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帥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
關中方言包含著古樸凝重的關中民俗風情和豐富的民間智慧,集中體現了關中人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和價值取向。但是,現階段關中方言的生存空間面臨嚴峻考驗,呈現出衰微的態(tài)勢。由于缺少必要的保護和傳承措施,關中方言在傳承上呈現出逐漸弱化的趨勢。在堅定文化自信,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背景下,探討關中方言的魅力,研究關中方言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途徑,顯得尤為重要。
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走鄉(xiāng)村文化興盛之路,是我國“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部署,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氨Wo方言及其承載的鄉(xiāng)土文化,就是延續(xù)鄉(xiāng)村文化的根脈,推動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優(yōu)質載體。”關中方言作為關中地區(qū)一種重要的鄉(xiāng)村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代表之一。在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保護和傳承關中方言顯得尤為重要。
陜西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又被稱為渭河平原,是著名的關中方言區(qū)。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用來交流、溝通的語言就是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關中方言。關中方言分為西府方言(包括寶雞、咸陽西部)和東府方言(包括西安、咸陽大部、渭南、銅川),其分布和使用在陜西地域內最為廣泛?!鞍税倮锴卮▔m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出自陜西方言歌曲《老陜咥面》,其唱出了關中地區(qū)的地理特點和關中人民的豪邁與粗獷。廣闊的關中平原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關中人,這片肥沃的土地賦予了關中人民耿直、實誠、豪爽,同時又好面子、易滿足的秉性。而關中方言體現了關中人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和價值取向,包含著關中地區(qū)獨特的民俗風情和豐富的民間智慧。下面以仍然活躍在關中人口頭上的常用詞為例做詳細分析。
(1)嘹
“嘹”,意思是很好,很美。關中人說這個常用詞時,往往聲音洪亮,志滿意得,滿臉笑容。一個“嘹”字,充滿了贊賞的口氣,道出了滿意的心態(tài)?!班谡郑 薄斑@事辦得嘹!”“這話說得嘹!”展現出了關中人的豪氣。
(2)咥
“咥”(dié),是關中方言中的土話,主要有三種含義。第一,“咥”就是吃,有大口吃、猛吃之意。“咥飯!”“咥飽了!”“咥美了!”道出了關中漢子吃得快樂、吃得爽、吃得痛快的感覺。第二,“咥”又有“打”的意思,其語境常常是某個孩子不聽話或某人不講理;“把他咥了一頓!”就是打了一頓。這個“咥”比“打”的程度要重,動作更野蠻些。第三,“咥”又轉化為“干”的意思?!皢A了個大活!”是說干了一件大事。這個“咥”字又比“干”富有情感,包含著快樂、自豪的情感!可見,隨著語境的不同,“咥”的內涵也在發(fā)生變化。“咥”不論包含何種意義,都擲地有聲,體現了關中漢子粗獷的性情,甚至有點“愣”的特征。
(3)諞
“諞”(p i ǎ n),意思是聊天、拉閑話?!罢涢e傳!”“諞美了!”在這種語境下,“諞”的對象往往是幾個熟人或者志同道合者,他們聚集在一起,開心地、肆無忌憚地說笑,語氣中包含著痛快、過癮的意味。而“大諞山”“胡諞”則是說某人善于胡謅,含有貶義。
(4)斃咧
“斃咧”,就是完蛋了,無可挽回了,語氣短粗、低沉?!斑@事斃咧!”包含有失望、遺憾的心境?!靶⌒狞c,你快斃咧!”在警告聲中,預測一件事或一個人將要完了。類似的常用語還有“尋著咧”就是找著了,“雪消咧”就是雪化了,驚喜之態(tài)溢于言表。
(5)扎勢
“扎勢”,這是一個貶義詞,主要有兩種含義。第一,打腫臉充胖子。在這種語境下,“扎勢”這個詞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扎勢者的面部表情和心理活動:他們臉板得平平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生怕別人小瞧自己。其實他們是外強中干的“紙老虎”,如“窮扎勢”就表現出關中漢子愛面子、爭強好勝的心理。第二,擺架子,指一些人為了顯示身份而裝腔作勢,冷淡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態(tài)度。這些人往往愛打“嗯呵”的官腔,對人愛理不理。“不就是個小人物嗎?扎什么勢!”字里行間,透露出對這類人的鄙視。
(6)碎娃
“碎娃”,是關中人常說的口頭語。這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意義不同。一是表示長輩對兒童疼愛的愛稱,“碎娃”有小孩兒、小屁孩的意思?!八橥捱^來,讓叔看看!”充滿了濃濃的愛意。二是關中漢子相聚時也開玩笑稱對方是“碎娃”,表示相互之間是從小到大的玩伴、好朋友。“你個碎娃,跑到啊噠(哪里)去了,好長時間沒見咧!”他們往往一邊說著,一邊笑著,一邊用拳頭擊打著對方的胸脯。這就是關中漢子對朋友表示友好的方式,雖然略顯粗魯,但卻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朋友之間的溫暖和關中漢子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征。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內容方面,關中方言是關中地區(qū)最重要的一種鄉(xiāng)村文化,生活氛圍濃厚,與當地老百姓的思想情感深深契合,表現了關中人的喜怒哀樂和生活情趣;在語音方面,關中方言語氣短促有力,說出來擲地有聲,形象生動地展現了關中人與生俱來的豪情和粗獷。但是,目前關中方言的生存空間面臨嚴峻考驗,呈現出衰微的態(tài)勢:一是隨著普通話的大力推廣,現今說關中方言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他們認為關中方言土氣,難登大雅之堂;二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關中農村居民紛紛涌向城市,適應并融入了城市生活,于是他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放棄使用原來的方言;三是地方主管部門對方言的重視力度不夠,缺少必要的保護和傳承措施,使得關中方言在傳承上呈現出逐漸弱化的趨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規(guī)劃(2018—2022年)》中明確指出:“緊密結合特色小鎮(zhèn)、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深入挖掘鄉(xiāng)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fā)展之路。”作為“鄉(xiāng)村特色文化符號”的關中方言,只有實現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為鄉(xiāng)村振興助力。
立足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根據文旅融合理念,研究并探討保護與傳承關中方言的途徑。
在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要實現方言與普通話和諧發(fā)展,首先,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正確認識方言的文化價值。方言不僅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情感的紐帶,還是文化的活化石,是地域文化的一種,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要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辯證地看待方言和普通話所具備的文化特性。普通話是我國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通用語言,是中華兒女交流、溝通的橋梁。方言是傳承千百年來地域文化的載體,具有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價值??梢?,推廣普通話和傳承方言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普通話中的許多詞匯就是從方言中轉化演變而來的。所以,振興鄉(xiāng)村建設,既要堅持推廣普通話,也要保護和傳承關中方言文化,促進二者和諧發(fā)展。最后,在中小學教育中實行“普通話+方言”的教育形式,讓中小學生成為方言的保護者和傳承者。在學校教育中,以普通話教學為主,這是毫無疑問的。實行“普通話+方言”的教育形式可以將方言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顒又?,如課間讓學生用方言交流,在中小學的文化傳承課程中允許并提倡教師適當地用方言與學生交流,增強課程的趣味性。還可以結合校本課程適量開設方言選修課,如《關中方言選修課》。這個課程,并不是單純地學習關中方言,而是將關中的歷史、典故、童謠、諺語與生活場景融為一體,通過課堂進行重現,讓學生體驗關中方言的魅力,從而愛上說關中方言。因此,“推廣普通話不等于消滅方言,方言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的場合自由地發(fā)展?!睋八押W·上海新聞”報道,上海部分小學開課教小囡講上海話,有幼兒園專門開設“上海日”?!吧虾J薪涛瘡娬{,上海執(zhí)行的是‘推廣普通話,但不消滅方言’的基本語言政策,結合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現實需要,努力處理好推廣普通話和保護上海話的關系?!笨梢?,在中小學開設方言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陜西歷來是旅游大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關中地區(qū)的特色美食也深受中外游客的喜愛。如肉夾饃、羊肉泡饃,這些關中著名小吃名揚海外,不僅關中人愛吃,外地人甚至國外游客來到陜西也要一品為快。寶雞的岐山臊子面,西安的賈三灌湯包、甑糕、蕎面饸饹、胡辣湯,乾州鍋盔,大荔帶把肘子,韓城的羊肉胡餑,楊凌蘸水面等,都是關中當地的特色美食。我們可以將上面列舉的活躍在關中人口頭上的常用詞,適當地融入這些特色餐飲文化中,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應用于餐飲廣告語和服務員的招待語中。如羊肉泡饃廣告語:“美味佳肴,咥一碗!”岐山臊子面館廣告語:“鄉(xiāng)黨們,岐山面館諞閑傳!”灌湯包子館廣告語:“物美價廉,嘹咋咧!”等。這些獨具特色的廣告語,既宣傳了關中美食,又推廣了關中方言。
關中有許多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跡,如西岳廟、倉頡故里、司馬遷祠墓、韓城文廟、蒲城橋陵、黨家村、秦兵馬俑等。在對這些文物古跡進行講解時,適當地融入一些關中方言到講解中,可以使講解生動詼諧,增加游覽的樂趣。據澎湃網2019年6月報道,陜西秦始皇兵馬俑導游張斌,用陜西話講解兵馬俑走紅網絡。為一睹張斌用方言講解兵馬俑的風采,筆者專門在星期天來到兵馬俑,聆聽張斌的講解。當張斌帶領游客來到兵馬俑景區(qū)時,他右手指著匾額上的字“秦兵馬俑一號坑”,并一字一句地教游客用陜西話進行辨認。張斌教得認真,游客學得有趣。對于秦始皇,他介紹道:“秦王嬴政的一生,可以用八個字概括:‘我的,我的,都是我的!’”其中“我的,我的,都是我的!(額滴!額滴!都是額滴?。笔怯藐兾髟捳f的,是他專門為秦始皇設計的臺詞,鏗鏘有力,充滿了霸氣和豪氣!這句臺詞被游客爭相模仿。在參觀過程中,他還用陜西話提醒游客:“大家給兵馬俑拍照時,一定關掉美顏。秦俑的國字臉,可別拍成瓜子臉咧。”在講解結束時,他用陜西話唱了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以表惜別之情:“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兵馬俑全程兩小時的講解中,張斌以普通話講解為主,不時融入陜西方言,詼諧生動,使游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既了解了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又學習了關中方言,深刻感受到了關中方言的魅力。
關中方言簡潔、形象、生動,具有獨特的喜劇性和戲劇性效果。近年來,陜西廣播電視臺推出了一系列方言類廣播電視節(jié)目,并推出了形式多樣的陜西地方戲曲節(jié)目。如著名的《都市碎戲》《百家碎戲》《美麗的大腳》《貓和老鼠(陜西方言版)》《狼人虎劇》等系列節(jié)目,深受老百姓喜愛,既弘揚了地域文化,又傳播了關中方言。以西安古城為背景的都市劇《裝臺》,是一部地域文化劇。西安的名勝古跡如鐘樓、大雁塔、鼓樓等紛紛亮相,西安的特色美食如油潑面、鍋盔、臊子面、肉夾饃等都出現在熒屏上,特別是閆妮、張嘉益等西安籍著名演員的加入,使關中方言完美地融入劇中,展現出濃郁的陜西味道。隨著電視劇《裝臺》的熱播,關中方言也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傳播。
當前,微電影、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方興未艾,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實現關中方言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其成為傳播和推廣關中方言的新途徑。走紅的陜西秦兵馬俑導游張斌,經常在短視頻平臺上發(fā)布自己講解的短視頻,他的講解內容已經從兵馬俑擴大到陜西境內的名人、名事。張斌曾幽默地說:“大家都喜歡看一個正兒八經的樸實的‘陜西楞娃’。而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而且我‘人來瘋’,只要搭上話了,就可以一直聊下去。”如今,張斌已經成為擁有數百萬粉絲的短視頻大V。隨著智能手機的崛起,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App迅速普及,其都是以短視頻展示為主,非常適合宣傳關中方言,借助這些App實現關中方言多向性、互動性的傳播,為關中方言注入新的活力,實現其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在實現關中方言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過程中,一些陜西本土作者將關中方言融入自己的著作中,為傳播關中方言做出了貢獻。著名作家陳忠實,將關中方言寫進其著作《白鹿原》,從而使《白鹿原》處處洋溢著濃郁的關中味,讓人讀起來倍感親切、真實,韻味無窮。賈平凹的《秦腔》用關中方言反映了關中人民原生態(tài)的社會生活,深受讀者的喜愛。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既要研究關中方言的文化底蘊和魅力,更要探討關中方言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途徑,從而留住方言,留住文化之根,為鄉(xiāng)村振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