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韻大鼓的發(fā)展歷史中,有一場前無古人的“擂臺”演出,即在一場京韻大鼓專場中,所有演員都分別唱《丑末寅初》。此舉轟動京津,因為按舊俗,絕不能在一場晚會中唱相同的曲目。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 1961年1月,國務(wù)院副總理陳云專程來津,觀看一場京韻大鼓專場,并作了關(guān)于將京韻大鼓傳統(tǒng)曲目進行搜集整理的指示。3月3日,天津市文化局在新中央劇場(后改為濱江劇場)舉辦兩場京韻大鼓專場,分別是新節(jié)目和傳統(tǒng)節(jié)目專場。在傳統(tǒng)節(jié)目專場中,要求每一個演員在主唱節(jié)目之后,返場都唱《丑末寅初》。凡唱京韻大鼓的,都會唱《丑末寅初》,但流派不同,氣口、唱法、曲調(diào)、音韻各有特色。這場晚會有六位京韻大鼓名家獻藝:駱玉笙、小嵐云、林紅玉、侯月秋、小映霞、劉鳳霞。
? 第一位唱《丑末寅初》的是劉鳳霞,她讓人們欣賞到劉寶全“劉派”的正宗唱法,韻味甜美,嗓音高亢,吐字氣口功力非凡。小映霞的《丑末寅初》,變劉寶全晚年的寫意性表演為接近寫實,演出時精氣神貫滿全臺,尤善運用身段、動作、眼神,對曲中人物身份轉(zhuǎn)換的把握獨具特色。侯月秋嗓音調(diào)門兒深沉渾厚,在“劉派”基礎(chǔ)上吸取“少白派”的唱腔,在中、低音區(qū)域低回委婉,頗似京劇之楊(寶森)派,韻味醇厚而動聽。林紅玉是第一代“女鼓王”,按舊俗,雜耍園子都是京韻大鼓“攢底”,“倒二”的相聲,由“攢底”藝人聘任,侯寶林、馬三立先后都是為其“挎刀”演“倒二”。她雖年齡最長,但其善于嗓音變化,舍棄“劉派”必有的高腔,代之以低回、舒緩的吟唱,舍棄立音、假聲,更加粗獷、洗練。小嵐云正值精力旺盛,大氣磅礴的高腔、噴口獨領(lǐng)風(fēng)騷,凡高腔皆落“滿堂彩”。駱玉笙除“嘎調(diào)”之外,高音區(qū)用鼻音輔助,在“自在逍遙”的“遙”字拖腔時,使用了十分明顯的胸音,用高難度的低音長腔,將晚會的熱烈氣氛推向高潮。
(摘自《今晚報》 7.5 孫福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