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瑾,陳延斌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wù)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guān)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傳承中華文脈,要“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yōu)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wù)院辦公廳:《關(guān)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人民日報》2017 年1 月26 日,06 版。。以“整齊門內(nèi),提撕子孫”為宗旨的家訓,是中國人的“家庭教科書”(2)陳延斌:《家訓:中國人的家庭教科書》,《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6 年3 月14 日,05 版。,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家訓之所以在傳統(tǒng)社會教化體系中發(fā)揮了卓有成效的作用,與其數(shù)千年形成的教化原則和方式方法關(guān)系甚大。本文就此分別做些闡述和探討,以便為當下的家庭教育、家德和家風建設(shè)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數(shù)千年前的《易·蒙》就提出:“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睆娬{(diào)在幼童智慧蒙開之時就進行正面的教育和積極的引導(dǎo),這是我國古代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额伿霞矣枴そ套印氛劶按私袒瓌t時說:“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庇仔r養(yǎng)成“使為則為,使止則止”的行為習慣,遠比長大后再用笞罰的教育要有效得多。明代許相卿同樣強調(diào)在孩子一兩歲時就要規(guī)約,以使其從小養(yǎng)成良好品行。他的家訓《許氏貽謀四則》說:
及能言能行能食時,良知端倪發(fā)見,便防放逸。故孔子曰:“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毖猿=涛阏N,行常教后長,食常教讓美取惡,衣常教習安布素。及就傅時,知慧日長,須防誘溺,慎擇嚴正蒙師,檢約以灑掃應(yīng)對、進退儀節(jié),勿事虛文,一一身教躬率之,俾自有樂然趨命、躍然代勞意(3)許相卿:《許氏貽謀四則》,樓含松主編:《中國歷代家訓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1899 頁。。
姚舜牧在家訓《藥言》中,專門論及蒙童養(yǎng)正的重要性,強調(diào)“蒙養(yǎng)無他法,但日教之孝悌,教之謹信,教之泛愛眾親仁??绰杂杏嘞緯r,又教之文學,不疾不徐,不使一時放過,一念走作,保完真純,俾無損壞,則圣功在是矣!是之謂‘蒙以養(yǎng)正’?!?4)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286 頁。這里除了強調(diào)蒙養(yǎng)要“養(yǎng)正”的目標之外,還強調(diào)從小事小處抓起。
獎懲結(jié)合、恩威并施也是家訓教化的重要原則。傳統(tǒng)社會的族長、家長們都認為,齊家、持家之道必須剛?cè)嵯酀?,情法并用。明代官員龐尚鵬的《龐氏家訓》就用了很多篇幅言辭懇切地諄諄教誨子孫修身齊家、為人處世之道,同時規(guī)定輔以懲治手段:“子孫有故違家訓,會眾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責治,諭其省改?!?5)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274 頁。
不少家族還訂立《勸懲簿》,專門安排為人正派的族人負責表彰先進、懲戒惡行。例如浦江鄭義門的家訓《鄭氏規(guī)范》就規(guī)定,設(shè)置“監(jiān)視”職位,專門負責掌管家族《勸懲簿》,不僅記錄每個家族成員的是非功過,還負責管理兩塊勸懲牌,“勸牌”上刻“勸”字,用于記錄家族成員所行善舉好事;“過牌”上刻“過”字,用于記錄家族的壞人壞事。牌子懸掛于族眾日常聚集的“會揖”之處,“三日方收,以示賞罰。”不少家族借其成員中科舉中第、加官進爵、蔭封先人等契機,對光耀祖宗的成員進行表彰,以激勵族人效法。再如明代王澈的《王氏族約》,明確要求“立嘉善簿一扇,分敦禮、尚義二類。立愧頑簿一扇,分習非、從逆二類。凡善惡司糾詳察之,每遇朔望,宗祠拜揖畢,司糾同族眾以類書于簿?!?6)王澈:《王氏族約·籍考第四》,樓含松主編:《中國歷代家訓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737頁。他還要求立兩面“勸懲牌”,上書族眾行為善惡,懸掛于家族祠堂。還如,明代曹端的《家規(guī)輯略》專設(shè)《勸懲》一章,規(guī)定:
置勸懲文簿,將家眾所為善惡實跡分明附記,昭于后昆,使為善者知所顯榮而愈加為善,為惡者知所羞辱而不敢為惡,又將使后世子孫以善為法,以惡為戒,慎毋徇偏,妄肆威福。天地祖宗,實共臨之(7)曹端:《家規(guī)輯略·勸懲第八》,陳延斌主編:《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獻輯刊》第10 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 年。。
這種彰善懲惡的做法,顯然有利于激勵族人師法先進,更好遵守家禮、家規(guī)。
傳統(tǒng)家訓文獻中,對違背家規(guī)族訓的懲罰規(guī)定種類多種多樣。如罰拜、鞭撻、免胙、免祀、削譜、送官究治等等。曹端的《家規(guī)輯略》在參考《鄭氏家儀》的基礎(chǔ)上,新增了罰拜、痛箠、送官、削譜的規(guī)定:
子孫賭博無賴及一應(yīng)違于禮法之事,家長度不可容,會眾罰拜以愧之。但長一年者,受三十拜。又不悛,則會眾而痛箠之。又不悛,則陳于官而放絕之,仍告于祠堂,于宗圖上削其名。三年能改者,復(fù)之(8)曹端:《家規(guī)輯略·勸懲第八》,陳延斌主編:《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獻輯刊》第10 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 年。。
“由于宗法社會中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支持,家規(guī)、族法不僅具有道德的勸喻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使家庭道德的教育和實施能夠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9)陳延斌:《論傳統(tǒng)家訓文化與我國家庭道德建設(shè)》,《道德與文明》1996 年第5 期。唐代以降尤其是宋代以來的家訓中不少都列有懲罰、體罰的條規(guī),對違反家訓族規(guī)者做了具體的嚴格規(guī)定。譬如,清代宣統(tǒng)三年(1911),湖北麻城鮑氏家族制訂的《鮑氏戶規(guī)》48 條,都是懲罰性規(guī)定。如:“祖宗丘墓、祠宇,無故毀壞者,免祀,杖一百”;“服盡尊長以他物毆卑幼成傷者,杖二十”;“服盡卑幼以手足毆尊長不成傷者,笞三十”;“縱容妻妾罵祖父母、父母者,送官治罪”(10)夏家善主編:《古代家規(guī)》,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200-202 頁。。這些獎懲結(jié)合、情法兼施的做法,在家禮家德教化方面容易收到較好的效果。
中國封建社會雖然強調(diào)尊卑關(guān)系和綱常禮教,但大多數(shù)家訓族規(guī)的作者在論及家庭治理和家庭成員關(guān)系調(diào)適時,幾乎都要求家長以身作則,遵德循禮。這是因為傳統(tǒng)家訓作為居家之訓,自然包括對為家長者的告誡。傳統(tǒng)家訓的作者們深知,作為一家一族的家長、族長,其言行對于全家全族的影響很大,關(guān)乎家庭繁盛、宗族延續(xù),故多加強調(diào),要求家長族長身體力行,遵守禮法,為家人族眾做出遵行家訓族規(guī)的示范。例如,司馬光的《居家雜儀》對家庭日常行為規(guī)范做了規(guī)定,并強調(diào)家長在遵行這些規(guī)范時要起自律和帶頭作用。他說:
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分之以職,授之以事,而責其成功,制財用之節(jié),量入以為出,稱家之有無,以給上下之衣食及吉兇之費。皆有品節(jié),而莫不均壹(11)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153 頁。。
元代鄭文融等制訂的《鄭氏規(guī)范》,更是要求家長“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fā),一行不可妄為”;“以至公無私為本,不得徇偏”。如若不然,“舉家隨而諫之”;再堅持不改就取而代之,“若其不能任事,次者佐之?!?12)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232 頁。
相較于一家之長,宗族的族長或宗子對家族的傳承和族業(yè)的興旺至關(guān)重要,故而不少家族都在宗規(guī)族約中強調(diào)宗子教育和宗子表正族眾的重要作用。要求族人從宗族大業(yè)出發(fā),尊重宗子,匡正其失。同時規(guī)定,宗子倘若品行不足以為族人表率,甚至行為不端,就另立他人。如明代姚儒的《教家要略》談及宗子夫婦責任時,引曹氏家訓曰:“冢子為諸子之表,冢婦為諸婦之表。其責匪輕,尤宜自重。孝義勤儉,以身先之;仁恕禮讓,以身率之。務(wù)使上下悅服,家和戶寧,則立名天地間,垂裕子孫矣。”(13)樓含松:《中國歷代家訓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2143 頁。再如,明代王澈的《王氏族約》也同樣強調(diào),由于宗子上承祖考,下統(tǒng)宗祊,儼如家族的“國君”,所以“族人皆當敬而宗之。凡有事于宗廟,必與聞而后行?!碑斎唬鳛榧易宓淖谧?,應(yīng)該以身示范,為族眾表率,所謂宗子“尤宜以禮自檢,使可為一家之則。有失則司禮匡而正之,如甚不肖,則遵橫渠張子之說,擇立其次賢者?!?14)樓含松:《中國歷代家訓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1737 頁。宗子如若不能以身作則,將會面臨顏面上難堪的糾非,甚至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險,這也從制度上實現(xiàn)了對宗子言行的監(jiān)督。
修身立德,清白做人,平和處世,嚴謹持家,貴名節(jié),重家聲等,是傳統(tǒng)家訓一以貫之的教化宗旨。傳統(tǒng)家訓在強調(diào)這些教化要求一貫性的同時,樸素地將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運用于家庭實踐,注重對不同年齡段孩子提出不同要求,將教化內(nèi)容與子孫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結(jié)合起來。譬如,被宋元明三代帝王樹為義門的浦江鄭氏家族,一直重視子弟文化知識的學習,并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規(guī)程:小兒五歲要“參講書”、學習禮儀;八歲入小學,十二歲出外讀書,十六歲入大學,假如到了加冠之年,舉業(yè)上還無成就,就讓他們學習治家理財?shù)谋绢I(lǐng)。再如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司馬光《居家雜儀》可以作為代表。該家訓繼承了《禮記·內(nèi)則》的家教思想,極為詳細地設(shè)計了幼兒各年齡段的教育內(nèi)容:
子能食,飼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萬福、安置;稍有知,則教之以恭敬尊長。有不識尊卑長幼者,則嚴訶禁之……六歲,教之數(shù)與方名,男子始習書字,女子始習女工之小者。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始誦《孝經(jīng)》《論語》,雖女子亦宜誦之。自七歲以下,謂之孺子,早寢晏起,食無時。八歲,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以謙讓。男子誦《尚書》,女子不出中門。九歲,男子讀《春秋》及諸史,始為之講解,使曉義理。女子亦為之講解《論語》《孝經(jīng)》及《列女傳》《女戒》之類,略曉大意。……十歲,男子出就外傅,居宿于外,讀《詩》《禮》《傳》,為之講解,使知仁義禮智信。自是以往,可以讀孟荀揚子,博觀群書。凡所讀書,必擇其精要者而誦之。……未冠笄者,質(zhì)明而起,總角靧面,以見尊長,佐長者供養(yǎng)祭祀,則佐執(zhí)酒食。若既冠笄,則皆責以成人之禮,不得復(fù)言童幼矣(15)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156 頁。。
從上述家教程序看,司馬光將幼兒到成人教育分為“能食”“能言”“稍有知”“六歲”“七歲”“八歲”“九歲”“十歲”及以上、“冠笄”九個階段,極為詳細、具體和便于實施。不僅如此,除了剛會吃飯的孩子外,司馬光的設(shè)計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注意將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根據(jù)孩子的可接受度,在每個階段注意施行不同的內(nèi)容,強調(diào)依次遞進的養(yǎng)成教育。
在實施家訓教化的過程中,以父祖為訓誡主體的家長,為了保障家教原則的落實,發(fā)揮家訓教家立范的功能,探討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主要有建章立制、獎懲結(jié)合、典范激勵、以身立教、互相規(guī)誨、箴銘鏡鑒、詩歌吟誦、功過格法等等。
建章立制,即建立章程,訂立制度。為使本家族的家訓族規(guī)為族人所熟知與踐行,傳統(tǒng)家訓中不少都有制度性的規(guī)定加以保障。這些制度主要有三種:
一是文本立“制”。留有家訓文本的家族,大多規(guī)定了切于實用、操作性強的規(guī)范、準則,使之成為家族成員的具體行動指南。趙鼎的《家訓筆錄》共31 項,其基本內(nèi)容是嚴謹治家的規(guī)定,條款非常具體。像家庭成員口糧分配的規(guī)定是:“五歲以上,給三之一;十歲以上,給半;十五歲以上,全給?!?16)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165 頁。曾做過御史的明代官員龐尚鵬撰寫的《龐氏家訓》,共分“務(wù)本業(yè)”“考歲用”“遵禮度”“禁奢靡”“嚴約束”“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八部分。每一部分都對子孫以全面而具體的指導(dǎo)、訓誡。這種具體的規(guī)定,不但便于遵行,且減少了矛盾,有利于家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二是管理強“制”。在管理制度的全面性、科學性方面,浦江鄭氏家族的管理制度可謂極為健全,通過管理的強制約束將制度十分有效地落在實處。該家族168條家規(guī),將管理職位分為20 多個,設(shè)有家長、典事、監(jiān)視、主記、掌門戶(大約相當于家政顧問)、新管、舊管、羞服長、堂膳、掌錢貨、掌營運、知賓等管理職位。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家族的主要管理者之間還互相制約和監(jiān)督,并專設(shè)有類似于今天紀委、監(jiān)察部門的“監(jiān)視”一職,鄭氏家族的《鄭氏規(guī)范》規(guī)定,對所有管理人員均實行監(jiān)督制度,包括家長。
家長有過失,“舉家隨而諫之”“若其不能任事,次者佐之”。其他管理人員不稱職的撤換,好的則可連任,如規(guī)定:“所用監(jiān)視及新舊管,其有才干優(yōu)長不可遽代者,聽眾人舉留。”(17)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316 頁。這種用人及管理監(jiān)督制度,既是理財治家的保證,也是對家長和所有管理者的道德考核和教育、約束。
清代官至禮部尚書的許汝霖制訂的《德星堂家訂》為杜絕奢靡浪費之風,具體到招待客人每頓飯幾個菜、多少酒。這些具有極強操作性的制度規(guī)定,保證了家政管理和家族教化的有效性。
三是考核固“制”。許多家族的家訓族規(guī)都注意通過考核勤績固化所訂立的制度,促進教化的實效。如《龐氏家訓》對男女仆人的考勤考績制度規(guī)定:“民家常業(yè),不出農(nóng)商。通査男婦仆幾人,某堪稼穡,某堪商賈。每年工食衣服,某若干,某若干。各考其勤能果否相稱。”(18)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270 頁。明初著名學者、理學家曹端《家規(guī)輯略》也記載了浦江鄭義門家族的考核制度,鄭氏家族將家眾遵行家禮家規(guī)的善惡實跡,分明籍記,每三個月一考定,分為九等,以此為憑加以賞罰。比如“子婦能孝義,又勤儉而無過者,考上上;能孝義而勤儉不足,亦無過者,考上中;孝義不足,而勤儉有余,亦無過者,考上下……”。(19)曹端:《家規(guī)輯略·勸懲第八》,陳延斌:《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獻輯刊》第10 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 年。對于考核為“上上者”的家族成員,獎勵是:
簪花告祠,男則邀親賓享于祠堂,以諭榮之;婦則各一,絹布履材各一,針三十,線五色各十條,燕粉共三兩,更與假三日,俾歸寧父母,以彰其善(20)曹端:《家規(guī)輯略·勸懲第八》,陳延斌:《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獻輯刊》第10 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 年。。
男的插花于冠,告于祠堂祖先牌位,女的不僅“會茶于祠堂,賞紗綾手帕”,還給三天假回娘家,這該是多大榮光!其榜樣示范和激勵作用顯而易見。鄭氏家族規(guī)定,考核層次低下而被懲罰者,如果能遷善改過、立有異行可以顯親揚名者,則免于處罰。
制度是按照一定規(guī)則制定并要求群體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特征。傳統(tǒng)社會的家族通過建章,訂立制度,對家族成員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約束,并借助族權(quán)和族長權(quán)威,通過祠堂、家廟等場所對違反宗規(guī)族法等家族制度的族眾實施懲罰,對模范遵守家族制度的行為進行表彰,從而更加增強了家族成員遵循家族制度的自覺性和持續(xù)性。
見賢思齊的道德情感,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心理特征之一。無論哪個時代、哪個階層成員,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典范人物的事跡,都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能引導(dǎo)人們自覺地將自己與榜樣相對照,從而增強向上向善、提升修養(yǎng)境界的動力。這種典范激勵方式在家訓教化中亦然。傳統(tǒng)家訓的作者們都很注意以此引導(dǎo)激勵家人族眾,通過在家訓中采輯宣揚典范人物的典型事跡以供子孫家人師法。
司馬光的《家范》,在全面論述封建家庭各種倫理關(guān)系、道德儀禮規(guī)范的過程中,每一部分都先雜采先賢著作,節(jié)錄了不少儒家經(jīng)典中的格言警語,再摻以自己的論說,在此基礎(chǔ)上大量選用“自卿士以至匹夫”的“家行隆美可為人法者”的典型事例,以供家人和子孫學習仿效。譬如《家范》在論及子弟奉養(yǎng)父母的為子之道時,除了提出雞初鳴而起,到父母休息之所問安、侍奉父母盥漱、飲食的日常規(guī)范外,又對照顧生病父母的做法做了如下規(guī)定: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憂不為榮也。言不惰,憂不在私好。琴瑟不御。憂不在樂。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憂不在味。笑不至矧,怒不至詈,憂在心難變也。齒本曰矧,大笑則見。疾止復(fù)故。(21)司馬光:《家范》卷之四《子上》。
這里,司馬光對子弟侍奉生病父母時的言語、舉止、飲食甚至喜怒表情都作了具體規(guī)定。此后,司馬光一口氣列舉了七個孝子故事予以典型示范。這些故事是:周文王一日三次到父親季歷住處問安,關(guān)懷備至;周武王照顧有疾的文王,“不脫冠帶而養(yǎng)”;漢文帝侍候生病的母親薄太后,三年“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所嘗弗進”;晉代范喬父范粲佯狂不言,范喬“與二弟并棄學業(yè),絕人事,侍疾家庭”;南齊庾黔婁棄官歸家照顧生病的父親,屢嘗其糞便甘苦以了解病情變化;后魏孝文帝四歲時就親自為患癰的父親吮膿;北齊孝昭帝母親生病,他“行不正履,容色貶悴,衣不解帶”,“食飲藥物,盡皆躬親”。(22)司馬光:《家范》卷之四《子上》。
像上述以典范人物的事跡引導(dǎo)、激勵家人子孫仿效的家訓文獻數(shù)量很多。如袁采《袁氏世范》、霍韜《渭厓家訓》、仁孝文皇后《內(nèi)訓》、陳良謨《見聞紀訓》、劉氏《女范捷錄》、康熙《庭訓格言》等等,不勝枚舉,這些家訓都注意輯錄先賢的格言警語,引用歷史故事傳說教誨家人,以增強家訓教化的感召力。
以身立教幾乎是所有家訓作者的共識。明末著名理學家陸桴亭《思辨錄》指出:“教子須是以身率先。每見人家子弟,父兄未嘗著意督率,而規(guī)模動定,性情,好尚,輒酷肖其父。皆身教為之也。念及此,豈可不知自?。俊?23)樓含松:《中國歷代家訓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5034 頁。
《庭幃雜錄》是明代袁衷兄弟記述父母生前教誨他們的家訓,其中記載了母親李氏以身示范教育的言行。李氏注重系好孩子品行的“第一??圩印?,從小時、小處和點滴小事上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德。袁衷說母親對他們兄弟坐立言笑“必教以正”,故而幾個兒子幼而知禮。袁袞敘述自己小時,有次家童阿多陪他們兄弟兩個上學,見路邊的蠶豆剛熟,阿多就摘了一些回來。母親一見,嚴肅訓誡他們:農(nóng)家耕種辛苦,就靠這些口糧為生,你們怎么能私摘人家的蠶豆?并責令他們送一升米給種蠶豆的人家作賠償。李氏每次購買柴米蔬菜時總是多給一點銀錢,袁裳對此很不理解,李氏趁此機會教育兒子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讓窮人吃虧的道理。她開導(dǎo)兒子說:“細人生理至微,不可虧之。每次多銀一厘,一年不過分外多使銀五六錢,吾旋節(jié)他費補之,內(nèi)不損己,外不虧人,吾行此數(shù)十年矣,兒曹世守之,勿變也?!?24)陳延斌:《〈庭幃雜錄〉與李氏的以身立教》,《少年兒童研究》2005 年第6 期。
李氏從小時、小處入手培塑孩子立身處世的良好品行,成效顯著,她的幾個兒子無論為官、行醫(yī)還是從事其他職業(yè),都能做到關(guān)心百姓、造福他人,僅從其三子袁表(后改袁黃,字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訓》,就能窺見李氏身教的成功。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不僅為官清正,畫技高超,且深諳家教之道。他老來得子卻不溺愛,在濰縣做官期間委托堂弟鄭墨代為管教兒子,且寫了數(shù)十封信給鄭墨,要求堂弟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老來得子而放松對孩子的管教。他特別叮囑堂弟,孩子“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25)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鄭板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第3 頁。他在家書中囑咐堂弟,要注重從小事入手培養(yǎng)孩子愛惜物命的仁愛之心。信中說自己平生最不喜歡養(yǎng)鳥,因為我圖快樂,鳥在囚籠,是何道理?他告訴鄭墨,千萬不可將蜻蜓、螃蟹這樣的小動物作為孩子的玩具,它們不過一會功夫就會被折拉而死。他要堂弟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忠厚之情”,叮囑堂弟:“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qū)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26)陳延斌:《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少年兒童研究》2005 年第9 期。
明代的家訓教化中創(chuàng)設(shè)了一種頗為新穎的教育方式,即通過家族聚談,相互規(guī)誨。從目前看到的家訓,中國家訓教化史上最早施行這種方法的是明代官員龐尚鵬。龐尚鵬在《龐氏家訓》中對這種家族聚談的宗旨、內(nèi)容、舉行時間和具體程序等作了明確說明。該家訓規(guī)定:
每月初十、二十五兩日,凡本房尊長卑幼,俱于日入時為會,各述其聞?;蛏茞褐旇b戒,或勤惰之當勸勉,或義所當為,或事所當己者,彼此據(jù)己見,次第言之。各傾耳而聽,就事反觀,勉加點檢,此即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之意。(27)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275 頁。
這里規(guī)定了家族聚會以各房為單位,合家老小都要參加;時間是半月一次;目的是“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方式是各述見聞,大家從中反省自我,互相規(guī)誨,以趨善避惡。龐尚鵬還規(guī)定,聚會輪流主持,有事順延,若“無事不赴會,此即自暴自棄之人?!?28)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275 頁。明代理學大儒姚舜牧在其家訓《藥言》中也規(guī)定:“長幼尊卑聚會時,又互相規(guī)誨,各求無忝于賢者之后,是為真清白耳。”(29)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290 頁。也是倡導(dǎo)利用家庭聚會的形式,來進行維護“家聲”的“互相規(guī)誨”和自我教育。
歷史上,不少為家長族長者通過箴銘歌訣、格言警語進行家訓教化,也是一種重要方式。這些家訓族規(guī),有的被刻在祠堂的墻壁上或石碑上,有的題寫在家里的屏風上,還有的本身就是以箴規(guī)、警語、格言形式寫成的家訓,如朱柏廬《治家格言》、吳麟征《家誡要言》等等。這種箴銘型家訓,便于使受教育者作為鏡鑒,時時提醒他們對照反省。例如,左宗棠在給兒子左孝威的信中就囑咐兒子將他信中關(guān)于讀書做人等的訓示貼在墻上,“日看一遍”,以檢查反省自己。(30)左宗棠:《左文襄公家書·咸豐十一年·與孝威》,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5 年。
明代官員呂坤夙重風教,尤其重視子弟和族人的教育。他撰寫的《孝睦房訓辭》,就是居家做人的簡明家德準則。呂坤讓人將訓辭刻在祠堂的石碑上,以便時刻提醒族人“戒石具在,朝夕誦思”。(31)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635 頁。
明朝文學家、畫家陳繼儒,非常重視子孫的品行教育,他撰寫的《安得長者言》,是結(jié)合平日見聞加上自己心得體會撰寫的格言、警句體家訓。他在導(dǎo)言中說:“余少從四方名賢游,有聞輒掌錄之。已復(fù)死心茅茨之下,霜降水落,時弋一二言,拈題紙屏上,語不敢文,庶使異日子孫躬耕之暇,若粗識數(shù)行字者讀之,了了也?!?32)陳繼儒:《安得長者言》,《叢書集成初編》第375 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他提醒子孫“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檢點”。他特別強調(diào)對富貴人的禮儀尤其要注重“體”,對窮人尤其要講究“禮”,即“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窮人不難有恩,而又難有禮。”(33)陳繼儒:《安得長者言》,《叢書集成初編》第375 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這些警句甚富哲理,讓子孫朝夕誦讀,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晚清重臣左宗棠長期在外為官,于是經(jīng)常利用家書指導(dǎo)子弟修身、讀書,且要他們將自己重要的信件置之案頭,經(jīng)常對照檢查。比如,咸豐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三夜,左宗棠寫給兒子孝威一封長信,對兒子為人處世進行教育,最后要求兒子“可將此帖別寫一通,攜之案頭,時加省覽,如日與我對,庶免我憂?!?34)左宗棠:《左文襄公家書·咸豐十一年·與孝威》,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5 年。
利用兒童喜歡吟誦歌謠的特點,不少為人父祖者還通過詩詞、歌訣給年幼子孫以家訓教化?!豆沤駡D書集成·明倫匯編·家范典》等古籍中就輯錄了歷代眾多教子詩詞歌訣,如東方朔的《戒子詩》、潘岳的《家風詩》、白居易《狂言示諸侄》、范質(zhì)的《戒從子詩》、邵雍的《教子吟》《誡子詩》、蘇軾的《并寄諸子侄》、陸游的示兒詩、方孝孺的《勉學詩》《四箴》、徐奮鵬的《教家訣》、薛瑄示兒詩、曹端《續(xù)家訓》、陳獻章《示兒》、龐尚鵬《訓蒙歌》、呂坤《示兒》、黃氏《訓子詩三十韻》、孫奇逢《示子孫》、王夫之《示子侄》、曾國藩的《忮求詩》等等,都是頗負盛名的家訓詩詞。這些家訓詩詞,其內(nèi)容無不關(guān)乎齊家誡子、立身處世、勵志勉學等。
有的將家訓編成瑯瑯上口的歌訣讓幼兒朗讀誦唱,不僅教育本家本族,而且在孩子們的交往中傳播更廣,影響到其他家族幼兒。例如,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就主張要順從兒童天性,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品行和儀禮教育。他提倡吟誦詩歌要放聲歌唱,稱作“歌詩”,使孩子們在學習道德規(guī)范和禮儀知識的同時也受到情感的熏陶。他創(chuàng)作的家訓歌訣《訓兒篇》既是教育子孫的,也是訓誨年幼學童的。
幼兒曹,聽訓教:勤讀書,行孝道。學謙恭,循禮義。節(jié)飲食,戒游嬉。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性,毋尚氣,毋責人,須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吾教汝,須諦聽:尊父母,敬兄弟。師必嚴,父要厲。聽好言,習好儀。勿縱容,毋閑戲。稽功過,考日記。交好友,學好技。書不成,精一藝??绅B(yǎng)身,方成器(35)袁嘯波:《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123 頁。。
這種三字一句的韻語,把尊敬父母師長、友愛兄弟朋友、謙恭待人、循禮行事等日常行為規(guī)范,簡明通俗地告訴幼兒,且瑯瑯上口,易于記誦,深受兒童的喜愛。
功過格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12 世紀后期的《太微仙君功過格》,它的廣泛流行則是在十六、十七世紀。功過格是引導(dǎo)勸誡世人趨善避惡的一種品德教育和修養(yǎng)方法。
這種方法被譽為“道德日記”。“作為道德日記,功過格鼓勵的道德修煉方式十分機械,似乎并不能引起中國文人的認真關(guān)注。但是,在晚明,它們的確吸引了精英們的興趣。大夫中的一部分人倡導(dǎo)使用功過格,另一些人則詆毀它。功過格經(jīng)歷了漫長而復(fù)雜的發(fā)展過程,在帝國晚期達到了頂峰?!?36)包筠雅:《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5 頁。
這種修養(yǎng)方法在明朝晚期達到鼎盛,與袁黃的《訓子言》(又名《了凡四訓》)及其附錄《功過格款》的廣泛流傳大有關(guān)系。在這部家訓中,袁黃在家訓的“立命之學”部分,還向兒子介紹了妻子使用功過格修養(yǎng)思想道德的方法。他寫道:“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筆管印一朱圈于歷日之上?;蚴┦池毴耍蛸I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37)陳延斌:《論袁黃的家訓教化與功過格修養(yǎng)法》,《武陵學刊》2016 年第9 期。
何為“功過格”?研究明清功過格的美國俄勒岡大學教授包筠雅(Cynthia J.Brokaw)博士對其做了如下界定:
它通過特定形式表達出對道德(以及非道德)行為及其后果的某種基本信仰。其中列有具體的應(yīng)遵循或應(yīng)回避的事例,以此揭示對約定俗成的道德及對善的信仰,而這種善是由許多不同的、價值各異的、個別的善行實踐構(gòu)成的(38)包筠雅:《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44 頁。。
簡單說,功過格就是記錄善惡功過的簿本,功過格的方法就是在簿本上劃出“功格”“過格”兩列,“功格”和“過格”各分為50 條,每一條都標有應(yīng)得或應(yīng)扣“分值”。“修養(yǎng)者每天晚上對照功過格的“功”款和“過”款,反思一天所行之事,在相應(yīng)的“功格”和“過格”中加以標注;每月底對自己一月來的功過善惡進行折算對比,看功過善惡各自增減多少;年終再算總賬,以此稽考品德修養(yǎng)上的進步狀況?!?39)陳延斌:《論袁黃的家訓教化與功過格修養(yǎng)法》,《武陵學刊》2016 年第9 期。“功格款”如:
準百功:
○救免一人死
○完一婦人節(jié)
○阻人不溺一子
○阻人不墮一胎
準五十功:
○延續(xù)一嗣
○收養(yǎng)一無依
○瘞一無主墳
○救免一人流離
……
“過格款”如:
準三十過:
○毀一人戒行
○造謗誣陷一人
○摘發(fā)一人陰私干行止事
準十過:
○排擯一有德人
○薦用一匪人
○受觸一原失節(jié)婦
○畜一殺眾生具……(40)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263-266 頁。這種填寫《功過格》的修養(yǎng)方法和教育方法,經(jīng)袁黃的整理倡導(dǎo)以后,方才大行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有人評價,到明末清初時,“袁黃功過格竟為近世士人之圣書?!?41)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上冊,陳祖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第117 頁。不少家訓作者也效仿袁黃功過格方法指導(dǎo)子孫修養(yǎng)自己品德,提升道德境界。比如清代官員蔣伊就在其家訓中要求其子弟讀書之暇,按照《袁了凡先生功過格》等善書“身體而力行之”(42)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年,第423 頁。。正是由于袁黃家訓的影響,在他去世后的一個世紀里,至少有十種功過格留存下來。(43)包筠雅:《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15 頁。
在對傳統(tǒng)家訓教化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闡述之后,需要說明兩點:其一,這些原則和方法是基本的、主要的,但并非家訓教化原則或方法的全部。其二,這些原則和方法之間不是孤立施行的,往往存在兼行并施、相互融通的關(guān)系。大凡是訓誡內(nèi)容較為全面的家訓,獎懲結(jié)合、養(yǎng)正于蒙、家長表正、循序遞進這些教化原則基本能得到體現(xiàn);而側(cè)重于某些方面、某些領(lǐng)域訓誡的家訓,則在教化內(nèi)容一致的前提下,往往多強調(diào)某些原則和方式方法。“這種內(nèi)容一元與教化方式多元、形式多樣的統(tǒng)一,使得各種教化方式方法相互融合,彼此相輔相成,實效性更強?!?44)陳姝瑾、陳延斌:《中國傳統(tǒng)家訓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時代價值》,《中州學刊》2021 年第2 期。
傳統(tǒng)家訓教化在中國教育史尤其是道德教化史上居于極為重要的地位,正因此,黨和政府明確提出了要“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yōu)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的任務(wù)。今天的時代雖然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家庭成為家庭的主要形式,但是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細胞”和人生港灣的本質(zhì)并未改變,仍然是“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習近平),因此源遠流長的家訓教化仍然具有積極的時代價值。家訓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軌物范世的教科書,也對新時代家庭教育、家德家風培育等家文化建設(shè)提供了重要借鑒,需要我們挖掘資源,更好開發(fā)利用。(45)陳姝瑾、陳延斌:《中國傳統(tǒng)家訓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時代價值》,《中州學刊》2021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