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簡單介紹神經內科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效果。方法:在2021-4至2022-4期間選取88例腦血管病患者,經隨機化分組,區(qū)分組別:對照組,43例,傳統(tǒng)手術治療;觀察組,45例,血管介入治療。將兩組臨床療效、相關指標做比較。結果: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血管狹窄程度小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病變長度、最小直徑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神經內科腦血管病患者實施介入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利于恢復,可推廣。
關鍵詞:神經內科;腦血管病;介入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3--01
腦血管病在神經內科并不鮮見,該病危害巨大,倘若未及時治療,會使病情加劇,甚至給患者帶來死亡風險[1]。如今,介入治療在腦血管病患者中應用普遍,利于病情改善,于健康有益。本次研究選取病例分析介入治療在神經內科腦血管病患者中的相關效果。見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時間為2021年4月—2022年4月,實驗對象即88例腦血管病患者。通過隨機化分組方式,劃分對照(n=43)、觀察(n=45)兩組。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齡最小值37歲,年齡最大值76歲,中間值(56.53±2.44)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6:19;年齡范圍36-77歲,均數(56.51±2.39)歲。兩組一般信息保持一致(P>0.05),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依據麻醉處理,依次開顱、引流等操作,注意心電監(jiān)護,分析造影圖像,視病情執(zhí)行相關操作。觀察組實施血管介入治療,如下:對于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患者,運用Seldings改良手術進行介入治療。頸動脈狹窄患者在治療前需對其臨床適應癥加以明確,使用腦保護裝置前提下,選擇支架成形術、球囊擴張術等;腦動脈瘤介入治療前需行全麻處理,再借助微導管將彈簧圈填充于患者腦中;腦血管畸形患者需借助微導管至畸形血管中實施栓塞處理。
1.3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2]:顯效:經治療,相關癥狀消失,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未見復發(fā);有效:治療后,各類癥狀有所緩解,神經功能基本恢復;無效:雖經治療,但未見任何改善,甚至加劇??傆行始匆园俜謹敌问斤@示除無效之外的總例數比。
②相關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記錄血管狹窄程度、病變長度、最小直徑。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在SPSS23.0版本統(tǒng)計學工具內讀取實驗數據。計數資料(臨床療效)、計量資料(相關指標)顯示形式分別為(n,%)、(x±s),驗證方式各自為X2、t。P<0.05為數據差別標志。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P<0.05)。表1
2.2兩組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血管狹窄程度、病變長度、最小直徑未見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血管狹窄程度比對照組小;觀察組的病變長度、最小直徑均比對照組短(P<0.05)。表2
3討論
在我國,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非常高,病情進展快,存在致殘、致死風險,并且,該病患者呈年輕化趨勢,因而,應引起足夠重視[3]。研究證實[4],絕大部分腦血管病患者受疾病影響會出現(xiàn)椎、頸動脈狹窄情況,倘若未及時診斷和治療,會使病情加劇。腦血管疾病的性質、特點等決定了日常預防非常關鍵,既要避免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還要使自身免疫力增強。雖說,傳統(tǒng)開顱手術能夠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控制,但其具備有創(chuàng)特性,難免存在并發(fā)癥。近年,介入治療具備微創(chuàng)特性,在神經內科應用普遍,其優(yōu)勢體現(xiàn)在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恢復效果好等方面,其依托動、靜脈插管治療腦血管疾病,不會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造成損傷,還能夠有效規(guī)避繼發(fā)性損傷、腦血腫等,利于恢復[5]。臨床治療中,應依據患者的特點、手術要求,嚴格落實介入手術操作規(guī)程,保證手術過程順利,使病變血管供應的未受損腦部區(qū)域神經元細胞活性得到有效保護,改善預后。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較對照組的81.40%高;治療后,觀察組的血管狹窄程度比對照組小;觀察組的病變長度、最小直徑與對照組相比更短(P<0.05),提示介入治療適用于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中,能夠縮小病變范圍,使患者盡快恢復。
綜上,在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患者中實施介入治療,具備顯著的臨床療效,還能夠使病變范圍縮小,于恢復有益,說明該治療方案具備有效性,具備臨床推廣應用價值,便于為后續(xù)同類治療工作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楊昊,鄧小容,汪靜,等.介入療法應用于神經內科腦血管病的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 2017,40(5):3.
[2]張帆,廖寧.神經內科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操作分類探討[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7, 34(2):2.
[3]劉慶梅.神經內科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操作分類探討[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 2020, 8(19):2.
[4]張萍.神經內科開展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12):2.
[5]陳林.神經介入療法用于腦血管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心理醫(yī)生,2016, 22(3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