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川崔 航李計輝
(1.邳州市農業(yè)農村局 江蘇邳州 221300;2.邳州市鄒莊鎮(zhèn)農業(yè)農村辦公室 江蘇邳州 221300)
赤松茸,又名皺環(huán)蓋菇、大球蓋菇,俗稱益腎菇、粗腿蘑,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球蓋菇科、球蓋菇屬,子實體粗壯,菌蓋直徑5~11 cm,初為半球形,逐漸成饅頭形,最后變?yōu)槠秸梗敳恐醒肫教?,表面有淡褐色至栗色的纖維狀鱗片,蓋緣有菌幕的碎片。菌蓋中心的菌肉厚達10~12 mm,邊緣的菌肉薄,菌肉白色,受傷后變成橙黃色。其朵大,色澤艷麗,蓋滑柄脆,肉質細嫩,清香可口,富含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撬帷⒌V物質、粗纖維、維生素及不飽和脂肪酸等。
食用赤松茸可以有效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以及提高人體抗病毒、抗細胞突變和增加免疫功能的能力。
選擇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排澇條件好的地塊。赤松茸為草腐土生菌,有不見土不出菇的特性,要求土壤肥沃、質地松軟及腐殖質、有機質含量高(黏度40%左右)的壤土,pH以7~8為適宜。做到土質噴水不板結,大雨后不太黏,干旱不板結龜裂,要求保水性能好。黏土和沙土對產量都會有影響。
在栽培場四周開好排水溝,防止雨后積水,清理地塊中的雜草及其他植物根莖后用旋根機旋根以利于做畦。整地做畦的具體作法是先把表層的壤土取一部分堆放在旁邊,供以后覆土用,然后把地整成壟形,中間稍高,兩側稍低,畦高 10~15 cm,畦寬45~50 cm,行寬60~80 cm。為不影響樹木生長,可不翻土,將菇床建在兩棵樹的中間或稍靠近畦的一側,以便于出菇期田間管理。
赤松茸種植原料的好壞直接影響其生長和產量。生產上選擇當年新鮮干燥無霉變的玉米秸或稻草秸(曬干、壓扁、打碎)、玉米芯、木屑(比例為 3∶1∶1)混合,每畝用料量5~6 t。材料需求數量大,應提前收集貯存?zhèn)溆谩?/p>
1.3.1 預濕 將各種配料按比例用量稱好放在太陽下暴曬2~3 d,以殺死部分料中的雜菌和害蟲,加入1%生石灰預濕1~2 d,吸足水分,用過磷酸鈣調節(jié)pH為7~8時即可使用。
1.3.2 建堆 建成底寬1.0~2.5 m、頂寬0.8~1.5 m、高1~2 m、長度適宜的發(fā)酵堆,溫度較高時建小堆,溫度較低升溫難時建大堆。起堆要松,要將培養(yǎng)料抖松后上堆,表面稍加拍平,用直徑5~10 cm、一端稍尖的木棒,每隔20~30 cm自上而下到底打一個透氣孔,氣溫高多打孔,氣溫低少打孔,均勻分布,以改善料堆的透氣性,防止料堆中部和底部缺氧造成無氧呼吸使原料變酸。用草簾或遮陽網遮蓋保濕,下雨時蓋塑料布,防止雨水淋進料里,一般2~3 d溫度可升至55℃以上。
1.3.3 翻堆 當料堆內溫度55~60℃時保持24 h以上,開始第1次翻堆,翻堆時將內層溫度較高部位的料翻到地面層,表層及貼近地面的低溫料翻到高溫層位置。重新建堆后仍打透氣孔,當料溫再上升到55~60℃時保持24 h,再翻堆1次,升溫后檢查培養(yǎng)料理化程度,當料呈茶褐色、料中有大量白色高溫放線菌、無臭、質地松軟時即發(fā)酵結束。培養(yǎng)料的含水量要達到70%~75%。
在氣溫8~30℃時均可播種,邳州地區(qū)一般選擇在9月上旬氣溫降至30℃時種植,10月底至11月初開始出菇,發(fā)菌最佳溫度是23~26℃,從播種至出菇約45 d。秋季溫度適宜,菌絲生長快、出菇早、產量高、菇質量優(yōu),鮮菇價格一般在每千克15~40元。春季出菇產量低、菇質略差。
在畦內鋪一層20 cm厚經過浸泡處理的秸稈,最厚不超過30 cm,整成龜背形畦床,畦與畦之間留80 cm的人行溝道。把秸稈壓平踏實,再在秸稈上鋪一層經過預濕的稻殼,厚5 cm,把菌種掰成雞蛋大小放在稻殼上進行播種,采用梅花形或調角點播,深度5 cm 左右,穴距 10~12 cm,畝用菌袋 500~600 袋,適當增加播種穴數可使菌絲生長更快。
播種后立即覆土,覆土材料采用腐殖土、樹林表層土、偏酸性木屑土,土壤呈濕潤松散狀態(tài),以手捏土粒扁而不破、不粘手為宜,含水量保持在20%~25%,覆土厚度1~2 cm,覆土后保持土層濕潤。用木板拍平料面形成拱形面,并用直徑3~4 cm的木棒從料壟兩側雙排至料底打孔,孔距10~25 cm,便于發(fā)菌期間的空氣流通,并防止料壟中心升溫傷菌。高溫季節(jié)多打孔間距小,低溫季節(jié)少打孔間距大。播種完畢、覆土之后需在料堆面上加覆蓋物,可選用散稻草、麥稈、草簾等保濕。若選草簾,厚度1 cm左右,以噴水在草簾上時多余的水不會滲入料內為度。如雨季播種下雨之前應覆蓋塑料膜,防止雨水滲入料里,引起菌種腐爛。
待土層內菌絲開始形成菌束,扭結大量白色子實體原基時應注意畦面土壤的濕度,每天早晚向畦床噴霧化水,使小原基膨大形成小菌蛋。以少噴、勤噴為原則,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噴水根據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不能大水噴澆,以免幼菇死亡,菇體保質期變短。如水分過小,影響菇原基產生,菇體易開傘,表面龜裂,影響品質及產量。從小菌蛋到成熟期一般需5~10 d。
出菇期適宜溫度在10~25℃,低于4℃或超過30℃不能出菇。氣溫低于10℃時采取增設拱棚、增厚覆蓋物、減少噴水等措施以提高料溫,日溫超過25℃時要采取噴水等降溫措施,確保菇體正常生長。
出菇期菇體要求三分陰、七分陽,子實體生長期間需要50%~80%的遮陽度,如光照過強對菌床菌絲有一定的殺傷力,且菇體生長后期顏色發(fā)白;光照過弱,通風透光差,產生原基少,產量低,且易產生雜菌污染。
赤松茸在生長過程中主要病蟲害有菇蚊、菇蠅、蛞蝓、螨類和毛霉、綠霉等。
發(fā)現局部被雜菌感染時,將感染部位及時挖掉,并撒少量石灰水蓋面,同時添濕潤新土,攏平畦面。感染部位較多時,可用5%草木灰水澆畦面一次。
利用“網(防蟲網)—板(黃板、藍板)—燈(殺蟲燈)”誘殺菇蚊、菇蠅。菇床周圍定期撒施石灰粉,無菇時噴灑5%食鹽水防控菇蚊、菇蠅、蛞蝓、螨類等的發(fā)生。
畝用2%苦參堿液30~40 mL或畝用8 000 IU/mg蘇云金桿菌懸浮劑125~150 mL噴霧防治蟲害。
用10%氯氰菊酯100倍液防治蚊類、蠅類;用5%噻螨酮2 000倍液或50%唑螨酯2 000倍液噴灑菇床防治螨類;用6%四聚乙醛顆粒0.5 kg/畝拌沙土于傍晚撒施,可有效防治蛞蝓等。
當子實體菌蓋呈鐘形、菇蓋外一層菌膜剛破裂、菌蓋內卷不開傘時為最佳采收期。采菇時用左手壓住物料,右手指抓住菇腳輕輕轉動再向上拔起,除去帶土的菇腳即可上市銷售。子實體從現蕾到成熟期僅5~8 d,低溫期適當延長。采收結束后清潔田園,將菇渣和菌袋清理干凈,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資源化利用。
新鮮赤松茸一般保存時間比較短,常溫下保存2 d左右。短期保存可用白菜葉子把新鮮松茸包裹、覆蓋起來,放置在陰涼潮濕的地方,這種方法可以延長到4 d左右的保鮮期,或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可以保存1周左右的時間。長期保存可將新鮮松茸在開水中焯一下,然后放入冰箱冷凍,這種方法可以保存幾個月的時間,食用時用開水解凍即可;也可將新鮮松茸切片曬干,進行常年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