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種《五代會要》舊抄本考論

      2022-09-01 14:03:56王圣琳
      新世紀(jì)圖書館 2022年8期
      關(guān)鍵詞:抄本

      0 引言

      《五代會要》由北宋王溥纂修,是研究五代歷史的基本典籍。五代傳世史料較少,所謂“五代亂世,文字不完”

      ,典章制度的記載更是如此,《舊五代史》今僅存輯本,《新五代史》僅有“司天”“職方”二考。柴德賡先生曾對《五代會要》評價道:“此書詳于典章,可補五代史之缺,更可糾五代史之乖謬。”

      四庫館臣亦多褒贊,稱“賴溥是編,得以收放失之舊聞,厥功甚偉”,“讀五代史者,又何可無此一書哉”

      ,所以《五代會要》有極高的價值。

      劉安志師在研究《唐會要》時曾提示學(xué)界,清人整理《唐會要》存在的增刪改補諸問題需要引起重視與警惕,這昭示我們,歷史文獻的正本清源工作,依然是當(dāng)下史學(xué)工作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wù)之一

      。《唐會要》中存在的問題在同體裁、成書年代相近的《五代會要》中是否同樣存在,需引起重視。但《五代會要》的版本問題歷來討論不多,僅有少量論著涉及

      ,相關(guān)研究揭示了《五代會要》的流傳與版本區(qū)別,但論述較粗疏,有些結(jié)論也存在一定問題。

      而今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三種《五代會要》抄本——04217 號抄本(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甲抄本”)、04462 號抄本(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乙抄本”)與08105 號抄本(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丙抄本”)已實現(xiàn)數(shù)字化,為重新討論《五代會要》提供了便利

      。本文擬從上列諸抄本的版本與價值入手,對《五代會要》作更深入細致的討論。

      1 《五代會要》的初刊與流傳

      首先是《五代會要》的纂修。是書由時任監(jiān)修國史的王溥所進,“故府遺規(guī),多未暇修舉,然五十年間法制典章,尚略具于累朝《實錄》。溥因檢尋舊史,條分件系,類輯成編”

      。《五代會要》的成書年代

      ,目前主要有建隆二年(961年)二月與乾德元年(963 年)七月兩種說法

      ,按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在進呈《唐會要》之后,宋太祖乾德元年七月,“監(jiān)修國史王溥又上新修梁、后唐、晉、漢、周《五代會要》三十卷”

      。

      《五代會要》成書后,初只是“詔藏史館”,北宋中期始有刻本,按宋刻本題跋,《五代會要》在宋代凡兩刊,初刻本為慶歷六年(1046年)四月,文彥博據(jù)其家藏善本于蜀州刊行

      。兩宋之際,“迨夫靖康之難,而宣和、館閣之儲,蕩然靡遺”

      ,北宋刻本書籍大量散佚,《五代會要》“兵興以后,久佚其傳”,于是乾道七年(1171 年)三月,施元之據(jù)“舊版”復(fù)刊于衢州

      。是書在《郡齋讀書志》

      、《直齋書錄解題》

      、《文獻通考》

      、《宋史·藝文志》

      等處均有著錄。

      宋刻本之后,“元明之際無刊本也”

      。至清代宋刻本可能已佚,所謂“《五代會要》向來只有鈔本行世”

      ,按《四庫采進書目》考證,四庫館亦從地方征得多種《五代會要》抄本

      ,所以清前期可能主要流傳抄本《五代會要》

      雖然宋刻本清代已不存,但卻存有一部宋刻本的“影鈔本”(以下簡稱“影宋鈔本”),初是王昶舊藏,卷中有“青浦王昶字曰德輔”白文、“一字述庵別號蘭泉”朱文二大方印。后由歸安陸心源收藏,其《皕宋樓藏書志》有載

      ,按氏著《儀顧堂集》卷一六《影宋鈔五代會要跋》:

      右影宋鈔《五代會要》五十卷,卷首題“推忠協(xié)謀佐理功臣、光祿大夫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掌事、修國史、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食實封四百戶臣王溥纂”。前為總目,每卷各有目連屬本文。卷末有“??惫偾皩⑹坷稍嚸貢?、守奉州天水縣令宋璋”一行,又“慶歷六年四月望日樞密直學(xué)士、尚書吏部員外郎、知益州事、充利益路兵馬鈐轄文彥博跋”“乾道七年三月旦日左宣教郎權(quán)發(fā)遣徽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施元之跋”。則皆活字本所無也。蓋是書自宋迄今凡三刊,文潞公始刊于蜀,施元之復(fù)刊于徽,至本朝乾隆中而始有活字本,元明之際無刊本也。此本為王蘭泉司寇舊物,猶仍宋本書式,可貴也。

      其中言其有“五十卷”似有誤,《皕宋樓藏書志》

      、《靜嘉堂秘籍志》

      皆載“《五代會要》三十卷,影寫宋刊本,王述庵舊藏”,故此處“五”字當(dāng)為“三”字之訛。跋語稱“猶仍宋本書式”是該本一大特征。

      影宋鈔本在清中后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江蘇書局重刻《五代會要》曾借校該本,按陸心源《新刻五代會要跋》:

      聚珍本《五代會要》凡錯簡二,皆連而為一?!夏晏K州書局重刻《五代會要》,陳辰田明經(jīng)從余借抄本校訂,卷十六之誤已據(jù)抄本改正,惟卷二十一之誤尚仍其舊。他日當(dāng)遺書明經(jīng),改刻數(shù)頁,俾成完璧。抄本卷首王溥結(jié)銜、卷末??惫偎舞般暶?,文寬夫、施元之兩跋,皆聚珍本所無。今本刻附于后,善矣。惟王溥題名,仍照聚珍本式,學(xué)者不得見宋本舊式,為可惜也。

      上文稱文彥博與施元之兩跋等內(nèi)容聚珍本皆無,然考武英殿內(nèi)聚珍本《五代會要》(以下簡稱“內(nèi)聚珍本”)存此二跋

      ,因此陸氏所見聚珍本(《儀顧堂集》卷一六《影宋鈔五代會要跋》所稱“活字本”)可能并非內(nèi)聚珍本,換言之江蘇書局本《五代會要》底本可能據(jù)某一外聚珍本整理,并參校過影宋鈔本。后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福建外聚珍本第五次印本也稱據(jù)此本覆刻

      ,后該影宋鈔本入藏日本靜嘉堂文庫

      。

      《五代會要》三十卷,宋建隆初王溥所進,予抄自古林曹氏??滴跫仔绱?,復(fù)從商丘宋氏借觀江西舊抄本,勘對無異,編中闕紙數(shù)翻,兩本亦同也。五代之亂,干戈俶擾,其君臣易置,若傳舍然,未暇修其禮樂、政刑,然當(dāng)日累朝,咸有實錄可采,而歐陽子作史僅成司天、職方二考,其余 置之,微是書,典章制度無足征矣,竹垞老人跋。

      甲抄本雖后附朱彝尊跋,卻可能并非朱彝尊本?!惰F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稱此本“復(fù)有竹垞老人跋,松崕所錄也”

      ,即朱跋是甲抄本藏者惠棟過錄。此說有一定可信性,第一,從朱跋看,甲抄本應(yīng)與曹溶本大體無異,但實際卻與曹溶本有一定出入?!段谭骄V纂四庫提要稿》存有《五代會要》卷八《經(jīng)籍》篇數(shù)條,極有可能是在校閱時過錄自曹溶本,可與甲抄本對勘,如表1所示。

      當(dāng)前《五代會要》通行版本之一是1985年和1998 年出版的中華書局本,該本系重印自1936 年商務(wù)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牌記稱其據(jù)“聚珍本”排印。再者是1978 年和200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以下簡稱“點校本”),該本以清光緒十二年(1886 年)江蘇書局本為底本,同時參校多書,是整理較精良的版本。此外杭州出版社2004 年出版《五代史書匯編》第四冊收有點校本《五代會要》,也是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本編入

      。

      2 三種《五代會要》舊抄本的版本

      該條《舊五代史》卷三

      、乙抄本均作“請每月初入閤,望日延英聽政”,內(nèi)聚珍本、四庫本“八”字蓋“入”字形訛,為行文通順又補一“日”字,但卻造成史實訛誤,該條原文并未說明入閤的具體日期,內(nèi)聚珍本補闕后訛作“初八日入閤”,四庫本更加偏離原意,形成每月初八日、望日均行延英聽政的訛舛。

      清代還流傳多種《五代會要》抄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載《五代會要》清抄本就有13 種

      之多,事實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大陸及臺灣地區(qū)各圖書館藏有《五代會要》抄本已達20 余種

      ,并以清抄本居多。

      該跋語朱氏《曝書亭集》亦有載

      ,跋語稱朱彝尊本抄于清康熙甲戌年(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 年)以前,抄自“古林曹氏”本,按曹溶《靜惕堂藏宋元人集目》,收有“五代會要三十卷,王溥撰”

      ,可能即此本。曾任《四庫全書》纂修官的翁方綱

      撰有一部《四庫提要稿》,系翁氏等人校閱各省采進圖書時所撰札記與提要之手稿,書稿中校閱《五代會要》的札記提示了曹溶抄本的底本信息,“虞山趙氏抄本,戊子三月溶記”

      ,知曹溶本乾隆中曾被呈進四庫館,并曹溶抄本底本為“虞山趙氏抄本”,按《中國善本書提要》,“朱本從曹本出,曹本又從趙氏本出”

      ,誠是也。趙氏本現(xiàn)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繆荃孫《藝風(fēng)藏書續(xù)記》亦著錄其“首頁有‘虞山趙氏抄本’一行”

      。

      清代中期以后,《五代會要》印本漸多,根據(jù)《中國叢書綜錄》記載有“殿本、福建本

      、廣東本”

      ,其中福建本情況復(fù)雜

      ,廣東本牌記作“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重刊成”。此外一些常見的公私印本還有道光十一年(1831 年)秀州王氏百花萬卷草堂活字印本、光緒十二年(1886 年)江蘇書局刻本、民國十年(1921 年)上海博古齋影印清嘉慶十四年(1809 年)張海鵬《墨海金壺》本等

      。

      由上表可見甲抄本與曹溶本在傳抄譜系上并不相近,知甲抄本可能并非朱彝尊本。第二,朱彝尊《竹垞行笈書目》載“五代會要三本”,甲抄本為五冊本,亦不合。第三,甲抄本鈐有“惠棟之印”“定宇”等印,知是書可能曾為惠棟收藏。至于朱跋是否為惠棟過錄仍存疑,但通過表1的對勘,基本可以確定甲抄本非朱彝尊本。

      “據(jù)我們了解,您曾經(jīng)在某天夜里酒駕后撞倒過一位老人,沒有對他進行任何救助,并且又倒車從他身上碾軋了幾次后才迅速逃離現(xiàn)場,您選擇了說謊,很遺憾,根據(jù)我們的規(guī)則,您將接受懲罰?!?/p>

      所以甲抄本的抄成時間當(dāng)不能以朱彝尊跋所述為準(zhǔn)。從避諱情況看,甲抄本與乙抄本相同,亦不諱“洛”“?!薄皺z”“玄”“弘”“歷”“丘”等字。從藏印情況看,有“春草閑房手定”“春草閑房印記”等印

      ,系金俊明(1602—1675)書印,蓋是本或抄于此間,為金氏所藏,抑或金氏即為抄者

      。

      圖4是微膠囊摻量分別為 0.2%、0.5%、0.8%時,3種微膠囊不同粒徑的自修復(fù)試樣在最大抗壓強度的60%預(yù)壓損傷后,在室溫下養(yǎng)護 7 d 的強度修復(fù)率。由圖4可以看出,微膠囊粒徑在100~300 μm 范圍內(nèi),強度修復(fù)率隨粒徑的增加而增大,粒徑超過 300 μm 后強度修復(fù)率下降,由此可以得出,微膠囊的修復(fù)能力存在一定的極限,微膠囊與相似試件的力學(xué)性能匹配性在一定范圍內(nèi)達到最佳值。在施加一定的預(yù)壓載荷情況下,隨著微膠囊摻量以及粒徑的增加愈合劑含量增加,更多的愈合劑在毛細作用下滲入基體裂紋中,經(jīng)過養(yǎng)護愈合劑產(chǎn)生交聯(lián)聚合固化,抑制裂紋繼續(xù)擴展,從而增大強度修復(fù)率,使得修復(fù)效果更明顯。

      此后是書多易其主,除惠棟外,亦見“王鳴盛印”“西莊居士”等書印,知王鳴盛也或曾收藏,此間錢大昕還曾借校過該本,卷末附有幾條夾簽,即錢氏所留,中有“借人書籍,不但不損污,并能為人訂正訛舛,弟近日頗能行之此,亦足代一瓻乎,大昕戲題”一條,錢氏所云“訂正訛舛”,甲抄本卷中行間、頁眉、頁腳處見有多條??庇?,且墨跡不一,應(yīng)是在流傳過程中曾經(jīng)多人校對,《中國善本書提要》亦云,“此本又有據(jù)《大典》本校改處,此其所以尤為可貴也”

      。王鳴盛之后此本歸黃丕烈,并于卷末記有跋語:

      《五代會要》向來止有抄本行世,余于乾隆己酉仲冬儲之,蓋坊間傳抄本也。曾借嘉定錢少詹本手校之,多所是正,惜寫手草率,校改紛紜,久欲重錄而未暇。頃坊友攜張青芝手抄本售余,缺二十二卷以下,擬借一別本補錄,適坊友為余言某骨董鋪有舊抄本,因蹤跡得之,出番餅十四枚。舊藏王西沚光祿家,少詹亦經(jīng)借校,中有夾簽,遂裝裱于后,末一條似西沚筆,并裝之。先為紅豆齋書,有松崕印,竹垞跋語,亦松崕所傳也。嘉慶戊辰九月,復(fù)翁。

      該跋亦為氏撰《士禮居藏書題跋記》

      《蕘圃藏書題識》

      收錄,知甲抄本由黃氏從古董商處偶得。黃氏之后,周中孚《鄭堂讀書記》

      與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對該本亦有收錄。

      將萃取纖維頭插入前處理好的樣品瓶中,萃取溫度25℃,樣品平衡時間5 min,萃取時間50 min,乳化器轉(zhuǎn)速500 r/min。于250℃解吸5 min后進行GC-MS分離鑒定。

      乙抄本舊藏原國立北平圖書館,《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錄有影印本,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其行款為12行20 字,共4 冊,卷內(nèi)有“古雪書莊”“高氏家藏”“古平壽高慶齡珍藏印”等印記,《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有載

      ??疾卣吒邞c齡,字南鄭,濰縣人,卒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 年),好金石文字,亦喜藏古籍,父其緒、子鴻裁均喜藏書

      。該本首卷目下有王溥具銜,卷末載宋刻本文、施兩跋,但此外再無更多抄寫與流傳過程的信息。但全書不避“玄”“胤”“弘”“歷”等清諱,亦不避“洛”“校”“檢”等明諱。

      事實上因朱彝尊的影響力,多種清代目錄書曾稱引此跋,如《適園藏書志》收有陳鳣舊抄本《五代會要》三十卷,引跋語作“康熙中秀水朱竹垞檢討鈔自古林曹氏,復(fù)從商丘宋氏借觀江西舊鈔本,勘對無異,所缺數(shù)紙,兩本亦同”

      ;管庭芬、章鈺等在校證錢曾《讀書敏求記》時也有征引

      。另一例證是乾隆中編修《四庫全書》時,浙江省第四次呈送有吳玉墀家藏六冊《五代會要》抄本

      ,按《浙江采集遺書總錄》,此本亦載朱彝尊跋,現(xiàn)藏湖南圖書館的清抄本可能即該本,從保留的題名與跋語看,亦非朱彝尊本

      。

      結(jié)合我校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的場地環(huán)境,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具備的軟硬件資源,設(shè)計的競賽方案包括三個方面的構(gòu)成:

      丙抄本為10 行23 字無格,共3 冊。其亦不著抄者,后附有宋刻本兩跋。全書不諱“洛”“?!薄皺z”“玄”“弘”“歷”“丘”等字

      。卷中還鈐有多方印記,其中多屬明末清初藏書家,有王熙(1628—1703)“宛平王氏家藏”“慕齋鑒定”印

      。兩印與大連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閩書》所鈐王熙書印相同,知丙抄本應(yīng)曾為王熙收藏。有胡介祉(1627—1694)“燕越胡茨村氏”印,又有黃虞稷(1629—1691)“千頃堂圖書”印

      ,此印與《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所收亦同,然檢氏著《千頃堂書目》未收有《五代會要》。還有“商丘宋筠蘭揮氏”“己丑進士太史圖書”兩印,屬商丘宋犖子宋筠。此外,卷末署有“虞山”二字,表明其底本可能亦為前述虞山趙氏抄本,或與虞山趙氏抄本同源于虞山某舊藏本。

      前述朱彝尊本抄自古林曹溶本,并曾借觀商丘宋氏藏江西舊抄本,朱氏所述江西舊抄本可能即該本,由表1 對勘可見,丙抄本與甲抄本多有不同,在傳抄譜系上確與曹溶本與虞山趙氏本相近。又朱跋稱其與“江西舊抄本”“勘對無異”,也側(cè)面證明了這一點。

      灌注樁具有較高的承載力,在工業(yè)廠房的基礎(chǔ)類型中成為優(yōu)選樁型,而人工成孔工藝不僅能夠確保灌注樁插入基巖,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樁基承載力。在施工實踐中,由于施工地點的地質(zhì)條件存在局部不確定性,個別樁孔即使加大孔深也難以入巖,致使承載力無法得到保證。在某自備電廠樁基礎(chǔ)施工中,通過采用支盤工藝有效地利用樁周土層的承載力,快速且經(jīng)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綜上,從避諱情況看,三種抄本皆不避“洛”“?!薄皺z”“玄”“弘”“歷”“丘”等諱,從鈐印情況看,甲抄本與丙抄本均鈐有明末清初藏書家書印,結(jié)合此二點,三種抄本有較大可能是抄于明末清初甚至更早。盡管存在書印作偽等可能,使三種抄本抄成時間難以論定,但從不避諸諱情況看,三種抄本至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所據(jù)底本原貌。從傳抄譜系上看(參見表1),乙、丙抄本差異較小,并與虞山趙氏抄本相近,可能同屬一種抄本系統(tǒng),甲抄本可能屬于另一種抄本系統(tǒng)。

      3 三種《五代會要》舊抄本的價值

      前揭三種《五代會要》抄本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所據(jù)底本原貌,事實上清代“《五代會要》傳本尚多”

      ,但各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如闕卷、錯簡等:其一,卷二三“三禮三傳附”“開元禮”“明經(jīng)”僅存其目,各抄本、印本皆闕,朱彝尊在對勘“古林曹氏”本和“商丘宋氏江西舊抄本”時也發(fā)現(xiàn)“編中闕紙數(shù)翻,兩本亦同”

      ;其二,卷二一《選事下》篇存在一處錯簡:周廣順三年五月敕“三選已上及未成功下開宿引納家狀”至“三月十五日過官”五百余字乃《選限》門周顯德五年吏部流內(nèi)銓狀,上接“南曹十月內(nèi)”,下接“畢三月三十日”云云,“功”字則后人所妄增也。影宋鈔本及各抄本、印本(江蘇書局本除外)均“誤同,惟《冊府元龜》六百三十四引不誤”

      。上述闕卷和錯簡有可能在南宋施元之復(fù)刻《五代會要》時就已存在

      。王勛成先生通過對比中華書局本與江蘇書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五代會要》,發(fā)現(xiàn)前者存在錯版問題,認為“很可能是《四庫全書》的館員們抄寫所致,而后為‘武英殿聚珍版’和《墨海金壺》的編纂者所輾轉(zhuǎn)誤刻,以至于以訛傳訛”。從甲、乙、丙抄本均存在錯簡看,錯簡起因可能更早,而非四庫館臣抄寫所致。陳文龍先生《〈五代會要〉版本源流》一文(未刊稿)也認為卷二一的錯簡是陸心源首先發(fā)現(xiàn),而讓江蘇書局本刊刻者改正的。

      從抄本特征看,三種抄本可能對宋刻本原書式亦有一定保留。其一,三種抄本仍遵循宋刻本的平闕式,如卷一《帝號》“七年正月禪位于宋,其年降封鄭王”一句,三抄本“宋”字皆平出。其二,三抄本仍在遵循宋代的一些諱例,如卷中“貞明”“李茂貞”等字皆避宋仁宗嫌名而作“正明”“李茂正”等。

      “拜起無度”,乙抄本、丙抄本“拜起”下沒有“無度”二字,且甲抄本“拜起”下有兩字空闕。按《冊府元龜》卷五一七“拜起振衣,退朝不從正衙門出”

      ,故《五代會要》可能原脫兩字,“無度”或為清人所補。再如卷九《議刑輕重》晉天福三年八月條:

      回?zé)嵯到y(tǒng)優(yōu)化成果顯示,在不同負荷的工況下,設(shè)置0號高壓加熱器后均可降低汽輪機熱耗和供電煤耗,隨著機組負荷率的下降,汽輪機熱耗和供電煤耗下降值隨之加大,說明基于0號高壓加熱器的回?zé)嵯到y(tǒng)適合調(diào)峰機組。

      劉安志師在研究《唐會要》時,對清人補闕會造成史實錯誤已有重要揭示

      ,《五代會要》也存在同樣問題,雖然有些補闕可能有所本,但恣意添刪現(xiàn)象同樣存在。如卷五《朔望朝參》后梁開平元年(907 年)十月條(表2)。

      甲抄本《中國善本書提要》有載

      ,抄本共5 冊,行款為10 行22、23、24 字不等。卷末附有四篇跋語,前兩篇是宋本文彥博與施元之跋,后兩篇是流傳過程中藏者所錄。其一為“竹垞老人”朱彝尊跋:

      因為該隧道施工是4個施工隊分段分工開挖,通過對比K1+12~2+62段與K3+55~2+05段(圖3、圖6紅框標(biāo)記處)可發(fā)現(xiàn),在兩個不同的里程樁號進行地質(zhì)超前預(yù)報中,兩次預(yù)報對K2+05~K2+62進行了前后兩個方向的重復(fù)地質(zhì)預(yù)報,雖然在兩次預(yù)報中波的繞射情況有些偏差,這些誤差對施工的影響不大,此段內(nèi)的這些誤差在允許范圍之內(nèi),并且此段的圍巖的整體性、巖性、波速、波的繞射情況以及節(jié)理是否發(fā)育等情況都非常相似,說明該工程的地質(zhì)超前預(yù)報的方法和預(yù)測結(jié)果是有效可靠的。

      當(dāng)前通行點校本是以江蘇書局本為底本整理,江蘇書局本雖是??毕鄬嫉陌姹?,但清人增刪改補的問題也同樣存在。如卷六《雜錄》顯德五年閏七月一日條:

      廊下食行坐失儀,拜起無度,抵夜退朝不從正衙門出,非公事入中書,每犯者奪一月俸。

      因此甲、乙、丙抄本可能均與宋刻本有較直接的淵源,且三抄本多有闕字,知抄者對底本失而不載處未擅自補撰,加之甲抄本卷中還存有大量校注,這為對勘《五代會要》各版本異同提供了線索,尤其有助于研究清人在整理《五代會要》時增刪改補諸問題。

      通過多年培訓(xùn)、學(xué)習(xí)和實踐,員工科學(xué)思維漸漸建立,工作流程不斷改善。現(xiàn)在,六西格瑪、精益醫(yī)療理念已融入恩澤員工工作方式中,定義問題、分析問題、尋找真因、持續(xù)改進,已成為恩澤員工工作和解決問題的科學(xué)思維方式,亦貫穿于恩澤集團的組織文化。

      左街史韓延嗣為百姓李延暉沖者,本街使連喝不住,敺擊致死。

      “左街史韓延嗣”,甲、乙、丙抄本“左街”與“韓延嗣”間皆有闕字。按《冊府元龜》卷一五〇“左街使從人韓延嗣”

      ,又《事物紀(jì)原》卷一〇“按王溥《五代會要》曰:‘左街從人韓延嗣徒二年半……’”

      ,故抄本可能闕“使從人”,“史”字或為清人所補。

      你的空間我無權(quán)干涉,但是你總要把握一個度吧。王樹林把這句話再次卡在嗓子眼里。春天了,春天不說冬天的話。況且,老話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水彩作品《四川峨眉》(圖10)畫面署款年代為“1947”。但是,李鐵夫四川之行應(yīng)是在1946年,這是筆誤?還是一年后又畫了一幅?顯然存在爭議。又有同游作畫的學(xué)生溫少曼先生③,他指出此畫為現(xiàn)場寫生,年代是李鐵夫“亂簽的”。

      除了清人整理《五代會要》存在的問題,江蘇書局本因為曾據(jù)影宋鈔本???,故影宋鈔本的很多訛誤也為江蘇書局本保留,點校本雖有所是正,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影宋鈔本的訛舛,清沈鎮(zhèn)等人在據(jù)以覆刻福建外聚珍第五次印本

      時已有揭示:

      又借到歸安陸氏所藏宋乾道時衢州刻本……惟宋本亦間有訛誤字,復(fù)考之薛歐兩史及《通鑒》諸書,更正一二,若史文所闕而閩本中或勝于宋本者,亦擇善從焉,爰將參訂諸條及各本各書異同悉數(shù)錄出,作??庇泩}后。

      跋語提到“歸安陸氏所藏宋乾道時衢州刻本”,前文已述歸安陸心源所藏乃宋刻本之影寫本,此處“刻本”應(yīng)即影宋鈔本。跋語稱“惟宋本亦間有訛誤字”,故沈鎮(zhèn)本校勘記提示了很多影宋鈔本訛誤的線索。如卷五《祥瑞》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三月條小注(表3)。

      穿襪子時,易非發(fā)現(xiàn)腳上起了幾個拇指大小的燎泡,原來是昨晚太冷,她灌了熱水袋,當(dāng)時腳太冰了,擱在腳上不覺得,后來迷迷糊糊睡著了,竟慢慢燙起了泡。

      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在當(dāng)前的資金還比較少,所以需要加強與銀行的聯(lián)系,要定期、準(zhǔn)時的將自己的財務(wù)報表以及發(fā)展動向等及時的上交到銀行,讓銀行可以很好的了解自己的發(fā)展前景,從銀行處取得更多的資金,讓自己的資金可以變得更充足,從而可以向更多的農(nóng)民提供貸款,也可以向每一位農(nóng)民提供更大額的貸款。

      下調(diào)孕烷X受體表達對谷氨酸誘導(dǎo)的小鼠腦微血管內(nèi)皮細胞P-糖蛋白表達和功能的影響…………………………………………………………………… 程永菲,余年,狄晴 450

      注“意張讓刦帝出奔”?!皠f帝”宋本作“護帝”,聚珍本作“刦帝”。國瑞案:《后漢書·張讓傳》“讓刦質(zhì)天子”,“天子”指靈帝也,靈帝業(yè)已年長,不得稱幼,此外又別無幼帝,“幼”蓋“刦”之誤字,“護”乃“讓”之衍文,今依聚珍本。

      此句影宋鈔本有訛,宜從“張讓劫帝出奔”。亦有影宋鈔本訛誤而三抄本記載正確的例證,如卷二〇《州縣分道改置》“隴右道”“秦州天水縣,隴城縣”條小注,沈鎮(zhèn)本??庇浽疲?/p>

      注“南冶鐵務(wù)五鎮(zhèn)”。宋本“冶”誤“臺”,聚珍本誤“治”。福泰案:薛史《郡縣志》注引《會要》作“冶”,今依改。

      而該條丙抄本即作“南冶”。說明三種抄本在??鄙弦灿兄匾獌r值。

      4 結(jié)語

      以上探討了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三種《五代會要》抄本,從避諱、書印等推斷,三種抄本可能抄于明末清初甚至更早,且保留了一些宋本原書式,能夠為探討清人整理《五代會要》存在的問題提供線索,對??蓖ㄐ悬c校本《五代會要》也有一定價值。

      《五代會要》版本問題十分復(fù)雜,“聚珍本”“影宋鈔本”等問題都需作進一步探討。作為研究五代歷史的基本典籍,《五代會要》有重新討論、??钡谋匾?,而對抄本尤其是便于查閱善本的研究,不僅是探討版本流變的切入點,也為后續(xù)研究準(zhǔn)備了條件,對現(xiàn)階段正確利用《五代會要》研究相關(guān)歷史問題也有一定參考意義。

      [ 1 ]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5:804.

      [ 2 ]柴德賡.史籍舉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227.

      [ 3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694.

      [ 4 ]劉安志.清人整理《唐會要》存在的問題探析[J].歷史研究,2018(1):178-188.

      [ 5 ]朱仲玉.王溥和會要體史書[J].晉陽學(xué)刊,1985(6):35-38.

      [ 6 ]王勛成.關(guān)于中華書局影印本《五代會要》的錯版問題[J].學(xué)術(shù)月刊,2002(7):88-89.

      [ 7 ]梁祥鳳.王溥與《五代會要》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xué),2010.

      [ 8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97.

      [ 9 ]王溥.五代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校正[M].孫猛,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59.

      [12]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2.

      [13]馬端臨.文獻通考[M].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5772.

      [14]陸心源.儀顧堂集[M].王增清,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317-318.

      [15]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M].潘祖蔭,輯;周少川,點校.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62.

      [16]吳慰祖校訂.四庫采進書目[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60.

      [17]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第2 冊[M].許靜波,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18]河田羆.靜嘉堂秘籍志[M].杜澤遜,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65-767.

      [19]陸心源.儀顧堂題跋[M]//馮惠民,整理.儀顧堂書目題跋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70-71.

      [20]王溥.五代會要[M]//欽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第20 冊,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

      [21]馬月華.略論福建本“外聚珍”[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2):73-85.

      [22]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118-1119.

      [23]中國古籍總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史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126.

      [24]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第1 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9.

      [25]傅璇琮.五代會要點校說明[C]//傅璇琮,等.五代史書匯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1963-1964.

      [26]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3.

      [27]朱彝尊.曝書亭集[M].上海:世界書局,1937:545.

      [28]曹溶.絳云樓書目一卷附靜惕堂藏宋元人集目[M]//南京圖書館編.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書目書志叢刊:第6 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335.

      [29]黃愛平.翁方綱與《四庫全書》[C]//甘肅圖書館,甘肅四庫全書研究會.四庫全書研究文集:2005 年四庫全書研討會文選.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6:199.

      [30]翁方綱.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M].吳格,整理.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5.

      [31]繆荃孫.藝風(fēng)藏書記[M].黃明,楊同甫,標(biāo)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40.

      [32]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M].瞿果行,標(biāo)點;瞿鳳起,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06-307.

      [33]胡坤.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再考[J].文史,2017(1):201-216.

      [34]張鈞衡.適園藏書志[M]//中國書店.海王村古籍書目題跋叢刊:第6 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316.

      [35]錢曾.讀書敏求記校證[M].管庭芬,章鈺,校證;佘彥焱,標(biāo)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2-113.

      [36]上海博物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581.

      [37]黃丕烈.黃丕烈藏書題跋集:蕘圃藏書題識[M].余鳴鴻,占旭東,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52-154.

      [38]周中孚.鄭堂讀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3:555.

      [39]王溥.五代會要[M]//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422 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1-208.

      [40]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25.

      [41]王紹曾,沙嘉孫.山東藏書家史略[M].濟南:齊魯書社,2017:273.

      [42]王雨霖.大連圖書館善本古籍藏書印鑒輯考[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7:71.

      [43]黃虞稷.千頃堂書目[M].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4]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1464.

      [45]王勛成.關(guān)于中華書局影印本《五代會要》的錯版問題[J].學(xué)術(shù)月刊,2002(7):89.

      [46]王溥.五代會要[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7 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47]薛居正,等.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8]王欽若,等.宋本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9]高承.事物紀(jì)原[M].北京:中華書局,1985:378.

      [50]王溥.五代會要[M].刻本.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猜你喜歡
      抄本
      《聊齋志異·康熙抄本》影印問世
      蒲松齡研究(2022年4期)2022-02-22 13:38:06
      簡論安大簡《詩經(jīng)》抄本中的訛誤等問題
      北方論叢(2021年2期)2021-05-22 01:33:44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天一閣書目》抄本考述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30
      西南大學(xué)圖書館藏稀見稿抄本述略
      《荷馬頌詩》中世紀(jì)抄本T研究
      古典研究(2014年1期)2014-08-16 03:25:52
      關(guān)于乾隆朝內(nèi)府抄本《理藩院則例》
      合刊抄本 共傳四庫——記張元濟與張宗祥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1
      《麼經(jīng)布洛陀影印譯注》所收錄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經(jīng)白史》新發(fā)現(xiàn)抄本研究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抄本《兵部奏疏》跋尾
      大连市| 沿河| 金塔县| 巴林右旗| 广河县| 凤翔县| 澄迈县| 任丘市| 滨海县| 南乐县| 精河县| 阿坝| 新蔡县| 山东省| 钟祥市| 浦江县| 黄浦区| 象山县| 平遥县| 阜新| 宿松县| 安乡县| 温宿县| 枣阳市| 荔波县| 克什克腾旗| 蒲城县| 延吉市| 叙永县| 平罗县| 大宁县| 龙南县| 青铜峡市| 阳泉市| 汤原县| 清河县| 沽源县| 满洲里市| 巴彦淖尔市| 孟津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