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銘
摘要:朗讀是探究古詩文情感的常用方法,是課堂學(xué)習(x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是語文教學(xué)要達成的重要目標(biāo),是學(xué)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如何讀出語氣,讀出感情?為解決這個難題,本文試著從古漢語的語氣詞、表語氣的副詞、文言固定句式三方面,以部編教材七至九冊課本具體詩文句子為例,探究古詩文朗讀語氣的一般規(guī)律,為初中學(xué)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打下堅實地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古詩文朗讀;語氣情感;語氣詞;語氣副詞;固定句式
【正文】
部編教材注重培養(yǎng)學(xué)生的素養(yǎng),特別重視朗讀教學(xué),凡涉及文言文、古詩詞教學(xué)的,朗讀設(shè)計類的題目必定會在與之配套的《作業(yè)本》里出現(xiàn),算是經(jīng)典題型。如九下《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作業(yè)本里就有“設(shè)計朗讀腳本”題目,現(xiàn)摘錄如下:
本文的對話描寫語言簡練,卻表現(xiàn)了人物的身份及心理。請選擇其中一個人物,仿照示例,完成朗讀腳本設(shè)計。
【示例】
我選擇的人物:妻
朗讀腳本設(shè)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設(shè)計說明:“甚”字重讀,讀出妻子對鄒忌的贊美,“何能”前停頓,并且這兩個字重讀,讀出妻子十分肯定、不容置疑的語氣,表現(xiàn)妻子對鄒忌由衷的贊美之情。
(1)我選擇的人物:
朗讀腳本設(shè)計:
設(shè)計說明:
這個題目說不上是新鮮出爐,但放在試卷里,學(xué)生的得分率卻不高。根據(jù)“示例”“設(shè)計說明”的提示,本次(句子)朗讀涉及了重音、停頓、語氣、感情四方面的設(shè)計。當(dāng)然“示例”只是其中一種參考,學(xué)生可以依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對語句朗讀進行停連、節(jié)奏、語速、語調(diào)等方面的設(shè)計。對于字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語調(diào)的升降,語音的停頓延長,詩文的感情基調(diào),學(xué)生能根據(jù)一般的朗讀技法和已有的朗讀經(jīng)驗,可以較快捷、恰當(dāng)?shù)靥幚?。但精?zhǔn)把握朗讀語氣,不僅對學(xué)生,對教師也有一定地難度。比如此題“設(shè)計說明”中關(guān)于語氣 “十分肯定、不容置疑” 分析依據(jù)沒有提及;且言辭表達模糊,讓人覺得做到“何能”前停頓且重讀,就能讀出妻子“十分肯定、不容置疑的語氣”了。
那么朗讀語氣該如何去把握?本文試著以部編教材七至九年級六冊課本的古詩文的具體句子為例,對這個問題作些粗淺地探討。
(一)關(guān)注語氣助詞
文言文中,語氣詞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使用頻率卻非常高,且通常用于句末。在初中階段常見的有“也”“矣”“乎”“哉”“耶”“邪”“耳”“爾”“焉”“與”等。
“也”“矣”“耳”“爾”“焉”通常在陳述句中表示肯定語氣,但這只是籠統(tǒng)地說法,具體表達什么語氣什么情感,還需結(jié)合語境具體分析。例如:
①臣未嘗聞也。(《唐睢不辱使命》)
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③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句①是唐雎回應(yīng)秦王問題的答話,闡述了“未曾聞”的事實,“也”表示肯定語氣。句②“也”與“者”連用,構(gòu)成判斷句,表示判斷語氣。在判斷句和解釋句句尾表肯定語氣,是“也”字最常見的用法。句③中兼有判斷、贊嘆兩種語氣,既有對安陵郡僅憑五十里地不亡這個既定現(xiàn)實進行判斷,還有對唐雎膽識為人的贊美,可譯為“啊”。
④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
⑤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⑥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曹劌論戰(zhàn)》)
⑦誠如是,漢室可興矣(《出師表》)
“矣”多數(shù)情況下表肯定語氣。句④⑤,“前人之述”詳實、“王之蔽”已成為既定的事實,“矣”起加重語氣作用;句⑥“鼓”的動作雖未開始,但條件成熟了,可以行動了,這也是既成的事實,因此在“可”表“允許、同意”基礎(chǔ)上,“矣”強化了肯定語氣。句⑦是對未來結(jié)果的預(yù)測,“矣”表示有把握達成的肯定語氣。
⑧此教我先威眾耳。(《陳涉世家》)
⑨止增笑耳。(《狼》)
⑩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不辱使命》)
“耳”在句⑧中表示肯定、慨嘆的語氣,意想不到的佩服之感流露其間,可譯為“啊”;在句⑨中表示“僅此而已”,不會超過某一個范圍,相當(dāng)于“罷了”。句⑩中“爾”通“耳”,相當(dāng)于“而已”,表示肯定語氣,其間還是輕視意味。
k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
l啟窗而視,雕欄相望焉。(《核舟記》)
m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焉”用在陳述句中只是敘述一種情況或行為,肯定的語氣比較弱,有時相當(dāng)于“了”,如句k,有時可不翻譯,如lm。
“乎”“哉”“與”“歟”“邪”“耶”等語氣詞通常表疑問語氣,多用于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值得一提的是,感嘆句常不用語氣詞,如果用,常用“哉”“夫”①。例如:
①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睢不辱使命》)
②其此之謂乎?。ā峨m有嘉肴》)
一般說來,“乎”以表示真正的疑問為主②,但語境變?nèi)f化,語言靈活生動,而規(guī)律只是一般規(guī)律。所以,在句①中“乎”表示詢問語氣,但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此處還有些“輕蔑”的語氣,可以譯為“嗎”。在句②中表示感嘆語氣,與表推測的“其”合用,慨嘆的語氣更強烈,可以譯為“啊”。
③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④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唐睢不辱使命》)
⑤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墨子·公輸》)
“哉”一般用于贊嘆、反詰③,句③表達反問、感嘆的語氣,兩者相較,感嘆語氣更甚,譯為“呢”“啊”均可;句④中與“豈”并用,在“也”的反襯下,加強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句⑤中用法極其明確簡單,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如用于表疑問,常與其他疑問詞連用。
⑥……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睢不辱使命》)
⑦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五柳先生傳》)
⑧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貧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歟”字,若句中有別的疑問詞,則是真正的問句;若句中無別的疑問詞,則是半信半疑的問句④。“與”與“歟”經(jīng)常通用。 句⑥“與”表示責(zé)備、疑問的語氣,責(zé)備的語氣強于疑問,反而有了種咄咄逼人的味道,相當(dāng)于“嗎”。句⑦是選擇問,“歟”表示疑問語氣,也隱隱流露出一絲感嘆的意味,兩處都可以譯為“呢”;句⑧中,與“為”連用,疑問語氣相應(yīng)弱些,更有反問的味道,可譯為“嗎”。
⑨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⑩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孫權(quán)勸學(xué)》)
“耶”字于疑問之中,還帶些測度或者驚訝的成分,而多半用于是非問或者抉擇問句之后⑤。句⑨中與“何時”連用,表示疑問語氣,譯為“呢”?!叭粍t”一詞承上啟下,此處作者自問自答,更像設(shè)問?!靶啊痹诰洧庵型ā耙?,表示反問、驚訝語氣,譯為“嗎”。
為了加強語氣,有時候句末語氣詞會兩連用三連用。例如:
①技亦靈怪矣哉?。ā逗酥塾洝罚?/p>
②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ā毒礃I(yè)與樂業(yè)》引孔子語)
①②兩句都是“矣”“哉”連用,是感嘆語氣兼陳述語氣,語氣重點在“哉”上,可譯為“呀”、“啊”。
③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北冥有魚》)
“則”“已”“矣”三者合用,表達強烈的反詰語氣。例句中 “則已”等于“而已”,表示限止;“矣”表感嘆,連起來可譯為“罷了”或“而已啊”。
語氣詞連用的情形其實很常見,但初中生學(xué)剛接觸文言文,教材選錄的文章以短小淺顯的居多,因此初中階段語氣詞連用的句子并不多。兩個語氣詞連用,語氣重點一定在后一個;三個語氣詞連用,各詞會保留各自表達的語氣,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語氣重一些。
(二)關(guān)注表語氣的副詞
文言文中有一些副詞能夠表達語氣,例如:
“求之下流,固顛”(《河中石獸》)?!肮獭?,修飾“顛(意思為瘋癲)”,解釋謂“本來”, 陳述瘋癲的事實,加強肯定語氣。
“其將固可襲而虜也”(《周亞夫軍細(xì)柳》)?!肮獭?,譯為“一定”,與后面的“也”字照應(yīng),加強肯定語氣。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皶?,為“必然,一定”的意思,表現(xiàn)出作者必定登上泰山的壯志,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
“曾不能損魁父之”(《愚公移山》)?!霸?,在句中作副詞用,用在否定副詞“不”前,有加強否定語氣的作用。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一何”,在句中作為副詞(組),修飾“怒”“苦”,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多么地(何等地)……”
“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愿”表委婉的祈使語氣,作者希望陛下能親近、相信賢者,朗讀時要體現(xiàn)出諸葛亮期盼的心理。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薄罢\”修飾動詞“知”,“實在,的確”的意思,表肯定語氣?!吧跻樱曛换荨??!吧酢?,程度副詞,與語氣詞“矣”連用,且前置,表強烈的感嘆語氣。
“其”用作副詞時,常常放在句首或句中,和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詰問的語氣,可譯為 “難道”。 如“其真無馬邪?”
“其”字還可以表示疑問、測度、婉商、期望等語氣,視具體情況可譯為“恐怕”、“大概”、“或許”、“怎么”、“還是”、“可要”、“一定要”等。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結(jié)合上文的語境,智叟嘲諷愚公不自量力,連“毀山之一毛”的力氣都沒有,更何況是處置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土石?①句中“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強反問語氣的作用,是前一種情形(“毀山之一毛”的力氣)的遞進與強化,可譯為“又”。
②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句②緊承“其真無馬邪?”這個反問句。按常理反問句無需回答,作者退一萬步,猜測確有無常識的人存在,他用“其”表示委婉的猜測語氣,可譯成“大概”、“或許”。
③安陵君其許寡人?。ā短祁〔蝗枋姑罚?/p>
句③是秦王對安陵君的威脅,表面是商量,實則是勸說威逼,“其”字加強了命令語氣,可譯為“還是”。
(三)關(guān)注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結(jié)構(gòu)相對穩(wěn)定,不同語境基本意思變化不大,表達的語氣也較穩(wěn)定。初中階段的固定句式不多,下文進行整理并略作分析。
①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
“不亦……乎”,詞組“不亦”用于反問句,表示委婉語氣,“亦”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加強;“乎”用于句末表反問語氣。兩者在語氣表達上前呼后應(yīng),溫和而不強烈,卻有說服力。它們搭配形成固定結(jié)構(gòu),表示委婉反問的語氣,譯為“不也……嗎”、“不是……嗎?”、“豈不是……嗎?”
②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同上)
“如何”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有三個義項:①怎樣,②怎么辦,奈何,③怎么,為什么。這個詞語無論用在哪種語境,都可理解對人、事、物不清楚該怎樣處理應(yīng)對,表達出疑問語氣。“如何”在古文中運用經(jīng)常以“如……何”句式出現(xiàn)。在這個結(jié)構(gòu)中,“如”作動詞用,是“處置、對付”的意思;“何”作補語用,是“怎么、怎樣”的意思;兩者之間插入的內(nèi)容是動詞“如”的賓語。句②可以譯為“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句③的“其”用在這固定結(jié)構(gòu)前起到加強反問語氣的作用,疑問的語氣減弱了,肯定的語氣加強了。類似的結(jié)構(gòu)還有“若……何”“奈……何”。比如“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兮”,語氣詞,多用于詩賦中,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呀”;“若”,第二人稱代詞,整句譯為“虞姬呀虞姬(我)該拿你怎么辦呢?”
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得無……乎”,副詞與語氣詞相連,表示猜測、反問的語氣。到底哪種語氣占上風(fēng),就得結(jié)合語境具體分析,譯為“恐怕……吧”、“能不……嗎”。句③中“覽物之情”是主語,“異”是謂語,“覽物之情”恐怕不一樣吧?
⑤何陋之有?(《陋室銘》)
“何……之有”,是文言文中賓語前置固定句式,表示反問語氣。其中“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有”是動詞,“何陋”是它的賓語;“何”修飾“陋”,作定語用,可譯為“有什么……呢”。
⑥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與徐公孰美?(同上)
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孫權(quán)勸學(xué)》)
“……孰與……”是“……與……孰……”的變式,疑問代詞“孰”作謂語,“與”引入比較對象,對相關(guān)的兩個人或兩件事,提出比較性的詢問,表示比較與抉擇,譯為“……與……相比,誰……”。整個結(jié)構(gòu)表疑問語氣,回答也必須在兩者選其一?!笆肴簟焙汀笆肱c”在有些語境中意思是一樣的,不同于上述表比較與抉擇的意思,可譯為“哪里趕得上”“哪里比得上”,常用于兩個分句的后一個分句中,是用無疑而問的形式肯定后者,表達說話人舍前取后的鮮明態(tài)度⑥,表達十分肯定的語氣。“孰若孤”這個句子借“孰若”這一結(jié)構(gòu)表明說話人孫權(quán)學(xué)得自己才是事務(wù)最繁忙的那個人,豈是呂蒙可以相相比的。
⑦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此之謂失其本心。(同上)
其此之謂乎?。ā抖Y記》)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之謂”一般表示以前面的具體事物來解釋或印證后面的抽象概念或比較概括的事物⑦,假如前面的詞語比較復(fù)雜或為了突出 、強調(diào),就用代詞“此”(或“是”“斯”)來復(fù)指⑧。“此之謂……”,這個結(jié)構(gòu)表達的是個人論斷,言語間明顯帶有敘述者的主觀色彩,且較強烈,可譯為“就是……”“叫做……”?!按怂^……”,同樣可以表示總結(jié)性的判斷語氣,不同的是它引用眾人或別人的話來下論斷,語氣相對緩和些,譯為“這就是通常所說……啊”。
“其此之謂乎!”很特別,在“此之謂”的結(jié)構(gòu)上再加上表語氣的副詞“其”和語氣助詞“乎”,表總結(jié)的同時又增添了些許揣測、感嘆的語氣,這份揣測與感嘆增強個人的主觀色彩,拉近了與讀者的心理距離,翻譯時可加上“大概……吧”。
⑧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寧……乎”,可以翻譯為“難道……嗎”。“乎”作為語氣詞用在句末,表表反問語氣,與前面的副詞“寧”(譯為“豈、難道”)連用,加強反問語氣。
⑨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
白雪飄飄何所似?(《詠雪》)
“……何所……”,此結(jié)構(gòu)及其變式在古詩文中很常見,但意思復(fù)雜。初中教材涉及的幾個例子,可以把“何所”意思理解為“何”,且做“所”后面動詞的前置賓語,譯為“什么”;“所”則是一個強調(diào)語意、舒緩語氣的句中語氣助氣⑨,因此,這個固定結(jié)構(gòu),表疑問語氣。上述幾句可理解為“思什么 ”“憶什么 ”“營什么”“像什么”。
回顧開篇提到的句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它是復(fù)句,前一個分句中“甚”字是程度副詞,修飾“美”,起到強調(diào)肯定語氣的作用;后一個分句運用的“何能……也”結(jié)構(gòu),把“徐公及君”用反問的形式表達出來——徐公怎么能夠比得上您呢?即“示例”中提及的“十分肯定、不容置疑的語氣”,把妻子的偏愛之心完全凸顯出來了。
參考文獻:
[1]楊伯峻.文言語法.中華書局,2016.6,第1版,181
[2]楊伯峻.文言語法.中華書局,2016.6,第1版,197
[3]楊伯峻.文言語法.中華書局,2016.6,第1版,197
[4]楊伯峻.文言語法.中華書局,2016.6,第1版,198
[5]楊伯峻.文言語法.中華書局,2016.6,第1版,197-198
[6]劉勝有.淺談“孰與”.東北師大學(xué)報,一九八四年第二期,114
[7]夏青.古漢語“之謂”、“所謂”結(jié)構(gòu)新探.濟南大學(xué)學(xué)報,1992年第四期,49
[8]夏青.古漢語“之謂”、“所謂”結(jié)構(gòu)新探.濟南大學(xué)學(xué)報,1992年第四期,49
[9]陳經(jīng)衛(wèi)、方有國.古漢語“何所”淺析.濮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第22卷第3期2009年6月,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