婭婭老師
你可能聽過這個故事:知名畫家及文學作家蔣勛受邀為一個IT企業(yè)上美學課,其目的是為了改善公司內部的焦慮氛圍,推動公司文化建設。在休息期間,一位父親急匆匆地走來了,對蔣勛說:“我很忙,沒有時間上您的課,但我知道美學對孩子很重要。我想請您告訴我,到底要不要讓我5歲的女兒學小提琴。我平時很忙,通常下班回到家,她已經(jīng)睡著了,我不知道怎么做……”蔣勛說:“那你就盡可能早一點下班,回到家后給你的女兒一個擁抱?!边@位父親很不解,因為自己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直接的回答。蔣勛接著說:“我希望你的女兒能夠記住父親的體溫,這將成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記憶,美學從這里開始?!?/p>
在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育是感性教育,是充滿了情感的藝術教育,它不只是美術、鋼琴或舞蹈等藝術表達,這些只是美育當中的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美育的核心。美育是關乎心靈的教育,是情感教育。因此,美育的組成部分和目的不只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藝術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成為一個內在感知和情感體驗豐富的人,或者是一個高情商的人。這里的情商指的并不是我們口中常常提到的:“那個人會說好聽的話,會奉承和諂媚,會哄人開心,他情商真高!”我認為真正的高情商是他和自己的感受有連接,他首要考慮的是自己,他做一件事情的前提不是期待別人會產生什么反應,或者為了讓別人愛自己,這是一種沒有安全感和不自信的表現(xiàn),并不是我們要談論的真情商。
一、什么是真正的情商
有一個著名的“軟糖實驗”: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把一群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個房間里,給每人面前放一顆非常誘人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掉軟糖,他只能吃到這一顆,但如果愿意等一會兒再吃,他將多得到一顆。有的孩子急不可待,立刻把糖放進嘴巴吃掉了,有的孩子則耐住性子,通過閉眼睛、用手遮住軟糖,或者用自言自語、唱歌等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消磨時光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多獲得一顆糖果。心理學家通過后續(xù)的追蹤發(fā)現(xiàn),那些克制自己的欲望最終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具有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犧牲眼前利益的延遲滿足能力,成績也普遍更好,更具有合作精神。
這個實驗就是最早的關于情商的實驗之一,因此,情商并不是所謂的左右逢源、世故圓滑、面面俱到,而是關于如何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它的主體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美國耶魯大學情商研究中心引入到學校的情商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自我情緒覺察能力、理解和定義情緒的能力、表達及控制情緒的能力等。我們可以以此了解到情商中的情緒管理占據(jù)了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能夠自我管理的高情商的人呢?
二、允許孩子的“自我”發(fā)展
我們從一個人的嬰兒時期開始說起,當一個嬰兒長到六七個月的時候,他會對他的首要養(yǎng)育者的離開產生焦慮反應,對陌生人的接近感到拘謹或者驚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生了。認生是因為孩子性格害羞、膽怯嗎?不是的,而是他開始發(fā)現(xiàn)一件事情,就是媽媽和自己并不是一個共生的共同體,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這是孩子在認知發(fā)展中建立起的一種保護機制,也代表他邁向獨立的分離個體化階段正式開始了。
等孩子再大一點,他開始表達自己的主觀意愿,例如用搖頭來擺脫喂到嘴邊的食物,或者甩掉腳上的襪子等。再到“可怕的兩歲”,什么都是“不!不!不!”。我們感嘆和煩惱,甚至焦慮孩子越來越不好帶了、開始叛逆了。而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這樣在慢慢地萌芽和發(fā)展。接著到3至6歲,他開始離開家去幼兒園,然后再去小學,他開始邁向社會化的獨立。在這個過程中,成年人勢必不能預設和滿足孩子一切的需要,因為這是他建構自我和界限的過程,例如他對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人際關系、社會角色認知等的感知,是我們不能切身體會的,因此他會通過哭、鬧等來表達不滿,這些都是正常且有益的。我們可以通過看書、上課等學習方式來充實自己,以便更有效地幫助和支持孩子,而不需要為之感到焦慮和挫敗甚至愧疚,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失敗的養(yǎng)育者。
三、收集孩子散落的情緒
不過,在孩子建構自我和界限的過程中,養(yǎng)育者的角色是尤為關鍵的。一方面,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儲備養(yǎng)育知識和增長育兒智慧,理解和包容孩子自身的情緒和行為表達,避免孩子的哭鬧瞬間激發(fā)我們的焦慮反應。另一方面,養(yǎng)育者需要積極地接納和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使孩子的所有情緒盡可能地在養(yǎng)育者這里得到確定。例如孩子的焦慮、憤怒、害怕、難過等,這些通?!安槐辉试S”的情緒碎片,能夠被養(yǎng)育者像一個容器一樣接住,并及時給予積極、正面的反饋。長此以往,孩子在發(fā)展自我的過程中,他的各種各樣的感受都將逐漸得以確定,像散落在地板上的一塊塊拼圖,被看見、被收集,從而使得孩子的內在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內核,在這個完整的內核的基礎上,他才能發(fā)展出一個完整的健康的自我。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大腦會根據(jù)不同的刺激創(chuàng)造出相應的新的大腦細胞,但是如果不使用某個功能,相對應的神經(jīng)元也會退化或消失。而各種感受都是情商的一部分,就像現(xiàn)在很多成年人不敢說不、該拒絕的時候不懂拒絕、答應別人時扭扭捏捏,也不敢提要求、害怕自己被拒絕、想著被拒絕之后會不會很丟臉和受傷、做一件事情總是思前想后、考慮失敗之后別人怎么看……這就是因為我們缺乏所謂的負面情緒的教育,導致很多人都沒有接納和處理這種情緒的能力。
那么當孩子有一些憤怒、難過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如何接納和包容呢?首要的一點就是保持鎮(zhèn)定,不要先被嚇壞了——表現(xiàn)得比孩子還激動、緊張,而是要想象一下,自己如何像一個容器一樣去接納孩子的憤怒和難過等負面情緒。不要一看到孩子哭鬧,就想辦法讓他轉移注意力或者用更大的脾氣去震懾孩子,這樣的話,我們就把地上的拼圖攪和得更加凌亂,孩子的情感體驗中也就少了一個板塊。
四、引導孩子從情緒中復原
那么當一個人有情緒的時候要怎么做呢?想象一下我們的孩子就像一臺收音機,此刻的他正處在一個傷心的頻道,那么我們就把自己調到跟孩子同樣的波段,讓自己和孩子的內在狀態(tài)產生共振,即感同身受,然后耐心地回應孩子??梢杂谩拔易⒁獾健薄翱雌饋怼薄八坪酢薄澳愫孟瘛薄拔也隆薄瓉黹_頭。例如,“我注意到媽媽沒有讓你繼續(xù)看你喜歡的動畫片,你感覺憤怒極了”“看起來你真的太生氣了,因為我沒有買你想要的玩具車”等。我們可以通過反射式傾聽,與孩子同頻共振,用共情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情緒事件。
很多時候,孩子情緒的爆發(fā)并不是真的一定要某樣東西,而是希望養(yǎng)育者能夠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可能希望通過撕心裂肺的哭鬧讓父母明白:我真的太想要、太喜歡那個東西了,或者自己真的太憤怒、太傷心了。當他感受到你跟他站在一起,你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的時候,他的情緒就不會被困在某樣東西上了。
而當孩子有這樣的一個負面情緒被感同身受的經(jīng)歷,他的這個情緒板塊就能得以確定,在他今后的人生里,他就能很好地使用和發(fā)揮這個情緒的作用。并且,當孩子有被深深理解的經(jīng)驗,他長大之后才能夠去理解別人,擁有同樣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五、溫和而堅定地給孩子立界限
如果共情之后,問題仍然還在怎么辦呢?當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仍然處在比較煩躁、不安或者哭鬧的狀態(tài)下,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那么就尊重自己的感覺和價值觀,堅持你的決定就好了。例如,孩子非要買一個昂貴的玩具車,而它超出了你的預算。我們允許孩子用哭鬧來表達不滿和排解自己的情緒,而不需要用“更大的”情緒去鎮(zhèn)壓孩子,甚至用“你不走我就走了”的威脅來爭輸贏。你只需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就好,例如:“看得出來,你真的太喜歡那個玩具車了,媽媽不同意買它,讓你非常傷心。如果你覺得哭能讓你感覺好一點,那你就哭一會兒吧,媽媽陪著你?!碑斠患虑楸辉试S的時候,孩子通常就不會再過分執(zhí)著在那件事上,因為他的情緒得到了積極的接納和回應。
或者你只需要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決定,例如:“媽媽很愛你,但是不能答應你。”真誠而堅定的帶著愛的拒絕,并不一定會讓一個人感到受傷和絕望,并且孩子體驗失望、被拒絕也是他人生中的必修功課之一,他也會因此習得在該拒絕的時候能夠合理拒絕別人的能力,以及復原自己負面情緒的能力。
六、區(qū)分想法、行為與感受的表達
事實上,沒有所謂的負面情緒。感受是沒有好壞的,它們都是情商的一部分。感受只是一個信號,關于一個人的內在正在發(fā)生著什么,當我們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共情別人的感受時,也并不會讓別人受傷或者攻擊到別人。就好比你對孩子說:“你怎么又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啊,你能不能體諒一下媽媽呀?”這是想法的表達;然后你用腳順勢踢走孩子的玩具,并在關門時摔出了響聲,這是行為的表達。想法和行為的表達都是具有攻擊性的,通常帶著評判、指責和抱怨的意味。而當你只是表達你的感受,例如:“寶貝,媽媽感覺很疲憊和煩躁,因為我忙了一天回到家,看到滿地的玩具……”這是感受的表達,感受的表達只是客觀描述自己的處境和需要,它沒有好壞,也不具備攻擊性,不會讓聽到的人感到被傷害。
不過對于很多成年人來說,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很難的一件事。例如,我感覺難過、我感覺孤獨、我嫉妒某人、我感覺憤怒……它像是把自己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對方面前一樣。因為我們通常習慣了“不甘示弱”,那么想象一下,什么樣的人敢于袒露自己的內心,敢于示弱呢?那就是內心真正強大的人。
當我們能夠跟自己的感受有連接,能夠真實地面對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更利于我們引導孩子真實地去面對,以及合理地流露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有讓孩子首先體驗到這些,他才可能擁有這樣的能力,這是作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一個成長機會。
七、支持孩子情緒的流動性
除了以上我們提到的接納、反射式傾聽等共情的方式,跟孩子同頻共振,站在一起,還需要引導孩子看到和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孩子從幼兒園或學?;丶伊耍覀兛梢赃@樣問他:“你今天感覺怎么樣啊? 開心嗎?難過嗎?憤怒嗎?嫉妒嗎?”然后可以追問:“那么發(fā)生了什么,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呢?你是怎么做的呢?你這樣做后有新的感受嗎?你有新的方法嗎?”而不是從始至終都只問孩子:“你今天開心嗎?老師說你了嗎?有人欺負你嗎?”……可能連續(xù)問了幾天,孩子就開始敷衍了??梢远喟l(fā)掘一些不常使用的感受詞,讓那些被凍結的情緒重新流動起來,因為那些散落在地板上的“感受拼圖”,每一塊都有相應的位置和作用,沒有哪一塊是沒用的。當所有的感受板塊都被看到、被確定,這幅拼圖就完整了,孩子的內在就越強大和富足,情商也就越高。
八、總結
當一個人和自己的感受有很好的連接,他就能夠感知到自己的情緒并擁有它們,才可能擁有主動處理情緒的能力,以及避免自己被情緒吞沒以致失控的能力。當他的決定總是圍繞著自己的真實需要,并對此有清醒的認知和信任時,他才敢于接受各種結果,同時也就擁有處理各種情緒的能力和經(jīng)驗了。我相信這是父母們希望孩子擁有的情商品質。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彼囆g之于人,可能就是近在眼前的詩和田野,而當一個人能夠和自己的心有連接,擁有豐富的內在感知力和情感體驗時,他的目光所到之處都可以是詩和田野。因此美育不僅僅是讓孩子習得知識,塑造審美觀,更重要的是提升他的美學涵養(yǎng),培養(yǎng)他成為一個擁有內在感知力的高情商的人,懂得自己、懂得生活、懂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