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善于學”的習慣。結合教學實踐,論述“讓學引思”在閱讀教學中的意義,提出了“讓學引思”創(chuàng)新應用的方法: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做好“讓學引思”第一步;在提問中嵌入“讓學引思”,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字詞句的解讀中嵌入“讓學引思”,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在思想領悟中嵌入“讓學引思”,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讓學引思”;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和技能,但新課標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對語言的把握和應用能力要進一步提高。擬采用“讓學引思”的理念促使閱讀的對象成為思考者、探討者,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訉W習、從閱讀理解的聆聽者轉變?yōu)殚喿x內容的解析者,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充實情感力量,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讓學引思”理念在閱讀教學中的意義
“讓學引思”本意為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空間,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思考,教師是引導者不是主導者,是解惑者不是教學內容的傾倒者,教師應重視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行為,以生為本即為教育本質的核心。“讓學引思”的理念與教育本質不謀而合,符合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在“讓學引思”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將經歷從閱讀基本內容到閱讀深度解析、從學會教材內容到學會自我學習能力的轉變,與我們所倡導的以生為本、自主課堂有異曲同工之妙。
“讓學”理念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的,是將學習的主導權過渡到學生,讓學生在時間、空間等維度中開展自主學習,在這種學習氛圍下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和激勵,形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體系構建、自我認知,作出進一步的思考。不難看出,“讓學”是“引思”的前提,只有在“讓學”的氛圍中才能更進一步發(fā)揮“引思”的效果,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學習過程更具活力。
“讓學引思”使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課堂講解大多是由教師完成,包括對文章的理解、人物的描述、主旨的概括等等,學生永遠是那個奮筆疾書、將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快速記寫下來、課后去背誦的人。傳統語文教學方式下的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是相同的,思想被禁錮在固有的模式里,完成閱讀理解時的答案也千篇一律。有句話說得非常好,“正常的社會需要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教育也一樣。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思維多元化的培養(yǎng),要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就是在質疑中得以進步的。
“讓學引思”是現代教學的精髓。臺灣作家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講的不僅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無限細膩的愛的呵護,更是一種對教育的啟發(fā),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不要著急,不要急功近利,父母放慢自己前行的速度,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跟上我們的步伐。教育如此,語文閱讀更應如此。在這個一切講究效率、講究結果、講究分數的大背景下,教師將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學水平的唯一尺度,學生將分數作為測量語文成績的唯一標準,對閱讀對象的內容沒有自己的思考,只剩下了標準的理解和答案。試問:這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嗎?我們讀經典、誦名著、學詩文的真正目的和意義何在?語文的學科性質要求我們慢下來,將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在閱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麗,享受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認識到閱讀文章的思考應是多維度的,不應以一種閱讀理解的聲音代替所有潛在的可能。
二、“讓學引思”創(chuàng)新應用的方法
(一)“讓權”給學生
“讓權”是“讓學引思”中的第一步?!白尅笔菍W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前提。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談不上后面的思考?!白寣W”的過程是教師學會放手的過程,是教會學生自己去學習的過程。有了這個學習的空間和平臺,學生才能更具學習的活力。教師要做的就是將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中教師少教、學生多學,教師少解釋、學生多思考。
例如,學習《孔乙已》這篇文章時,其最后一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對于文章結尾的分析,教師不要急于將其所表達的意義全盤托出,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作者在告訴我們什么?故事是否有其他的結果?讓你續(xù)寫的話會發(fā)生哪些事情?”促使學生在相互探討和爭論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學生釋放在閱讀中的個性見解,碰撞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
(二)在提問中嵌入“讓學引思”,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效的提問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思考。
例如,閱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誰?顯而易見,是孔乙己。那么,主要人物是如何設定的?如何確定誰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讓學生在通讀文章后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思考并展開討論。多數學生認為文章的題目就是《孔乙己》,所以孔乙已肯定就是主要人物了;有的學生則認為文中酒店的小伙計是主要人物,原因在于小伙計是孔乙已悲慘命運的見證者、講述者,整篇小說也都是通過酒店小伙計的視角來寫的。這種看法引起了學生對文章主要人物界定的討論,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也更高。
(三)解讀中嵌入“讓學引思”,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重點字詞句往往具有畫龍點睛的妙用。在閱讀教學中,對字詞句的解讀非常重要。通過某個字詞的解析,能夠凸顯文章的主旨,精準理解作者情感的表達,讓學生在感受文字美麗的同時提高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把握,在運用和表達上也是一種提高。
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春》一文時,筆者先讓學生找一找文章中對春天的描述,哪些字詞句是自己比較喜歡的?為什么喜歡?有的學生說 “樹葉子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這個字用得特別好,寫出了小草在雨中特有的春意盎然;有的學生看到了“鉆”這個字,認為這是作者對生命力破土而出的描繪。學生在閱讀《春》這篇散文時發(fā)現了作者眼中對春的驚喜和喜愛,還形成了自己對春天的解讀和認識。
(四)在領悟中嵌入“讓學引思”,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承載著作者特定的人文情感,經典之所以被傳承也在于其鮮明的價值觀。對于語文教學,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傳輸者,更是正確價值理念的傳播者,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語文閱讀篇章的價值意義,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執(zhí)教《蘇州園林》一文時,整篇文章都在講述園林的優(yōu)美和古代建筑技術的高深造詣,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欣賞美麗的園林,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其對古人在建筑上的造詣產生敬佩之情,學生也感悟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作者對情感的表達總是體現在某一句話、某一個詞中,文中“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夏秋季節(jié)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等詞句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閱讀后發(fā)現這篇文章不僅是對一處景色的描述,更是對園主生活態(tài)度的展現。
總之,“讓學引思”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有效的教學理念,是在順應學生發(fā)展需求下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在閱讀中思考,以期獲得更高的語文表達能力和語言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穎娜.微閱讀視角下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讀寫算,2020(18).
[2]史泉華.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讓學引思”的效果分析[J].新智慧,2018(35).
作者簡介:竇玉(1978— ),男,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康寧鎮(zhèn)九年制學校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教育教學。0C78C04D-8860-4BF5-ABFB-98B024AB37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