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丹
摘 要:綜觀《左傳》評點學史,畢生私淑朱子學的真德秀所編《文章正宗》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左傳》文章評點著作;而真德秀評點《左傳》實與朱熹的《春秋》學思想、理學思想、文體學思想、讀書法等淵源有自。不同于呂祖謙從史學角度肯定《左傳》作為文章寫作的典范,朱熹及真德秀等閩學派則基于《左傳》所傳的《春秋》之事,從經(jīng)學等角度對《左傳》文章進行了重新闡釋與接受,從而促成了后世古文選本以《左傳》文章為首并進行評點,對《左傳》文章評點學的蔚為大觀有不可忽視的貢獻。正如朱熹在詩經(jīng)學、楚辭學研究史上的重要意義,其對“義經(jīng)、體史而用文”的左傳學發(fā)展之貢獻也應給以應有的認識。
關鍵詞:朱熹;真德秀;《左傳》;評點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2)04-0082-08
在詩經(jīng)學、楚辭學研究史上,朱熹因其《詩集傳》《楚辭集注》而得到學界的重視;但在左傳學發(fā)展史上,已有的研究成果雖已關注呂祖謙、真德秀之于左傳學發(fā)展的價值(1),但對于作為呂祖謙生平摯友、真德秀畢生私淑的朱熹沒有予以應有的認識與研究。本文結合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左傳》文章評點著作即真德秀《文章正宗》(2),從朱熹《春秋》學思想、理學思想、文體學思想、讀書法等方面認識朱熹與左傳學的淵源。希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理學與《左傳》文章評點的正向關系,以促進理學與文學、左傳學等研究的發(fā)展。
一、朱熹《春秋》學思想與真德秀《左傳》觀
《朱子語類》載:“問:‘《春秋》當如何看?’曰:‘只如看史樣看?!保?]2836“《春秋》一經(jīng),從前不敢容易令學者看,今恐亦可漸讀正經(jīng)及《三傳》。且當看史功夫,未要便穿鑿說褒貶道理?!保?]2920朱熹認為孔子據(jù)史實而筆削《春秋》,明其大義于史事當中;讀《春秋》經(jīng)可當史書看,明其大義而不穿鑿附會。在朱熹《春秋》學思想體系中,其一再強調(diào)《春秋》經(jīng)的本義是記載當時之事的史書?;谄洹洞呵铩穼W思想,朱熹特別推崇《左傳》敘事之學:
《左氏》所傳《春秋》事,恐八九分是?!豆?、《榖》專解經(jīng),事則多出揣度。[1]2840
《春秋》制度大綱,《左傳》較可據(jù),《公》、《榖》較難憑。[1]2840
以《三傳》言之,《左氏》是史學,《公》、《榖》是經(jīng)學。史學者記得事卻詳,于道理上便差;經(jīng)學者于義理上有功,然記事多誤。[1]2841
國秀問《三傳》優(yōu)劣。曰:“左氏曾見國史,考事頗精,只是不知大義,專去小處理會,往往不曾講學?!豆?、《榖》考事甚疏,然義理卻精。二人乃是經(jīng)生,傳得許多說話,往往都不曾見國史?!保?]2840
朱熹將《左傳》與《公羊傳》《榖梁傳》相比較,肯定了《左傳》記事、考事之精詳,并強調(diào)讀《左傳》應“平心看那事理、事情、事勢”[1]2837,將《左傳》文章敘事的價值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朱熹不僅突出《左傳》在敘事上的價值,而且強調(diào)《左傳》通過敘事來探求“春秋大義”:
看《春秋》,且須看得一部《左傳》首尾意思通貫,方能略見圣人筆削,與當時事之大義。[1]2836
《春秋》之書,且據(jù)《左氏》。當時天下大亂,圣人且據(jù)實而書之,其是非得失付諸后世公論,蓋有言外之意。[1]2837
相比于三傳中的《公羊傳》《榖梁傳》,朱熹認為讀《春秋》當據(jù)《左傳》之事,這正因于《左傳》“據(jù)實而書”,于史事見大義。值得注意的是,朱熹經(jīng)過整個人生階段對《春秋》本義及左傳學的不斷探索(3),在晚年更堅定了左傳學在《春秋》本義即“于事見義”上的價值,促成了其對《資治通鑒綱目》的不斷修訂(4)。其臨終前還在修訂《稽古錄》(《資治通鑒綱目》),蔡沈《夢奠記》即載:“(慶元庚申三月)初三日戊午,先生在樓下改《書傳》兩章,又貼修《稽古錄》一段?!保?]398朱熹自謂《資治通鑒綱目》的創(chuàng)作特點是“綱仿春秋,目仿左傳”,倡導“主在正統(tǒng)”的思想:
問綱目主意,曰:“主在正統(tǒng)?!眴枺骸昂我灾髟谡y(tǒng)? ”曰:“三國當以蜀漢為正,而溫公乃云某年某月‘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訓?緣此遂欲起意成書。推此意,修正處極多。若成書,當亦不下《通鑒》許多文字?!保?]3459
由此可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倡導正統(tǒng),而真德秀《文章正宗》編選《左傳》的重要內(nèi)因即在于求文章之正統(tǒng)、正宗。真德秀《文章正宗綱目》云:“正宗云者,以后世文辭之多變,欲學者識其源流之正也?!保?]1真德秀《文章正宗》編選《左傳》正因“以明義理、切世用為主,其體本乎古、其旨近乎經(jīng)者”的根本宗旨,也正是基于追溯古文“源流之正”的正統(tǒng)思想,故能溯及《左傳》入選并為“文章之首”。
真德秀《文章正宗》編選《左傳》文章吸收了朱熹春秋左傳學的精義,從具體編選的《左傳》文章也可為證。如僖公四年(前656年)《楚屈完對齊侯》事,朱熹評論曰:“諸侯有罪則天子討而正之,故《春秋》每書諸侯戰(zhàn)伐之事,必加譏貶,以著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為合于義而許之者。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則有之,‘召陵之師’之類是也?!?[5]16僖公四年,楚國面對齊國的攻伐,使臣屈完曉以《春秋》大義,成功與諸侯訂立盟約。朱熹評論即在說明“春秋大義”的基礎上肯定了“召陵之師”的成功。正是繼承了朱熹關于發(fā)掘“春秋大義”的《春秋》學基本思想(5),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選入此文,并評曰:“齊伯之霸所謂以力服人,而非心服者也。內(nèi)嬖如嫡,同產(chǎn)不嫁,內(nèi)之失德者多矣;滅譚滅遂,遷陽降鄣,外之失義者多矣。楚大國也,僭王其大惡也。我以大惡責之,彼肯弭然受責者哉?必斥吾之惡以對。方八國之師云集,而為敵人指數(shù)其惡,豈不為諸侯羞?攻之弗克,圍之弗下,將何詞以退師乎?故舍其所當責者,而及其不必責。庶幾楚人之為辭也易,不盡力以抗我;我之服楚也亦易,不勞師而有功?!保?]22對楚國屈完面對強齊而能取得“不勞成功”的內(nèi)在原因進行分析,認為齊國出師失利主要是因為不符合“春秋大義”,此可見真氏評論的觀點實是基于朱熹一再強調(diào)的“春秋大義”。
又如《臧哀伯諫納郜鼎》事,朱熹曰:“程子所謂‘春秋大義數(shù)十,炳如日星’者,如‘成宋亂’、‘宋災故’之類,乃是圣人直著誅貶,自是分明?!保?]2843此處朱熹引程穎《春秋》學觀點,認為《春秋》內(nèi)蘊“直著誅貶”的大義,而欲通曉大義,則必須通過《左傳》所記之事。真德秀《文章正宗》亦選入此篇,并評曰:“以文章明貴賤”[4]89,“句句激切,論事體當如是”[4]90。張素卿先生認為“《春秋》有‘文’、有‘事’、有‘義’,《左傳》即對應三者加以解釋,或訓詁經(jīng)之詞文,或就經(jīng)文所記之事詳述其本末,或詮說經(jīng)文記事所寓寄的褒貶大義?!?[6]42-43可以說真德秀正是在繼承朱熹《春秋》經(jīng)學的思想下,將《左傳》之事編選為一篇篇可以闡發(fā)“春秋大義”的文章。
二、朱熹理學思想與真德秀《左傳》文章學
真德秀《文章正宗》曾受到四庫館臣批評:“其持論甚嚴,大意主于論理而不論文?!?[7]1699雖然四庫館臣對真德秀《文章正宗》評價過低,但也道出了《文章正宗》編選的理學特征。真德秀是使朱熹理學思想走向主流哲學的關鍵人物,其不僅是朱熹的再傳弟子,更是畢生信奉朱熹理學思想的私淑弟子。真德秀繼承朱熹理學思想,也體現(xiàn)在其《文章正宗》編選《左傳》的具體評論中。如成公十三年(前578年)《劉康公論成子不敬》一文,文章開篇寫成肅公在社神廟接收祭肉時不恭敬,在“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句,真德秀引朱熹之說:“中是恰好底道理”,并作具體闡述:“愚按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凡動作、禮儀、威儀皆有自然之準則,過之非中也,不及非中也。所以然者,以其有定命也。命出于天,一定而不可易,雖欲違之,得乎?動作以身言,禮義以理言,威儀以著于外者言?!保?]117可見真德秀在繼承朱熹理學思想的基礎上,強調(diào)“禮義以理言”、動作禮儀威儀要合于“理”。又如昭公十二年(前530年)《子服景伯論黃裳元吉》篇,真德秀注“子服景伯論黃裳之義,后之儒者未有及之者,故朱文公取之”[4]119,此篇也因認同朱熹所取“義理”,故選入《文章正宗》議論類。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學家的章句學史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可謂集大成之作,“《四書章句集注》確立了‘義理’的核心地位,重視義理闡發(fā)的血脈貫通,這一認識也是文章學內(nèi)涵建構的起點?!保?]31理學家的章句學雖然與文章學不同,但在思維方式和治學方法上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埃ㄕ戮渲畬W)與文章之學異質(zhì)同構,章句之學對于文本結構、層次的發(fā)現(xiàn)與分析為文章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形式基礎。”[9]21理學家的章句學重視義理的挖掘,通過注釋文本而獲得義理體悟。義理體悟在詩文的文章評點中則表現(xiàn)為通過一圈一點、精煉的評論,便把對詩文的見解傳達出來。“從深層次來看,通過詩文選編、評點去領悟和感受詩文理論,這種思維方式與宋代理學發(fā)展是同步的?!保?0]65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章句學客觀上促進了文章學的發(fā)展,如朱熹論《中庸》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事實上即內(nèi)含著“始、中、末”式的文章層次結構。朱熹理學思想下的章句學重視文章結構與層次的分析,也促成了以文法為核心的文章學進一步發(fā)展。《朱子語類》載:
讀《孟子》,非惟看它義理,熟讀之,便曉作文之法。首尾照應,血脈通貫,語意反復,明白峻潔,無一字閑。人若能如此作文,便是第一等文章。[11]654
《孟子》之書,明白親切,無甚可疑者。只要日日熟讀,須教它在吾肚中先千百轉(zhuǎn),便自然純熟。某初看時,要逐句去看它,便覺得意思淺迫。到后來放寬看,卻有條理。然此書不特是義理精明,又且是甚次第文章。某因讀,亦知作文之法。[11]654
朱熹正是在日日熟讀《孟子》義理、集注《孟子》章句的基礎上,知曉作文之法,成第一等文章。這也反映在其對自己兒子的教育上:“此兒讀《左傳》向畢,經(jīng)書要處更令溫繹為佳。韓、歐、曾、蘇之文滂沛明白者,揀數(shù)十篇,令寫出,反復成誦尤善” [12]1992。朱熹“強調(diào)多讀前人作品,其目的是十分明確的,便是為了吸取前人的成功經(jīng)驗,從而較快地掌握寫作的法度”[13]130。真德秀繼承朱熹理學及章句學思想,在專注《左傳》義理的基礎上,評點《左傳》句法、章法,從而開辟了以文法評點《左傳》的文章學之新領域。
朱熹的理學及章句學使真德秀將“窮理以致用”的思想貫穿《文章正宗》之中,并把宣揚義理的文章作為編選的主要內(nèi)容。隨著朱熹理學成為主流哲學,真德秀《文章正宗》也影響日廣。南宋現(xiàn)存《左傳》文章學著作,具體包括呂祖謙、真德秀、湯漢、王霆震等左傳學著作,都與理學內(nèi)在相關;其中真德秀弟子湯漢的《東澗先生妙絕今古文選》,所編選的《左傳》文章都在真德秀《文章正宗》之內(nèi),且進一步把《左傳》推為“文章之首”。明清時期受真德秀《文章正宗》影響的《左傳》文章學著作更包括朱《文章類選》、朱祁銓《文翰類選大成》、唐順之《文編》、汪道昆《春秋左傳節(jié)文注略》、劉祜《文章正論》、張鼐《鐫侗初張先生評選左傳雋》、徐宗夔《古今曠世文淵評林》、梅之煥《左傳神駒》、杭永年《隆文堂新刻古文快筆貫通解》、徐乾學《御選古文淵鑒》、吳楚材等《古文觀止》、馮敬直《正誼堂古文匯編》、張昆崖《左傳評林》、于光華《古文分編集評》、高嵣《高梅亭左傳鈔》等,都可謂 “自覺地將理學思想貫穿于文學批評,開‘談理一派’的新模式”[14]2。且真德秀為代表的理學家編選的《左傳》文章,事實上也得到后世《左傳》選文的普遍認同,如《鄭莊公叔段本末》《晉陰飴甥對秦伯》《魯展喜犒齊師》《鄭燭之武說秦伯》《晉侯使呂相絕秦》《子產(chǎn)與范宣子論重幣》《子產(chǎn)對晉讓壞垣》《石碏諫寵州吁》《臧僖伯諫觀魚》《宮之奇諫假道》《子產(chǎn)論尹何為邑》《伍員諫吳王許越成》等篇都成為《左傳》古文選本高頻率選文。客觀地說,“將《左傳》收入文章總集,只有理學家才可以突破,也只有在傾向于理學的文章選本才可以將這一風氣發(fā)揚光大,這似乎有一種思想上的必然性”[15]38。對朱熹理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可謂是真德秀創(chuàng)新將《左傳》選入《文章正宗》的根源。
三、朱熹文體學思想與真德秀編選《左傳》
真德秀《文章正宗》一改前人的文體分類,把文章首先分為“辭命、議論、敘事、詩賦”四大類,并在《文章正宗綱目》中對四大類的起源、演變、發(fā)展、特點分別進行了考述。其文體論雖然帶有濃重的理學家色彩,但卻有方向上的創(chuàng)新性,在文體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真德秀能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將《左傳》選入古文選本,把《左傳》文章歸入辭命、議論、敘事三類,并在敘事類中作為文章之首,這與朱熹強調(diào)辨體為先、古體為優(yōu)的文體學思想一脈相承。
朱熹的文體學思想首先強調(diào)“辨體為先”,其在《答鞏仲至第四書》中強調(diào):“來喻所云潄六藝之芳潤以求真澹,此誠極至之論,然恐亦須先識得古今體制、雅俗向背,仍更洗滌得盡腸胃間夙生葷血脂膏,然后此語方有所措?!保?]3095-3096朱熹主張學習六藝作品首要是“辨體為先”,即“先識得古今體制雅俗向背”。其“先其體制”的辨體論觀點,“影響真德秀、呂祖謙、嚴羽、倪思、王應麟等學者的文體觀”[16]75。真德秀《文章正宗》分體選文,依體敘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寫作要求, 強調(diào)“文章以體制為先”,樹立《左傳》在相關文體的準則地位首先與朱熹“先其體制”的辨體思想相關。如其具體論“表”等文體時即強調(diào)辨體為先:“表章工夫最宜用力,先要識體制,賀謝進物,體各不同。”[17]310
在辨體為先的文體學思想基礎上,朱熹進一步說明《左傳》在文體創(chuàng)作上的“格樣”意義:“今觀《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左傳》中數(shù)處誥命,大抵文意相類。及以《閟宮》《殷武》末章觀之,誠恐古人作文,亦須有個格樣遞相祖述?!保?1]740所謂“格樣”即文體體制,是說“命”體文如《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及《左傳》中的數(shù)處誥命,之所以“文意相類”,即因為古人作文首先重視文體體制,辨體為先;像“命”類之體制有一定的文體規(guī)范,其“格樣”可以歷代相沿學習即“遞相祖述”的。朱熹結合《左傳》命體文強調(diào)“遞相祖述”的辨體,使得朱子后學如真德秀能溯源文體學視域下的古文之祖即《左傳》。
朱熹雖也承認古文與四六并行現(xiàn)象的存在,但是認為四六在古文之下。在文章觀念上,朱熹明確主張古文創(chuàng)作,而對四六駢文甚為不滿,認為這是文氣衰弱的表現(xiàn)。《朱子語類》載:
漢末以后,只做屬對文字,直至后來,只管弱。如蘇颋著力要變,變不得。直至韓文公出來,盡掃去了,方做成古文。然亦止做得未屬對合偶以前體格,然當時亦無人信他,故其文亦變不盡,才有一二大儒略相效,一下并只依舊。到得陸宣公《奏議》,只是雙關做去。又如子厚亦自有雙關之文,向來道是他初年文字,后將年譜看,乃是晚年文字,蓋是他效世間模樣做則劇耳。文氣衰弱,直至五代,竟無能變。到尹師魯、歐公幾人出來,一向變了。其間亦有欲變而不能者,然大概都要變。所以做古文自是古文,四六自是四六,卻不袞雜。[18]4289
朱熹對基于道統(tǒng)的古文肯定遠大于駢文,而“其體本乎古”也是真德秀最重要的選文依據(jù)?!段恼抡凇贰八哪俊敝校o命將“書之誥誓命為祖”,議論以“《六經(jīng)》《語》《孟》為祖”,詩賦取“虞夏以來,下及漢魏,到陶淵明之作”為詩的根本準則,而敘事即取“左氏、史漢敘事尤可喜者與后世記序傳志簡嚴者”為作文之式。
且在文體風格上,朱熹崇尚“自然平易”“高古”的文體風格,也促成了真德秀以“求正”“尚雅”“高古”的《左傳》為文章之祖。朱熹在辨別韓愈、柳宗元文體之同異和正變時云:“(陳仲蔚) 又問:‘韓、柳二家,文體孰正?’曰:‘柳文亦自高古,但不甚醇正?!保?8]4295通過辨析文體風格的“高古”來辨文體之正變,可見朱熹對“高古”文體風格的肯定。真德秀還非常推崇朱熹的文章,其《勸學文》中寫道:“二先生(朱熹和張栻)之書,旁貫群言,博綜世務,猶高山巨海,瑰材秘寶,隨取隨足。得其大者,固可以窮天地萬物之理,知治己治人之方。至于文章之妙,渾然天成,亦非近世作者所能仿佛,蓋其本深末茂,有不期然而然者?!?[19]618真德秀崇尚的文章風格即是在理義充沛的前提下,本深末茂、渾然天成的《左傳》式樣的文章??陀^地說,真德秀將《左傳》文章第一次選入古文經(jīng)典實與朱熹“先識得古今體制”“格樣遞相祖述”以及“求正”“尚雅”“高古”的文體學思想內(nèi)在相關。
四、朱子讀書法與真德秀《左傳》文章評點
朱熹十分強調(diào)讀書之法:“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保?0]3583“凡讀書,須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會上一句,待通透;次理會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曉;然后將全章反復細繹玩味。”[11]346朱熹主張讀書必須循序漸進,細繹玩味,“他的讀書法與文章學是相同的”[21]344。畢生私塾朱子學的真德秀能以“評點”形式評點《左傳》文章,實與朱熹讀書法淵源有自。
從“評點”這一文學批評樣式發(fā)展歷程看,最早的評點批評符號經(jīng)歷了從“抹”到“圈點”的發(fā)展歷程,而朱熹在讀書時也運用了“抹”的批評符號,據(jù)《朱子語類》記載:
某少時為學,十六歲便好理學,十七歲便有如今學者見識。后得謝顯道《論語》,甚喜,乃熟讀。先將朱筆抹出語意好處;又熟讀得趣,覺見朱抹處太煩,再用墨抹出,又熟讀得趣,別用青筆抹出。又熟讀得其要領,乃用黃筆抹出。至此,自見所得處甚約,只是一兩句上。卻日夜就此一兩句上用意玩味,胸中自是灑落。[18]3645-3646
某二十年前得上蔡《語錄》觀之,初用銀朱畫出合處;及再觀,則不同矣,乃用粉筆;三觀,則又用墨筆。數(shù)過之后,則全與元看時不同矣。[1]3431
嘗看上蔡《論語》,其初將紅筆抹出,后又用青筆抹出,又用黃筆抹出,三四番后,又用墨筆抹出,是要尋那精底??吹览?,須是漸漸向里尋到那精英處方是。[18]3774
真德秀《文章正宗》評點符號計有四種,即“點”:句讀小點(語絕為句,句心為讀),菁華旁點(謂其言之藻麗者,字之新奇者),字眼圈點(謂以一二字為綱領);“抹”(主意,要語);“撇”(轉(zhuǎn)換);“截”(節(jié)段)??梢姟澳ā笔恰段恼抡凇纷钪匾脑u點符號之一。其“抹”的評點運用,也可見對朱熹讀書法的繼承。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五載:“先生命二三子說書畢,召蔡仲默及義剛語,小子侍立。先生顧義剛曰:‘勞公教之,不廢公讀書否?’曰:‘不廢?!蚪柘壬c《六經(jīng)》,先生曰:‘被人將去,都無本了?!保?2]2546從以上記載可見,朱熹是有標點《六經(jīng)》等著作的,惜今或已不存。朱熹弟子兼女婿黃榦也有一套批點的方式,元人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卷二即引用了“勉齋批點四書例”。黃榦學生何基“凡所讀無不加標點,義顯意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者”,再傳弟子王柏也得此“標點”真?zhèn)???陀^地說,“朱熹的標注讀書法對于其門人乃至對南宋文學評點方式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21]418。日本學者高津孝則據(jù)此提出了“評點派”與“標點派”的區(qū)分:“評點是對文章進行批評的一種行為形態(tài),它重視文章的表現(xiàn)技法。與此相對,標點則以輔助讀者讀解文本內(nèi)容為目的,其對象主要是《四書》。標點一派始于朱熹高徒黃榦,繼有何基、王柏。標點以句讀施點以及為文中重要之處施抹為重點,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標點法即淵源于此。與評點不同,它并不印刷出來,而主要是使用朱、墨、黃等色筆。”[23]74-75高津孝先生認為在古代評點系統(tǒng)中,存在著評點派與標點派的對立:評點的對象是文章,屬于文學的范疇;標點的對象是四書五經(jīng),屬經(jīng)學的范疇。評點側(cè)重文章技法的揭示,標點則側(cè)重經(jīng)書內(nèi)容之解讀。李衛(wèi)軍在綜觀《左傳》評點發(fā)展史的基礎上,則認為“無論從評點對象抑或圈點形式,都難以對‘評點派’與‘ 標點派’劃出嚴格之界限”[24]7?!霸谖覈u點發(fā)展的過程中,圈點符號(除句讀等符號外)從來不曾有過統(tǒng)一之用法,也不存在標抹與圈點之嚴格區(qū)別,所以不同的評點者在刊刻其作品時,往往在凡例中對其圈點符號之用法給予說明。因此,對于評點的界定,我們還是應從批評、符號與文本結合的角度,從總體上加以考慮?!保?4]7
高津孝、李衛(wèi)軍等學界代表研究觀點正說明“標點”與“評點”的內(nèi)在淵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二十六《春秋左傳正義》云:“今世所傳,惟杜《注》、孔《疏》為最古。杜《注》多強《經(jīng)》以就《傳》,孔《疏》亦多左杜而右劉,是皆篤信專門之過,不能不謂之一失。然有《注》《疏》而后《左氏》之義明,《左氏》之義明而后二百四十二年內(nèi)善惡之跡一一有征。后儒妄作聰明、以私臆談褒貶者,猶得據(jù)《傳》文以知其謬。則漢晉以來藉《左氏》以知《經(jīng)》義,宋元以后更藉《左氏》以杜臆說矣?!秱鳌放c《注》、《疏》,均謂有大功于《春秋》可也?!保?]210從《左傳》評注發(fā)展歷史看,“有《注》、《疏》而后《左氏》之義明”,而“據(jù)《傳》文以知其謬”“宋元以后更藉《左氏》以杜臆說矣”,深刻說明《左傳》注疏到《左傳》評點之間的發(fā)展歷程,可見注疏實為評點發(fā)展的淵源之一。張伯偉先生曾大膽猜測:“我甚至懷疑,‘評點’一詞的最初義也就是標點?!保?5]545黃肇基《清代方苞、林紓〈左傳〉評點研究》則認為:“文學評點中的行批、評注、眉批、旁批等方式,即在經(jīng)學的評注格式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保?6]48南宋時期“評點”不僅與“標點”淵源有自,且事實上經(jīng)歷了從“標點”到“評點”的質(zhì)的發(fā)展?!芭c方式從‘抹’向‘圈點’的轉(zhuǎn)變,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古人讀書從最初只注重文章的內(nèi)容,逐漸地開始關注文章的形式之美,因而才會對文中的清詞麗句也要加以關注?!保?7]16“抹”向“圈點”的發(fā)展,正是“標點”到“評點”轉(zhuǎn)變的例證,也體現(xiàn)了《左傳》文章學的發(fā)展。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朱熹對專注于科舉的時文“評點”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吨熳诱Z類》載:“近日真?zhèn)€讀書人少,也緣科舉時文之弊也,才把書來讀,便先立個意思,要討新奇,都不理會他本意著實。才討得新奇,便準擬作時文使,下梢弄得熟,只是這個將來使。雖是朝廷什么大典禮,也胡亂信手捻合出來使,不知一撞百碎。前輩也是讀書。某曾見大東萊(呂居仁)之兄,他于《六經(jīng)》、《三傳》皆通,親手點注,并用小圈點。注所不足者,并將疏楷書,用朱點。無點畫草。某只見他《禮記》如此,他經(jīng)皆如此。諸呂從來富貴,雖有官,多是不赴銓,亦得安樂讀書。他家這法度卻是到伯恭(呂祖謙)打破了。自后既弄時文,少有肯如此讀書者。”[11]329朱熹讀書本義在強調(diào)道統(tǒng),故其對《六經(jīng)》《三傳》之點注持肯定態(tài)度;但對呂祖謙從其家學淵源的“標點”到“評點”的發(fā)展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呂祖謙打破“法度”,“自后既弄時文”,造成其僅專注于科舉功利目的的時文寫作而“少有肯如此讀書者”。
事物的發(fā)展往往是矛盾統(tǒng)一的,朱熹雖反對基于科舉應試的時文評點,但因認可經(jīng)學讀書法中的“標點”法而客觀上促進了評點學的發(fā)展;雖然理學家在學理上持有“作文害道”的基本觀點,但《左傳》文章學的突破卻正是淵源于南宋的理學家朱熹、呂祖謙、真德秀等。綜觀《左傳》文章評點發(fā)展史,《左傳》文章評點事實上繼承了朱熹等理學家讀書法之“標點”的精義,在“經(jīng)不可文論”與“古文之祖”的矛盾統(tǒng)一中蔚為大觀。
五、結語
在《左傳》文章評點發(fā)展史上,有浙學及閩學兩大推力。其中浙學代表的呂祖謙從史學上肯定《左傳》文章價值,其《左氏博議》可謂第一次真正將《左傳》文章作為時文創(chuàng)作的指導;而閩學代表的朱熹因以理學《春秋》學為基本思想,對《左傳》的價值觀時有批評(6),因此傳統(tǒng)研究多忽視朱熹及其閩學派對《左傳》文章評點發(fā)展史之影響。事實上,相對于呂祖謙從正面肯定《左傳》作為文章寫作的典范,朱熹則從批評角度對《左傳》文章進行了重新闡釋與接受(7),從而進一步將《左傳》文章推進至“文道合一”的境界,促成了后世古文選本選入《左傳》文章并每以為首,對《左傳》文章評點學的蔚為大觀有不可忽視的貢獻(8)。
真德秀《文章正宗》“是一部帶有濃厚朱學色彩的實踐性詩文選本”[28]121,《文章正宗·綱目》亦強調(diào):“皆以文公之言為準”[4]2,其左傳學與朱熹之淵源可見一斑。后世著名《左傳》文章評點著作如《文編》《古文正宗》《古文淵鑒》《古文觀止》等都與真德秀《文章正宗》評點《左傳》淵源有自,傳統(tǒng)觀點一般認為理學與文學具有此消彼長的反向關系,但理學與《左傳》文章評點學的發(fā)展事實上卻是正向關系。在《左傳》文章評點史上,正如朱熹在詩經(jīng)學、楚辭學研究史上的重要意義,我們應進一步認識朱熹及其后學與“義經(jīng)、史體而用文”的左傳學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而加強對真德秀《文章正宗》編選及評點《左傳》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反思20世紀以來“大量淘汰或有意拒斥歷代創(chuàng)作的實用性文體和說理性文體”[29]115的“中國文學史”觀念,以還原真實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事實”。
注釋:
(1)李衛(wèi)軍《〈左傳〉評點研究》指出:“從呂祖謙《左氏博議》成書,到明萬歷初年這段時間作為《左傳》評點的萌興期……但體式尚不完備,還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評點文本。此期真正意義上的《左傳》評點,只有真德秀《文章正宗》、唐順之《文編》及歸有光《文章指南》等少數(shù)幾家古文選本中涉及《左傳》的部分?!保?4]7
(2)真德秀《文章正宗》才真正“把《左傳》摘選成為一篇篇的文章,于是《左傳》就脫離了原有的編年史裁框架,成為文章”。見龔鵬程:《六經(jīng)皆文:經(jīng)學史/文學史》,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版,第10頁。
(3)朱熹《書臨漳所刊四經(jīng)后》載:“熹之先君子好左氏書,每夕讀之,必盡一卷乃就寢,故熹自幼未受學時已耳熟焉?!币蛑祆涓赣H朱松喜好《左傳》等原因,朱熹自小就熟悉《左傳》。
(4)參顧少華《朱熹“八書”與〈資治通鑒綱目凡例〉真?zhèn)涡驴肌罚骸案哦灾?,淳熙二年?175年)《綱目》初稿完成后,朱熹開始了修改工作,至淳熙七年基本已停止。”(見顧少華:《朱熹“八書”與〈資治通鑒綱目凡例〉真?zhèn)涡驴肌?,《史學月刊》2016年第8期,第89頁)《資治通鑒綱目》的編纂及修訂過程是伴隨著朱熹《春秋》學思想的不斷成熟而進行的,其成書是朱熹《春秋》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5)朱熹《春秋》學思想最基本的取向是發(fā)掘“春秋大旨”,認為《左傳》文章也主要因“釋經(jīng)”而體現(xiàn)其價值。其強調(diào):“《春秋》大旨,其可見者,誅亂臣,討賊子,內(nèi)中國,外夷狄,貴王賤伯而已?!保?]2831
(6)朱熹嘗言:“四代之禮樂,此是經(jīng)世之大法也?!洞呵铩分畷?,亦經(jīng)世之大法也。然四代之禮樂是以善者為法,《春秋》是以不善者為戒?!奔凑J為“《春秋》主要以‘反面教材’示善惡于后人”。(參見孫旭紅:《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326頁)基于其《春秋》學思想,朱熹對呂祖謙專學《左傳》也表示批評:“呂伯恭愛教人看《左傳》……人若讀得《左傳》熟,直是會趨利避害。然世間利害,如何被人趨避了!君子只看道理合如何,可則行,不可則止,禍福自有天命?!敝祆渑u呂祖謙專教人學《左傳》,強調(diào)應“先經(jīng)后史”,強調(diào)要學以《春秋》經(jīng)義為前提的《左傳》文章。
(7)《朱子語類》載:“問:‘今科舉習《春秋》學,只將伯者事業(yè)纏在心胸;則《春秋》,先儒謂尊王之書,其然邪?’曰:‘公莫道這個物事,是取士弊如此,免不得應之。今將《六經(jīng)》做時文,最說得無道理是《易》與《春秋》。他經(jīng)猶自可?!笨梢娭祆鋵凇洞呵铩方?jīng)及《左傳》文章為基礎而創(chuàng)作的時文并不認可,也可結合其對呂祖謙為科舉應試時文指導而作的《左氏博義》之批評為證:“論說左氏之書,極為博詳,然遣辭命意,亦頗傷巧?!苯?jīng)朱熹及其后學對《左傳》文章之修正,后世《左傳》文章選本之評論多引用其后作的《春秋左氏傳說》及《春秋左氏傳續(xù)說》,而對注重“將伯者事業(yè)纏在心胸”的《左氏博義》時有辯駁。
(8)朱熹強調(diào):“《春秋》本是明道正誼之書,今人只較齊晉伯業(yè)優(yōu)劣,成謀利,大義都晦了。今人做義,且做得齊威晉文優(yōu)劣論?!闭窃谥祆浼捌浜髮W《春秋》學思想的基礎上,后世《左傳》文章選文及評論逐漸注重發(fā)掘“明道正誼”的《春秋》經(jīng)義,以至追求“文道合一”。
參考文獻:
[1]朱熹,等,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朱熹,等,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朱熹,等,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4]真德秀.文章正宗[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5]徐乾學.御選古文淵鑒[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6]張素卿.解經(jīng)與敘事——《左傳》經(jīng)解研究[M].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
[7]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寧俊紅.論古人的“文章之學”——以程頤所提出的“文章之學”為中心的考察[M]//王水照,侯體健.中國古代文章學的闡釋與建構:中國古代文章學三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9]吳承學.從章句之學到文章之學[J].文學評論,2008,(5).
[10]張智華.南宋所編詩文選本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
[11]朱熹,等,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2]朱熹,等,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3]莫礪鋒.朱熹文學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4]夏靜.《文章正宗》的文類意識[N].光明日報,2019-06-24(013).
[15]馬智全.《文章正宗》編選《左傳》考論[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
[16]任競澤.朱熹文體學思想的學術淵源及影響[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
[17]王應麟.玉海[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8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8]朱熹,等,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8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9]真德秀.西山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0]朱熹,等,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1]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2]朱熹,等,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3]高津孝.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4]李衛(wèi)軍.《左傳》評點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5]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6]黃肇基.清代方苞、林紓《左傳》評點研究[D] .臺北:臺灣師范大學,2008.
[27]姜云鵬.韓愈古文評點整理與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28]孫先英.論真德秀《文章正宗》的審美價值取向[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9]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Comments on “Zuo Zhuan” Article by Zhu Xi and Zhen Dexiu
ZHUANG D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Abstract:Looking at the history of commentaries on “Zuo Zhuan”, it can be seen that “Wen Zhang Zheng Zong” compiled by Zhen Dexiu, who was a lifelong lover of Zhu Xi, is the first truly commentaries on “Zuo Zhuan”. Zhen Dexiu’s comment on “Zuo Zhuan” is actually related to Zhu Xi’s thoughts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Neo-Confucianism, stylistics and reading methods. Unlike Lü Zuqian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aking “Zuo Zhuan” as a model of article writing, Zhu xi and Zhen Dexiu, based on Min school preaching of Chun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classics such as “Zuo Zhuan”, have carried on the reinterpretation and acceptance, which lead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prose anthology, led by “Zuo Zhuan”, articl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grand view of article comment in “Zuo Zhuan” cannot be ignored. Just as zhu X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s of Poetry and the study of Chu ci,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Zuo Zhuan” should be recognized.
Key words: ?Zhu Xi;Zhen Dexiu;“Zuo Zhuan”;comment
編輯:鄒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