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清
摘? 要: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許多學生不愿意閱讀,對閱讀相對抵觸。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學生認為初中語文內容的閱讀難度較大,加上教師機械、重復地講解,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基于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探求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模式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這也意味著,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不能僅僅著眼于以往的基礎知識教學,而是要從多角度出發(fā),把握語文閱讀教學特點,回歸語文教學本位,堅持閱讀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作為首要目標,引導學生在濃厚的自主閱讀氛圍中挖掘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進一步實現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1. 閱讀教學方式缺乏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
初中語文教學長期處于應試狀態(tài),導致初中語文文本閱讀內容和形式模式固定,缺乏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只是圍繞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展開。因此,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單調乏味,沒有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靈活轉變教學方式,導致很多學生認為語文閱讀教學過程較為枯燥,無法產生閱讀學習興趣,也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學到豐富的知識。
除此之外,在傳統(tǒng)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對閱讀知識的講解,對于語文教材內容中所蘊含的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教師的教學淺嘗輒止。一方面,受教學時間限制;另一方面,教師教學輔助運用不充分,如教師不善于借助網絡技術深化情感教育等,導致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過程無法對語文人文教育內涵進行深入感知。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對學生傳遞豐富的語文知識,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塑造良好品格、精神教育指導等,教師閱讀教學中的“輕情感”,會使學生只注重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而缺乏情感感知力,導致學生語文學習發(fā)展受限。
2. 閱讀教學目標過于形式化
教學改革強調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應將知識水平、情感態(tài)度等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并且將這些教學目標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實現優(yōu)質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但是,在實際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對其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能做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優(yōu)化教學的目標。
二、初中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
1. 依托預習環(huán)節(jié),布置預習任務
閱讀是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重頭戲,而自主閱讀能力則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預習環(huán)節(jié)以自主閱讀的方式明確新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通過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文章的主題、情感和意義,然后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為新課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預習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資料和著作,初步理解文章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之處,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文章中景物描寫的方法,教師可以設置預習學案,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來展開預習研究。教師可以將預習學案分為以下四個部分:(1)給加點字注音;(2)結合課文內容,分析詞語意義;(3)標記段落,分析各段落大意;(4)談談自己初步的閱讀感悟。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任務投入到自主閱讀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從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2. 依托課堂教學,培養(yǎng)探究能力
以微課建立閱讀合作學習模式,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探究學習能力。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突破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局限,結合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為學生量身制作微課內容,讓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有效預習,再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微課學習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分享閱讀學習方法,發(fā)表自我閱讀學習見解等。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微課內容,先在微課中展示我國著名石拱橋圖片,讓學生觀察,說出觀察到的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然后,向學生介紹作家茅以升,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閱讀,閱讀之后再說說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微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初步閱讀分析,如找出文中描寫中國石拱橋的句子,并思考形容詞運用的妙處。歷史悠久的、形式優(yōu)美的、巧妙絕倫的、堅固的、杰出的中國石拱橋,作者如此描寫中國石拱橋意欲何為?教師在微課設計中向學生提出此類啟發(fā)式問題,以問題為引導,促進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對文章整體脈絡有細致的把握。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以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進行交流合作學習,了解我國石拱橋在建筑史上的光輝印記,同時表達對勞動人民工匠精神和創(chuàng)造智慧的高度贊許。
3. 依托課后環(huán)節(jié),設置實踐活動
合適、生動、有趣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的有效途徑。同樣,在開展閱讀學習活動時,為了讓閱讀模式變得更為新穎、有趣,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能力,教師可以依托課后環(huán)節(jié),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設置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形式中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和八年級下冊“《駱駝祥子》:圈點與批注”等名著導讀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閱讀藏寶圖”,精選一些適合初中生閱讀的課外書籍,如冰心的《繁星》《春水》、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藏寶圖的路線順序,依次對書籍進行閱讀,并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完成相關閱讀任務視為闖關成功。每當學生到達藏寶圖的一個“新地點”時,教師可以適當對他們進行獎勵,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積極踴躍地進行課外閱讀。這種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學習的興趣,進而達到鍛煉自主閱讀學習能力的目的。
4. 重視人文教育,提升閱讀感知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語文人文教育的優(yōu)勢,以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情感感知,塑造學生的優(yōu)良品格,引導其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意識,以語文教材內豐富的人文情感教育促進學生閱讀學習全面發(fā)展與進步。
例如,教材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魯迅先生在字里行間埋下了濃重的感情色彩,寫法欲揚先抑,寫作詳略得當,突出了阿長的人物性格特點。長媽媽是魯迅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以魯迅寫長媽媽來思考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聯系生活實際思考我們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一個“長媽媽”?剛開始的時候討厭她,因為某件事會感激她,到最后會無比懷念她?教師以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內心深刻的情感認知,使學生能夠被課文創(chuàng)作感動,明白應該用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懂得感恩,傳遞愛與溫暖,從而升華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總之,自主閱讀是學生需要養(yǎng)成的優(yōu)秀的語文學習習慣,只有通過自己的閱讀,努力獲取語文知識,才能真正掌握文章重點。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感受到自主閱讀的趣味性,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自主閱讀能力對學生當前及未來的發(fā)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不僅可以通過閱讀學習到知識,同時還能夠通過閱讀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念,為日后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磊. 初中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J].教育界,2020(41).
[2]束有霞. 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J]. 試題與研究,2020(18).
[3]陳冬郁. 初中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