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由馬克思恩格斯開始對“實踐”的內(nèi)涵進行一般性闡述;毛澤東根據(jù)中國實際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使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邁向了新的層次;習近平新時代賦予了“實踐”以新時代的特色?!皩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對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和增強人民福祉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實踐;實踐觀內(nèi)涵;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國化;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0-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17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起點,實踐貫穿了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它把馬克思的認識論、歷史觀、辯證法、和價值觀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終點,是實現(xiàn)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途徑。注重于實踐使得馬克思主義思想永葆生機,在今天也發(fā)揮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雖然馬克思并不是第一個提出“實踐”思想的哲學家,但是不同于以往的哲學家們僅僅在理論的層次談論“實踐”,馬克思在實際層面談論實踐概念,并將其作為理論的核心觀點,使得理論創(chuàng)新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觀點,實現(xiàn)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tǒng)一,完成了哲學史上的重大飛躍,跳出了以本體論為本的舊的哲學體系的框架。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實踐”的闡釋,在18世紀的歐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將其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邁向了新的層次,引領黨和人民獲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進入到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情結合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創(chuàng)新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為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和增強人民幸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內(nèi)涵
在馬克思的博士畢業(yè)論文里,馬克思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于實踐思想的探討。在這篇博士論文里,馬克思本人還并沒有對“實踐”思想有著清晰明白的認識,但是在他對于古希臘自然哲學的不斷深入研究中,受到古希臘哲學所崇尚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對于人和世界,哲學和世界的認識,馬克思對于實踐的思考也進入了萌芽階段。大學時期的馬克思屬于青年黑格爾派,并與鮑威爾交好,深受著黑格爾唯心主義思想和鮑威爾主體意識思想的鉗制。所以他試圖通過主體的精神力量,也就是鮑威爾的自我意識,來解釋彼岸思想和此岸思想的關系、哲學和世界的關系、精神和物質關系的統(tǒng)一。而在馬克思擔任《萊茵報》的主編期間,就逐漸地認識到了“物質利益”的問題。隨著對問題的不斷研究,馬克思逐漸脫離了“自我意識”的美夢走進了現(xiàn)實世界,轉向了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分析。隨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分析,認識到了純粹理論哲學的缺陷之后,馬克思逐漸從基于理論批判轉向對現(xiàn)實利益狀況的關注并與青年黑格爾派決裂,不再像從前那樣通過自我意識或者精神力量的推動來解決實際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唯心主義哲學的束縛達到對各種現(xiàn)實生活的認識,這樣馬克思就逐漸實現(xiàn)了從“解釋世界”到“改造世界”的思維轉變。
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對“實踐”思想地進行了探究,相比于《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現(xiàn)在的他對于實踐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最終在1848年發(fā)表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馬克思和他的戰(zhàn)友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對實踐的現(xiàn)實意義的揭示。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以往的哲學成果,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使得社會主義有了科學的依據(jù)。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超越過去任何時代的唯物主義的地方就在于他們把“實踐”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以往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未曾達到的。正如在那一個被恩格斯稱之為“天才萌芽”的提綱中,馬克思精準地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1]66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哲學中關于人的學說,費爾巴哈所謂的“人”只是從客體的角度來闡釋說明的,所以從費爾巴哈的角度出發(fā)只能得到抽象和孤立的人;可“人”卻是活生生的存在于世界上的有感情有思想的個體,馬克思指出只有從主體從感性的角度去理解“人”,只有了解人的感性活動,才能真正地了解“人”。而人的一切感性活動,就是實踐。
實踐首先作為人類的生存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了以往哲學對歷史的錯誤看法,恩格斯指出歷史并不是某個人或者其他什么東西,而只是人民群眾追求各自的目的而形成的合力。而“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盵2]22馬克思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指出一切人類所能夠生存的前提條件即進行生產(chǎn)物質生活本身的活動,所以實踐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實踐其次作為人類意識活動的前提。意識的產(chǎn)生衍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從一切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到人類意識的產(chǎn)生,除了漫長的時間,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決定因素。恩格斯認為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而從猿猴進化到人這一過程,勞動或實踐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猿猴在第三紀的末期實現(xiàn)了手和腳的分離,當手解放之后就可以從事其他活動了。猿猴用手摘取食物,在樹上筑巢,再到使用棍棒抵御敵人,手不斷地發(fā)達起來了。而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促進了人對客觀世界的支配,也在另一方面促進了我們祖先的共同協(xié)作。于是“這些正在生成中的人,已經(jīng)達到彼此間不得不說些什么的地步了?!盵3]306語言就這樣產(chǎn)生了,它和實踐一起共同推進人腦的成熟和完善。近代以來,文明的迅速發(fā)展被歸功于頭腦的活動,唯心主義也是由此產(chǎn)生的,但是決不能忘記,實踐的勞動才是人腦形成和發(fā)展的“頭號功臣”。
實踐最后作為人類社會關系的基礎。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就是其形成的社會關系,人類通過實踐改造自然環(huán)境,把原始的自然界逐漸改造成適合人生存的社會,并且因為改造過程的發(fā)生,人和人之間也在形成著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與社會和其他人不存在關系的個人,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這樣的結果在非實踐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只有實踐的人才能創(chuàng)造社會。
“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歐洲大陸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它推翻了當時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將哲學從天空的云霧深處拉到了人世間。它不僅為千千萬萬的無產(chǎn)階級工人有了正確的思想指導,激發(fā)了工人的革命熱情,從而使無產(chǎn)階級革命更加如火如荼地展開;也在數(shù)十年之后傳入了中國,為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人民送來了一個正確的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國化
20世紀2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青年毛澤東在了解十月革命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傳播者,并且相信馬克思主義可以拯救危急存亡的中華民族。1937年日本侵略者開啟了全面侵華的戰(zhàn)爭,而此時國內(nèi)情況復雜,國共兩黨尚未和解,難以對日本侵略者進行有效的阻擋。隨著日軍入侵的步伐逐漸加劇,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的矛盾逐漸變?yōu)榇我拿?,替代而來的中國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在認清了這一現(xiàn)實以后,國共兩黨選擇合作共同抵擋日本侵略者,此時就要對黨內(nèi)的思想進行一定的認識轉向;其次黨內(nèi)教條主義、經(jīng)驗主義錯誤風氣橫行,一部分同志長期固守馬克思主義的本本知識,只會僵硬的使用馬克思的書本經(jīng)驗,卻不懂得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也要跟隨著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這一原則,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而另一部分同志卻只相信自己的片面經(jīng)驗,不明白革命理論對于革命總體的指導性和重要性,為了糾正這些同志的錯誤,就急需要一種系統(tǒng)的方法進行組織教育;最后共產(chǎn)黨員經(jīng)過長征的洗禮,已經(jīng)蛻變成了革命的中流砥柱,但是他們要想擔負革命的重擔,肩負歷史的使命,就必須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學習。經(jīng)此種種因素,為了黨員的素質提升,為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為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毛澤東寫下了《實踐論》。
首先,毛澤東同馬克思一樣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叭说恼J識,主要地依賴于物質的生產(chǎn)活動,逐漸地了解自然的現(xiàn)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guī)律、人和自然的關系。”[4]282毛澤東和馬克思一樣認為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chǎn)活動才是人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實踐活動,而在人進行生產(chǎn)生活資料和生產(chǎn)資料的活動中,人和自然事物發(fā)生關系,人對自然事物的認識也就逐漸形成了。人最初對于某物或某事的認識來自實踐,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認識也隨著深化,社會認識的發(fā)展,必然是以社會實踐的發(fā)展為前提。人的認識來源于人自身的實踐活動而不是其他什么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其他任何唯物理論的根本區(qū)別所在。
其次,毛澤東認為社會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評判依據(jù)。黨內(nèi)出現(xiàn)的經(jīng)驗主義錯誤就是沒有正確理解這句話,人們的思想的正確性,只有在實踐的條件下取得預期成果才能說明,只有合乎客觀規(guī)律的思想才能在實踐中成功,否則就會失敗?!稗q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你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些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4]284辯證的唯物主義把實踐作為第一位,不僅僅因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更是因為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靠實踐進行判斷。
最后,毛澤東深刻地闡釋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矛盾運動以及實踐在認識的二重飛躍所起到的作用。人在實踐過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認識到事物的全體面貌,看到了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只能是事物的表象,得到的也只有事物各個方面的外部聯(lián)系。隨著社會實踐的深入,此時就產(chǎn)生了概念,這就是認識的第一重飛躍,此時得到的不再是表面的外部聯(lián)系,取而代之的變成了內(nèi)部的本質的聯(lián)系了。認識的第二重飛躍是有條件的,只有重新返回到實踐,才會進行第二重的飛躍。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盵5]443“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被稱為真理,也不但在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人科學地構成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于為爾后革命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實踐所證實的時候。”[4]293理論的東西不能束之高閣,那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只有將理論付諸實踐,指導實踐活動的進行,才能發(fā)揮理論的真正作用??v觀歷史的全部,許多理論一開始或許是正確的,可以指導實踐的進行,但是它卻不能隨著歲月而熠熠生輝,日后的實踐證明這個理論并不正確,這就代表了理論的真理性具有局限性,而真正的真理是隨時可以受到實踐的檢驗而不會失去真理性,并且會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毛澤東通過《實踐論》強調實踐的作用,批評了黨內(nèi)的錯誤思想,不能只注重經(jīng)驗或只注重書本,中國革命要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情況,只有在實踐中理論才能發(fā)揮其效用,理論指導革命實踐是革命勝利的前提條件。在這部著作中,毛澤東深刻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nèi)涵,幫助黨內(nèi)少數(shù)同志改變錯誤的認知,提升了同志們的革命素養(yǎng)和認知,指出實踐對于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的重要作用?!秾嵺`論》很好地體現(xiàn)了毛澤東的實踐觀,對于抗戰(zhàn)革命的勝利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時代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人民不斷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進行新的嘗試,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也在一些失敗的經(jīng)驗中得到教訓和啟發(fā)。1978年的真理大討論重新恢復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歷史地位,而且黨和人民對實踐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最顯著的成果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足以說明實踐在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新時代結合我國實際,賦予實踐以新特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蘊含著21世紀的時代精神,也將以往已經(jīng)被實踐證明的有利于社會發(fā)展和諧的種種因素結合起來?!傲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實踐證明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是新時代推動改革發(fā)展必須堅持和運用的科學理論?!盵6]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200周年誕辰的大會的講話中也強調了實踐的時代意義,它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理論。馬克思的實踐不是只處于19世紀的歐洲,也處在21世紀的中國。在新時代,更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理論和實際的不斷融合中培育中國特色,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從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立以來,馬克思主義就與中國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在抗戰(zhàn)時期,馬克思主義指導人民作戰(zhàn),爭取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我國建設國家和發(fā)展國家的重要指導思想。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社會的和諧、人民的幸福以及國際地位的上升,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實踐性和科學性的有力證明。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有了新的飛躍,產(chǎn)生了“四個偉大”“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等等符合新時代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一百多年的歷史已經(jīng)給予了強而有力的證明,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完全正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完全正確的,隨著全球形勢的不斷變化,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也錯綜復雜,我們唯有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創(chuàng)新運用馬克思哲學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未來發(fā)展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社會實踐上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涵,開辟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使馬克思哲學永葆生機;加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不斷加深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社會會發(fā)展的更加蓬勃,人民也更加地幸福和自由。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寧.列寧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6]本刊特約調研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J].求是,2018,(10):15
作者簡介:
呂睿,女,漢族,山西運城人,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