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昌八一公園的景觀演變研究

      2022-07-16 11:51:03黃子營?鮑沁星
      廣東園林 2022年3期
      關鍵詞:古典園林

      黃子營?鮑沁星

      摘要:歷史公園具有歷史意義與紀念價值,其發(fā)展是城市園林歷程的寫照。八一公園是南昌歷史最為悠久的公園之一,是反映南昌公園發(fā)展演變歷程最為典型案例。通過史料搜集、復原研究、對比分析等方法梳理八一公園變遷過程,將其分為人文景觀逐步形成時期、公園初步建設時期、公園建設曲折發(fā)展時期和公園建設接續(xù)發(fā)展時期 4個階段,指出公園發(fā)展受城水互動、政治教化、社會探索、生態(tài)實踐4個因素推動,呈現(xiàn)古典園林風格到中西融合的風格轉變,再到古典園林風格回歸的變遷特征。最后總結了城市歷史公園景觀演變發(fā)展動因共性和變遷特征差異性。

      關鍵詞:城市歷史公園;古典園林;近現(xiàn)代公園;南昌八一公園;公園景觀演變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2)03-0064-05

      投稿日期:2021-11-11

      修回日期:2021-12-16

      Abstract:The historical park ha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ommemorative value, and its development is a portrayal of the history of urban gardens. Bayi Park is one of the parks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in Nanchang, and it is the most typical case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anchang Park. Through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restoration re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sort out the change process of Bayi Park,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human landscape,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period of the park,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park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park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is driven by four factors of urban water interaction,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exploration, and ecological practice, showing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garden style to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 and then to the return of classical garden style. Finally,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i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park landscape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Urban historical park; Classical gardens; Modern parks; Nanchang Bayi Park; Park landscape evolution

      歷史公園是指那些具有歷史意義與紀念價值,園中留有歷史遺存,并與重要歷史背景、人物、事件有顯著聯(lián)系的公共性質園林[1]。其發(fā)展變遷受政治、社會、文化的影響,反映社會對于公園意義及其價值判斷的變化[2]。當前對城市歷史公園變遷研究主要集中在在上海、廣州、南京等文化異質性明顯的中心城市[3~5],缺乏對內陸中部城市歷史公園演變的關注。南昌作為中部省會城市,城市歷史公園變遷研究有待深入挖掘。南昌八一公園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東湖,是南昌歷史最為悠久的公園之一。八一公園歷經古典園林、近代公園、現(xiàn)代公園的轉變,其發(fā)展貫穿著南昌園林發(fā)展的始末,是反映南昌公園發(fā)展演變歷程最為典型案例。八一公園古典園林階段研究詳實[6~10],近代公園營建略有涉及[11~12],現(xiàn)代公園階段鮮有梳理,基于此,筆者試圖以南昌八一公園為例,探究城市歷史公園景觀演變的發(fā)展動因和變遷特征。

      南昌八一公園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區(qū)中心東湖之中,是古典園林風格的公園,由“水木清華”“蘇圃春蔬”“東湖泛月”等景點聯(lián)成的景區(qū),屬于省級風景名勝保護區(qū)[13]。八一公園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漢代時期豫章城外的東大湖(即今東湖),其作為重點區(qū)域進行古典園林營建;民國時期被改建為中山公園、湖濱公園2座近代公園,由城市湖泊向近代公園轉變;建國后2座公園合并為八一公園,進行了現(xiàn)代公園營建(圖1)。其發(fā)展變遷受到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布局營建反映了時代特征,文脈傳承歷經保留、舍棄與更新。本文將八一公園歷史變遷過程分為4個階段——人文景觀逐步形成時期(1911年以前)、公園初步建設時期(1912—1948年)、公園建設曲折發(fā)展時期(1949—1999年)和公園建設接續(xù)發(fā)展時期(2000年至今),并展開論述。

      1 人文景觀逐步形成時期

      南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渥,文化璀璨發(fā)達,園林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古代東大湖是南昌城中園林的薈萃之地,古人對其進行治理和疏浚,使之成為營造園林的勝地,文人墨客又對環(huán)湖的園林盛況進行題詩作對,使其周邊成為南昌城內景色絕佳、文化底蘊深厚的游憩勝地。

      1.1發(fā)展動力:城水互動下的人文積淀

      南昌城址歷經遷城、擴展,與八一公園的雛形東大湖的相對關系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彭適凡[6~7]、盧方琦[14]、胡振[15]、晏雪平[16]等學者對南昌城水系變遷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梳理研究,在此基礎上筆者將城址、水系、公園三元素進行梳理對比(圖2),得到這一階段南昌古城與東大湖的城水關系主要歷經3次重要轉變:1)湖城相離,東漢時期,東大湖位于古城西北處,太守張躬在湖的南面修路,阻斷了東大湖與贛江的相通,令其成為一口內塘[7]。此次水利工程為八一公園的山水格局奠定了基礎。2)湖城相接,東晉年間,出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考量,城池西遷,至此東大湖毗鄰城下,與東城墻相接[8],城水的關系在空間上更加緊湊。觀察使韋丹治湖筑堤,疏淤植柳[5],東大湖景觀格局初步成型。3)湖在城中,至唐代,東大湖被納入城中,明清時期城址向東繼續(xù)擴張,此時東大湖被逐漸分為東、西、北三湖,位于城中央,其中東湖面積最大,景觀營建最為豐富。由東大湖演變而來的三湖成為古代南昌城公共游覽中心。

      南昌古城歷經西遷東擴,城與湖的相對關系發(fā)生轉變,東大湖在古城的區(qū)位逐漸拔提升,由最初的治湖筑堤逐步過渡到風景化營建。在城水互動下,東大湖亭榭呼應,曲橋鉤連,垂柳列岸,由以自然景觀為主,轉變?yōu)樽匀伙L景、人文景觀的融糅,成為古代著名游覽勝地。

      1.2 營建布局:傳統(tǒng)園林山水骨架的構建

      東大湖自漢代開始人工疏鑿營建,砌石為堤,遂成面積穩(wěn)定的湖泊[17]。明清時期,三湖中的東湖仰仗水面開闊,風景雋秀之利,營造活動最甚,由其中3座小島組成的百花洲成為東湖的核心景觀,相關研究記載頗為豐厚。吳斌生等[18]對東湖百花洲進行復原,明確了周邊的亭、樓等風景建筑的位置。筆者在此基礎上搜集了清代中期百花洲風貌圖歷史畫卷,并結合《南昌府志》[19]等史料,對清代中晚期東湖百花洲布局進一步深化,在原有基礎上厘清百花洲入口和南洲的空間布局,并復原清代東湖平面圖(圖3)。東湖百花三洲南洲、北洲和東洲矗立湖心,形成“一池三山”的格局。南洲從西、南二橋進入,洲上并排建有江章公祠和張江二公祠[12],均為三進院落布局。緊鄰公祠兩側的半廊通向水木清華館和約鷗榭[8],兩者承擔著兼具觀景、雅集、祭祀等功能,通過百花橋與北洲相連。北洲環(huán)洲掇石堆山,設有冠鰲亭,可登高而望遠,是全園景致的最佳觀賞點。北洲通過蘇堤與東洲相連,堤上設橋亭。東洲為方形島嶼,洲上建有蘇公亭、蘇公祠,以紀念宋代隱士蘇云卿。東湖沿岸廣植垂柳Salix babylonica,營建亭榭,與南北兩洲互相借景。古人圍繞東湖的造景活動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山水布局和造園要素,奠定了八一公園的山水骨架和歷史底蘊。

      2 公園初步建設時期

      從官署園林改建而成的豫章公園,到清代舊址改建的中山公園和湖濱公園,南昌古典園林在這一時期逐步走向開放,建設成面向大眾開放的城市公園。這一階段公園建設呈現(xiàn)兩方面特征,公園注重彰顯政治革新意圖,引入了西式的游憩設施,活動場地結合中式的建筑亭廊,呈現(xiàn)出中西結合的風格特征。

      2.1 發(fā)展動力:彰顯民國政治

      由于蔣介石在南昌設行營,南昌逐漸成為當時軍政中心。為凸顯南昌的“政治新風貌”和領袖意志,提升城市面貌,彰顯城市形象,南昌進行了近代公園營建。李寶勇[11]、蘇源[12]等學者總結了南昌民國時期的公園營建,其中中山公園和湖濱公園占據(jù)著城的中心地帶,成為南昌近代公園營建的代表。公園建設迎合了當局政府的訴求:一方面體現(xiàn)為政治性口號的物質空間實踐活動,更本質的目的在于彰顯政治革新意圖;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民國政府以改革的姿態(tài)來迎合群眾心里,維護其權力的合法性。圍繞中山公園、湖濱公園增設草坪,配置喬灌木,堆筑假山,增添西式游樂設施及運動場地等一系列營建活動,公園成為當局政治教化的舞臺。

      2.2 營建布局:亦中亦西的園林風格

      在南昌城市的近代化轉型中,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建筑及園林出現(xiàn)了亦中亦西的風格特征。筆者在龔子路[20]、袁雪[21]、李寶勇[11]、蘇源[12]等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搜集了民國中山公園等的歷史照片和1934年南昌平面圖,并結合《當代南昌城市建設志》[22]等史料,復原出同期中山公園、湖濱公園平面圖(圖4)。

      中山公園延續(xù)了清代百花洲的布局,分為南洲、北洲和東洲。南洲拓展成為與街道接壤的半島,采用規(guī)則式布局,設置有花壇、廣場、兒童運動場、圖書館、游泳池及動物室[5],代替了原來的亭榭、祠宇,同時祭祀功能被游憩、集會和觀景等功能取代。北洲和東洲延續(xù)清代布局,冠鰲亭、蘇堤和蘇公亭等古跡得以保留,風格和布局得到延續(xù)。中山公園整體風格呈現(xiàn)中西融合的特征。

      湖濱公園與中山公園隔湖相望,其布局亦呈現(xiàn)中西融合的特征。園路采用直線形,已經初步具備功能分區(qū):西側為兒童活動區(qū),設有兒童樂園[21],滿足兒童活動需求;南側為休閑游覽區(qū),設有品字亭、露天茶社[11]等,滿足休閑娛樂的功能;東北區(qū)域為音樂堂[5],面向大片的草坪可容納上千人,具有演出、集會和政治宣傳的功能。

      民國時期中山公園和湖濱公園與東湖的營建融入了近代公園造園特點,也保留了古跡遺存,亦中亦西的園林建設反映了南昌公園營建上本土化融合的特征。但是湖濱公園改建忽視了原有場所環(huán)境,清代舊址被拆除,原有的貢院文脈被忽略,成為這一時期公園建設的遺憾。

      3 公園建設曲折發(fā)展時期

      南昌經歷近代戰(zhàn)亂侵襲,公園損毀殆盡,中山公園和湖濱公園作為碩果少存的公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被整合為八一公園,進行重點改造營建,公園發(fā)展歷經曲折探索。這一階段公園古典園林造園藝術回歸,延續(xù)了東湖古典文脈。

      3.1 發(fā)展動力:百廢待興下的公園建設探索

      為紀念“八一起義”,南昌市園林部門將中山公園和湖濱公園合并為八一公園。中山公園南洲被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未納入八一公園范疇,而民國湖濱公園在建成不久便遭受戰(zhàn)爭摧殘,故相較于千年傳承的古典園林風格,兩座公園民國風格特征存世較短,地方特色不夠鮮明。因此,合并后的八一公園由民國亦中亦西風格轉向古典園林風格[22]。百廢待興下公園建設進行艱辛探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于經費不足,南昌市政府采取捐助的方法向各方籌款[17],對公園進行改造?!按筌S進”運動時期,南昌市政府壓縮市政工程投資,增加園林投資[22],使得八一公園改建得到進一步深化?!拔幕蟾锩逼陂g公園園景遭到破壞。在“改革開放”后,八一公園的功能進一步豐富,與之相應的游樂設施不斷增加。這一階段八一公園建設處于探索中,其作為建國后南昌的第一個公園,成為重點營建對象,公園古典園林風格得以鞏固,園林設施得以進一步豐富。

      3.2 營建布局:古典園林造園藝術的回歸

      公園修復、重建了品字亭、水木清華館、百花洲石碑等古跡,新建了動物觀賞室、水族館、溜冰場、船塢碼頭和茶室等文化娛樂設施。公園營建布局分為3個區(qū)(圖5):1)湖濱文娛活動區(qū),即湖濱公園舊址,原公園設施損毀,經重新規(guī)劃布置,設南北2個公園入口,南入口為主入口,入口建筑為古典建筑風格,以一條中軸對稱的景觀大道與主路相連。北入口為現(xiàn)代風格的鋼筋混凝土大門樣式,通向水池假山,采用了障景的手法,北入口軸線盡端被假山遮蔽,使人不能一覽無余,假山后面布置亭廊,頗有曲徑通幽的韻味。中心地段設有大草坪、露天演出臺、兒童游戲場、溜冰場等活動場地。2)湖島安靜游覽區(qū),由原來的百花洲三島演變成了湖心四島,四島以橋、堤相連,曲折散布在湖面(圖6),島上筑有亭榭,供人游覽休憩。3)湖面水上劃船區(qū),湖面島堤相間,湖中增設噴泉造景,東岸設仿古建筑形式的游船碼頭,供游人游船觀園。

      八一公園經過這一階段的建設,基本恢復了百花洲諸景,且新建的園林建筑小品以古典建筑風格為主,公園形成了古典園林風格和“古、樸、幽、雅”的景觀特點[13],延續(xù)了東湖古典文脈,為南昌建設古典園林風格的公園積累了豐富經驗。與此同時,在這一階段公園的民國風格特征被擯棄,文脈延續(xù)呈現(xiàn)割裂局面,其因紀念“八一起義”而得名,但園內諸景并未反映與之契合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在公園建設中未得到重視。

      4 公園建設接續(xù)發(fā)展時期

      21世紀以后公園建設更加注重城市環(huán)境質量的提升、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和可持續(xù)生態(tài)系統(tǒng)構建等方面,注重以人為本,以及山水環(huán)境與城市的相融。在此背景下,南昌八一公園迎來了接續(xù)發(fā)展階段,為順應時代發(fā)展,服務大眾,進行了生態(tài)化改造提升。

      4.1 發(fā)展動力:生態(tài)建設下的開放與融合

      步入21世紀,城市公園生態(tài)設計理念作為新時期城市公園規(guī)劃建設的方法,在不斷地被接受和推廣[23]。南昌確立創(chuàng)建現(xiàn)代文明花園城市的目標,不斷加強公園生態(tài)化建設,增強地域特色。南昌在這一階段涌現(xiàn)了一批生態(tài)設計的新公園,如艾溪湖濕地公園、象湖濕地公園、瑤湖濕地公園等,這類公園注重生態(tài)、藝術、功能的結合,將地域特征和歷史人文特征相融合。在新建公園生態(tài)設計的實踐影響下,八一公園的生態(tài)化改造提升也接續(xù)展開。2018年南昌市設置東湖環(huán)境風貌區(qū),對百花洲景區(qū)進行提升改造。改造后八一公園古典建筑的風格和“古、樸、幽、雅”的景觀特點得以延續(xù),公園由封閉走向開放。

      4.2 優(yōu)化布局:生態(tài)休閑,還綠于民

      相較于上一階段,八一公園的基本格局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圖7),其在生態(tài)化改造下,由傳統(tǒng)封閉式公園走向生態(tài)開放型公園(圖8)。改造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展開:1)拆墻透綠,將公園沿街道路的圍墻徹底拆除,打開邊界,與城市街道共享景觀界面,并在民德路和蘇圃路段增設多個入口廣場,在其內種植喬木,布置條石坐凳。2)水生態(tài)整治,利用生態(tài)浮床、水生植物、底泥微生物活化等方式凈化東湖水質,提升公園水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3)改造湖岸親水棧道,沿岸配置季相變化豐富的行道樹,利用綠化空間和花箱種植多年生花卉,添綠添彩,美化環(huán)境,優(yōu)化親水觀景體驗感。4)完善綠色基礎設施,拆除大型兒童游樂設備,減少硬質場地,擴大草坪空間,增加透水鋪裝材料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

      5 結語

      縱觀南昌八一公園的4個發(fā)展階段:1)在人文景觀逐步形成時期,南昌城與東大湖的城水互動,奠定了八一公園的山水骨架和歷史底蘊;2)在公園初步建設時期,在民國政治宣揚下,中西融合的設計風格運用于中山公園和湖濱公園中,與這一時期南昌公園造園風格相得益彰;3)在公園建設曲折發(fā)展時期,八一公園在百廢待興下進行公園建設探索,擯棄民國風格,回歸古典園林風格,形成“古、樸、幽、雅”的景觀特點;4)在公園建設接續(xù)發(fā)展時期,八一公園在生態(tài)設計實踐的引導下走向開放與融合,開展與時俱進的更新,煥發(fā)新機。八一公園歷史變遷增減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昌園林綠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

      城市歷史公園的景觀演變既有時代背景下的共性,也有地方區(qū)域下的特性:1)在發(fā)展動因上表現(xiàn)出共性。城市歷史公園的前身一般是在一定山水自然環(huán)境下孕育而生,在山水人文的互動下形成了古典園林風格特征。其在近代政治教化的驅動下,進行了西方公園化改造,呈現(xiàn)亦中亦西的風格特征。而隨著社會發(fā)展驅動,公眾需求層次愈加豐富,其功能在改造更新中進一步完善。

      2)在變遷特征上表現(xiàn)出差異性。每個城市公園發(fā)展所處的階段不一樣,區(qū)域文化特色也不盡相同,公園演變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地方特征。城市歷史公園景觀演變共同反映了中國城市公園的發(fā)展變遷,筆者以南昌八一公園變遷作為研究對象,為城市歷史公園景觀演變提供南昌寫照,期許各地方城市歷史公園演變理論研究日益豐富。

      注:圖2改繪底圖來自參考文獻[7];圖3改繪底圖來自清代宣統(tǒng)二年百花洲圖,圖片由學者陳澳龍?zhí)峁?圖4整理改繪自江西省檔案館民國中山公園、湖濱公園歷史照片及南昌民國地圖;圖5改繪自南昌八一公園管理處公園平面圖;圖6來自參考文獻 [22];圖8來自 https://you.ctrip.com/photos/sight/shanghai2/r133721-640862327.html;其余圖片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周向頻,陳路平. 基于遺產價值評估的歷史公園更新策略[J]. 風景園林,2021,28 (6):50-55.

      [2]趙紀軍. 武昌首義公園歷史變遷研究[J]. 中國園林,2011,27(9):70-73.

      [3]彭長歆. 中國近代公園之始——廣州十三行美國花園和英國花園[J]. 中國園林,2014,30(5):108-114.

      [4]張安. 上海魯迅公園空間構成變遷及其特征研究[J]. 中國園林,2012,28(11):96-100.

      [5]胡運宏. 從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園——南京玄武湖的歷史變遷[J]. 廣東園林,2017,39(1):4-8.

      [6]彭適凡. 古代南昌城的變遷與發(fā)展概述[J]. 江西歷史文物,1980(1):15-23.

      [7]彭適凡. 再論古代南昌城的變遷與發(fā)展[J]. 南方文物,1995(4):86-98.

      [8]吳斌生,戴坤利,劉純青. 南昌東大湖古典園林的建構與發(fā)展[J]. 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20,39(2):54-59.

      [9]達婷. 明清南昌城歷史景觀組織研究[J]. 中國園林,2017,33(4):120-124.

      [10]杭進峰,林廣臻,謝燮. 唐宋時期南昌東湖的歷史發(fā)展與營造特色探析[J]. 廣東園林,2021,43(5):40-45.

      [11]李寶勇,吳春生,劉牧,等. 民國南昌公園綠地規(guī)劃建設研究及啟示(1926—1949)[J]. 中國園林,2020,36(8):101-106.

      [12]蘇源. 近代南昌市城市公園建設與規(guī)劃(1882~1949)[J]. 住宅科技,2019,39(12):14-19.

      [13]鄧紹平,李敏. 關于公園改造的思考[J]. 江西園藝,2004(2):39-40.

      [14]盧方琦. 明清南昌城復原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學,2013.

      [15] 胡振. 南昌城的歷史變遷及其民俗內涵[J]. 南方文物,2002(3):48-51.

      [16]晏雪平. 歷史時期南昌城排水系統(tǒng)及其變遷——兼及南昌城內及周邊河湖的演變[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7(2):95-101.

      [17]南昌市城鄉(xiāng)建設局. 南昌市城市建設志[M]. 南昌:南昌市城鄉(xiāng)建設局,1992.

      [18]吳斌生. 南昌市古代園林研究[D]. 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6.

      [19]許應鑅,王之藩,修.同治南昌府志[M]. 曾作舟,杜防,纂.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387.

      [20]龔子路. 1945年—1949年:民國時期南昌“示范市”戰(zhàn)后重建規(guī)劃及實踐[J]. 北京規(guī)劃建設,2020(6):105-108.

      [21]袁雪. 近代南昌城市轉型與城市建設的歷史研究[D]. 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22]南昌市城鄉(xiāng)建設局. 當代南昌城市建設(1949-1985)[Z]. 1990.

      [23]李珊珊. 重慶中央公園:一個城市公共空間的演變及其機制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2013.

      猜你喜歡
      古典園林
      青年景觀設計師對我國新中式景觀的思考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現(xiàn)代園林中的融合
      中國經貿(2016年23期)2017-03-01 23:36:32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對古典園林疊山置石藝術的影響
      看《園冶》談蘇州古典園林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39:02
      淺談園林藝術
      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空間組合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17期)2016-07-15 14:23:45
      淺談中國古典園林元素符號在現(xiàn)代園林景觀中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
      景觀設計學在中國的誕生
      鄱陽湖學刊(2015年1期)2015-04-21 10:00:39
      嵊泗县| 青海省| 双城市| 齐河县| 张家港市| 高唐县| 岳西县| 肇庆市| 仙桃市| 丽水市| 饶平县| 纳雍县| 杂多县| 屏东市| 日照市| 水城县| 额尔古纳市| 阳泉市| 乌兰察布市| 江北区| 永清县| 开阳县| 广灵县| 常州市| 和顺县| 六枝特区| 大宁县| 石阡县| 渝中区| 长汀县| 崇文区| 桐梓县| 天水市| 任丘市| 宁强县| 宁夏| 读书| 利津县| 丹寨县| 田阳县|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