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劉璐瑤,陳慧慧
(1.浙江理工大學 法政學院,杭州 310018;2.浙江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杭州 310018)
個人破產制度中的復權制度是與失權制度相對應的一種制度,具體是指債務人歷經失權制度后,經過一定時間或者符合特定情形便得以恢復被限制或暫時剝奪的權利。從內容來看,復權制度不僅是失權制度的對應制度和收尾措施,更具有其獨立價值:使個人破產制度保護債務人基本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的功能得以具體實現。
誠然,失權制度的施行可以起到一定的懲戒與震懾作用,但是僅憑該制度本身不足以實現個人破產制度的全部功能,為了促進債務人清償債務并開始新的生活,必須構建與之相對應的復權制度。原因在于,失權制度下的自然人破產人雖然不會被列入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卻會受到同失信被執(zhí)行人類似的待遇,最終打擊債務人的積極性。然而,復權制度的構建可以同余債免除制度一樣維護債務人權益,最大程度上幫助“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脫離債務泥潭,以誠信原則為標尺督促其清償債務。從另一方面來說,復權制度可以彌補失權制度的過度懲罰和限制,以更加理性的角度分析債務清償的最佳方案,以現實可行的措施幫助“誠實而不幸”債務人破而后立,向陽而生。
復權制度自該制度成立時起到今日主要存在三種立法模式:當然復權主義、許可復權主義和混合復權主義。當然復權主義指自然人債務人在法定時間或者情形下依據法律規(guī)定自動恢復其原有權利;許可復權主義即自然人債務人必須提出復權申請,經法院審查通過后方能恢復權利;混合復權主義即二者的結合,具體運用方案之一是對于部分邊緣性權利可以當然恢復,但是對于某些重要的權益需要人民法院的許可,運用方案之二是以當然復權主義為主,許可復權主義為輔。三種制度或許各有優(yōu)劣,我國在構建復權制度之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進行分析。
從我國現有個人破產試點的具體實施情況來看,對于自然人破產人的失權信息會予以公開。在此情況下,如果采用當然復權主義,即便當事人可以更加快捷地恢復原有權利,但卻不利于向公眾通告,導致公眾對復權信息不知曉,保持原有的戒備,不利于自然人債務人的重新開始。并且對于某些情形下的復權需要法院及時審查,了解破產人執(zhí)行情況,從而決定是否同意復權,以致當然復權主義的適用空間進一步縮小。
那混合復權主義又是否合適呢?從我國立法實踐來看,混合立法模式是國內立法的常用方法,這的確較為符合中庸之道,巧妙地調和了兩種極端主義的弊端。但在個人破產法復權制度的構建初始,這種調和性的立法模式也并不適用?;旌蠌蜋嘀髁x含義之一是指部分邊緣性權利可以當然恢復,可所謂的邊緣性權利該如何界定呢?在宣告破產后,債權人受到的主要是高消費限制和特定職業(yè)限制,此外,還可能在出入境、通信自由等方面有所控制。在這些失權內容中,究竟哪些屬于邊緣性權利呢?我國本就處于個人破產立法的摸索階段,這樣模糊性太強的規(guī)定不利于法院實際執(zhí)行?;旌蠌蜋嘀髁x含義之二是指破產人達到復權條件即可當然復權,破產人認為其權利沒有得到正?;謴偷模梢哉埱蠓ㄔ河枰源_認。這種模式的存在正是說明了當然復權主義的缺陷,筆者認為,這種處理方案反而容易造成第三人的認識混亂,不應采納。
由上所述,為了讓自然人債務人成為公眾承認的“復權”人,我國實行許可復權主義更為適宜,即由人民法院經過審查決定恢復破產人的權利,并予以公告,讓公眾得知復權事實,社會民眾和工作單位才能重新接納自然人債務人。在與第三人的相關民事交往活動中,法院公示后便可推定第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債務人復權具體情況,就使該公示內容具有明確債務人和第三人之間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依據,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糾紛。同時,這種立法模式可以加大法院對債務人的監(jiān)督力度,方便法院及時審查債務人的復權條件,也方便債權人在申請復權期間及時提出復權異議。
參考國外的一些立法情況,再結合我國國情來看,破產人實現復權應滿足以下條件:第一,破產人通過清償或其他合法途徑,清償全部債務;第二,破產人履行了與債權人之間的破產和解協議并且沒有破產詐欺或者隱匿行為;第三,破產程序已進行一定的期限且在該期限內無破產欺詐或者隱匿行為。
在前兩個復權條件下,破產人已經全部清償債務或者履行了與債權人達成的和解協議,其理應得到復權自不待言。而對于第三個條件中的期限要求,學者爭議較大,其中既涉及是否與余債免除考察期一致的問題,也涉及該期限具體時限確定的問題。
對于第一個問題,即失權時限與余債免除考察期時限的關系。余債免除指在破產清算并支付債權人后,或在破產程序終結期滿一定期間后,未清償的債務消滅,債務人未來的財產和收入不再受債權人追索。其實也就是上述復權條件中的第2 條:履行破產和解協議,在此情形下,可視為債務人全部清償債務。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余債免除畢竟是以債權人損失一定合法債權為代價,因此,債權人即使得以免除剩余債務,但如果在其后一定期限內,債務人的資金發(fā)生重大變化,又能繼續(xù)清償,或者發(fā)現債務人在破產執(zhí)行過程中實施了有損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時,余債將會重新納為未清償債務。考察期內的重點是督促破產人誠信清償債務,盡最大努力彌補債權人損失,即以提高債務人清償能力為首要目的。而失權制度既有監(jiān)督管控債務人資金流動的作用,又有懲治警示債務人的作用,其中禁止從事特定職業(yè)、通信限制等方面更多在于對債務人的懲戒,對于債務的清償反而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由此,筆者認為,失權中的某些內容的恢復時間不應與余債免除考察期同步,而要根據其特點制定單獨的時限要求。
對于具體時限的確定,有學者建議我國規(guī)定為3—5年,認為此期限足夠讓法院考察破產人破產后的清償表現和再生能力,過長的期限會過度限制債務人的再生能力和發(fā)展空間,從而影響債務人的清償能力,反而不利于清償協議的履行。也有學者認為六年的時間比較適合,時間太短無法達到懲戒債務人的目的,時間太長不利于破產人重新回歸正軌,繼續(xù)生活與工作。筆者在實地調研走訪中了解到,有部分法官認為余債免除考察期或者失權期限都不用設置最低或者最高標準,而是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即全靠當事人協商確定。這種意見在初期的地方個人破產探索中可能更易使當事人接受該項制度的適用,但在全國立法構建中卻不應被采納,法律不應失去基本的確定性,否則實際適用中可能會引發(fā)混亂現象?!渡钲诮洕貐^(qū)個人破產條例》第95 條:“自人民法院宣告?zhèn)鶆杖似飘a之日起三年,為免除債務人未清償債務的考察期限?!钡?01 條第二款:“人民法院根據債務人申請和管理人報告,裁定是否免除債務人未清償債務,同時作出解除對債務人行為限制的決定?!睆臈l文中可以看出深圳個人破產立法采用失權期限與余債免除考察期一致的模式,期限設置上采取三年的基礎考察期。并且在該條例中還規(guī)定了幾種視為考察期屆滿的情形,為債務人提供了更快復權的機會。
綜合學者意見及國內立法精神之后,筆者認為,在個人破產法失權復權制度構建中可以設置三年的基本考察期限,同時允許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一致協議,設立短于三年的期限。
個人破產制度的核心在于解決破產債務人的債務糾紛,復權的方式可以分為全部恢復與部分恢復:全部恢復指債務得以全部清償或者完成和解協議要求時,債務人因破產程序而喪失的權利便理所當然要得到恢復;部分恢復指恢復部分權利,此種情況主要是出于對自然人債務人基本權利的保護,即使在債務未能得到完全清償但是積極配合破產程序的,經債權人同意可以恢復債務人的部分權利。
申言之,破產人在不同復權條件下所能復權的內容有所不同,在全部恢復的情形下,債務人可以恢復一切失權內容(除公示破產記錄外),解除所有破產程序中的權利限制,也就意味著破產程序的終結;在部分恢復的情形下,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債務人仍不得進行高消費以及其他可能使破產人承擔重大債務或者使其財產顯著減少的行為,但在職業(yè)方面、通信方面、是否能離開居所地等方面可以有所寬限,尤其在職業(yè)禁止方面應當予以寬宥。
鑒于債務人在破產執(zhí)行過程中的誠信表現,在此階段就不宜再將破產債務人與失信被執(zhí)行人相提并論,為了更好地激勵債務人繼續(xù)誠信執(zhí)行破產程序,同時讓債務人在此后能有更好的生存發(fā)展機會,促進債務的清償,在就業(yè)方面,破產債務人不再被納入限職名單,各單位也不得以破產為由拒絕破產人入職。
從上述復權內容中也可以看出,在破產程序已進行一定的期限且在該期限內無破產欺詐或者隱匿行為這一情形下的復權內容并不包括高消費限制,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應該情形下考察期限不宜過長的合理之處。對于任職資格的限制,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有很大爭議,筆者雖然贊成對破產人實行職業(yè)限制,但同時也認為時限過長會降低甚至剝奪破產人的清償能力,不利于債務的清償。因此,在職業(yè)限制方面,時間不宜過長,同時還可以允許當事人根據破產人的具體情況,在必要時降低要求,以求實現最大清償效果。
破產人達到復權條件后,破產人本人或者破產管理人可以向受理原破產申請的法院申請復權,并且接管該復權申請的審判組織也應當為原審判組織,主要是因為原審判組織對破產人的情況更為了解,能更快捷準確地做出判斷。申請人在進行申請時需自行提供達到復權條件的證據,例如清償債務的轉賬記錄、最新的個人征信報告等等,達到不同復權條件所需的證明材料可能不同。當然,除了破產人或者破產管理人主動申請之外,對于破產已進行一定的期限且在該期限內無破產欺詐或者隱匿行為的債務人,法院也可以依職權主動為債務人實行一定范圍的復權,但這無疑會加重法院工作負擔,因此在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所以還是應鼓勵債務人自行申請,主動維護自身權益。
法院收到復權申請后,應將債務人提交的申請材料寄給全體債權人一同審查。在審查期間,法院或者債權人發(fā)現破產人存在謊報、隱瞞情形,情節(jié)嚴重的將直接取消破產人破產資格,重新進入強制執(zhí)行程序,并將其失信情況記錄在個人征信系統(tǒng)中;情節(jié)輕微的則不予批準復權并可以重新訂立清償協議。同時,對于職業(yè)資格的恢復不應一概而論,鑒于職業(yè)限制的特殊性,應該與其他失權內容有所區(qū)別,即只要破產人的違法行為與職業(yè)無關,就應在約定期限屆滿后取消其職業(yè)限制。
若經審查后,認為破產人符合復權條件,則應立即批準復權,并下發(fā)證明文件,同時予以公示,以失權公示的方式再次將復權原因與內容向公眾公開,以便破產人的復權內容得到公眾知曉并承認。
在復權的申請中,應當給予債權人一定的異議期間,在此期間內,債權人或者法院一旦發(fā)現債務人存在不符合復權條件的,即可直接不予批準復權申請,并根據其具體情形做出處理。但為了平衡債務人利益,該異議期間不宜過長,否則不符合復權制度設立的初衷。復權的撤銷便能調和二者利益,即法院或者債權人在批準復權后才發(fā)現破產人存在謊報、隱瞞等違法情形的,可以申請撤銷復權許可。對于其中情節(jié)嚴重的將直接取消破產人破產資格,重新進入強制執(zhí)行程序,并將其失信情況記錄在個人征信系統(tǒng)中;而情節(jié)輕微的還是承認復權許可的效力,債務人只需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但不影響個人破產程序的進行或者終結。
在此,又出現了關于復權申請許可后債權人異議期間的規(guī)定。關于債權人撤銷權,《民法典》第541 條規(guī)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薄睹穹ǖ洹分袑⒊蜂N權期間的消滅分為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鑒于個人破產與普通的債權債務糾紛不同,個人破產涉及多方主體,而且債權人在此程序中處于利益受損方,所以為了維護債權人利益,在撤銷權期間上不適用客觀標準,即債務人的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五年后債權人的撤銷權也不會當然消滅,除非債權人在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撤銷權。再者,部分債權人撤銷權的消滅,并不影響其他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且其行使撤銷權后的法律效果可以及于全部債權人。
總之,復權程序的落實意味著個人破產程序臨近尾聲,破產人的債務經過個人破產法的調整終于得以妥善解決,屆時個人破產法目的才得以實現。在個人破產制度中,失權復權同為監(jiān)督性制度,其最終目的都是促進債務人在最大程度上清償債務,盡快解決當事人的債務問題。為平衡雙方利益,同時提高當事人參與個人破產制度的積極性,必須加強失權制度與復權制度的結合,在懲戒債務人的同時,讓債務人看到更多恢復權利的希望,才能更好地促進債務人誠實履行清償義務,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