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帆
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是一個寫作者最基本的尊嚴。
??匆娦^(qū)里的小狗,遇見樹就跑過去抬起后腿刺一線尿,隔一小會兒,在另一棵樹根又重復前面那個不雅的動作,一路跑過去,做一路記號。
我一直困惑:它這樣做是什么意思?圈定勢力范圍?不會!個頭不大的小狗,誰會害怕它那點騷味!是發(fā)射性信號?也不像,發(fā)情總有時令吧,不可能時時如此!難道是尿頻?也不應該,看那興奮的樣子,不應該是有病。我只能猜測,那是它在發(fā)表作品,見了外面的世界,得了主人的表揚,心情高興,就想騷情一下。這樣想的時候,我是多么地悲哀!
我知道,獅子,只要在一棵樹根撒一泡尿就行了,方圓幾十里,就成了它的領地。可憐小狗的那點小膀胱,撒呀撒呀,欣欣然,惶惶然,不光樣子不雅,那點氣味,能吸引幾只螞蟻呢?
對于寫作者來說,旁人告訴他應該怎樣寫,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如果沒有獨立的內(nèi)心生活、獨立的思考、獨立的人格,當然也可以寫出連篇累牘的文字,但會寫出作品嗎?在文字的路上,會遇到良師益友,但絕不會有懸在高處的指路明燈;如果有指路明燈,那盞燈也只能在寫作者自己的內(nèi)心。說《紅樓夢》背后有高人脂硯齋的指點,這是最扯淡的鬼話!
沒有人可以讓一個寫作者去怎么寫作,所有真正的寫作都是“一個人的寫作”;評論家的意見對寫作者只是啟示,一面鏡子,而絕不可以是指導老師,否則寫作者就成為一個可疑的碼字者。
從西京到北京,可以不用在天上飛,騎個“快龍”一樣的家伙,不出半日也就到了。我的同行者是個詩人,也是美食家,上車不久,就打開袋子,掏出花生米、雞爪、雞蛋餅、方便面、啤酒,擺了一桌。他說他每天四點多起床,走路一萬步,然后到辦公室寫詩,等到八點上班,身體鍛煉了,詩也寫好了,常年如此!
我只有羨慕。看他那大快朵頤的吃相,大口灌酒的喝狀,就知道他的胃口,人過五十,還這般驚人,也就明白了他的寫作何以有旺盛態(tài)勢。相比之下,我只揀了幾顆花生豆吃,只慢慢品了一罐啤酒,像個消化不良的病人,寫作的情狀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說男人寫作的狀態(tài)取決于精子的多少,這個我看未必靠譜;但有好的胃口,寫作的勢頭必定生猛;胃口再大一些,寫作就會更有氣象。蘇東坡就可印證。
參加一個作家培訓班,老師在上面講課,很多人在下面拍照,拍老師,也自拍。課間休息,看見許多人又在拍照,拍會場,拍會標,拍主席臺,也拉著老師合影。我原來以為年輕人愛拍,這次發(fā)現(xiàn)老頭老太太也愛拍。我猜測,必是拿去發(fā)微博、微信。
追著和名人合影的事兒我素來討厭,但現(xiàn)在我能理解。虛榮心誰沒有?我不去搶著合影,不見得我高明,但我知道,合完影,名人還是名人,我還是我。至于曬出來給人看,我就覺得有點可笑了。我從不攆著去拍,而是在一旁當笑話看。我觀察過許多次,很有意思。
我同桌是位七十三歲的老漢,方頭闊臉,頭發(fā)還稠,血壓也不高,就是有點耳背。每次聽課,老師一開講,他就開始睡覺,有時還會有鼾聲,聲音大時,我怕老師發(fā)現(xiàn),就把他戳醒。他睜開眼睛會連聲說:講得好!講得好!我就止不住要笑。有時我想開個小差,湊在他跟前說句話,但他一開口,聲如洪鐘,嚇得我趕緊端正身子看講臺。其實他不是故意的,耳朵不好,平時說話就聲大。
下課后,我和他閑聊,知道他在秦腔劇團待過很多年,會唱戲,也會寫劇本,“文革”時被打倒;后來到了油田,看過大門,當過編輯,就不再寫劇本,只寫報告文學了。
我請他喝酒。端的是一副好胃口!喝酒吃肉,我都不是對手,徒生羨慕。喝了酒,看著他興奮,就問他劇團里的風流事。他遺憾地說:那會兒人都老實,啥也不懂!他一邊說,一邊又顯出狡黠的表情。我理解他其實是有故事的,但酒還沒有喝到可以泄密的位置。遇見這么個老漢,“欺負”不了他,又不想好好尊敬,就生了許多遺憾。
我的同學有一個八十來歲了,也被叫來了。他其實可以選擇不來,應該沒人強迫他。我現(xiàn)在相信,確實有人認為文學是神圣的,或者心中真正有一個文學夢。他說路費都沒人報銷,但還是來了。
他來了是為了什么呢?他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這些與他的文學夢相干嗎?他的文學夢是怎樣的一個夢呢?
相比之下,我真是慚愧!我對這樣的以文學為名義的課和聚會,生不出太大的興致。我有文學夢嗎?或者甚至,我有夢嗎?
和一個人在酒吧里談文學說文壇,好像很久都沒有這樣了?,F(xiàn)在有人要問我最近寫了什么,我會感到慚愧避而不談。寫什么才算寫了什么呢?我不過是偶爾碼幾個字,玩玩而已。至于文壇,還關我的事么?我拒絕參加任何文學活動已有些年了。在我看來,文壇不過是個名利場,四十多歲的人還跟著起哄,就沒意思了!翻不出浪花而說自己不嬉水,這么說,也算自己的無能,那也就這么著吧。到這個年齡,還沒寫出像樣的作品,基本也就是票友了,這大概也算是樂天知命。熱鬧了能怎么樣?火了又能怎么樣?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也許會更踏實安穩(wěn)些。有人喜歡走街串巷雜耍,有人卻喜歡樹蔭下?lián)u扇納涼,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而已。不要拿自己的東西太當回事,也不要太在乎不為人知,被什么淘汰。越是熱鬧,越是浮華。如果喜歡,就安靜地寫作;如果厭煩,就閃身而去。湊成一堆,能有什么好戲?文字基本是一個人的事情,兩個人尚可談心,三個人方可相互取暖,再多了,就成演戲了,亂哄哄熱鬧而已!
我兒子在他的練考題里發(fā)現(xiàn)了我朋友的文章,興奮地給我打電話。我問他寫得怎樣?他說:還行。我說你的意思是并不認為有多好嗎?他說好是肯定好,不然怎么會選成考試題呢,只是他沒有感到特別的好——或者,是自己的鑒賞力不夠吧。他說,他打電話不是想告訴我這個消息,是想問我,我的文章為什么就不能被選中呢?我說,主要還是寫得不夠好吧。他問我,是不是也就是說,在他的學生時代,不會看到這種情況了?我答,不光是學生時代,是這種事壓根兒就不可能發(fā)生了。他就非常遺憾:老爸,您不至于這么沒有自信吧?是不是告訴您這個消息刺激到了,或者,您有點嫉妒?我就笑:哪跟哪呀!他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老師呢!他的文章已經(jīng)多次被選入試題了,我只會高興,怎么會嫉妒呢!我兒子還是不依不饒:那么也就是說,您甘拜下風了?我說,寫文章不是比賽,總體上說,我的成績當然比不上他,但不能說他的每一篇文字都比我的好;我的文章永遠不會入選的原因是,我的文字是另類的,從來不是美文,懂嗎?他說:那您應該努力寫美文呀!我就只能笑,再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了。我能明白,他是希望在試卷上看到署我名字的文章,而不是我到底寫了什么文字。當然,我理解他的期盼,那種在考試時遇見紙上的老爸肯定是意外的驚喜和美好的相遇,并非完全是世俗,但是這個愿望我永遠滿足不了他了。
在他小學的時候,還曾期望在課本里看到我的名字,那當然是他幼稚的愿望,根本沒有這種可能。但我告訴他,選入課本里的文字有的寫得并不好。他就不服氣,以為我狂妄,說胡話。他那么小,我怎么會給他講明白呢!
后來,兒子上初中的時候,我曾給他講過一個故事:是個真事,就是他前面提到的我的那個文友。有一次,他看了自己文章后面的試題,對我說,他自己竟然做不了那些古怪的題!我問兒子:元芳,對這種現(xiàn)象,你怎么看?我兒子說:悲哀!悲哀!然后我倆會心大笑。
選入課本的文章,一定出自有名堂的作家,對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我當然尊重,但可以不喜歡。我喜歡有野性的文字,而不是大眾化的“美文”。就是我朋友的文章,被選上的也根本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一切又是“合理”的,真正的創(chuàng)造,可能是另類的,在這個意義上,我的文字雖多么溫情脈脈而沒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