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淞強
2021年10月29日,中共黑龍江省委辦公廳、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實施意見充滿新意,這個“新”體現在高度、角度、維度和力度上。站得高,看得遠,定得準,落得實。這次沒有“高高抬起,輕輕放下”,而是擲地有聲。明確了培養(yǎng)人的目標,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根據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來明確如何規(guī)劃和實施學校的美育工作。
對教學的看法。把美育當作藝術教育有些許偏頗,只注重藝術各門類技巧的講授和對課堂形式的追求,而美育課程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力量有意無意地被忽視了,沒有起到美育應有的作用。
義務教育階段、高中、大學之間的銜接尤為重要,構建大中小幼相互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很有必要,如教材貫通。教研部門針對各學段之間美術特色課程的差異給予總體的引領和規(guī)劃。比如,民間美術這一部分在小學、初中、高中都有涉及。校本課程當中,很多學校的教師都喜歡將剪紙作為特色課程,既可以提高美術技能,又可以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但是難度方面存在初中講得深,高中卻講得淺的倒置現象。在技巧上部分藝術基點小學的作品已經很專業(yè),而中學還處于體驗的階段,針對這樣的現象需要教師充分地了解學情,分層教學,否則美育課程的效能無法發(fā)揮。教師對各學段自主研發(fā)的校本課程有具體教學目標的界定,可以避免重復、倒置的現象。
對學科的思考。美育不等于美術,也不是美術學科和音樂學科的簡單相加,美術課程是美育的一個主要手段,美術學科是美育落實的重要陣地,更需要多學科的融合,相互作用,對“美”形成全局性理解。美育是在所有學科之上的,融在各個學科的素養(yǎng)之中,把它作為藝術課獨立出來是片面的,不對的,現在很多學校的領導和教師有這樣的誤解。
《意見》緊緊抓住課程這一關鍵要素和環(huán)節(jié),強調學校美育課程要以藝術課程為主體,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還有文學、思政、科學等,相互呼應、有效配合。學校美育課程建設是重點。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美術教師在實施中的轉變是關鍵?,F在美育理念要求美術課程要先創(chuàng)造,再實施。對統一的教材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重視研發(fā)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對工作落實的看法。一是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強調在落實“開齊開足”這個底線要求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上好的目標。
二是推進美育評價改革。強調把中小學生學習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yè)要求,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目前,中小學藝術測評一直落實得很扎實,以哈爾濱市南崗區(qū)為例,藝術測評從藝術檔案的建立、藝術展演、戲曲進校園、藝術素質監(jiān)測試卷等方面進行,學校間建立聯合體,測評的過程也是相互學習交流的過程。好的做法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逐步改進,盲目貪多求成容易造成形式大于內容的結果。藝術類科目進中考,美育真的成為“正餐”了,是好事,而分數如何設定才能使這道“正餐”的營養(yǎng)均衡?教師們比較迷茫,藝術無法像體育一樣用秒表、米尺等儀器進行量化,兼顧學生個性發(fā)展和成績的準確公平是個難題。
三是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實踐活動。大力推廣惠及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
編輯/陸鶴鳴DD59F64D-180E-4481-AE4A-EF6E47EB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