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英
摘要:近幾年來,教育教學中不斷提及核心素養(yǎng)這個詞匯,它不僅影響到該學科的最終教學效果,也決定了學生未來發(fā)展的最終方向。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實現初中歷史教學的新內涵。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核心素養(yǎng)
前言
要學好歷史,必須要掌握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歷史有更準確、更客觀的認識。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實現高效的學習。因此,本文從“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角度入手,論述了初中歷史教學中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的具體方式,從而為廣大師生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初中歷史教學遇見的問題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是整個課堂的引導者,整個課堂就像“眾星捧月”,“月”就是老師,即課堂中心是老師,學生只是隨波逐流跟隨大眾一起“簇擁”教師而已,初中歷史教學傳統(tǒng)課堂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無法感受到以自己作為中心的課堂氛圍,自然缺少了課堂參與感和學習興趣。
二、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具體思考
2.1教科書的人文內涵感知
初中歷史教科書包含了很多充滿人文內涵的內容,學習這門課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的知識,還能讓人文精神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我們都熟知的歷史,它是一門涵蓋許多方面(如政治學、經濟學、文學、藝術學和科學技術等)的人文科學,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美德和精神,如善、仁、愛、革命主義、家國情懷等品質和思想,讓學生在思考歷史問題時能充分了解人文角度的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觀一些博物館、遺址或革命烈士紀念碑,讓學生在參觀過程中感知革命精神和人文精神,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學生心中扎根發(fā)芽。
2.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初中歷史課程的一個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社交能力,并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就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感。
例如,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內容的教學中,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播放《1937南京記憶》的紀錄片,吸引學生注意力。1937年的那六周,是南京人民和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然后向學生提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為什么日本人始終掩蓋歷史,不愿意承認對南京人民進行了屠殺?由此導入新課。課中引導學生分析抗日戰(zhàn)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痛斥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與迫害,并分析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積極意義。通過這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牢記歷史,參與到歷史事件中來,有利于切身體會,加深理解,促進學生養(yǎng)成“吾輩自強”的思想意識。
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情景的創(chuàng)設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歷史教學中涉及的朝代和內容較多,如果在課堂上以口頭表達為主,學生就難以真正掌握歷史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聲音,圖表的形式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這可以讓學生有效地擴展他們的想法。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fā)展”這些內容是初中歷史課本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工具展示我國成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成果,如圖可以展示我國各行業(yè)的優(yōu)秀成果的圖片和視頻,還可以展示我國GDP的漲幅圖表等等,這使學生能夠形象化地了解我國偉大的建設歷程,并加深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2.3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
我們研究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也是為了吸取歷史教訓,尋求新的發(fā)展。因此,歷史是我們探索和認識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工具。歷史典籍是由古人記錄形成的,帶有歷史的痕跡,穿越百年、千年。從古到今,人們對歷史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所以這些研究理論得以幸存下來。在初中歷史學習中,我們需要仔細研究這些文本,提取文本中最客觀、最真實的部分,以此分析歷史的原始來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價值觀,歷史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需要相關的理論支持;歷史研究不應局限于相關科普讀物。一般來說,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不要因為其好看、劇情精彩就相信真正的歷史就是這樣。如果對這個故事感興趣,不妨自己翻看一些專業(yè)資料和書籍,可能會有新的見解,而看似荒誕的歷史傳說,雖然夸張成分很多,但在漫漫歷史長河里總會有真實的歷史依據。
一個事物的發(fā)展囊括了過去、未來和現在,我們通常研究過去的歷史,是為了給現在的我們和未來的后人一些警示。由此可見,過去的歷史與現在、未來的后人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歷史事件必然與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有關,歷史事件的具體情況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的評判必須考慮其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其個人經歷、歷史學家的評價,不能僅僅用“好”“壞”來評判功過。
2.4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知識內化后,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檢測所學知識在實際情況中的運用,以達到知識學習的目的。除了平時的考試,還要注重課外活動的設計,比如寫歷史文章、歷史調查活動、創(chuàng)作歷史手稿。
例如,在學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的內容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結合所學,以“寧作戰(zhàn)死鬼,不做亡國奴”為主題,結合自己的想法寫一篇小論文;在學完“社會生活的變化”這一內容后,我提議學生辦一期有關中國社會變化主題的手抄報,并進行小組評比,有的學生在手抄報上刊登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中國現代文學和美術”“中國現代音樂和電影”“暢談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想象”等內容,提高了學生的歷史與現實價值觀。這些活動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布置的,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將知識學習延伸到課外,提升參與的積極性,為自己作品擇優(yōu)選取而付出不懈努力,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結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身為一名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逐步認識和把握核心素養(yǎng)的真諦,把它貫徹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再與學生一起開啟新的歷史教育進程,逐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茅正芳.初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8):63-64.
[2]胡新華.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深度教學策略.讀好書,2021(3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