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國和西班牙的文化中,“牛/toro(公牛)”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已內(nèi)化到兩國人民的思維中,在兩種語言中都出現(xiàn)了大量與“牛/toro”相關(guān)的隱喻表達。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chǔ),利用漢語和西班牙語語料庫,系統(tǒng)地對漢西語言中“牛/toro”的概念隱喻進行對比,探索兩者相似性和差異性,并深入分析了兩者相似性和差異性產(chǎn)生的原因。此研究能為外語教學(xué)、隱喻翻譯和跨文化交際等提供一些啟發(fā)。
【關(guān)鍵詞】 牛;概念隱喻;語料庫;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H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3-01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35
一、引言
傳統(tǒng)語言學(xué)認為隱喻是語言形式上的修辭,而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隱喻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之一。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Lakoff和Johnson認為,隱喻是一種思維過程,是人們用一個熟悉而具體的概念去表達另一個陌生而抽象的概念的過程[1]。動物隱喻是隱喻的一種,是將動物的特征映射到人或事物上。王清對動物隱喻進行了概念定義,他認為動物隱喻是指以動物作為喻體的文化聯(lián)想,即通過人們生活中熟悉的、形象鮮明的、特征突出的動物來喻指特征相似的人或物[2]。
在中國和西班牙的文化發(fā)展進程中,中國人和西班牙人都與“牛/toro(公牛)”進行了長期接觸,“牛/toro”在各自的語言文化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在中國,黃牛幾千年前就被古代勞動人民馴服并運用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此在中國人的語言意識中“?!贝蠖嗍侵浮包S牛”。在西班牙,斗牛文化源遠流長,因此在西班牙人語言意識中的“牛”大多是指“toro(公牛)”?!芭?toro”作為兩種文化的象征符號,已經(jīng)內(nèi)化到兩個民族的文化和思維中,在兩種語言中都出現(xiàn)了大量與“牛/toro”相關(guān)的隱喻表達,比如“牛高馬大”“做牛做馬”“coger el toro(直面困難)”“a toro pasado(在錯過機會之后)”等。本文利用國家語委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和CREA(現(xiàn)代西班牙語語料庫),系統(tǒng)地對漢西語言中“牛/toro”的概念隱喻進行對比分析。
二、數(shù)據(jù)收集及分析
首先,本文使用國家語委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對“?!边M行整詞檢索,初步得到了1000條漢語語料;通過CREA對主題詞“toro”進行檢索,初步得到了包含“toro”的1364個文本,共5725條語料。為便于分析,本文使用CREA語料庫官方抽取工具以1/6的比例抽取,得到228個文本,共719條語料。為得到有效語料,本文剔除了部分非隱喻信息。漢語語料剔除后獲得有效語料64條,西班牙語語料剔除后獲得有效語料43條。
(一)漢語語料“牛”的概念隱喻分析
經(jīng)過分析所得到的有效語料,漢語中“牛”的概念隱喻有12種。
1.“牛”喻“高大強壯、力氣很大的人”
例(1)這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神秘人物,他肌肉發(fā)達,健壯如牛,光頭上一毛不生,年齡無人知曉。
例(2)大家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才把船靠到島子的小海灣里。
在發(fā)展農(nóng)耕文明的中國,身強體壯的黃牛曾是幾千年來勞動生產(chǎn)中最先進的動力,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糧食生產(chǎn)。因此“?!痹谥袊搜壑邢騺硎菑妷讯辛Φ模藗円渤R浴芭!庇鳌皬妷鸦蛘吡獯蟮娜恕薄?/p>
2.“?!庇鳌皠诳?、受壓迫的人”
例(3) 他這個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兒,在舊社會和兩個哥哥給地主做牛做馬,累得落下癆傷。
例(4)又老實,又無能,噙著冰凍化不出水來,實際上是你家里的一頭牛,一年四季替你出力賣命,你倒欺侮他!
被馴服的牛被人牽著鼻子走,大多時候比較溫順,默默無聞為人干活,無私奉獻,任勞任怨,因此人們常用“?!庇鳌皠诳?、受壓迫的人”。
3.“牛”喻“性情暴躁、十分倔強的人”
例(5)阿根是村里有名的牛性子,今天倒還好說話。
例(6)事實也告訴了團干部:籠統(tǒng)地說今天的青年不愿聽大道理是不準確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要采用適合青年特點的教育方法,決不能“牛不吃草強按頭”。
雖然牛平時溫順,但如果生氣了,就暴躁起來,幾個成年人可能都拉不住,因此人們以“牛”喻“性情暴躁的人”,如例(5);有時牛也十分倔強,趴在地上,任你怎么打,或是拽鼻環(huán),它也不走,因此也有以“?!庇鳌笆志髲姷娜恕?,如例(6)。
4.“牛”喻“說大話”
例(7)他順手提起一個花花斑斑的“五花馬”,往來人面前一晃抖(那“馬”兒當然尖嘶了兩聲)吹起牛來:“老哥,你來看,這豬娃嘴巴頭長,尾巴根粗,可是才引進的南斯拉夫新品種哩!”
過去屠殺豬和羊時,都是采用的吹氣法,但這種方法并不適用于牛。牛的體型龐大,皮也緊實,一般人想要把一頭牛吹起來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人們用“吹牛皮”來形容一些說大話來捧高自己的人,“?!币簿陀辛恕罢f大話”的隱喻。
5.“牛”喻“氣勢很大的人”
例(8)鄭成家他也曾去過,剛踏進弄堂時倒還氣壯如牛,可越往深處走,心里的鼓就越打得急。
由于牛體型龐大,雖然稍顯笨拙,但也給人很有氣勢的感覺,因此也有人以“?!庇鳌皻鈩莺艽蟮娜恕薄?/p>
6.“?!庇鳌安拍芷接沟娜恕?/p>
例(9)魯迅當眾宣告:“讀經(jīng)救國”只是一種政治陰謀,尊孔、崇儒、專經(jīng)、復(fù)古這些“把戲”,完全是一種“將人們作笨??础钡挠廾裾撸耆菫榱藦母旧细g廣大青年的革命斗志,使他們“什么事也做不成”,結(jié)果“老死在原地方”。
有人認為,牛一輩子就為人耕地干活,只會用蠻力,并不機靈,因此它很“笨”。“?!边@一特點映射到人身上,就有了“才能平庸的人或笨的人”的隱喻。
7.“牛”喻“爭持不下或相沖突”
例(10)前幾天,馬家友和范鏡三言兩語撞僵了,頂起牛來。
兩頭牛打架時,常用牛角相頂而斗,因此“牛”有“爭持不下或相沖突”的隱喻。
8.“?!庇鳌八滥X筋、不靈活”
例(11)這么解釋也可以,那么解釋也可以,她像猜謎似的猜摸許久,最后還是想:“咳,我這人,大半也是鉆進牛犄角里了?!?/p>
民間流傳有“老鼠鉆牛角——沒有出路”的歇后語,人們常用“鉆牛角尖”來形容固執(zhí)、費力不討好,“?!币惨虼擞小八滥X筋、不靈活”的隱喻。
9.“?!庇鳌澳芰娀虺^一般人”
例(12)有的軍務(wù)股長很牛,張口他媽的,邁著八字步,看哪個兵不順眼,就上去收拾一頓。
2009年是“?!蹦?,自這一年開始,“?!痹诰W(wǎng)絡(luò)上廣泛流行,由“?!毖苌鰜淼脑~語也傳播廣泛,如“牛人”“牛掰”等。因此“?!本陀辛恕澳芰娀虺^一般人”的隱喻。
10.“?!庇鳌肮砩瘛⑸耢`”
例(13)有一個故事說它四月初八誕生于天上,所以這天是牛王誕日。
在中國,壯、侗、仫佬、仡佬、布依等少數(shù)民族有?;旯?jié)的傳統(tǒng),這些民族認為牛是神靈的象征。因此“?!庇小肮砩?、神靈”的隱喻。
11.“牛”喻“平凡、不值一提的事”
例(14)還不是牛身上拔根毛嗎?
西漢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中有“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成語九牛一毛就出自“九牛亡一毛”。對于體型龐大的牛來說,一根毛是不值得一提的,因此“牛”有“平凡、不值一提的事”的隱喻。
(二)西班牙語語料“toro”的概念隱喻分析
本文分析所得到的有效語料,西班牙語中“toro”的概念隱喻有5種。
1.“toro”喻“堅韌勇敢的人”
例(15) Me dijeron que aguantaste como un toro hasta el final.(他們告訴我你像公牛一樣忍耐到最后。)
在斗牛時,公牛不管中了多少槍,總是不服輸,并且能一直忍受傷痛。因此公牛是勇敢的,并且忍耐力極強。在西班牙語中常以“toro”喻 “堅韌勇敢的人”。
2.“toro”喻“強壯、力氣大的人”
例(16)Fea, gorda, baja y fuerte como un toro: capaz de dominar, si llegara el caso, a un loco furioso.(丑陋,肥胖,矮小而強壯,就像公牛:如果必要的話,能夠控制一個憤怒的瘋子。)
斗牛的公牛是伊比利亞半島為斗?;顒訉iT培育的品種,具有強壯的身軀和強大的運動系統(tǒng)。因此常有人以“toro”喻“強壯、力氣大的人”。
3.“toro”喻“困難”
例(17)En lo sindical, al Gobierno le ha cogido el toro.(在工會中,政府承擔了責任。)
斗牛是項危險且棘手的運動,在西班牙語中有常用的俗語“coger el toro (直面困難或承擔責任)”,直譯為“抓住公?!?。因此,“toro”有“困難”的隱喻。
4.“toro”喻“難得的機會”
例(18)A toro pasado, es fácil hablar.(事后再來說當然容易。)
在西班牙語中,有俗語“a toro pasado(事后)”,直譯是“牛過去之后”,來自斗牛活動。這里的“toro”喻指“難得的機會”。
5.“toro”喻“大的事物”
例(19)Revelaba que Victoria se interesaba por mí, y eso convertía a la pregunta en algo tan grande como un toro alado.(這表現(xiàn)出維多利亞對我很感興趣,這讓問題變得像一只有翼的公牛一樣大。)
公牛體型龐大,常被西班牙人用來隱喻龐大的事物。
三、討論
本文通過對漢語、西班牙語語料庫的語料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中國和西班牙文化背景下的“牛/toro”的概念隱喻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
(一)相似性
漢語中“牛”喻“高大強壯、力氣大”與西班牙語中“toro”喻“強壯、力氣大”的隱喻重合。本文對漢語“?!焙臀靼嘌勒Z“toro”的隱喻相似性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1.“?!焙汀皌oro”的共同特征
根據(jù)分類學(xué),中國人語境下的“黃?!焙臀靼嘌勒Z中的“toro”都是屬于??婆喛婆伲m然種類不同,但它們都具有非常相似的外觀特征、生理特征和身體機能。中國的黃牛(Bos taurus),體長1.5—2.5米,體重200—350公斤,體質(zhì)粗壯;西班牙的toro(Bos primigenius taurus)是伊比利亞半島的本土品種,體重300—500公斤,四肢強健。牛的共同特征被中國和西班牙人廣泛接受,成為人們常識的一部分,進而人們將“牛/toro”的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創(chuàng)造了“高大強壯,力氣大”隱喻。
2.人腦的結(jié)構(gòu)相似
Lakoff和Johnson認為,本質(zhì)上我們都是受神經(jīng)支配的生物。我們大腦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的結(jié)構(gòu)決定了我們擁有什么樣的概念,從而決定了我們可以做出什么樣的推理[3]。因此,生理上的相似性很可能會導(dǎo)致隱喻形成的相似性,即面對相同的對象,不同的人種也可以形成相似的認知。面對牛共同的明顯特征“高大強壯、力氣大”,中國和西班牙人都很自然地選擇將這個屬性投射到人的領(lǐng)域中,創(chuàng)造了相同的隱喻。
(二)差異性
雖然兩者的隱喻有部分相似性,但總體差異較大,大部分隱喻都只在各自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使用。隱喻的表達一般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生活習(xí)俗等文化信息,因此對隱喻的理解過程會不可避免地涉及對隱喻意義的認知和文化解釋。下文將從作用、文化、民俗三個方面來分析兩者差異性產(chǎn)生的原因。
1.作用不同
中國的黃牛在農(nóng)區(qū)主要作役用。幾千年前,牛被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馴服,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承擔拉犁、耕地、拓荒的重任。據(jù)《戰(zhàn)國策》記載,秦國“以牛田”,即是用牛耕地。但是在西班牙,農(nóng)耕大多依靠騾子,“toro”是專門為斗?;顒优嘤钠贩N,其具有大前角和強大的運動系統(tǒng),并且具備原始的防御和情緒化的本能。它們生性勇猛暴烈、攻擊性強。因此漢語和西班牙語中“牛/toro”隱喻差異較大。
2.文化不同
錢穆認為,中國土地遼闊、河流眾多,自然資源豐富,發(fā)展出了自給自足的農(nóng)業(yè)文化。在農(nóng)業(yè)文化的背景下,中國人常覺得內(nèi)外一體,只求安足[4]。這樣的文化使人們對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任勞任怨的牛有了特殊的情感,“默默奉獻、吃苦耐勞”成為人們推崇的品質(zhì),同時人們也以“牛”來隱喻具有與牛相似品格或特征的人。西班牙主要以西方海洋文化為主,其歷史上的特點是多進行商業(yè)貿(mào)易、海盜掠奪和殖民拓土,并且其民族精神也更加具有冒險性和侵略性。因此,西班牙人的目光更容易被勇猛的斗牛所吸引,人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與斗牛相關(guān)的隱喻。
3.民俗不同
民俗與語言相互影響,語言中保存著大量民俗文化信息。在中國,人們認為屬牛的人腳踏實地,但有時固執(zhí)己見、不善表達,這是將牛的特征映射到人身上。另外,在中國,壯、侗等民族有牛魂節(jié)的傳統(tǒng),因此漢語中有以“?!庇鳌肮砩?、神靈”的隱喻。在西班牙,有關(guān)“toro”的隱喻離不開斗牛的民俗傳統(tǒng)。在古希臘時期和古羅馬時期就有了斗牛慶?;顒印T谥惺兰o初期,伊比利亞半島就已經(jīng)舉辦了斗牛節(jié)和比賽,后一直延續(xù)至今[5]??傊靼嘌赖亩放N幕灤┝宋靼嘌赖恼麄€發(fā)展歷史,因此在西班牙語中有關(guān)“toro”的隱喻大部分都與斗牛文化有關(guān)。
四、結(jié)語
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chǔ),利用漢語和西班牙語語料庫,系統(tǒng)地對漢西語言中“牛/toro”的概念隱喻進行了分類和對比,以探索兩者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研究表明,漢語和西班牙語中“牛/toro”的概念隱喻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但總體來說,差異性大于相似性。相似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者共同具有的“高大強壯、力氣大”的隱喻上,其原因主要包括兩者的共同特征和人類相似的人腦結(jié)構(gòu)。差異性表現(xiàn)在兩者其他的隱喻上,其原因主要包括兩者的作用、民俗不同以及兩個國家的不同文化。本文的跨語言動物隱喻比較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兩種語言“牛/toro”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為外語教學(xué)、隱喻翻譯和跨文化交際提供一些啟發(fā)。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清.動物隱喻的認知和應(yīng)用探究[D].上海交通大學(xué),2008.
[3]Lakoff, G. &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錢穆.中國文化史導(dǎo)論(修訂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4.06.
[5]Flores Arroyuelo Francisco José.Correr los toros en Espa?a: del monte a la plaza[M].Madrid: Biblioteca Nueva,1999.
作者簡介:
彭俊萌,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外語言與文化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