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珍 傅照華
【摘要】失語癥是腦卒中后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之一,其發(fā)病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言語交流能力及生活質量,同時也影響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造成并加重患者心理障礙,給家庭及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目前,對于失語癥的治療尚無有效藥物,早期康復治療起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將失語癥的康復治療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臨床工作中言語康復治療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腦卒中;失語癥;康復治療
卒中后失語癥是腦卒中患者大腦皮層語言功能區(qū)病變導致的言語交流能力障礙,表現(xiàn)為言語表達、聽理解、復述及命名等方面功能障礙。據(jù)一項研究顯示,首次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失語癥的發(fā)生率占23%。腦卒中失語癥不僅影響患者的社會參與能力,還導致患者心理障礙進一步惡化,延緩肢體運動功能恢復,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造成家庭及社會極大的負擔。然而,目前治療失語癥尚無有效藥物,早期康復治療對患者的語言功能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對于卒中后失語癥的康復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言語-語言康復療法、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針灸療法、高壓氧療法。
1 言語-語言康復療法
言語-語言康復療法是失語癥經(jīng)典的康復訓練方法,主要包括 Schuell刺激法、交流效果促進法、強制性誘導言語治療(CIAT)、詞聯(lián)導航訓練法及音樂療法等。其中,Schuell刺激法、強制性誘導言語治療(CIAT)及音樂療法臨床應用較多。
1.1Schuell刺激療法
Schuell刺激療法主要通過刺激-反應-反饋回路,使語言中樞受損傷的神經(jīng)細胞重新被激活,神經(jīng)纖維數(shù)量增加,使腦功能的代償作用增強,利用強的聽覺刺激,聯(lián)合多途徑刺激方式(視覺、觸覺、嗅覺等),促進語言功能的提高。李千穗等研究顯示,Schuell刺激療法可提高卒中后失語癥患者的聽理解、命名、復述、閱讀、計算得分等各方面功能。由于Schuell刺激療法治療方式較單調、枯燥乏味,導致患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康復效果,目前臨床中多數(shù)將Schuell刺激療法與其他康復療法(計算機輔助訓練、交流效果促進法、針刺療法等)聯(lián)合應用,以達到更好的語言恢復效果。
1.2強制性誘導言語治療(CIAT)
強制性誘導言語治療(CIAT)旨在通過強制誘導、集中訓練、限制非語言性的補償性溝通等方式,強化訓練患者的口語表達能力從而刺激大腦皮質功能重組。翁英麗等的一項Meta分析表明,強制性誘導言語治療(CIAT)對卒中后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功能及日常溝通能力有提高作用,主要對自發(fā)言語、聽理解水平、命名等語言功能有顯著療效,適用于治療保留復述功能的失語類型,CIAT可通過增加失語患者詞語使用量、創(chuàng)造語言氛圍,使輕、中型失語患者達到更完全的恢復。
1.3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是運用物理學、醫(yī)學心理學及康復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理論,患者通過參與演唱、演奏或聆聽音樂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利用失語癥患者殘存的言語功能聆聽熟悉音律、曲調,促進自發(fā)語言,使語言理解力提高,從而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其中,旋律語調療法(MIT)是音樂療法中較常用的方法,陳宸等研究選取卒中后失語癥患者34例,對照組和MIT組各17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言語訓練,MIT組給予常規(guī)言語訓練聯(lián)合MIT治療,結果顯示,MIT組自發(fā)言語、復述、命名方面的能力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
目前,腦卒中后失語癥患者較多,言語治療師有限,且語言訓練療程較長、康復過程較枯燥等因素使言語康復訓練的實施存在局限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2 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
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主要通過刺激優(yōu)勢半球且抑制非優(yōu)勢半球,以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與言語-語言療法配合應用可加速誘導神經(jīng)可塑性。其中,以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tDCS)和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rTMS)兩種方法應用最多。
2.1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tDCS)
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tDCS)是利用一對電極(陽極、陰極)將微弱的電流輸送到患者特定腦功能區(qū),陽極刺激通過去極化來增加皮層的興奮性,陰極刺激則通過超極化來誘導抑制,通過調節(jié)神經(jīng)元靜息膜電位來影響大腦皮層功能。相關文獻表明,tDCS可通過調節(jié)語言網(wǎng)絡備用組件之間的突觸強度或連接來促進語言恢復。單獨使用tDCS可能不足以誘導長期的神經(jīng)可塑性改變,通過聯(lián)合的言語-語言療法增加突觸激活可能導致突觸特異性,并導致長期的可塑性和恢復。Spielmann 等研究發(fā)現(xiàn),tDCS 對亞急性、慢性失語癥有治療效果,對于急性失語的治療尚缺乏證據(jù)。Spiel-mann等實驗發(fā)現(xiàn),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不能改善亞急性卒中后失語癥的語言功能,考慮到可能與卒中后失語患者的失語類型、病變大小、病變部位以及個體功能性語言網(wǎng)絡重組差異等有關。目前,大量文獻中應用tDCS 治療卒中后失語癥療效尚不一致,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2.2 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rTMS)
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rTMS)是利用脈沖磁場作用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感應電流改變大腦皮質神經(jīng)細胞動作電位,從而影響神經(jīng)電活動,通過刺激頻率的不同來調控語言功能區(qū)皮層的興奮性,高頻rTMS可使大腦皮質的興奮性提高,低頻rTMS可使大腦皮質的興奮性降低。 Rubi-Fessen等研究證明,低頻rTMS刺激右半球語言鏡像區(qū)聯(lián)合SLT治療對患者的基本語言技能和功能性交流具有顯著改善作用。Hu等研究發(fā)現(xiàn),低頻rTMS和高頻rTMS均有益于腦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語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且低頻 rTMS較高頻rTMS 的治療效果更顯著。目前關于低頻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的效果肯定,而關于高頻rTMS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的療效相關文獻報道較少,需要更多大樣本數(shù)據(jù)研究證實。
3 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具有舒經(jīng)活血、醒腦開竅、開竅利舌、改善語言功能等優(yōu)點,且其價格低廉、簡單易行,因而廣泛應用于腦卒中的治療。 針灸治療卒中后失語癥以舌針、頭針及體針最常見,王莉平等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舌穴法配合電刺激可有效改善中風后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一項Meta分析顯示,針刺可改善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各方面指標,但對于其長期療效缺乏大量文獻支持,今后需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相關研究。目前,單純針灸治療卒中后失語的文獻較少,大多配合言語康復訓練等方法應用。
4 高壓氧療法
高壓氧能夠提高氧分壓,改善組織缺氧,可收縮血管、加速側支循環(huán),降低顱內(nèi)血管的通透性,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nèi)壓,增強病損區(qū)腦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的表達,恢復語言中樞系統(tǒng)神經(jīng)細胞的功能。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高壓氧治療能顯著提高卒中后失語患者語言康復訓練的效果,恢復失語癥患者的言語功能。丁曉燕等研究表明,高壓氧結合頭針及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有改善作用關于高壓氧在不同壓力下治療卒中后失語癥效果的相關文獻報道較少,后期需進一步研究治療卒中后失語癥的高壓氧療法最安全有效的壓力指標。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失語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早期積極介入言語康復治療至關重要。言語-語言康復訓練、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針灸療法、高壓氧療法等康復治療方法對于卒中后失語癥患者的言語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但由于不同的腦卒中后失語癥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以及失語類型的不同,需要康復醫(yī)師在康復治療前進行失語評定后制定詳細的康復治療計劃及方案,采用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法,并定期進行中期評定,調整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De Cock E, Batens K, Hemelsoet D,et al. Dysphagia, dysarthria and aphasia following a first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cid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Eur J Neurol. 2020 Oct;27(10):2014-2021.
[2]周瑾,何小俊.腦卒中后失語癥康復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21,27(03):529-533.
[3]程程,李雅晴,程元元,趙驊,巫嘉陵.交流效果促進法在早期腦卒中失語癥中的應用[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20,29(11):50-53.
[4]李千穗,雷邁.計算機輔助訓練聯(lián)合Schuell刺激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的效果[J].廣西醫(yī)學,2017,39(07):948-951.
[5]李欣.卒中后失語癥的康復治療進展[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20,43(06):424-427.
[6]翁瑛麗,王秋晨,劉智慧,周璇,周蘭姝.強制誘導言語治療對腦卒中后失語癥康復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9,34(11):1346-1350.
[7]周瑾,何小俊.腦卒中后失語癥康復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21,27(03):529-533.
[8]陳宸,謝瑛,吳春薇,桂沛君,吳輝,張勃.旋律發(fā)音治療對腦卒中早期非流暢性失語患者言語失用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20,19(05):502-505.
[9]劉雪云,柯俊,李坦,韓春艷,方琪.卒中后失語癥語言康復機制和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8,24(08):884-888.
[10]Saxena S, Hillis AE. An update on medications and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to augment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in post-stroke aphasia. Expert Rev Neurother. 2017;17(11):1091-1107.
[11]Spielmann K,van de Sandt-Koenderman W,Heijenbrok-Kal M,et al.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post-stroke sub-acute aphasia: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6,17:380.
[12]Spielmann, Kerstin et al.“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Does Not Improve Language Outcome in Subacute Poststroke Aphasia.”Stroke vol. 49,4 (2018): 1018-1020.
[13]高漢雄,陳艷,潘翠環(huán),胡楠.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在腦卒中后失語癥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06):477-480.
[14]Rubi-Fessen, Ilona et al.“Add-on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Subacute Aphasia Therapy: Enhanced Improvement of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Basic Linguistic Skill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vol. 96,11 (2015): 1935-44.e2.
[15]Hu, Xue-Yan 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non-fluent aphasia: a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study.”Neurological research vol. 40,6 (2018): 459-465.
[16]王莉平,馬念,鳳楠.針刺舌根部穴位法配合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癥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21,32(23):3065-3068.
[17]楊柳,任媛媛,吳玉龍,王聰,韓昕.針刺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J].陜西中醫(yī),2021,42(07):961-966.
[18]黃芳.腦卒中失語癥的康復治療進展[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06):465-467.
[19]郭媛.腦卒中失語癥患者應用語言康復強化訓練軟件結合高壓氧治療的療效探析[J].中國醫(yī)學工程,2020,28(07):85-87.DOI:10.19338/j.issn.1672-2019.2020.07.025.
[20]丁曉燕,周宏圖,范宏娟,束彥頁,王楠楠,周揚.高壓氧聯(lián)合頭針治療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療效觀察[J].中華航海醫(yī)學與高氣壓醫(yī)學雜志,2020(02):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