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我認為基于人性之上的教育,需要溫暖的行動與建設,用真實的行動構建彼此信任的關系,喚醒每一個家庭,賦能每一名學生。在30余年的帶班實踐中,我從構建溫暖的家校關系出發(fā),向年輕的家長傳遞有溫度的教育理念。我堅定地與學生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讓學生看到并接受我付出的每一份真心。
家庭教育需要什么?一是專業(yè)性的指導,家庭鮮有能夠支撐兒童一生的哲學理念,缺乏穩(wěn)定的育人思想和方法;二是社會化的引領,父母將一整顆心都給了孩子,實際上并沒有真正促進兒童的社會化發(fā)展。
2013 年,我從學校行政管理崗位重回一線班主任的崗位,再一次從一年級起帶班,指導一個班的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接班之初,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構建‘步調一致’的家校關系”,我提出了“家校共育相似論”的理念,即家校間“理念相似,步調一致”。教育不是冷冰冰的專業(yè),需要教師和家長賦予其智慧和溫情。只有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自然,把快樂和幸福還給學生,家長才能“信服”,教育才有溫度。
基于此,我開始嘗試開展家庭教育啟蒙活動,與家長一起了解兒童成長中的共性問題,共同找尋科學的應對與解決之道,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我發(fā)現:低年段,最困擾家長的是孩子學習專注力的問題,而有效的“視聽”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改善這種狀況;中年段,孩子的思維由具象轉向抽象,需要重視學習方式的升級;高年段,孩子陸續(xù)進入青春期,此時最考驗家長的教育智慧和耐性。
《易·蒙》中提到:“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币虼?,低年級正規(guī)、中年級正行、高年級正心,成為班級發(fā)展的目標,成為班級管理的方法,也成為家校雙方的共識。低年級正規(guī),突出學生的自理教育、交往教育,強調合格自立;中年級正行,突出學生的自律教育、生命教育,強調自強自愛;高年級正心,突出學生的勵志教育、責任教育,強調責任擔當。
開學初,我們會舉行拜師禮,讓學生在儀式教育中感知學校的意義。一年級,我?guī)е鴮W生誦讀《孝弟三百千》;三年級,我和學生一起品讀《世說新語》,合唱自編的《呦呦鹿鳴》,一起演自創(chuàng)的話劇《伯俞泣杖》,用傳統(tǒng)文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首屆“‘和’你相約”家長節(jié),我從家長教育需求的角度出發(fā),通過“行揖禮”“曬家風”“放風箏”“拍美照”“微對話”等活動,幫助家長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萬物生長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教育也需要尊重兒童的生長規(guī)律。面對部分學生在家寫作業(yè)時存在的坐不住、容易分神、速度慢等問題,我?guī)椭议L透過表象化解背后的困惑,通過開展“兩動一靜”作業(yè),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和自控力?!皟蓜印保侵高\動和勞動,通過每日打卡提醒學生堅持跳繩、拍球,有效改善學生身體的協調力和肌肉的控制力,勞動則培養(yǎng)學生做事的條理性;“一靜”,是指每日靜坐10 分鐘,端正身體,精神內守,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和自控力。
“孩子油鹽不進怎么辦?”“怎樣改善孩子寫字慢的問題?”“如何讓孩子走出交往困境?”“處處為孩子著想,孩子卻不買賬怎么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都是不盡相同的,自然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也是各不相同的。面對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需求,我策劃了后疫情時代“家庭教育義診”活動,“點對點”地進行家庭教育指導,以喚醒家庭的責任感,喚醒家長的教育力。這一以家庭為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契合了家長對教育的需求。正如家長留言的那樣:“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但父母的教育如果違背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就少了應有的柔和與溫情?!薄拔覀兇嬖诮逃砟畹娜笔Ш徒逃椒ǖ牟划?,亟待專業(yè)的老師指導!”可見,家庭教育需要有專業(yè)化的、有溫度的指導。
班主任工作,需要傾注一份真情,與學生形成情感上的鏈接——困難時給他幫助,迷茫時給他指引,偏離方向時給他匡正,需要支持時默默推他一把。為此,我給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了一個大致的時間分配,即四個“四分之一”:班級文化建設花費班主任精力的四分之一,培養(yǎng)班干部花費班主任精力的四分之一,個案學生診斷花費班主任精力的四分之一,精心設計班隊活動花費班主任精力的四分之一。
什么是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就像教室里的燈,你不一定時時盯著燈看,但燈光卻時時映照著你。我和學生共同設計了班徽、班旗、班章、班級證書、獎牌等,創(chuàng)作了班歌《鳳棲梧》,開展了面向家長的“親子共讀·讀書打卡”活動和面向學生的“月行一事·勞動打卡”活動。我還向學生描述了班級的發(fā)展愿景:一、二年級,讓勞動、運動成為每日家庭作業(yè);三年級,評比“家庭三好生”,即“身體好、性格好、生活習慣好”,舉行集體十歲成長儀式;四年級,人人會洗衣,能燒出“四菜一湯”;五年級,開展系列的班級旅學活動;六年級,舉辦與經典誦讀相關的展示活動。
在班級日常管理中,最耗費班主任心力的就是如何恰當地處理班級里發(fā)生的各種“險象環(huán)生”的事。女生小靈愛向家長告狀,而父母總是偏聽偏信,教育之路變得曲折而漫長;男生小田容易暴怒,根源是父母離異導致的“情感饑餓”;女生小夏有讀寫能力障礙,字寫得歪歪扭扭,總是“缺胳膊少腿”;男生小王不合群,幾乎游離于班級之外……基于此,我開發(fā)了有溫度的教育懲戒,如開具“錯誤行為告知單”、靜坐反思5 分鐘、取消一次活動參與資格、背誦古詩詞一首、收回獎狀一張等,這樣的懲戒規(guī)則別具匠心,其目的不是“懲”,而是“戒”,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樹立邊界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
“針往哪兒鉆,線往哪兒穿。”為了找尋兒童成長的密碼,我為學生建立了“育德檔案”,將每一名學生的日常表現如實記錄,在觀察學生的行為變化的過程中,找準解決問題的辦法,再一次記錄學生的認知變化和行為改變。為了進一步激勵學生主動改變,我刻制了班章,印制了獎狀,給認真聽課的學生頒發(fā)“學會傾聽”證書,給愛發(fā)言的學生頒發(fā)“學會表達”證書。當學生達成會背古詩詞129 首、堅持晨讀100 天、勞動打卡1 個月、跳繩每分鐘達200 次,我都會予以肯定,有時還會邀請家長來到班級給孩子頒發(fā)證書。學生、老師和家長三方建立情感鏈接的正向評價,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自身的認同。
教育對于社會的意義是讓學生做一個有用的社會人,而教育的另一個意義是使學生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每周的禮儀課,我?guī)е鴮W生踐行“坐有坐相,站有站樣”的規(guī)矩;當我發(fā)現很多學生拍照時不會笑的時候,就補上一次“微笑課”……我們還開展了“家規(guī)制定”“家庭晨讀”“生活小記者”“今天我來當廚師”“育德親子運動會”“我為老師頒獎”“徒步旅學”“打27 式太極拳”等活動,以行動育人,用活動修心。
家校共育,關鍵是“共”,根本在“育”。開學第一天,我就在家長會上發(fā)表了“帶班三心愿”:第一年,家長不建屏蔽班主任的班級群;低年段,不因教育理念不一致而發(fā)生家校沖突;小學六年,沒有一次越過班主任、越過學校的教育投訴。
心安了,理才能得,教育才會有溫度。帶班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用最真實的行動建立起家校間互信互助的關系。帶班第一周,我就開始了對每一名學生的日常觀察,將班級的教育實踐寫成包括現象描述、問題診斷、教育對策、家校協同等的“班情通報”,并發(fā)布于班級公眾號,字里行間傳遞著班主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行動。
在面對每一個教育場景,特別是學生出現發(fā)展中的問題時,班主任要做到表情有溫度、言語有溫度、教育方式有溫度。學生小同屬于自控力極弱的男孩,入學后的常規(guī)訓練,只有他對老師的指令充耳不聞,第一周因受不了約束而跑出教室三次,還十分抗拒寫字,才寫兩個字就嚷嚷著“我的手冒火了”。與家長交流后我才得知,由于小時候缺乏情感交流,小同不僅語言能力發(fā)育遲緩,還存在行為偏差。于是,我邀請小同的父母一起加入針對小同的“入學拯救計劃”:利用“呼吸小伙伴”對孩子進行專注力訓練,把運動作為每日的家庭作業(yè)等。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小同終于閃現了“智力曙光”:能聽懂老師的要求,愿意讀書了。這樣的教育過程是師生、親子間情理互動的艱辛的過程,也是愉快的過程。如今,小同愛上了閱讀,兩年半的時間里讀了100余本書。
小同這一點一滴的“蛻變”,我也整理成文字,放在了“班情通報”中。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班情通報”漸漸打動了家長們,成為家長的“周末必追劇”,一位媽媽還把“班情通報”里有關自己女兒的話全部摘錄下來,打印成冊。這樣的文字我整整寫了12 個學期,每學期平均按20周算,6年就是120萬字。
評語如詩,溫暖彼此。6 年,12 個學期,12種方式,我撰寫了近600 則創(chuàng)意評語,總耗時長達84 天?!吧綎|快書評語”寫得細,一點一滴的進步均一一記錄:“當哩個當,當哩個當,閑言碎語不要提,表一表儒雅少年王某某。這姑娘,聰明能干愛集體,閱讀每天都堅持;書寫入體真是好,沒有一字寫潦草;作業(yè)認真很規(guī)范,常常拿來做示范……”“相聲評語”語言幽默,用于勸誡學生的不當言行再合適不過了:“甲:你不就是迷上太陽系的‘小行星博士’宋某某嗎?幸會幸會!乙:我發(fā)現自己像‘神行太?!粯?,喜歡奔跑,而一上課就會‘紋絲不動’,連該思考的大腦都拉上了‘窗簾’,為什么一談起行星,我就判若兩人呢?”“小古文評語”,在姓名之后,再取一個“字”,頗有美的意境:“李某某,字漁,漁尊長愛友,字如其人,做事亦一絲不茍,課堂張弛有度,提筆不錯……”“宋詞評語”唯美:“書為侶,趕流光,字如其人,筆筆有質量。偶爾生氣不生事,笑寫臉龐,善思競芬芳?!彼械脑u語都來自日常用心的觀察,從而讓每一句話都“有理有據”。半島全媒體記者王菊評論道:“一條條獨特而用心的評語,必定能夠傳遞老師的教育情懷,喚醒學生內心的成長動力。當孩子們拿到老師為自己精心定制的評語,他們的臉上一定會流露出欣喜,他們的內心也會被這份溫情所打動?!泵康綄W期末,家長們都會把帶著濃濃傳統(tǒng)文化味的評語曬在朋友圈里,貼在書桌前,甚至有家長把我的評語請書法家題寫裝裱后掛在墻上,以時時激勵孩子。
回顧自己做班主任的成長歷程,我想用兩個詞來概括——笨笨地學,樂樂地做。笨笨地學,印證的是“珍貴的東西慢成長”;樂樂地做,就是不畏前行路上的波折,像花兒一樣,別管有沒有人欣賞,你盡管綻放。對于56 歲的我來說,讓教育帶著溫度落地,是我的教育初心。
附:“你‘孝’起來真好看”主題班會方案設計一、教育背景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為人子女的基本行為準則。六年級學生已步入青春期,很多家長向我抱怨孩子越來越叛逆,而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沖突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孝悌”文化逐漸被小學生群體漠視,阻礙了學生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诖?,我設計并開展了此節(jié)班會。
二、教育目標
認知方面:體驗“孝道”,了解孝敬父母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情感方面:感知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艱辛,體會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
行為方面:踐行“孝”道,常存感恩之心,讓“孝”伴隨自己的一生。
三、活動準備
教師方面:制作PPT;策劃“今天我懷孕了”體驗活動,拍攝小視頻。
學生方面:排練話劇《伯俞泣杖》《弟子規(guī)·入則孝》,吟誦《孝思賦》《弟子規(guī)·入則孝》等古文。
四、實施過程
(一)情景再現,感“孝”
播放視頻《今天我懷孕了》。
教師:“懷孕”一天,生活有哪些不方便呢?
學生組內討論,小組代表上臺發(fā)言。
教師:懷孕,僅僅是生活上有不方便嗎?一位媽媽從懷孕到生子,到底要經受多少磨難呢?今天,我們請到了已經懷孕6個月的心心同學的媽媽來到班級,跟我們談談懷孕后身體的變化。
學生吟誦《父母之恩》。
【設計意圖】用學生的真實體驗,以及家長的現身說“孕”,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出班會的主題。
(二)說文解字,論“孝”
1.說“孝”字
出示金文字形的“孝”字。
教師:同學們,看這個“孝”字,大家覺得它像什么呀?
學生組內討論,小組代表上臺發(fā)言。
教師:“孝”的金文字形,上面是一位彎腰駝背的老人,下面是一個小孩。老人的手按在孩子的頭上,孩子用頭扶著老人行走,這就是“孝”,孝的本意就是“孝順老人”。
2.寫“孝”字
班級書法愛好者展示自己書寫的“孝”字,并吟誦與“孝”有關的詩句。
出示朱熹書寫的“孝”字圖片。
教師:從這個字中,你看出了什么?
學生組內討論,小組代表上臺發(fā)言。
教師:“孝”,左邊似一只拳打腳踢的猴子,右邊是一位抱拳作揖的人。先師用一個“孝”字告誡我們,做人一定要知書達理、孝敬父母,否則牲畜不如呀!
3.論“孝”字
教師:生活中,我們怎樣做才是真正地孝順父母呢?
學生組內討論,小組代表上臺發(fā)言。
教師帶領學生誦讀《禮記·祭義》。
【設計意圖】認識“孝”字,書寫“孝”字,幫助學生了解“孝”文化知識,深化學生對于“孝”的理解和認識。
(三)角色扮演,觀“孝”
學生表演話劇《伯俞泣杖》。
教師:生動形象的畫面,感人肺腑的表演,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的含義,大家看后有什么感想嗎?
學生組內討論,小組代表上臺發(fā)言。
【設計意圖】通過話劇表演,充分激發(fā)學生踐行“孝”文化的意識,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孝”行為的積極性。
(四)身體力行,行“孝”
1.內化于心
學生表演話劇《弟子規(guī)·入則孝》。
教師:觀看了剛剛的話劇表演,大家是不是也在回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孝敬父母的,下面請大家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學生組內討論,小組代表上臺發(fā)言。
2.外化于行。
教師:今天,我們請來了一些同學的父母,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學生向父母送上一杯熱水,說上一段話:“親愛的爸爸(媽媽),從今天起,我會努力做到:品行上,讓您安心;學習上,讓您放心;生活上,讓您省心,我愛您!”
教師小結:同學們,一個人真正地關心、尊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在家孝父母,在校敬老師,在社會上獻愛心,孝敬之花才能常開不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孝”文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孝”行為,真正地踐行“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