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蔡建峰, 陳 楠
(1.常熟理工學院 商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2.西北工業(yè)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9)
軍民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是國家從發(fā)展和安全全局出發(fā)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應對復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戰(zhàn)略優(yōu)勢的重大舉措。民企作為裝備科研生產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1],充分吸納優(yōu)勢民企參與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是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點。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存在整體觀念落后、局部政策落實不到位、軍民融合相關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我國民參軍進程緩慢,制約了軍民深度融合戰(zhàn)略的實施[2]。
民企是軍民合作的重要主體,其決策的做出會受到政府、軍企與其他民企等主體的影響。探究政府行為與軍民融合主體的博弈行為,解決軍民合作中遇到的問題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國外研究主要從政府政策必要性和對策建議兩方面進行了探討。Guttieri[3]以信息通訊技術創(chuàng)新演變?yōu)槔?,指出政府政策為美國軍方與民用機構在信息通訊技術創(chuàng)新上的合作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Mowery[5]就國防導向型研發(fā)政策對科技與經濟的溢出效應做了分析,指出一個國家國防技術的溢出效應與其研發(fā)活動規(guī)模大小有關;Kulve[5]提出構建社會——技術雙重能力網絡可以促進民用和軍事參與者之間新技術的轉移與發(fā)展;Schnaubelt[6]與Lavallee[7]從不同視角提出了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發(fā)展的對策方案。
國內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政府政策的必要性及運行機制:范建民[8]分析了基于多元溢出效應的我國軍民技術轉移政策體系必要性及其運作機理;郭永輝[9]、王夢浛[10]從不同視角論述了制度保障、制度創(chuàng)新在軍民融合與軍民科技協(xié)同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孫悅[11]指出軍民融合與政府科技支持存在顯著交互作用,且均能夠顯著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效率提升;高杰[12]指出由于軍民融合產業(yè)聯(lián)盟多元主體構成的復雜性,需要在新生境與新規(guī)則制度空間下開展黨政軍產學研等多方合作與多元治理;(2)當前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建議:章磊[13]從激發(fā)融合動力、打破路徑依賴、優(yōu)化市場環(huán)境和促進協(xié)同創(chuàng)新四個方面分析了裝備科研生產軍民合作治理策略;宋旭平[14]與曾立[15]從不同視角對我國現(xiàn)階段國防領域與民用領域要素的融合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于軍民合作技術創(chuàng)新演化問題,學者們主要從宏微觀兩個層面進行了研究。在宏觀層面,陳慶[16]通過對當前軍工行業(yè)相關主體博弈策略與行為得益的分析,總結出有助于軍民融合深度發(fā)展的制度條件和政策建議;于娟[17]構建了軍民科技資源融合行為的選擇決策模型,提出助推我國商業(yè)航天軍民科技資源有效融合的建議。在微觀層面,文獻[18~20]以軍工企業(yè)和民用企業(yè)為研究對象,構建了軍民技術創(chuàng)新合作機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軍民結合技術創(chuàng)新的演化結果與合作穩(wěn)定性的影響因素,為促進軍民合作技術創(chuàng)新提供了理論指導。
綜上所述,現(xiàn)有研究對軍民融合主體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1)現(xiàn)有軍民合作技術創(chuàng)新演化研究多以軍企和民企作為合作創(chuàng)新的博弈主體,未將政府作為行為主體與民企或軍企進行博弈分析;(2)在對民企策略的選擇上,以往研究往往都是探討的絕對情形,比如合作或是不合作,但現(xiàn)實中較少出現(xiàn)這種絕對的情形,事實上民企策略選擇有一定的程度問題;(3)鮮有研究去探討政府不同支持方式對民企參軍行為的不同影響,這種差異化的對比分析還比較少。
因此,本文試圖關注上述不足,引入政府稅收優(yōu)惠、政府資金獎勵、政府服務支持等參數(shù),構建地方政府與參軍民企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雙方行為演化規(guī)律及不同參數(shù)對其的影響,以期為提高民企參軍效果提供理論依據(jù)。
本文研究地方政府與參軍民企這兩類參與群體,為了更好地描述與分析政府不同支持方式下雙方決策行為的問題,給出模型的假設如下:
假設1政府為促進軍民合作與民企參軍,可選擇的行為集合為(強力度支持,弱力度支持),其中采取強力度支持的比例為y,采取弱力度支持的比例為1-y;參軍民企在政府支持和政策要求以及自身需求條件下,其行為集合為(積極參軍,消極參軍),其中采取積極參軍的比例的為x,采取消極參軍的比例為1-x。
假設2地方政府會對參軍民企進行支持,本文將政府支持分為資金支持與服務支持兩個方面,其中資金支持包括稅收優(yōu)惠與資金獎勵。設稅收優(yōu)惠為民企帶來的收益增加為T,假設政府強力度支持時,民企積極參軍可以獲得的資金獎勵為S,θe為民企參軍程度,0≤θe<1,θe越小,表示民企參軍積極性越差,在支付水平上表現(xiàn)為參軍成本的下降。當θe=0時,表示民企不參軍。政府服務支持是指政府為促進民參軍采取的一系列服務措施,例如搭建軍民技術共享平臺、完善相關配套機構設施、解決合作中政策問題等服務提供,設政府在強力度支持時發(fā)生的成本CL,CL>0。θL為政府對民企參軍的支持力度系數(shù),0≤CL<1,越小,θL表示支持力度越小,在支付水平上表現(xiàn)為服務支持成本的下降。當θL=0時,表示政府不再進行支持。
假設3民企參軍會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正的外部性,如通過軍民技術的雙向交流與融合,可以促進兩用科技的外部溢出,推進相關產業(yè)結構升級,帶動其他領域的深入融合等。因此,設民企積極參軍時,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效益為W1,當民企消極參軍時,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效益為W1(W1>W2)。
假設4當?shù)胤秸M行強力度支持民參軍時,中央政府會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資金補助,設其為R,R>0。
其他相關符號說明:(1)α記為民企的資金收益率,用以說明民企使用資金創(chuàng)造收益的能力;(2)CE記為民企在積極參軍時需要投入額外成本,如進行保密資格的認證、專門設備的購置、新部門的成立、相關人員的引入或培訓等,CE>0。
在非對稱重復博弈中,企業(yè)可以隨機獨立地選擇“積極參軍”和“消極參軍”,地方政府可以隨機獨立地選擇“強力度支持”和“弱力度支持”,博弈支付矩陣如表 1所示。
表1 地方政府與參軍民企的階段博弈支付矩陣
民企積極參軍的收益為:
E1=y(T+αS-CE)+(1-y)(T+α·θLS-CE)
民企消極參軍的收益為:
E2=y(θeT+θeαS-θeCE)+
(1-y)(θeT+θeα·θLS-θeCL)
那么,民企的平均收益為:
[y(1-θL)·αS+T+αθLS-CE]
(1)
地方政府選擇強力度支持和弱力度支持的期望收益以及平均收益為:
地方政府強力度支持的收益為:
E3=x(W1+R-CL-S)+(1-x)(R+W2-C1-θeS)
地方政府弱力度支持的收益為:
E4=x(W1+θ2R-θ1CL-θLS)+
(1-x)(θLR+W2-θLCL-θLSθe)
地方政府的平均收益為:
同理,可得地方政府的復制動態(tài)方程為:
=y(1-y)(E3-E4)=y(1-y)·
[x(1-θL)(θeS-S)+
(1-θL)(R-CL-θeS)]
(2)
綜上,可得參軍民企與地方政府的復制動力系統(tǒng):
(3)
利用雅克比矩陣局部穩(wěn)定分析法對上述復制動力系統(tǒng)(3)均衡點的局部漸進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由此得到進化穩(wěn)定策略(ESS),雅克比矩陣為:
矩陣J的行列式為:
detJ=(1-2x)(1-θE)[y(1-θL)·αS+T+αθLS-CE]·(1-2y)[x(1-θL)(θeS-S)+(1-θL)(R-C1-θeS)]-
x(1-x)(1-θe)(1-θL)·αS·y(1-y)(1-θL)(θe-1)S
trJ=(1-2x)(1-θL)[y(1-θL)·αS+T+αθLS-CE]+(1-2y)[x(1-θL)(θeS-S)+(1-θL)(R-CL-θeS)]
在系統(tǒng)(3)中,令F(x)=0,F(xiàn)(y)=0,可得均衡點為:(0,0)(1,0)(1,1)(0,1)(x*,y*),其中x*=(R-CL-θeS)/(1-θe)·S,y*=(CE-αθLS-T)/(1-θL)·αS,將均衡點數(shù)值代入,整理得到矩陣行列式和跡的表達式如表2所示。
根據(jù)微分方程的穩(wěn)定性原理,當某一局部均衡點滿足雅克比矩陣之行列式(detJ)大于零且跡(trJ)小于零,則其為演化博弈的穩(wěn)定策略,以下對不同情形的進化博弈穩(wěn)定策略進行討論,對應的演化相位圖如圖1~圖9所示。
表2 系統(tǒng)均衡點對應的矩陣行列式和跡的表達式
情形1T+θLαS-CE>0;R-CL-S>0。
表3 情形1均衡點穩(wěn)定性
在情形1中,點B(1,1)為進化穩(wěn)定點,其對應的策略為(積極參軍,強力度支持)。
圖1 情形1統(tǒng)演化相位圖
圖2 情形2系統(tǒng)演化相位圖
情形2T+θLαS-CE>0;R-CL-S<0;RL-θeS>0。
表4 情形2均衡點穩(wěn)定性
在情形2中,點A(1,0)為進化穩(wěn)定點,其對應的策略為(積極參軍,弱力度支持)。
情形3T+θLαS-CE>0;R-CL-θeS<0;
表5 情形3均衡點穩(wěn)定性
在情形3中,點A(1,0)為進化穩(wěn)定點,其對應的策略為(積極參軍,弱力度支持)。
情形4T+θLαS-CE<0,T+αS-CE>0,R-C1-S>0;
表6 情形4均衡點穩(wěn)定性
在情形4中,點B(1,1)為進化穩(wěn)定點,其對應的策略為(積極參軍,強力度支持)。
圖3 情形3系統(tǒng)演化相位圖
圖4 情形4統(tǒng)演化相位圖
情形5T+θLαS-CE<0;T+αS-CE>0;R-CL-S<0;R-CL-θeS>0
表7 情形5均衡點穩(wěn)定性
在情形5中,x*和y*將演化相位圖分為Ⅰ,Ⅱ,Ⅲ,Ⅳ四個區(qū)域,民企與地方政府演化結果與初始狀態(tài)密切相關,地方政府與民企行為演化過程如圖5所示。
情形6T+θLαS-CE<0;T+αS-CE>0;R-CL-θeS<0;
表8 情形6均衡點穩(wěn)定性
在情形6中,點O(0,0)為進化穩(wěn)定點,其對應的策略為(消極參軍,弱力度支持)。
圖5 情形5系統(tǒng)演化相位圖
圖6 情形6系統(tǒng)演化相位圖
情形7T+αS-CE<0;R-CL-S>0;
表9 情形7均衡點穩(wěn)定性
在情形7中,點C(0,1)為進化穩(wěn)定點,其對應的策略為(消極參軍,強力度支持)。
情形8T+αS-CE<0;R-CL-S<0;R-CL-θeS>0;
表10 情形8均衡點穩(wěn)定性
在情形8中,點C(0,1)為進化穩(wěn)定點,其對應的策略為(消極參軍,強力度支持)。
圖7 情形7系統(tǒng)演化相位圖
圖8 情形 8系統(tǒng)演化相位圖
情形9T+αS-CE<0,R-CL-θeS<0;
表11 情形9均衡點穩(wěn)定性
在情形9中,點0(0,0)為進化穩(wěn)定點,其對應的策略為(消極參軍,弱力度支持)。
圖9 情形9系統(tǒng)演化相位圖
表12列示了不同情形下地方政府與民企行為的博弈進化穩(wěn)定策略。首先對民企積極參軍策略進行分析。在情形1,2,3中,T+θLαS-CE>0時,民企選擇積極參軍策略;在情形4中TF+θLαS-CL<0,若T+αS-CE>0,R-CL-S>0,民企選擇積極參軍策略;在情形5中,T+θLαS-CE<0,若T+αS-CE>0,R-CL-S<0,R-CL-θeS>0,此時,依據(jù)圖5,區(qū)域Ⅰ,Ⅱ的面積越大,民企越有可能選擇積極參軍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應降低y*=CE-αθLS-T/(1-θL)·αS值,進而增大區(qū)域Ⅰ,Ⅱ的面積。具體而言,在θL和θe一定的條件下,增大T,α,S,降低CE,都能促使T+θLαS-CE>0;若其無法滿足,增大R,降低CL,S,使R-CL-S>0盡量滿足,而增大T,S,α,降低CE,都可使y*值降低。可見,加大對民企的稅收優(yōu)惠,增加政府對民企的資金獎勵,降低民企積極參軍發(fā)生的成本,提升民企資金創(chuàng)造收益的能力,可以促使民企的策略向積極參軍的方向演化;中央政府提高對地方政府進行強力度支持時的資金補助,地方政府降低強力度支持時的服務成本,也能促使民企策略選擇向積極參軍的方向演化。
最后對地方政府強支持策略進行分析。在情形1,4,7中,當R-CL-S>0時,地方政府選擇強力度支持策略;在情形8中,R-CL-S<0,若R-CL-θeS>0,T+αS-CE<0,地方政府選擇強力度支持策略;在情形5中,R-CL-S<0,R-CL-θeS>0,T+αS-CE>0,T+θLαS-CE<0,此時,依據(jù)圖5,Ⅱ,Ⅲ區(qū)域的面積越大,地方政府越可能選擇強力度支持策略。因此,應增大x*=R-CL-θeS/(1-θE)·S,進而擴大Ⅱ,Ⅲ區(qū)域的面積。具體而言,在θL和θe一定的條件下,提高R,降低CL,S,都有利于R-CL-S>0,還可以使x*值增大;若R-CL-S<0,則降低T,較低的α與較高CE的水平下,均促使T+θLαS-CE<0??梢?,增加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強力度支持時的資金補助,降低地方政府強力度支持的服務成本,降低地方政府給予積極參軍的民企獎勵,會使地方政府策略向強力度支持演化,降低對民企參軍的稅收優(yōu)惠,民企資金創(chuàng)造收益能力的下降以及民企積極參軍成本的升高,也會促使地方政府向強力度支持策略演化。
綜上可知,提升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資金補助,降低地方政府支持民企積極參軍的服務成本,不僅促使民企選擇積極參軍策略,還能促使地方政府選擇強支持策略。
表12 不同情形下政府與企業(yè)博弈的進化穩(wěn)定策略
前文對地方政府支持與民企參軍行為進行了博弈理論推演,分析了不同參數(shù)對主體演化行為的影響?,F(xiàn)通過MATLAB就其中關鍵因素對地方政府與民企的策略演化影響進行模擬。
(1)地方政府服務成本的影響。設博弈支付矩陣中各個參數(shù)數(shù)值分別如下:θe=0.8,S=2,T=1.5,α=0.2,CE=1,θl=0.6,W1=3,W2=1.8,R=6,現(xiàn)分別取CL=1、CL=10,此時民企與地方政府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分別如圖10、圖11所示。從圖中可見,民企參軍概率最終收斂于1,且在地方政府低服務成本下收斂速度更快。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低服務成本會使地方政府更容易選擇“強支持”策略,提高服務成本,會使地方政府向“弱支持”策略演化。
圖10 不同地方政府服務成本下民企策略演化圖
圖11 不同地方政府服務成本下地方政府策略演化圖
(2)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資金補助的影響。分別取R=1、R=10,CL=4.2,其余參數(shù)設置同(1)。此時地方政府與民企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分別如圖12、圖13所示。從圖中可見,民企策略最終都會收斂于1,隨著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資金補助的增加,民企的收斂速度會增加。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資金補助越高,地方政府越容易向“強支持”策略演化,降低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資金補助會使地方政府支持向“弱支持”策略演化。
圖12 不同中央政府資金資助下民企策略演化圖
圖13 不同中央政府資金資助下地方政府策略演化圖
本文建立了政府支持與民企參軍行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不同方式支持行為與民企參軍行為的演化過程,研究表明:(1)在地方政府與民企的博弈過程中,民企積極參軍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的外部性不會影響雙方的策略選擇;(2)增加地方政府對民企的資金獎勵,加大民企參軍稅收優(yōu)惠,提高民企資金收益率,降低民企積極參軍成本,會使民企策略選擇向積極參軍方向演化,但是地方政府行為則向弱力度支持策略演化;(3)提升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資金補助,降低地方政府支持民企積極參軍的服務成本,不僅促使民企選擇積極參軍策略,還能促使地方政府選擇強支持策略。
與之前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增加地方政府對民企的資金獎勵,加大民企參軍稅收優(yōu)惠,這些在理論上被諸多學者認為能夠直接促進民企積極參軍的措施[21,22]。本文認為,由于其會對地方政府的支持行為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可能會導致對民企積極參軍效果的弱化。這似乎不難理解,當前,在我國“諸侯經濟”的分割格局下,地方政府會極力維護本區(qū)域利益,表現(xiàn)為地方政府不僅會積極爭取地方利益,同時也會盡力規(guī)避負擔。當某項軍民融合政策不確定是否會促進地方利益時,地方政府可能會有抵觸情緒,而這種抵觸通常為“隱性抵觸”,例如政策執(zhí)行中的“打折扣”“搞變通”等消極應對情形。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具體政策過程中“兩頭熱、中間冷”的問題,中央政府和參軍民企熱情高,但是地方政府表現(xiàn)冷淡。因此,地方政府策略選擇會向弱力度支持演化,導致實踐中民企難以真正享受到政策優(yōu)惠。
根據(jù)研究結論,提升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資金補助,降低地方政府在支持民企積極參軍的服務成本,這些措施可以成為促進民企積極參軍、政府強力度支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積極爭取中央資金,地方政府應根據(jù)本地區(q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yè)基礎,依據(jù)軍民融合政策,積極開展軍民融合發(fā)展項目,爭取中央政策和資金支持,進而促進軍民融合帶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2)降低政府服務成本,政府服務包括為“民參軍”企業(yè)提供平臺搭建、需求發(fā)布、政策咨詢、資質辦理、產品展示等服務,降低服務成本并不是意味著服務內容的減少或是執(zhí)行力度的弱化,而應該體現(xiàn)為服務效率的提升與服務方式的優(yōu)化。服務成本至少與三類成本有關:一是服務提供之前的信息成本,即為了開展服務而需要付出的信息努力;二是服務過程中的運行成本與監(jiān)督成本,即為了確保服務開展所要付出的努力;三是服務提供之后的反饋與調節(jié)成本,即為了保證服務質量所要付出的努力。為此,地方政府需要建立與完善信息共享機制、流程標準化機制、監(jiān)督約束機制和反饋調節(jié)機制作為保障,促進政府服務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