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要]在學校管理中,學校領導要基于新課程背景,推進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探究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在拓展愛國主義活動的時候,要和學科教學融合,借助傳媒平臺,開展實踐活動;積極構筑校園、家庭和社會三維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這樣才能讓學生受到啟發(fā),全面提升家國情懷。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愛國主義教育;高中學校管理
新課程明確了高中教育的定位,提出高中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fā)展能力和合作溝通能力。由此可見,在高中學校管理過程中,校長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豐富他們學科知識,更要注意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校長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促使學生提升家國情懷,形成愛國愛民的情感。
一、高瞻遠矚,探析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一)熟悉燦爛文明,強化民族信念
新課程改革認為,學校和教師要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認識到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校長要積極聯動各個學科的優(yōu)秀教師,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編寫能體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校本課程,適應學生的需求。
首先,可以在課程中介紹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提升學生民族信念。其次,學校組織歷史、語文、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優(yōu)秀教師,一起商討編寫與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校本課程,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文化。再次,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課件可以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將圖片、文字、視頻等整合在一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設計上,涉及詩詞歌賦、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國古代建筑、中國歷史發(fā)展、傳統(tǒng)民風民俗、戲曲藝術等不同的內容,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除了安排設計課程以外,教師可以結合課件內容,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呈現自己的探究結果。最后組織相關的競賽活動,以此來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相關知識。這樣就構筑了多元化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學校在編寫校本課程時,要注意內容的豐富性、知識的系統(tǒng)性、形式的多樣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他們的民族信念,繼而產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積極情感。
(二)銘記屈辱歷史,深化責任擔當
除了讓學生了解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以外,在校本課程中也要適當地給學生介紹中國的抗戰(zhàn)歷史,并引導他們思考探究,認識到中華民族在近代經歷屈辱和壓迫,并思考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探究自己要如何融入建設祖國的行列中。
在編寫校本課程時,學校不僅要完善課程內容,還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反思社會現實,展開實踐探究的活動中。在設計課件時,安排學生自主搜索相關的資料,探索中國近代歷史,了解在近代曾經簽署了哪些喪權辱國的條約,分析造成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原因是什么。此后,再由各個班主任帶領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通過社會調查、采風采訪等活動,深化其責任意識。如讓學生搜索歷史資料,參觀歷史博物館,接觸歷史實物,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等。最后在合作討論中,讓他們暢談自己的感受,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以此激發(fā)信念,要更好地學習,建設國家。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
(三)樹立遠大理想,根植報國精神
新課程具有生成的課程觀、整合的課程觀、實踐的課程觀,學校在編寫校本課程時不僅要讓學生整體了解中國歷史,同時也要挖掘生成資源,引導其參與實踐活動,促使其逐步樹立遠大理想,積極報效國家。
學校在設計校本課程時,要特別安排理想教育類課程,讓學生思考自己將來能為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做些什么。在課程設計時,首先讓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等方式,了解社會上有哪些不同的職業(yè),它們的任務分別是什么,相關領域有哪些杰出的人物。此后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思考一下,說說自己將來打算從事什么職業(yè),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希望自己能為社會發(fā)展做哪些貢獻。此外,校園廣播臺和校報等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設計一些和職業(yè)、理想有關的專題節(jié)目,讓學生得到激勵。最后,每一個班級都要召開和理想有關的主題班會,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促使其樹立報效國家的思想。同學們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想法,端正思想,堅定信念。
學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情組織他們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讓他們了解社會,思考自己要在社會發(fā)展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引導其反思要如何樹立遠大的理想。這樣才能將愛國主義教育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建構積極向上的人生。
二、躬身實踐,拓展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一)融合學科教學,潛移默化
新課程改革強調要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學校在設計愛國主義教育途徑時,也要從這幾個角度入手。要注意知識運用的綜合性,將語文、歷史、美術、音樂等學科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要聯系廣大教師,由學科帶頭人帶領任課教師進行調研活動,思考如何才能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語文、歷史、美術等文科課程比較容易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如在語文課上可以安排學生誦讀愛國詩歌,體會詩人的高尚情懷;在歷史課中則可以了解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感受社會的發(fā)展變遷;在美術方面則可以欣賞展現社會新風尚的繪畫作品。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看似和愛國主義的關系不大,但是也可以巧妙滲透,如在設計應用類題目的時候,可以將背景設定為現代化建設,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數理化知識,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建設國家。通過這樣一系列活動,就將愛國思想和學科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提升了教學效果。
學校領導要關注學生學習和生活之間的相互滲透,要采用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融合的方式,將愛國主義教育和各種學科融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樹立民族自豪感。
(二)借助傳媒平臺,做好宣傳
學校要強化正確的輿論導向,振奮師生的精神,提升其愛國凝聚力。學校宣傳部門要積極完善校園互聯網、廣播站、校報等傳媒平臺的建立,做好愛國主義宣傳活動,可以圍繞各種紀念日、傳統(tǒng)節(jié)日等設計主題活動,也可以結合社會時事新聞組織學生深入探究。這樣就能發(fā)揮傳媒平臺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學校領導老師要和學校廣播站、校報社進行協商,圍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設計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在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設計專題節(jié)目或者專題報道,著重介紹該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來源是什么,有哪些相關的民風民俗,有多少與之有關的民間故事或歷史人物。在這一系列宣傳中,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會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自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上網搜索和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信息,探究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思考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和現當代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此外還要引導學生正確判斷是與非,在網絡搜索的時候要注意明辨是非,要將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思考,進而提升認識。
除了強化校園傳媒平臺的完善以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互聯網,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養(yǎng)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從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開展實踐活動,震撼心靈
新課程認為課程是學生通過反思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課程的學習要有利于學生獲得更多選擇和發(fā)展的機會,為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學校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各種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和諧發(fā)展。
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空間,構筑起校內外多元結合的活動氛圍。在校內設計課后興趣小組,學生可以參與到愛國詩歌創(chuàng)作、愛國歌曲演唱等活動中,還可以用畫筆將自己對祖國的情感傾訴出來。在校外活動中,則聯系社區(qū)及有關部門、文化館、博物館等,組織學生參與到“探究中國文化,激發(fā)愛國情懷”的主題活動中。這樣就能引導學生參與到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中,提升他們的愛國情懷。同時各科任課教師要積極配合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專業(yè)的輔導和幫助。如在繪畫創(chuàng)作類活動中,美術老師要給學生展示各種繪畫作品,展現美好的祖國山河,這樣就能讓學生進入到唯美的情境中,感受祖國山河之美,從而提升愛國情懷。
結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高中生接納的信息范圍不斷拓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他們提升綜合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三、三維一體,完善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體系
(一)建設校園文化,提升思想認識
新課程改革提出學校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也要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特點,學生的需求,建立多元互動教學體系。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利用三維一體的方法,將學校、家庭、社會整合在一起,構筑完整的教學體系。在校園建設中,要強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提升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提升思想認識。
學??梢栽O計“創(chuàng)建美好校園,美化學習環(huán)境”的主題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建設校園文化的行列中。學生圍繞校園黑板報、文化角、廣播站、??确矫嫒胧郑瑯嬛椭C的校園文化,并提升愛國認識。如在創(chuàng)編黑板報的過程中,學校圍繞各種紀念日設計了一系列主題,每一個班級都要選出代表,圍繞其中某一個紀念日入手,尋找資料,收集信息,并創(chuàng)作黑板報。如在“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那天,學生可以來到抗日山烈士陵園,追尋先烈的足跡,重溫黨的光輝歷史,并將自己的感悟寫成文字,設計成黑板報。這樣其他同學看到后也會受到啟發(fā)和感動,感受中華兒女的英勇,從而提升自己的愛國情懷。
學校要引導學生參與到重大節(jié)日的慶典活動中,建立規(guī)范的禮儀制度,傳播主流價值觀念,這樣能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構筑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
(二)形成聯動制度,加強家校共建
家庭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學校要積極聯系學生家長,構筑家校共建的教育體系,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這樣就能正確引導家庭教育,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的聯動,進而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
學校要構筑層層深入的家校聯動機制,設立校園網和學校郵箱,家長可以就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和校領導、班主任等溝通,還可以提出自己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想法。在這個基礎上,學??梢园才琶總€班主任設立班級溝通群,讓家長參與其中,探討和教育有關的各種問題。如有家長就利用郵箱向學校提出,升旗儀式是一個能進行愛國教育的途徑,但是學校的升旗儀式太過于形式化,缺乏實質性內容,每次的時間也比較短,無法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校領導十分重視這個建議,經過討論和協商,豐富了升旗儀式的內容,添加了講述愛國故事,分享生活經歷等環(huán)節(jié)。利用家校聯動制度,家庭和學校的溝通更緊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孩子的思想。所以教師要引導家長身體力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及時發(fā)現學生的錯誤行為,并加以引導。這樣才能構筑家校結合的教育體系,優(yōu)化愛國主義教育的環(huán)境。
(三)聯系社會機構,升華價值觀念
學校領導要強化學校和社會的協同作用,有目的、有組織地讓高中生參與到社會生產、參觀學習、軍訓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認識自我、自我發(fā)展的能力。此外,還可以聯系社區(qū),讓學生深入社區(qū)服務,在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反思人和社會的關系,提升價值觀念,從而優(yōu)化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可以積極聯系社區(qū)居委會、文化館、應急管理局等相關機構和部門,并設計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學生價值觀念的實踐活動。如與應急管理部門聯系,組織了“最美逆行者”主題活動,讓學生來到應急管理局參觀,了解各種消防器械,傾聽消防官兵講述撲滅火災的過程,體會他們保護民眾生命財產的高尚情懷。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感悟到人生的價值并不以生命的長短或者掌握的金錢來決定,而要以人們對社會的貢獻來決定。這樣學生也堅定了信念,認識到要向消防員學習,在自己未來的工作中也勇往直前,勇于擔當“逆行者”,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國家。
在聯系社會機構,組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在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意識,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使其樹立為國家無私奉獻、英勇獻身,為國家安全而奮斗的理想、信念,讓他們思考如何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和禮儀,提高民族凝聚力,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在高中學校管理工作中,校長要基于新課程的要求,關注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愛國主義教育體系,激發(fā)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懷。
參考文獻:
[1]秦超.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的背景、價值與路徑[J].遼寧教育,2021(20):34-36.
[2]盧成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四大推進機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2):29-33.
[3]陳一鳴,楊秀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新探索[J].中小學德育,202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