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陳炳革
[摘? ? 要]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是適應新課程標準改革發(fā)展的必須要求,是推進中學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是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需要。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應遵循實事求是、安全第一、循序漸進,滿足學生興趣等原則。然而當前中學體育教育還存在部分中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學習興趣不高,體育項目選擇難以適應學生需求,教師對體育項目的理解度不高,教學器材配置不健全等問題。為此,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學體育教學改革質量,應采取堅持“興趣為先”,創(chuàng)新課堂授課方式;堅持“學生主體本位”,選擇適宜的地方特色項目;堅持“多措并舉”,提升教師對地方特色項目的認知;合理確定資金投入,加強中學體育環(huán)境的建設的舉措以進一步提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融入效度。
[關鍵詞]地方特色體育項目;中學體育教學;策略
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將其融入中學體育教學中既能豐富中學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也能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體育項目,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對于構建體育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必要性
(一)適應新課程標準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國家頒布的新的課程標準中對于體育課程內容做了新的規(guī)定,學校在開設體育課時應該尊重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使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黏著度”,重在加強學生身體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中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寬泛度在不斷擴展,不僅包括球類、運動類項目,還包括傳統(tǒng)體育項目。因此,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既是傳承地方特色體育項目,亦是弘揚傳統(tǒng)體育文化,更是按照新課程標準深化教學改革的現實需求。
(二)推進中學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素質教育側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以學生為主體,但是當前部分中學開展體育教育過程中沒有考慮到中學生的內心需求和地方體育文化發(fā)展的現狀,往往以國家規(guī)定門類的基礎體育項目作為教學內容,例如排球、籃球、足球等球類,以及短跑、長跑、跳遠和百米跨欄等田徑項目。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學應該立足于學生實際以學生享受運動,增強身體素質為目標,立足于地方發(fā)展的實際,以弘揚地方體育文化和服務地方發(fā)展為主線,深入挖掘其文化育人和體育育人的潛力。
(三)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需要
各地區(qū)特色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體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tǒng)體育的瑰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傳承價值。各地區(qū)獨特的體育項目是該地域下各民族在文化、生產和生活元素在體育項目上的反映,彰顯了民族特色,弘揚民族體育文化。同時,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有益于促進和推動國家體育項目的發(fā)展,助力中華體育文化走向世界。
(四)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質的現實需求
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是中學生較為喜愛的體育項目,例如像滿族體育項目“打布魯”、蒙古族的摔跤等,這些體育項目適應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既能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又可以陶冶情操。中學教師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課,以挖掘核心要素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想象,發(fā)揮學生在體育項目中的優(yōu)勢,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此外,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體育發(fā)展的能力。
二、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在融入地方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不能一蹴而就。目前部分中學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應該堅持安全第一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及滿足學生“興趣”的原則。
(一)學校選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堅持實事求是原則
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具有差異性和多元性特點,因此如何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有效地融入中學體育教學是一個復雜問題。為此,應該集中主要力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于學校所屬區(qū)域的地方特色體育項目開展調研。一是通過走訪、調研搜集項目資料,梳理出的適合融入中學體育課地方體育項目,二是調研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運動技巧是否符合中學生的身體結構特點,是否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學校選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堅持安全第一原則
學校選擇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體育教學的目的是為提升學生的體質,陶冶學生情操,以體育形式開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活動。而安全問題是開展體育運動項目必須關注的現實問題。為此,學校在選取地方特色項目融入體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因為在體育項目的開展過程中會出現奔跑、跳躍等團隊之間或者個人之間帶有對抗性的行為,存在著一定的受傷風險,因此中學在選擇地方體育項目乃至開展體育項目過程中堅持安全為主。中學體育教師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保障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身體安全。從思想層面到行為層面,開展系統(tǒng)的教育,避免體育安全事故的產生,防患于未然。
(三)學校選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堅持循序漸進原則
學校選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要結合地方體育項目的發(fā)展實際和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實際而進行,要開展深入地調研了解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發(fā)展的現狀、優(yōu)勢、項目本身存在哪些問題或不足,學校體育教學中欠缺元素、改革的立足點和破解的難點。為此,學校引入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求急求快。同時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在開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何避免把這種不足融入體育課程中,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項目不斷完善不斷地優(yōu)化。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結果,還要注重過程,不能操之過急,這樣才能使之為學生所接受。
(四)學校選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堅持滿足學生興趣原則
學生的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校為了進一步提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融入度和普及度,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一定要堅持滿足學生興趣原則。這就要求學校在選取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過程中除了堅持安全第一和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外,還要在學生中開展調研,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興趣點,最終選擇符合學生興趣的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此外,當前中學生存在獵奇心理和“瞬時熱度”,因此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開展引導,立足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在享受體育項目帶來的樂趣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技比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自信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三、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中學生對地方特色體育教學的學習興趣不高
當前部分學生對于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教學內容興趣點不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整體分析其緣由凸顯在以下幾個層面:一是部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較重,部分家長的關注點始終聚焦在學習成績,導致學生無暇顧及其他副科的教學內容,學習情趣逐漸喪失。二是也存在部分學生對于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內容不了解,在思想層面潛在地認為,應該發(fā)展一些體現時代特點的體育運動項目,而傳統(tǒng)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已經跟不上時代變遷。三是還有部分學校在選取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時調研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沒有充分地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此在引入地方體育項目后導致學生較為排斥,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二)學校選擇的部分地方特色體育項目難以適應學生需求
部分學校在選取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時調研的深度和調研的對象不全面,導致選取的部分地方特色體育項目難以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求,沒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背離了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同時,部分學校選取的部分地方體育項目的難度不適合處于12至18歲的初中生和高中生,訓練的難度大,學生經過長時間的學習無法得其要領,這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甚至產生畏懼心理,進而會影響到相關學科的學習。此外,中學生正處于發(fā)育和成長的關鍵期,一些地方特色體育項目不太適合此階段學生,甚至長期鍛煉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安全問題。因此,中學體育項目的選擇不應該過度地追求傳統(tǒng)的地方的項目,而應該選擇適合學生的項目。
(三)中學教師對地方特色的體育項目理解程度不高
部分中學教師擅長和掌握的體育類項目多為大眾化傳統(tǒng)的球類、田徑類、游泳類或舞蹈類項目,對于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夠。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經歷的歷史跨度長,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一定的技術技巧,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瑰寶。中學教師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其中的要領和技巧,然而當前學校中能夠在體育課中靈活地開展教學的教師較少。甚至在課堂上當學生提問涉及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一些技巧性時,部分教師難以有效地解答。這也將使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失去融入體育教學的現實意義,難以起到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作用。
(四)學校選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配套教學器材不健全
學校選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體育教學,既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yè)技能,也需要學校配備相應的教學器材。然而當前部分中學無法投入足夠的資金購買配套的體育器材,更難以保障教學的實效性。
四、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中學體育教學的策略
(一)堅持“興趣為先”,創(chuàng)新課堂授課方式
中學課堂在引入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時,要堅持興趣為先的原則,滿足學生對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需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可以采用問卷調查或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真正喜愛的體育項目。這既能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又能聽取學生的建議改進課堂教學,可以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試選課的方式由學生學習一周了解課程的教學內容后再進行正式學習。
此外,教師需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開展課堂教學需探索出合適的教學模式,堅持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現代的教學技術例如“雨課堂”或“學習通”,采用對分課堂、案例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避免灌輸式。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分組的形式開展團隊合作和競技比拼,既能提升學生課堂樂趣,又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堅持“學生主體本位”,選擇適宜的地方特色項目
學校選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時要堅持學生本位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同時綜合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及接受情況。此外對學生和學校要開展調研,了解學校資金投入情況和器材的配置情況以及后期教師提升的渠道,了解學生的具體要求和心理特點,對于調研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學校不能盲目地把地方傳統(tǒng)體育項目照搬到課堂中,例如射箭、賽馬等,有些項目不適合中學生學習。此外,學校選取的地方特色體育項目,也要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優(yōu)化,適應學生的實際,使之成為合適的學習項目。
(三)堅持“多措并舉”,提升教師對地方特色項目的認知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師對教學內容地掌握和學習,而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包含地域文化元素、技術技巧以及地域特點。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傳統(tǒng)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發(fā)展歷程、文化內涵和技巧應用等相關內容。為此,學校要為教師搭建提升教學水平的平臺,堅持多點發(fā)力,多措并舉提升教師能力。其一,開展專題培訓。邀請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傳承人入校開展講座,交流心得傳授經驗,提升教師對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理解。其二,在校內開展經驗交流會。由校方組織相關擔任特色體育項目的教師就教學內容按照計劃和相應的活動方案開展經驗交流和分享。
(四)合理確定資金投入,加強中學體育環(huán)境的建設
體育教學器材影響著學生參與體育課的學習感受,更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為此,為了提升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融入課堂的效度,學校結合實際財政情況合理地分配資金,投入到體育器材的修葺與改善上。同時,優(yōu)化學校體育環(huán)境,按照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實際運行情況采購體育器材,配備齊全的配套設施,優(yōu)先保障教學運轉的需求。此外,定期對學校體育器材檢修和維護,以進一步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
參考文獻:
[1]盧鳳朝.在中學體育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3):74-75.
[2]黃鳳月,魏永旺.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融入中學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0):214.
[3]包色日古玲.民俗體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知識經濟,2015(1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