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靖坤 張秀云
(1.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貴定 551300;2.貴州黔南經濟學院 貴州惠水 550600)
公共體育是高職院校學校體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塑造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在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體育承載著國家的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1]。當前高職院校公共體育的開展,仍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為主,已不能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公共體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必須將體育課程延伸到課外,通過課內外一體化教學來更好地營造體育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增強體質。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訓練隊和體育社團三者之間形成合力,營造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傳播正確的體育鍛煉理念,更好地調動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從而改善提高體育教學成果。如何實現(xiàn)課堂教學、訓練隊以及體育社團三者之間一體化,就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在健康理念的引領下,體教融合成為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希望通過平衡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來更好地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適合未來社會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在當前學校體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對于體教融合的理解相對比較淺薄,無法真正挖掘其深層含義來更好地開展體育教學工作,使得體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大打折扣。接下來,就具體探討了解一下體教融合的深層含義。
首先,體教融合理念的提出,對于我國當前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因為體教融合最終目的在于更好地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2]。但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多地依賴于學校,而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比較有限的,體育課程的安排頻次較低,無法安排多余的時間來開展體育鍛煉,無法真正地保障體育鍛煉時間。而體教融合,則更加強調體育教學工作是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和個人的共同責任,希望能夠通過多方聯(lián)合來創(chuàng)造良好的體育教學和鍛煉氛圍,鼓勵學生進行健康的鍛煉。因此,在當前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社區(qū)、家庭也在盡可能創(chuàng)造體育鍛煉條件,來更好地鼓勵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更好地提升其身體素質。
其次,體教融合理念非常注重體育課程的相應教學優(yōu)化,希望能夠通過體育教學和其他課程的有機結合來更好地實現(xiàn)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體育教學方式,希望在不同階段,體育教學工作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現(xiàn)狀,來選擇教學內容,更好地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最后,體教融合背景下,不斷地優(yōu)化體育教學思想,希望能夠加強學校對體育教育的重視,通過教育部門的有效引導,來更好地將體育教學作為青少年健康發(fā)展中的重要課程,從而進行開展,要求學校在體育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優(yōu)化體育教師隊伍,引入專業(yè)的體育人才來開展體育專項訓練,逐步完善學校的體育教學和訓練體系,更好地保證學校體育的開展[3]。
高職院校是我國應用人才輸送的重要場所,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高職院校公共體育的開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高職院校綜合人才的培養(yǎng)。調查顯示,目前高職院校公共體育開展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體質出現(xiàn)了下降的情況。要想真正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參與公共體育課程的積極性,做到人人參與,每天鍛煉,創(chuàng)造良好的體育鍛煉和學習氛圍是非常關鍵的。而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就是解決體育教學工作改革的重要舉措,因為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營造輕松愉快的體育鍛煉氛圍,增加體育鍛煉形式多樣性,更好地提高體育鍛煉的途徑。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的應用范圍還相對比較窄,沒有形成模式,因此,必須加強對高職院校公共課程一體化教學的相應理解。
高職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鍛煉不能僅僅局限于體育課堂,體育社團、訓練隊都是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實施,能有效提高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成效。“課”指的是公共體育課,“訓”指的是訓練隊,“社”指的是體育社團。通過公共體育課程、訓練隊、體育社團三者之間內外聯(lián)動,形成合力,全方位更好地保證體育教學工作的科學開展,從而營造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各項體育鍛煉中,提升自身的體質。
高職院校公共體育一體化教學的開展對我國當前高職院校綜合人才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為在健康理念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下,任何職業(y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身體素質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4]。通過一體化教學工作的開展,將高職院校公共體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集體課程以及課外不同組織團體活動來更好地參與,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身體質,這對于高職院校學生提高未來職業(yè)崗位工作的職業(yè)素養(yǎng)、身體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能幫助職業(yè)人才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使其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來更好地應對生活或工作中的各項壓力。不僅如此,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的實現(xiàn),能夠使體育運動多樣化,培養(yǎng)適合學生的運動技能,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好習慣,從而預防后期職業(yè)病的發(fā)生,更好地提升其職業(yè)素養(yǎng)和市場競爭力[5]。
高職院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的教學探索,是探索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要想使公共體育教學一體化達到相對比較理想的效果,還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否則無法實施,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是為了更好地提升高職院校內部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不同的職業(yè)崗位。但是體育鍛煉的開展,與個人的參與積極性存在很大關聯(lián),如果個人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缺乏正確的鍛煉意識和鍛煉方法,最終的鍛煉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很難真正地保證身體素質的提升,而體育鍛煉意識與健康理念有很大的關聯(lián),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一體化教學的開展,要盡可能注重健康理念的傳播,使學生更加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并不斷地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體質,通過體育鍛煉意識的提升,來督促學生更加積極樂觀地參與到體育教學乃至課外訓練或社團活動中[6]。而體育鍛煉意識以及健康理念的傳播都是依賴于體育宣傳和教育理念,因此,在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開展過程中,也要加強對健康理念的培養(yǎng),使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帶來的好處和作用,逐步培養(yǎng)體育鍛煉意識,并掌握一定的鍛煉技巧來更好地開展體育鍛煉,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
規(guī)章制度的健全是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教學實施的有效保障,訓練隊與社團的建設是在體育課堂以外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學校不僅要重視,更要對付出的指導教師、參與訓練的學生給予肯定和支持。對于學生,可以通過學分增加或者平時成績加分的方式,激發(fā)他們參與。對于教師,學??梢詫處煄ш犛柧殹⒅笇鐖F建設,在評優(yōu)考核、評職稱等方面給予支持,這樣不僅激發(fā)教師課余工作的熱情,同時還能有效提高學校體育的活力,并為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提供一個平臺。特別對于通過參與訓練隊和社團代表學校出去比賽獲獎的學生,更要給予鼓勵及獎勵,并且樹立榜樣,進行宣傳。
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具有一定選擇性的不同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體育鍛煉形式,可以滿足不同人群對于體育鍛煉的需求。但是在實施“課、訓、社”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教學環(huán)境也會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產生很大程度的影響,因此,也要盡可能完善和增加體育場地和設施,使學生能夠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更好地保持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養(yǎng)成主動鍛煉的習慣。比如,高職院校內部都設置有籃球場、足球場、田徑場以及羽毛球等場地,但是很多體育設施對于女生來說,就很不適合,并且高職院校具有特殊性,女生比例比較大,特別是師專、護理類等院校。此類院??梢栽鲈O小球館、瑜伽、舞蹈、健美操等場地設施,滿足女生鍛煉的場地需要,因地制宜,調整學生體育硬件設施的比例,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幸福感。
高職院校除了公共體育課程外,訓練隊、體育社團也擔負著指導學生體育鍛煉的責任,也是體育教學體系的一部分,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yǎng)體育意識和體育技能的有效途徑。讓學校競技體育主題活動開展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以賽促教,創(chuàng)造體育氛圍,增強校園活力,影響學生參與相關活動的積極性。因此,為了更好地組建訓練隊以及體育社團的建設,需要競技體育盡可能地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緩解自身的學習壓力,更好地提升身體素質,使其能夠在未來更好地服務于不同的職業(yè)崗位。開展競賽體育主題活動是營造良好體育教學氛圍的關鍵,因此,在學校大型的體育競賽或運動中,要盡可能地營造積極向上的活動氛圍,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并持續(xù)地參與到后續(xù)的體育運動中[7]。比如,學校運動會、籃球賽等活動,要盡可能營造良好的競賽氛圍,進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相應潛力,保證最終的體育競賽成績。而在日常的競賽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也可以聯(lián)誼其他項目體育社團,定時共同開展體育活動,從而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到相應的訓練隊或者體育社團訓練活動中。
根據(jù)教育部相關要求,國家每年都要進行體質測試來監(jiān)控學生的身體素質。高職院校每年也會對學生進行體質測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體質的監(jiān)控起到健康預警作用,引導學生后續(xù)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進而改善自身的身體狀況[8]。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運動量、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相對較低,無法真正地保障定量的體育鍛煉,最終的體質測試結果也相對較差。因此,在高職院校公共體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體質測試結果要進行及時的統(tǒng)計分析以及公示,公示結果中要呈現(xiàn)預警等級,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并由教師進行督促、引導,從而更好地開展后續(xù)的體育鍛煉,保證學生體質測試達標,使其擁有更加健康的體魄。針對不鍛煉、不達標的學生或者特殊群體,可以通過扣除相應的學分或者降低標準等措施來進行管理。
高職院校體育鍛煉工作的開展,通常需要通過考核評價來更好地判斷學生的體質狀況,并引導其調整體育鍛煉方法,進而更好地保證健康的體質。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程以及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積極性相對較低,這使得最終的體育教學成果無法達到相對比較理想的效果。而體育鍛煉的考核評價是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會涉及學生的成績,因此可以通過考核評價來更好地加強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使學生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應對體育鍛煉,保證體育鍛煉的頻次和訓練成果。比如,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內部會通過考核加分等方式來更好地鼓勵學生參與到訓練隊或者體育社團中,加強自身的體育鍛煉。而對于在各類體育競賽中獲得優(yōu)異成績的學生,也會給予考核加分鼓勵,從而引導更多的人積極參與體育活動。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公共體育課程、訓練隊以及體育社團的一體化教學應成為當前公共體育教育改革的一種模式。但是體育課程教學、訓練隊以及體育社團活動是分開進行的,如果要更好地實現(xiàn)一體化教學,就要保證實用性和連貫性,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比較理想的體育教學改革成果,才能更好地保障學生體質鍛煉的效果。首先,高職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開展是為了使學生有更強的職業(yè)體能,來適應當前的職業(yè)社會和崗位需求,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要專門加強職業(yè)實用性的相應體育鍛煉內容,來更好地預防職業(yè)工作病發(fā)生。所以在體育課堂、訓練隊以及體育社團中,要設置適合不同職業(yè)崗位的體育鍛煉方法與技能,更好地保證不同職業(yè)崗位需求人群的體育鍛煉開展。其次,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中體育課程、訓練隊和體育社團一體化教學實現(xiàn)的過程中,教學內容也必須具備一定的連貫性,這樣才能真正地形成合力,更好地鞏固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不會因為形成脫節(jié)與遺忘,也避免因為體育鍛煉不科學而造成身體損傷,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要盡可能完善教學體系,來對不同的訓練隊、體育社團進行有效的規(guī)劃指導,并根據(jù)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調整運動項目,更好地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的有效開展。
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與開展,各高職院校也開始廣泛重視,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改變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更好地推動體育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教學是體育教學改革的可行思路,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活力,提高學生參與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但是在實施“課、訓、社”一體化教學模式過程中,需要講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促使體育課程、訓練隊和體育社團等教學形式形成合力,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來更好地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升自身的體質,發(fā)展成為在未來職業(yè)崗位上擁有較強職業(yè)體能的優(yōu)勢人才。該文對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訓、社”一體化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有效的方法,相信在不斷的探索和實施中,一定能夠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高質量開展,提升學生體質,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提升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