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要】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對于語文老師是個大大的考驗。教師常會把習作放在任務情境下,這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經(jīng)過不懈的研究提出了行知理論,行知理論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命題構成。可見,該理論強調教學做合一,倡導生活即教育。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需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供表達機會,回歸生活運用,真正做到教學、學習和實踐合一,同時,通過小先生和大先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行知理論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經(jīng)過長期的教育實踐,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教育理論。行知教育理論對我國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常會把習作放在任務情境下,脫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用眾多的形式禁錮學生的思維。筆者認為,該行知理論強調教學做合一,倡導生活即教育。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需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供表達機會,回歸生活實踐,真正做到教學、學習和實踐合一。同時,小先生和大先生的教學模式可優(yōu)化習作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表達欲望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這句話充分說明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意義。興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驅動學生將學會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所以,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要選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的話題或素材,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再讓學生把說的內容轉化為書面語言,寫下來,實現(xiàn)知行合一。
在教統(tǒng)編人教版教材二年下冊寫話:寫一寫你的一個好朋友時,教師研讀教材會發(fā)現(xiàn)編者運用表格的形式傳達本次寫話重點。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表達。于是,教師創(chuàng)設話題情景,因為“話題情景可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有話可寫,樂寫愿寫”。教師站在講臺上,讓學生來描述教師的樣子,因為教師本人是學生學習的資源。作為學生學習的資源,用幽默的方式多去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以下是寫話教學片段:
學生1:劉老師戴著一副眼鏡,扎著一個馬尾辮;
學生2:老師沒有劉海,馬尾辮比較粗壯;
學生3:老師的眼睛下邊有個大大的痣,眼鏡片都無法擋住……
接下來,教師又讓學生說說課堂上劉老師喜歡做的事
學生1:我不敢說。
教師:為你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鼓掌。
學生2:老師喜歡講幽默笑話,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教師:(哈哈)為你的大膽鼓掌。
學生3:老師變化多端,一會“天晴”,一會“天陰”。(該生說完,大家哄堂大笑。)
教師:你不僅觀察仔細,而且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此寫話教學片段除了有學生當時觀察到的,也有學生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比如老師平時情緒變化大,有時生氣,有時高興。學生敢于把自己觀察到的說出來,做到樂于表達。
再如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寫話,此次寫話是圍繞“大自然真奇妙”這個主題,大自然就在學生的周圍,需要用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教師把學生帶離教室,帶著學生觀察天空的變化,帶著學生思考花兒顏色多樣,帶著學生發(fā)現(xiàn)昆蟲的蹤跡,在觀察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并記錄下來,然后組織大家們把記錄下的疑問進行交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在輕松愉快的“玩”中完成此次寫話。學生本身就生活在大自然里,“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教師應該把實際生活和大自然融合為一。真教育是在大自然與大社會里辦,不能常到大自然中去,就不算生活教育??傊?,教師應讓學生貼近生活,易于表達,樂于表達。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或話題,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大膽地表達,使他們在行動中鞏固知識,在知識中達到“行”的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二、提供表達機會,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語文課程標準》統(tǒng)編教材認真落實《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要求,習作教學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當學生在表達中獲得成就感時,他們的熱情會越來越強。同時,習作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更要在課后落實到處。
一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詞匯量,但他們不知如何進行文字表達。不會用文字表達時,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會用其他形式來表達。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愛畫畫,繪畫確實是他們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載體。于是,教師采用圖畫日記,畫一幅印象深刻的生活場景,配上一兩句簡單的話語。這與看圖寫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此話來源于學生自身的生活。二年級的學生能寫幾句話了,他們漸漸地進入全文字的日記。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筆者借鑒管大師出《班級習作月報》的做法,該班出版了《班級月報》。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刊登在班報上,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栋嗉壴聢蟆芬驗榘婷嬗邢蓿瑫堑奈恼掠懈叩囊?,于是學生對照刊登的文章補缺補差。
不管是采用學生圖畫日記,還是創(chuàng)建班報,都為學生搭建了展示的平臺。當教師為學生搭建表達的平臺,也在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當學生抓住表達機會,就會點燃創(chuàng)作熱情。
三、回歸生活實踐,促使學生真情流露
作家佛里德曼曾提出一個被廣泛認同的觀點:“引導學童針對真實的讀者、因為真實的理由、分享真實的想法來寫作,并且依賴這些真實的讀者(如教師或同學)來得到真實的回饋,他們就能寫得更成功?!边@觀點中強調的學用融合,以“用”來引導、促進、檢驗“學”,在我的教和學生的學做中驗證。學生把自己的學和用融合在一起,我在融合中檢查我的教學效果。
統(tǒng)編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猜猜他是誰”的環(huán)節(jié)。當教師出示一段描寫班級某位同學的文字時,學生立馬就能猜出來。當詢問學生猜的理由,學生自己總結出抓住能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典型事例。教師把語文放在生活語境里,用簡單的語言描述生活中典型故事,學生說出他體會到什么,學生悟出人物特點的定義。當學生在現(xiàn)實的生活語境中鞏固語文知識點,學以致用。
如果學生想寫好這篇習作,需要有一定量的素材。習作的素材可謂是作文的“米”。我明白“米”來自于生活,這樣學生內心才會走向“真”和“美”。素材從何而來?也就需要學生具有發(fā)現(xiàn)、積累習作素材,篩選、組織寫作素材的能力。筆者讓學生選擇班級的某位同學,觀察一周并做好記錄。當學生將來自于生活的素材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教師發(fā)現(xiàn)他們的文字更富有感情了。
當學生回歸到生活實踐,教師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教師須一面教一面學。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優(yōu)化我們的教學。我們要語文知識活了起來,不再是死死的知識,而是把知識學以致用,讓文字抒發(fā)真情。
四、小先生發(fā)揮示范作用,優(yōu)化作文教學
小先生便是小學生,他早上學了兩個字,晚上便可以把這兩個字拿去教人,小學生不但要自己做小先生,并且要教別的小孩做小先生,最要緊的是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
在習作講評時,教師選用的好作文值得其他學生學習。講評時,小作者的自信得到提高,其他學生也會優(yōu)化自己的習作。當學生互相批改作文,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習作要求,而且會對這些要求理解得更透徹。筆者認為這是有形的示范,有形的傳授,還是無形的感染。
小先生的目的不是一個小先生的頭銜,乃是要運用“即知即傳”的原則。如何做好小先生?做小先生必須用功求學,才能教人。自己不長進,絕不能做小先生。比如,能寫好作文的學生,他們會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教。寫好作文的學生在教別人的時候,自己的語言能力會得到了發(fā)展,自己也在不停地吸收“營養(yǎng)”。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認識行知理論,運用理論知識指導我們的習作教學。在習作教學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教師為學生提供表達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回歸生活實踐,檢查真實的反饋,感受學生語言表達中的真情實感。小先生教小先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優(yōu)化作文教學。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三年級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孫小冬.為用而教:統(tǒng)編本教材應用文教學的宗旨[J]小學語文教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