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慶
子學的概念因思想史之“諸子”和目錄學之“子部”的外延有別,對其研究的方法不同,遂有新、舊子學之分。就雜家與小說家而言,既從屬于《七略》之“諸子略”,又位居四庫體系之“子部”中,始終處于新、舊子學關(guān)注的范疇。“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班固 1378),十家之末的小說家,在傳統(tǒng)的文體尊卑觀念下,歷來得不到目錄學家的重視,被發(fā)配到子學譜系的邊緣。正是由于文類秩序的森嚴,古代對小說家類、雜家類專門的研究是稀缺的,類似有《明詩綜》而無《明小說綜》《明雜家綜》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到《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雜家類、小說家類提要才有所改觀,從有《歷代詩話》到出《歷代小說話》也是近來之事。由此可見,在相當漫長的時間里,說、雜二家研究并未獨立于子學之外,而是反復拘泥在目錄學的“諸子”和“子部”之中。針對“說部”指稱的不確定性,今人對“說部”的研究集中于“說部”和“小說”的概念區(qū)分和語境還原。又因《總目》提供的“說部”信息較為豐富,故得到格外關(guān)注。已有研究側(cè)重于剖析《總目》“說部”概念使用的主觀性、模糊性和承前啟后的作用,比如古義的“說部”與新興的小說并存,又如從翁方綱《說部雜記》到《總目》小說觀念經(jīng)過從寬泛到嚴謹?shù)倪^程。但并未留意到“說部”與“小說”邊界混淆背后,有著較多不自洽的說、雜二家辨體實踐,更未將這種不自洽的辨體視作進一步展開“說部”建構(gòu)的可能和必要。
《總目》作為傳統(tǒng)目錄學之集大成者,提要中多次使用“說部”,豐富的上下文語境,使得“說部”的意義更為飽滿。大致而言,“說部”是子學譜系中雜文獻的集合,除開子部的雜家、小說家外,滿足“說部”特征的史部之雜史、集部之雜文亦囊括其中。相比闡發(fā)天下公理的經(jīng)學、嚴守編纂體例的史志、履行傳道職責的文章,內(nèi)容多“荒誕不經(jīng)”、體例又“秩序散亂”的“游戲之作”或難以歸類的雜糅之書,均被放置于邊緣化的“說部”。
首先,《總目》之言“說部”涵蓋說、雜二家。我們可以將具體典籍所處《總目》門類以及相關(guān)提要的闡述內(nèi)容進行“對標”,來印證“說部”的概念和內(nèi)涵。《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著錄有《霏雪錄》二卷,館臣認為書中有關(guān)夢幻詼諧之事,“頗雜小說家言”,但因其“可取者多”,仍錄備“明初說部一家”(永瑢 1052)。館臣將《霏雪錄》置于雜家,那么此處《總目》所言“說部”,當指“雜家”或“子部”。又,《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著錄有《菽園雜記》十五卷,館臣論及該書“旁及談諧雜事,皆并列簡編”的體例,是自唐宋以來“說部之體”(永瑢 1204)的慣例。此處“說部”又當為“小說家類”或“子部”之意。因為雜家和小說家是《總目》子部之中獨立的門類,理應具有文體界定的邊界且互相排斥,所以“說部”不能只代表雜家,或只代表小說家,除非“說部”是雜家與小說家的合集。如果“說部”作為單獨門類,置于四庫分類之中,其位次可以在子部之下,小說家、雜家之上,定義成能夠在子部中統(tǒng)攝小說家、雜家一類的概念,這樣才符合上述“說部”所處《總目》的上下文語境。而“說部”的概念在《總目》之外的語境也有較為穩(wěn)定的指向,為古代小說、筆記、雜著一類書籍(羅竹風 246),這樣的定義本身就有將雜史、雜家之雜說以及小說家等門類合并的態(tài)勢。《漢語大詞典》(卷十一 上)還從明、清、民國文獻中各選一詞例加以說明:明人鐘惺與譚元春論及“文之難于詩”相關(guān)命題時,談到“說部”之文本色在于“奇俊辨博”,并稱者還有“書牘、題跋、語林”等雜著(鐘惺 202);清人江藩將“徒快一時口舌”的子部與說部并列而談,以區(qū)分于“先圣遺言,意義醇厚”的經(jīng)部(江藩 155);夏丏尊和葉圣陶將“說部”直接指代文學性的小說故事,有國內(nèi)外之別(夏丏尊 283)。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時期撰寫的小說史等文學學科教材,在界定“說部”概念時已有將其文學化的傾向,故于文末有對“說部”意義的思考。
其次,“說部”來源又超越說、雜二家,可擴至經(jīng)、史、集各部。就《總目》對四部文獻整體觀照而言,“宗經(jīng)”的思想貫穿始終,嚴格保持注經(jīng)之書“詞達理明”“有裨來學”(永瑢 263)的純粹,以保全經(jīng)書作為“天下之公理”(永瑢 1)的名聲。而小說家類在內(nèi)容上多“神怪因果”,是為正宗,故于“小說家類”細分有“異聞”之屬。
從史部來看,《山海經(jīng)》被當作地理書“其來已古”,世代層累出的文體判斷成為常識:道里山川、海外異物無所不表,諸家(如《舊唐書》《直齋書錄解題》《崇文總目》《蜀中廣記》等)并以為“地理書之冠”(永瑢 1205)。雖然《山海經(jīng)》一書敘述山水,和史部地志之書相似,但山水名物多以神怪的內(nèi)容和神話的形式呈現(xiàn)。如果翻閱當下各種版本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神話”部分多選自《山海經(jīng)》,如夸父逐日(《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鯀禹治水(《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黃帝擒蚩尤(《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精衛(wèi)填海(《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等。館臣“核實定名”,將《山海經(jīng)》從史部的地理書撤出來放到“小說之最古者”(永瑢 1205)。
從集部來看,《總目》對古文文體的純粹性有很高的要求,反對小說體進入古文。韓愈以士人之心寫游戲之文,所作《毛穎傳》“其文尤高,不下史遷”,展現(xiàn)出溝通史傳、小說與古文文筆敘述能力。作家作文可以不著意固守文類的邊界,但《總目》辨體必須守住文類的邊界?!睹f傳》在寫法上模仿史傳,擁有嚴謹?shù)氖穫黧w例;又是放在韓愈的別集里,獲取儒學家文集的身份庇佑。盡管《毛穎傳》儼然成為正統(tǒng)文章,但館臣仍對躲在文集中的《毛穎傳》及其仿作,進行不遺余力的批判。如《總目》對明人陳中州所撰《居學余情》的文體判斷是“雖曰文集,實則小說”,將其存目于《總目》小說家類,辨體依據(jù)正是因為該書除開“首載其圖,并系以詩”外,其余諸篇“皆踵《毛穎》《革華》之窠臼”,而《毛穎傳》無非“以游戲為文”,與載道之古文無涉(永瑢 1234)。這么一篇開后世“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先河的作品,一旦引得后人爭相模仿,形成一種類型或風尚,會脫離館臣對文章的文體期待和賦予的功能價值。
最后,“說部”文獻的可信度無法與經(jīng)史之書相提并論。館臣將閩人魏濬記述粵西風土的兩種書《嶠南瑣記》與《西事珥》進行比較:《嶠南瑣記》“多記雜事”,所以是“小說家流”(永瑢 1223)?!段魇络怼冯m不立地志之名,但其編次本屬地志之類,只是“不列門目”而已,加之“考訂頗不茍,敘述亦為雅潔,無說部沓雜之習”(永瑢 672),故存目于《總目》史部地理類。反過來看,“沓雜”和“多記雜事”是《嶠南瑣記》入“說部”的原因,也是“說部”的習氣和風格。《總目》此處的辨體,可以與原書作者魏濬的看法相互印證。魏濬在《西事珥》八卷成書之后,發(fā)現(xiàn)匯篋中所錄西事“尚有碎事及續(xù)聞者百余種”(魏濬 544),又存而另輯為《嶠南瑣記》二卷。作者留意到剩余文獻多“碎事”,并題名曰“瑣記”,與《總目》對于《嶠南瑣記》“沓雜”的風格概括和小說的文體判斷是一致的。從辨體的角度來講,二書分別被劃歸到史部地理類和子部小說家類,反映出“求真務實”的館臣對文獻可信度的再評估,具體表現(xiàn)為輕看《嶠南瑣記》等“小說家流”,不能視作考證經(jīng)史的主要依據(jù)?!秿犀嵱洝冯m為小說,但對于當下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研究來說大有助益,如“獞(僮)人遠歸,則止于三十里外,其家遣巫持籃往迎之,脫婦人中衵貯籃中,前導曰為行人收魂歸也”(魏濬 555),是印證當?shù)亍罢谢辍钡蕊L俗民情的資料;又如“獠(僚)人相斗殺,若所殺之人,得美須髯者,則剜其面,籠之以竹,鼓噪而祭之,以徼?!?魏濬 555)等記載,可以佐證明代都掌蠻敲擊銅鼓、“獵頭”行祭這一重要習俗,既為媚事神鬼、又為昭示勇武(屈川 143)。從《總目·嶠南瑣記》提要對“小說家流”持輕蔑態(tài)度,到當下對小說《嶠南瑣記》所載史料的信任,古今小說觀念已有較大改變。《嶠南瑣記》書中有關(guān)“嶺南山川、物產(chǎn)、習俗、民族、典故、治亂”等內(nèi)容,尤其是作者親歷民族地區(qū)相關(guān)事務等信息,得到學界更多的重視和進一步的挖掘,為研究明代粵西民族問題提供了有益材料,《嶠南瑣記》也從不太受《總目》待見的小說,成為當下“中國南方民族史志的要籍”(吳永章 109—110)。
總體來看,“說部”文獻的主要來源是雜家和小說家,其中說、雜二家在文體秩序中又有高低之分。如宋人戴埴撰《鼠璞》一卷,《宋史·藝文志》未收此書,《宋史藝文志補》(倪燦 248)《千頃堂書目》(黃虞稷 329)和《總目》將其歸入雜家?!犊偰俊な箬薄诽嵋斆鞅骟w始末,因該書持論精審、立說正大、考證確實有據(jù),有裨于后學,所以《文獻通考》將之列于小說家是“失其倫”,故館臣將其著錄于雜家類(永瑢 1024)。這都透露出《總目》對小說家類的地位判斷和總體評價是低于雜家類的,小說家在體例上較雜家而言更為“蕪雜”,內(nèi)容更為“荒誕”不可征信。由說、雜二家以外“退居”說部的文獻,因有“退”字的修飾,暗含“說部”處于文體尊卑秩序的底層。如《總目》雜家類雜學之屬存目明人魏大成撰《養(yǎng)生弗佛二論》一卷,提要稱因該書“辟佛而轉(zhuǎn)入黃、老”,故館臣將其“退而列之雜家類”(永瑢 1082)。因該書已佚,未詳內(nèi)容,故不知從何部類而“退”。僅由提要得知該書分《養(yǎng)生論》和《弗佛論》,《養(yǎng)生論》認為“平情為祛病之本”,似醫(yī)家類之言;《弗佛論》則主張“明儒理以辟釋”,又似儒家類之語。但已知的是,雜家地位不高,小說家更低于雜家,以說、雜二家為主要文獻建構(gòu)的“說部”,恐只能與詞、曲等小道并肩。
“雜家”“小說家”作為子學譜系中的獨立門目,早在《七略》《漢志》之時業(yè)已確立。但是,《漢志》以后不少目錄學著作中的“子”類之中,并無說、雜兩家?!半s家”“小說家”等“說部”門類的缺失,是目錄呈現(xiàn)出的結(jié)果,又因書目中是否存有雜家、小說家的典籍,使得結(jié)果的意義各有側(cè)重。
其一,子學內(nèi)部未將說、雜二家區(qū)分開來,統(tǒng)歸于“子雜”“雜書”“雜著”“雜部”。明代官修書目范疇多不見“小說”單獨門目的重要原因,恐在于此。明人楊士奇等奉敕修撰《文淵閣書目》,首以“國朝”御制之書,次以經(jīng)史子集,子部有“子書”“子雜”二類,其中子書收諸子類作品,“子雜”有《老學庵筆記》《容齋隨筆》等《總目》歸類于雜家類的筆記(《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4冊 73),未見“雜家”“小說家”門目,由“子雜”統(tǒng)籌兼顧。另,孫能傳、張萱等撰《內(nèi)閣藏書目錄》亦無“小說”門目,其中“雜部”有《南村輟耕錄》八冊,后載“元末天臺陶宗儀著小說之類,凡三十卷”(《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4冊 425),可知《內(nèi)閣藏書目錄》將“小說”通歸于“雜部”。又,作為明代南京國子監(jiān)出版與藏書的目錄,《南雍志經(jīng)籍考》分“經(jīng)類”“史類”“子類”“文集類”“類書類”“韻書類”“雜書類”等門目,其中“雜書類”收書頗為駁雜,常見于傳統(tǒng)子部者就有《大觀本草》等醫(yī)書、《博古圖》等譜錄和《困學記聞》等雜家類著作(《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4冊 475—476)。
明人所修縣志,同樣涉及這一情況,將說、雜二家典籍統(tǒng)歸于“雜書”之列。景泰間趙文等人編纂、弘治間袁铦續(xù)修《建陽縣志》,其中“典籍”一卷收“天下書籍備于建陽之書坊書目”一百七十九種,有作者、書名、卷次等信息,分“制書”(今按,為明太祖、太宗、仁孝皇后、宣宗、憲宗等御制之書)“經(jīng)書”“史書”“子”“集”“雜書”等六大類,下無小類,其中“雜書”收《居家必用》等生活類書、《黃帝內(nèi)經(jīng)》等醫(yī)書以及《日記故事》等雜著小說(《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6冊 211)。又,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馮繼科等纂修《建陽縣志》,其中“書坊書目”部分共收書四百三十一種,僅記書名,分“制書”“經(jīng)書”“諸史”“諸子”“諸集”“文集”“詩集”“雜書”等八類,下無小類,“文集”中摻雜《傷寒論》《日用本草》等醫(yī)書(《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6冊 217),為例頗為不確,小說者僅見《山海經(jīng)》《博物志》等入“雜書”(218)。
明清時期民間刻書、藏書之風尤盛,書目題跋撰寫也頗見心得,但對于說雜二家的處理仍舊不夠精細,存在用“雜著”籠統(tǒng)涵蓋或有雜無說等情況。明人周弘祖撰《古今書刻》二卷,該書未見《明史·藝文志》及各家書目,光緒時葉德輝認為是由于傳本甚少(《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6冊 149)?!豆沤駮獭穬H“南京國子監(jiān)”所刊書目部分有小類,設“經(jīng)書”“子書”“史書”“雜著”“本朝書”“法帖”等門目,其“雜著”中有明人葉子奇撰雜家類著作“《草木子》”(《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6冊 153)。嘉慶年間,吳壽旸作《拜經(jīng)樓藏書題跋記》,藏書大家錢泰吉稱其所題跋記“正厄糾謬,既詳備矣”(《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17冊 596)。該書卷目依次為“群經(jīng)、小學”“正史、載記”“地志、目錄”“諸子、雜家”“別集、總集”,將諸子與雜家視作平行級別的門類,卷四“諸子、雜家”收沈長卿《沈氏弋說》舊抄本一冊(《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17冊 656)等雜著、又有《本草衍義》二十卷(659)等醫(yī)書。
其二,部分書目沒有劃分“說部”“小說”等相關(guān)門類,將明顯屬于“說部”的文獻納入史部,屬于“跨部類”的混雜。萬歷間陳第據(jù)其藏書編《世善堂書目》,并無“小說”門目,《總目》之歸于小說家類者多見于《世善堂書目》之“史類”:《水東日記》《菽園雜記》《可齋日記》等歸于“史類”中“稗史、野史并雜記”部分(《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5冊 20—21);《山海圖經(jīng)》等歸于“史類”中“方州各志”部分(26);《神異經(jīng)》《傳奇》等歸于“史類”中“語怪各書”(21);《小窗別紀》歸于“史類”中“類編,兼入人文事物”部分(33)。萬歷年間,王圻辭官回鄉(xiāng)后以著書為樂,修成《續(xù)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所設三十門類無“小說”一目,章回小說《水滸傳》收入“傳記”類(《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5冊 631)。書目門類劃分出現(xiàn)說部與史部混雜的狀況,恐與劃分者秉持“史余”的小說觀念有關(guān),畢竟小說不僅是道聽途者說,也是稗官作野史。
上述目錄學著作并未將小說家當作獨立門類,而是將其與雜家、雜史等合而為一,粗放的合并降低了文獻歸類的準確性,但客觀上為找到“說部”的共性提供了理據(jù)和參考。與此同時,在門類劃分較為完整和精細的書目中,對于同一本典籍的辨體和歸類,仍是智者見智,同樣容易在子部范圍內(nèi),以及史部、子部之間發(fā)生。
《七略》之后的書目頻繁出現(xiàn)“子雜”“雜書”“雜著”“雜部”“說部”等門類,在含混中大有將子史二部、說雜兩家中的部分文獻合并的態(tài)勢。目錄學家將具體某書歸置到何種部類時,又常在雜史、雜家與小說家的選擇中舉棋不定,顯示出子學與說、雜二家之間搭建“說部”這一橋梁的可能性。
雜家與小說家的發(fā)展情形基本保持同步,雜家是“自宋以來,作者至夥”(永瑢 1057),小說家亦是“唐宋而后,作者彌繁”(永瑢 1182)。雜家類的雜說一門與小說家類的雜事之屬在成書方式與體例上幾無分別,著述態(tài)度均較為隨興,體例都不太講求次第先后和卷次多寡。明人曹安所撰《讕言長語》被《總目》著錄于雜家類,其成書方式即是隨筆所記、匯錄成編:“予少游鄉(xiāng)塾,見先生長者嘉言善行,即筆于楮?;蛴谳d籍中間,見異人異事,亦錄之。長而奔走四方,所見居多,凡三四帙?!?曹安 28)正是因為說、雜二家相似度高,所以區(qū)分度不明顯。雜家為各家之說,偏向議論說理的“言”;小說家是稗官所述,側(cè)重道聽途說之“事”。然而“言”者可以“言事”,“事”中同樣有“言”,說、雜二家在內(nèi)容進行“言”與“事”的區(qū)分,殊為不易。雜家“群言岐出”,小說家亦是廣征博引;雜家“不名一類”,小說家更是“繁雜無序”;小說家為“稗官所述”,那稗官所述者何止小說一家。故而歷來書目對雜家與小說家的判定互有交錯,《總目》在劃歸門類時也出現(xiàn)了文類標準與辨體結(jié)果不相符的情況,如比較《輟耕錄》《水東日記》《霏雪錄》《讕言長語》等書中內(nèi)容,按所記條目瑣細程度和異聞比例作為說、雜二家辨體依據(jù),館臣最終辨體結(jié)果明顯不自洽。
館臣在撰寫《讕言長語》提要時,受前人題跋的啟發(fā),將其與《輟耕錄》《水東日記》《霏雪錄》作橫向比較:“成化丙午(1486年)顧純題詞,以《輟耕錄》《水東日記》比之。正德乙亥(1515年)史紀重刊跋,又以《霏雪錄》比之。今以‘四書’相較,劉績、葉盛二家書大致相近,陶宗儀書直小說家言,遠不逮此書也?!?永瑢 1053)上述四書比較之說未見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校訂的文淵閣庫書書前提要(曹安 27),為《總目》新增。文淵閣四庫本《讕言長語》收曹安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的自序(曹安 28)和弘治五年(1492年)仁順的跋語(曹安 68),獨未收錄啟發(fā)館臣作“四書”比較的“顧純題詞”與“史紀重刊跋”。按館臣觀點《水東日記》《霏雪錄》《讕言長語》“大致相近”,遠勝于《輟耕錄》,而前文已論證《總目》視野中雜家的地位是高于小說家的,那么《輟耕錄》應該在文體歸類上與《水東日記》《霏雪錄》《讕言長語》三者有本質(zhì)的不同。但最終《輟耕錄》《水東日記》劃到小說家類,《霏雪錄》《讕言長語》歸入雜家類。故需要重新判斷《水東日記》等書的文類歸屬。
《霏雪錄》雖位列雜家且被《四庫全書》全文著錄,所記仍不乏讖緯、夢幻之事,其荒誕程度不輸小說家言。如書中載“宋淵圣登極三四日后,昏霧四塞,說者謂耿南仲邪說蒙閉之兆”(鎦績 667);又有“楊廉夫先生之母夫人嘗夢神人授金錢一枚,吞之,遂娠先生”(鎦績 670)等紀聞,均離奇怪誕。此外,《霏雪錄》中瑣屑之事,皆道聽途說而得,亦是小說本色,如鎦績聞之文誠云:“一童子頭有瘍,遇人以藥傅之。童子頭癢不可忍,爬搔見血,至以頭觸柱,至夕竟死。蓋其藥有砒,見血即害人矣?!?鎦績 683)。但因作者“與元末諸遺老游”,故雜述舊聞“多有淵源”,書中“可取者多”(永瑢 1052),如記濟寧故老“修眉如雪,長髯至腹,容度舒遲,談論雄偉,儼如商皓儔匹”的風采(鎦績 679)。加之《霏雪錄》又有較為豐富的詩文評文獻,而詩文批評為整部書增加了“論”的成分。所以盡管《霏雪錄》中異聞、瑣語不少,但勉強能夠與更偏向敘述的小說家區(qū)分開來。
與《霏雪錄》“大致相近”且得到館臣更高評價的《水東日記》,沒有進入雜家類,而是被劃到小說家類,是有待商榷的。葉盛《水東日記》能夠以著錄的身份進入《四庫全書》,其原因無外乎文獻條目能夠“有資考證”。具體而言,該書記明代制度及一時遺文逸事,多可“與史傳相參”。又因葉盛家富圖籍,所著《菉竹堂書目》頗多“罕覯之笈”,所以《水東日記》抄撮的文獻“未嘗不可資考證也”(永瑢 1203—1204)。葉盛藏書的豐富性支撐起了《水東日記》的文獻體量。葉盛嘗垂誡后世子孫“惜書”“讀書”,因“天地間物,以余觀之,難聚而易散者,莫書若也”(葉盛 33)。就藏書數(shù)量而言,“書為冊,四千六百有奇;為卷,二萬二千七百有奇”(葉盛 34),為《水東日記》的廣征博引提供文獻保障。且葉氏藏書頗多罕見之籍,尤其是到《四庫全書》修撰之時,《菉竹堂書目》所載相當數(shù)量的典籍已經(jīng)失傳:如宋人鄭剛中所撰《周易窺余》一書,在朱彝尊編訂《經(jīng)義考》時“以為未見”(永瑢 9),館臣只能從《永樂大典》中“采掇裒輯”出十五卷(永瑢 9),而《菉竹堂書目》尚有“《周易鄭剛中窺余》五冊”(葉盛 36);又如宋人袁燮撰《絜齋家塾書鈔》一書,《菉竹堂書目》尚存《絜齋書鈔》五冊(葉盛 37),而“諸家說《尚書》者罕聞引證”,館臣謹從《永樂大典》采輯編次十二卷,以“復還舊觀”(永瑢 93);另有《玉照定真經(jīng)》一卷(永瑢 926)、《中庵集》二十卷(永瑢 1438)等,館臣稱僅《菉竹堂書目》有載,而未見傳本,故惟有從《永樂大典》輯出。所以《總目·菉竹堂書目》提要對葉盛藏書頗為稱道:“在儲藏家稱極富,故于舊書著錄為多?!?永瑢 744)這也是《水東日記》引據(jù)諸書“較他家稗販成編者,特為博洽”(永瑢 1204)的原因所在。《總目》褒揚《水東日記》所記條目“多可與史傳相參”(永瑢 1203),并認為其與雜家類所著錄的《霏雪錄》“大致相近”,又稱其“遠勝于《輟耕錄》”,但最后《水東日記》沒能與《霏雪錄》并列雜家,卻與《輟耕錄》一起屈居于小說家??梢婋s家與小說家文獻條目類型趨同,以“言”與“事”的區(qū)分、瑣細程度的不同、異聞所占比重等為主要辨體標準,并不能有效達成類的互異性,至少對《水東日記》等書的辨體過程而言是不自洽的。
正是由于雜家與小說家在成書方式與文獻來源上趨同、文類區(qū)分度不明顯,造成部分書目門類設置出現(xiàn)了說、雜二家合并不分的情況,以及不同目錄學家進行“說部”文獻辨體時歧見頻仍。對于小說研究者而言,如果只以“小說家類”論“小說”,就容易忽略掉史部中的“雜史”與雜家中的“雜說”。子學、說部、雜家小說,可以構(gòu)成三級分類門目。所以目錄學家想要在屬于第一級分類門目的子類,跳過第二級的“說部”,完全區(qū)分出本屬于第三級的小說家與雜家,是說、雜二家在子部辨體中不自洽的表現(xiàn)和原因所在。
在傳統(tǒng)目錄學的范疇之中,“說部”的概念是比較穩(wěn)定的,可以歸納為由雜史、雜家、小說家等構(gòu)成的雜文獻集合,按內(nèi)容又可分作雜事雜傳、異聞志怪、瑣語笑話等多種類別。雖然間有如《續(xù)文獻通考》將《水滸傳》收入“傳記”類(《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5冊 631)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不妨礙“說部”主體文獻仍是較為雅馴的筆記條目。但是,“說部”從四部圖書分類法和子學譜系中走出,進入現(xiàn)代教育下的文學學科語境,若再使用“說部”一詞,會出現(xiàn)兩個“困境”:一是“說部”遂轉(zhuǎn)化成為以“《三國志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老殘游記》《鏡花緣》《魯濱遜飄流記》《希臘神話》”等為代表的文學化的“說部”(夏丏尊 283)。二是“說部”的使用頻率大幅度減少,基本被“小說”取代,而“小說”更已經(jīng)是文學化的“小說”。
關(guān)于“說部”和“小說”的文學化,從近代學者對明清小說的態(tài)度最能看出端倪。首先明清小說與唐詩、宋詞、元曲一起,成為“一代之文學”,那么明清部分的文學史書寫必然側(cè)重于小說,且是文學的小說。其次,“四大奇書”“三言二拍”《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文學小說成為小說經(jīng)典、文學經(jīng)典,并大量占據(jù)文學史、小說史、作品選等教材教輔的章節(jié),使得經(jīng)典的身份得到反復確證和鞏固。然后,傳統(tǒng)“說部”被文學“說部”所取代,并逐漸以文學小說的名義流行于世,對“小說”文體的期待變成文學的、故事的、國民的、通俗的小說,構(gòu)成一種對小說的約定俗成的“成見”。最后,接受者帶著這樣的小說成見面對傳統(tǒng)“說部”和“小說”時,會感到無比“陌生”,驚訝于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不獨平話體的通俗小說蹤跡不見,就是古典的傳奇小說如《聊齋志異》亦不見收”(譚正璧 300)。由此,“說部”和“小說”同時被文學化,傳統(tǒng)“說部”被折疊出文學的邊緣。
在子學譜系中的“說部”建構(gòu)過程中,還原是重要的方法和途徑。將“說部”從文學學科語境拉回到傳統(tǒng)目錄學范疇,在史志書目的分門別類和“說部”辨體中,還原“說部”詞與物的對應關(guān)系。還原也是一種目的,因為文學史和小說史不應該忽略傳統(tǒng)說部和說部傳統(tǒng),還原“說部”的意義即在于打破既定的小說成見和文學的小說壟斷,顯露小說文獻中原本應該有的、卻被文學史遮蔽了的傳統(tǒng)“說部”脈絡。
① 盡管子學范疇歷經(jīng)變動,雜家、小說家代表的說部始終處于子學之中。在思想史“諸子”層面,天文算法、算數(shù)、藝術(shù)、譜錄等側(cè)重技巧者均不在子學之列。參見方勇:《“新子學”構(gòu)想》,《諸子學刊》第8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61—367頁。運用的新方法研究“舊子學”存留內(nèi)容,子學的內(nèi)容構(gòu)成應該包括《四庫全書》子部門類。參見劉韶軍:《論“新子學”的內(nèi)涵、理念與框架》,《江淮論壇》1(2014):59—64。
② 關(guān)于目錄學文本的取舍,拙文以《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提供的范圍為基礎,補之以《菉竹堂書目》《千頃堂書目》等《叢刊》未收者,另增二十四史的經(jīng)籍藝文,其中《史記》《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金史》《元史》等無藝文、經(jīng)籍志。
③ 關(guān)于“說部”研究,劉曉軍認為“說部”概念早期是眾多文章、文體、文類的匯聚,而晚清以來逐漸將論說體排除在外而專指敘事體,并最終成為“小說”之“部”。參見劉曉軍:《“說部”考》,《學術(shù)研究》2(2009):129—135。王煒從說部到小說演變的角度,進一步提出中國知識統(tǒng)序的近現(xiàn)代轉(zhuǎn)型,首先是本土知識體系自我的需求和內(nèi)部的突破。參見王煒:《“說部”之概念辨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2017):102—110。
④ 關(guān)于《總目》“說部”研究,參見楊潤東:《〈四庫全書總目〉“說部”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宋世瑞、劉遠鑫:《“說部”與“小說”:〈四庫全書總目〉之小說異名狀態(tài)辨》,《文藝評論》10(2016):56—63。張玄:《翁方綱稿本〈說部雜記〉考略》,《新世紀圖書館》11(2017):78—81,86。
⑤ 將《山海經(jīng)》歸入史地類的相關(guān)史志藝文、書目題跋文獻: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365頁。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31頁。王堯臣等:《崇文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7頁。曹學佺:《蜀中廣記》,《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69頁。
⑥ 對《毛穎傳》的接受和評點可以參見: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55頁。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3頁。景凱旋:《唐代文學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26—228頁。潘務正:《清代翰林院與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91—292頁。
⑦ 造成目錄無“小說”門類的客觀因素需要拋開。其一,具體書目的專業(yè)性,或作者主觀的收書偏好等,造成書目無小說更無“小說家類”的情況。如元人鐘嗣成《錄鬼簿》二卷。其二,所收書籍數(shù)量太少,不足以達到分門別類的程度,或作者本無分類的考慮。如元人胡師安等撰《西湖書院重整書目》于經(jīng)史子集四大類后并無小類,子部除《顏子》《曾子》《荀子》等諸子著述外,僅《百將傳》與小說有牽連。其三,書目分類方式亦趨于多樣,并非只按照原書內(nèi)容劃分部次。明成化時期陳讓等纂修《杭州府志》其“書籍目”一卷中,以“仁和縣”“錢塘縣”“海寧縣”等行政區(qū)域劃分大類,各類依次以“六朝”“隋”“唐”“宋”“元”“皇朝”歷代時序詮次。所錄多為別集,小說者僅“海寧縣”見收“晉《搜神記》三十卷”。嘉靖間李廷相藏書目錄即是按照書籍擺放位置編寫類別,如“中間朝東頭柜四層”有《山海經(jīng)》四本、《水東日記》四本、《南村輟耕錄》三本。
《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Vol. 5.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6.]
班固:《漢書》,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Ban, Gu.. Ed. Yan Shigu.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0.]
曹安:《讕言長語》,《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7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27—68。
[Cao, An. “Unimportant Anecdotes and Superfluous Words.”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Vol. 867.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 27-68.]
丁仁:《八千卷樓書目》,《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1—408。
[Ding, Ren. “Catalogue from the Baqianjuan Studio.”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Vol. 921.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2. 61-408.]
傅開沛等編:《中國歷代筆記小說鑒賞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Fu, Kaipei, et al., eds.. Zhengzhou: Zhong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9.]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Huang, Yuji.Eds. Qu Fengqi and Pan Jingzhe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1.]
嵇曾筠等修纂:《清雍正朝浙江通志》,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Ji, Zengyun, et al., ed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1.]
江藩:《經(jīng)解入門》,方國瑜校。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90年。
[Jiang, Fan.Ed. Fang Guoyu. Tianjin: Tianjin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0.]
鎦績:《霏雪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657—698。
[Liu Ji. “Reminiscences of Rain and Snow.”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Vol. 866.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 657-698.]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Luo, Zhufeng, ed.Shanghai: Comprehensive Chinese Word Dictionary Press, 2001.]
倪燦:《宋史藝文志補》,盧文弨訂正。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年。
[Ni, Can.Treatise on Literature of the History of SongEd. Lu Wenchao.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57.]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Ning, Jiayu.Jinan: Qilu Press, 1996.]
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Ouyang, Xiu, and Song Q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0.]
屈川:《都掌蠻:一個消亡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Qu, Chuan.:.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沈長卿:《沈氏弋說》,《四庫禁毀書叢刊》子部第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447—693。
[Shen, Changqing. “Sketches of Shen Changqing.”“”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Vol. 21.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7. 447-693.]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fā)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Tan, Zhengbi..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2.]
萬斯同:《明史》,《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661。
[Wan, Sitong..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Vol. 326.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2. 1-661.]
魏濬:《嶠南瑣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544—562。
[Wei, Jun. “Trivial Notes in Qiaonan.”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Vol. 243. Jinan: Qilu Press, 1995. 544-562.]
吳永章:《中國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題解》。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
[Wu, Yongzhang.Beijing: Ethnic Publishing House, 1991.]
夏丏尊 葉圣陶:《文心》,《夏丏尊教育文存》,商金林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252—468。
[Xia, Mianzun, and Ye Shengtao. “The Literary Mind.”’Ed. Shang Jinlin.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16. 252-468.]
葉盛:《菉竹堂書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7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33—91。
[Ye, Sheng. “Catalogue from the Luzhu Studio.”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Vol. 277. Jinan: Qilu Press, 1996. 33-91.]
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Yongrong, et al., eds.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Four Treasuri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5.]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Zhang, Tingyu, et al..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0.]
鐘惺:《隱秀軒文》,張國光校。長沙:岳麓書社,1988年。
[Zhong, Xing.Ed. Zhang Guoguang. Changsha: Yuelu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