qū)域間法治發(fā)展過程中暴露出的不平衡問題。
為促進這一矛盾的有效化解,應當關注物質文化生活公共品方面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對其新要求與新期待作出積極回應,關注人民群眾的反映,針對其中突出問題作出系統(tǒng)規(guī)劃和深入研究,以促進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的順利解決,積極改革法治領域,促進法治作用的強化,給予公平、正義、民主、安全等以保障,從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環(huán)節(jié)入手,始終凸顯出人民群眾的中心地位,以此為根本性價值取向,將人民的利益體現出來,在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中致力于增進人民福祉,對人民群眾的權益加以妥善維護。
二、依靠人民,激發(fā)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
就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來看,人民群眾始終扮演著基礎角色,具有廣泛且深厚的特征,人民群眾力量的發(fā)揮,能夠增添依法治國的原動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中,法治事業(yè)要想獲得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就必須凸顯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將人民群眾的作用加以最大化發(fā)揮,確保在人民的推動下法治建設獲得理想效果。這就與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相一致,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法治建設經驗,為新時期全面依法治國的落實提供指導。
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彼此協(xié)同,積極參與到法治建設中,只有真正依靠人民,對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加以激發(fā),才能夠增強法治建設的內在動力,促進全面依法治國邁上新臺階。
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所推進的法治建設,強調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給予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以尊重,對人民實踐創(chuàng)造中的智慧和力量加以汲取,從而奠定全面依法治國的牢固基礎[ 2 ]。依靠人民群眾所開展的法治建設,可以體現在立法、執(zhí)法與司法三個方面。
立法方面,應確保立法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對于立法環(huán)節(jié)各項機制應加以建立和完善,對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加以調動,涵蓋論證、聽證及評估等方面,并對參與途徑進行拓展,對社會各方建議和意見加以征求,密切關注人民的訴求并給予積極回應,這對于立法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執(zhí)法方面,將執(zhí)法為民理念貫徹于全過程,在機制構建方面強化人民執(zhí)法參與監(jiān)督,將人民參與渠道拓寬,包括舉報、申訴、控告等,確保參與渠道的多元化,豐富法律監(jiān)督實踐,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積極性。此外,在實踐中應當就執(zhí)法方式加以改進,促進優(yōu)良執(zhí)法作用的形成,執(zhí)法公信力也將得到顯著增強。
司法方面,應當致力于通過公正司法來服務于人民,并發(fā)揮人民的作用來推動司法的公正有序進行,為人民權益作出保障,提高司法方面人民群眾的參與度,這對于司法公正性與公信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方面,應就司法制度建設進行深化,完善司法公開制度體系,打造制度載體與平臺,為陽光司法的推進提供助力;在參與司法方面積極拓寬參與途徑,滿足人民群眾的參與需求,為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活動提供保障,在司法調解、司法聽證以及涉訴信訪等方面均有所體現;司法全過程中應當就人民陪審員、監(jiān)督員等制度加以完善,這也是提高人民群眾參與度的一種方式,使得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性立場得以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全過程中加以體現,在法律制度、執(zhí)法決定、司法案件等方面,人民群眾對于公平和正義能夠產生深切地感受。
在嶄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應當重視人民群眾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調動,立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fā),建立健全法治建設相關制度與規(guī)范,重視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并對其民主權利加以切實維護,將公民的政治參與擴大化,確保人民群眾意愿表達的真實性與充分性;將人民民主權利加以法治化保障,避免以法律懲罰踐踏公民權利及有損公民利益的違法行為發(fā)生,確保全面依法治國也得以高質量推進。
三、造福人民,增強人民的幸福感
“我們奮斗的過程中應當關注人民群眾在美好生活方面的向往,并以此作為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應當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立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向往出發(fā),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將人民群眾置于首要地位,貫徹這一理念,在社會發(fā)展變化中能夠保持良好的適應性,基于此,法治建設水平方可逐步得到提升,在法治公共品方面人民群眾的新要求與新期待才能得以滿足,確保全體人民都能夠為法治福利所惠及。
在全面依法治國過程中,法律是一項重要武器,對于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至關重要。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提升可發(fā)揮法治的積極作用,可以將法治看作是一種公共品,在現代文明國家發(fā)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人民群眾的生活也因法治建設水平的提升而更富有幸福感與安全感,法治公共品的優(yōu)質化,使得人民福祉更具可靠來源[ 3 ]。
在國家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的維護方面,必須對違法犯罪活動進行嚴厲打擊,比如暴力恐怖、民族分裂、集資詐騙等;針對經濟領域的差異化類型的案件,必須嚴格依照法律法規(guī)進行審理,促進優(yōu)良法治環(huán)境的形成,為經濟發(fā)展的高質量化提供可靠環(huán)境;對于教育、醫(yī)療、消費、養(yǎng)老等領域的案件,在依照法律法規(guī)進行審理的過程中,應當致力于給予民生以保障,并加以積極改善;在涉農糾紛的審理方面,堅持依法進行,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提供支持的同時,人民福祉也因法治建設而獲得保障,全面依法治國或將真正造福于民。
四、保護人民,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
新時代下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法治建設保護人民,促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的實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以法治軌道為根本,對人民的立場加以保護,凸顯出人民的中心地位,將這一理念作為法治建設的關鍵,能夠真正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化,進而賦予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以至于在正確方向下引領法治建設穩(wěn)步推進。
從國家公民的權利保障方面開展具體分析,可知面對人民群眾的新要求與新期待,當前法治化水平盡管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依然存在明顯不足,與人民的新的要求與期待存在差異[4]??v觀人民群眾的法治需求,在醫(yī)療、公共衛(wèi)生、教育、環(huán)境安全等方面均有著充分體現,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lián)網等條件下,更加關注隱私權、財產權、名譽權等權利的保護。
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致力于對人民進行全方位保護,這也是法治的最終目標。在新時代下應當客觀分析法治部門工作實際,就立法、執(zhí)法及司法等環(huán)節(jié)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處理,以保護人民為初衷并堅持不變,在改革與發(fā)展過程中對法治方式加以科學化運用,確保矛盾化解的及時性,推動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為人民的合法權益作出保障,包括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等,并在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方面積極落實公民各項權利,對人民群眾的根本性利益加以維護,促進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與安全感的提升,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yè)也因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而獲得可靠保障。
五、結語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能夠將法治建設為了誰與依靠誰的理論實踐加以深刻闡述,為新時代下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提供依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所開展的依法治國,應做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最終造福于人民,為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y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妍.學習關于全面依法治國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理念[J].傳承,2019,000(001):36-39.
[2]任文青,薛子煊.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深化依法治國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J].理論觀察,2019,000(012):35-37.
[3]楊勝群.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J].當代兵團,2020(12).
[4]張鶴鳴.略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原則[J].新絲路,2020(6):142-143.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