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海紅
[摘 要]“五日微課程”是以五個課時為一個項目單位的拓展性課程,是基于學生個性成長的實際需求,為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智慧生長、能力發(fā)展而開發(fā)的系列課程。浙江杭州市長河小學基于“五育融合”的理念,從目標設置、內容開發(fā)、時間安排、師資排布、評價跟進等方面著手,使“五日微課程”成為有效支持學生個性特長發(fā)展的“雙減”新載體。
[關鍵詞]雙減;五育融合;五日微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2-0093-03
在貫徹落實“雙減”政策中,課后服務是學校強化教育主陣地的有力武器,其中的拓展服務更是達成“雙減”目標、滿足家長愿望的主渠道。為了讓拓展服務時間段的課程更開放多元,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并有效改善原先校本拓展課碎片化和低效率等問題,我?;凇拔逵诤稀钡睦砟?,在課后服務拓展課來時段開設“五日微課程”,力求以豐富而精短的課程吸引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張揚學生的個性特長,更好地達成減負提質的目標。
以滿足差異需求、有效補充主課程為目標的“五日微課程”,通過豐富多樣的微課程的學習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一、內容開發(fā)
1.新定位——“五日微課程”目標架構
拓展課程圍繞學校整體教育目標而創(chuàng)設,與學校文化、育人目標、特色創(chuàng)建相結合,體現出系統性。借助學校課后拓展服務平臺,將“五日微課程”開發(fā)實施作為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是原校本拓展課程的有效整合與發(fā)展延伸,能夠使拓展性課程體系的完善與“雙減”減負提質的目標同步實現,合力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
2.新內容——“五日微課程”設計要素
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生的特長上報“五日微課程”的內容,經學校審核同意后精心備課。以下是我校第一期拓展服務的課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課程設置主要圍繞“五育”來展開,構成了科學、藝術、人文、體育、勞動五大拓展性課后服務課程體系。這些個性化、定制式、多元化的拓展性課程,讓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課程學習中收獲知識、提升能力。
二、實施路徑
1.課程時間設置
(1)每日時間安排:60±分鐘。拓展課一次課時為1小時左右,根據年級不同略有差異。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課程內容相對簡單,安排50分鐘的拓展課時間;中高年級學生專注力強,安排60~70分鐘的課程時間。這樣的時間差也為課后服務的錯峰放學提供了便捷。
(2)課程時間安排:5課時為一次課程。每一門微課程學習的時間為5個課時。5個課時是從周三開始到下一周的周三。這樣,學生在雙休日時間可以完成相應的課程中期任務。例如三年級的《勞動小能手》一課,學生在上完周四、周五的課后,便可利用雙休日來展開實踐活動,并將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在下周一的課堂上進行反饋,體現了學中做、做中學的思想。
(3)每年段課程安排:五日輪換制。每位教師一學期只需精心備一門“五日微課程”,便可完成整個學期合計30次的課后拓展服務,讓5節(jié)=30次,這樣大大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讓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去做精品課程。于學生來講,他們對拓展性課堂也更有期待了。
2.課程師資安排
(1)校內師資為主
①前期調查摸底。前期向全校學生和家長發(fā)放關于課后服務實施的調查問卷,其中涉及關于“提供課后服務師資來源”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于本校教師的認可度在80%以上?;诖?,我校開設拓展服務的教師師資以校內教師為主。
②年級組預報課程。學校以年級組為單位,讓有意愿參與拓展課的教師結合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長,在年級組內提名想要開設的課程。教師積極報名參加,參與率高達95%。這樣高的參與率足以保障課程的順利開展。
③專任教師統籌分配。在年級組預報名后出現了課程內容重復或類似的現象,為避免重復,學校對師資進行統籌安排,使各年級組人員、課程均衡合理。
④學生投票選課?;诜諏W生的理念,學校將各年級組匯總后的預報名課程,向全體學生征求意見。學生根據課程介紹、執(zhí)教教師和自身興趣進行投票,投選心儀的課程。最終得票率高于50%的課程予以排課。
(2)校外專業(yè)人員為輔
①擴充師資力量,拓寬課程內容。我校參與拓展課的學生數占全校學生的91%以上。為進一步提高拓展服務的豐富性,也為減輕教師過重的工作負擔,我校與校外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合作,聘請12名專業(yè)性強、口碑佳的專業(yè)人員參與到拓展服務中,帶來茶藝、魔術、專注力訓練等課程,讓校本拓展課程更為豐富。
②加強日常管理,規(guī)范外聘教師教學行為。學校加強崗前培訓,下發(fā)《拓展課規(guī)范教學行為細則》,用以規(guī)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并檢查督促落實,保證教育教學有序開展。細化日常管理,做到行為標準化、教學規(guī)范化、反饋深入化。學校還給每位外聘教師安排了校內對接教師,幫助解決相關事務,同時反饋教學情況。
三、課程評價
1.多樣化評價方式,促進減負提質
(1)目標引領。在拓展服務開始階段,教導處圍繞“五育”出臺“拓展服務課相關內涵要素指南”,在要求指引下各年級組長和相關學科骨干教師一起核查審定拓展課程內容,包括是否圍繞“五育”內涵、是否滿足學生成長需要、是否兼顧課程趣味性,還要對實效性不顯著的課程進行及時整改或更換。
(2)以督促改。“五日微課程”實施過程中,由中層領導和各學科組長組成的督導組以輪班檢查、進班聽課、發(fā)放學生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進意見。
(3)以思促精?!拔迦瘴⒄n程”輪班施教,在減輕教師備課壓力的同時,還為拓展課程提供了不斷修訂做精的時機。課程設計本中有一欄是關于“活動反饋及改進建議”的內容,教師在每次上課后要加以修改,幾輪之后該課程就能逐步成為精品微型課程。
(4)以賽促改。學校為了進一步提升課程質量,開展了“學生最喜歡的拓展課評比”“五日微課程優(yōu)秀設計”等一系列比賽。以比賽來促進拓展課程質量的提升,以更好滿足學生個性成長的需要。
2.多樣化成果展示,激勵學生個性發(fā)展
(1)過程展示,體現創(chuàng)意
每次“五日微課程”的學習時間雖短,但開課教師在課程收尾的檢測評價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評價的目的不在于檢測學生的成果有多完美,而要側重于學生的參與過程。學生能否在教師的引領下展現自我、相互學習、自我調整,從而促進自身掌握各項技能,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突顯個性特長,獲得全面發(fā)展。這個過程,由學生在全班面前介紹分享,任課教師進行點評記錄,最后的成績納入個人成長檔案袋之中。
(2)成果展示,注重參與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博物館,學校里的微空間都可以整理出來展示學生的成果。例如學校墻壁、廊柱、陽臺、走廊轉角、閱讀吧……都可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每次“五日微課程”學習之后,各任課教師就會將學生的作品在學校各區(qū)域展示出來。學生相互觀賞,分享心得,學習資源再一次盤活,學生興趣得到進一步激發(fā)。
四、實施成效
1.完善“雙減”背景下的學校課程體系
拓展課程利用課后服務時間來開展,著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張揚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了家長的高度認可,有效地提升了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使校園充滿生命的活力、成長的氣息和創(chuàng)新的智慧。
(1)走向綜合,豐富課程內容
通過微課程的實施,學校構建了更加豐滿的拓展課程體系,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學生可以在豐富的課程中進行人文積淀、科學探索、藝術創(chuàng)想、勞動體驗。各科教師在“五日微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積極改進教學方法,逐漸形成一批校本精品課程。
(2)走向課外,拓寬課程領域
以本校教師為主體,外聘教師為補充,甚至還有優(yōu)秀家長資源的參與,拓展課程涉及領域不斷拓寬,為拓展課程注入新鮮血液,提供了有力保障。從學校到社會、到家庭,家校社協同教育,不斷趨于一體化,家長越來越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參與的熱情很高,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氛圍。
(3)走向生活,深化課程意義
拓展課程是大規(guī)模、多元化的打包式課程學習?!拔迦瘴⒄n程”的實施,不受教材拘泥,從書本育人到活動育人、從知識育人到實踐育人、從課堂育人到生活育人。學生在課程中的所得更多地指向現實生活、未來生活?!拔迦瘴⒄n程”在一個更開放的課程體系中轉變了學校的育人模式,使教育更富活力。
2.支持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長發(fā)展
“五日微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構建了張揚學生個性特長的“雙減”新載體,減輕了學生負擔,提升了學生的幸福感。以每學期20周計算,每個年級12位本校教師,外加2位外聘教師和若干俱樂部,學生每學期學習的微課程有15個左右。課程學習的多元化,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更好地落實了“雙減”“五育”要求,促進了學生的個性成長、特長彰顯、童心綻放、全面發(fā)展。
(1)學習興趣日漸濃厚,滿意度不斷提升
學生在參與各類微課程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總結經驗,與同伴互助、與老師互動。在微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樂于觀察、勤于研究、善于分享,他們學習的意愿明顯增強。在“五日微課程”實施兩個月后,筆者對每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滿意度問卷調查,學生普遍對這一課程實踐比較滿意,其中“課堂內容多”“課堂氛圍好”“收獲大”這些指標率均高于90%,還有的課程滿意度達100%。
(2)綜合素養(yǎng)有效提升,個性特長得到張揚
在豐富多樣的拓展課程中,學生得到了身心的放松,學習興趣得以自由發(fā)展,個性特長充分彰顯,綜合素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升。
通過“五日微課程”的實施,學生沉浸在不同的課程滋養(yǎng)之中。學生在豐富的課程中品味斑斕多姿的人文世界,在探究中感受科學的奧秘,在運動中不斷挑戰(zhàn)自我,在藝術的世界里認知生活的美好,在勞動中享受當家作主的快樂。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令人欣喜。本學期我校學生在市健康素質測試、健美操比賽、區(qū)足球比賽、區(qū)演講比賽中都獲得佳績。
3.促進家校協同育人
拓展課程的實施需要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家長會、線上交流、問卷調查等多渠道與家長溝通,甚至請家長親臨現場做授課教師,參與課程學習活動,讓家長明白“雙減”的出發(fā)點,清楚“五日微課程”的整體推進過程。家長親自參與并深入體驗后,進一步認同“雙減”政策,積極配合“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從調查問卷中得知,參加校外培訓班的學生人數率從開學初的78%下降到期中的46%(含體藝類)。家長明白了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目的和做法后,更加支持學校的工作了。
與此同時,學生通過“五日微課程”所得到的收獲讓家長看到了實施“雙減”政策后孩子學習狀態(tài)的變化,從而促進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實現了雙方共贏。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