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耘,朱 桐
(海南大學,海南 ???570228)
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專業(yè)課教學各個方面及環(huán)節(jié),做到課程教學與思想教育融合并行,實現場景在于課堂,教師是促進思政理論轉化為思政實踐的主體,主導著課堂講授的內容、形式和途徑,學生作為課堂的受眾,其接收內容及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授內容及方式。因此,教師是否具有育德意識、育德意識水準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與思政理論的傳授水平,進而影響學生的課程獲得感。[1]
“德智體美勞”是對人的素質定位的基本準則,“德育”居于首要地位,強調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實現其他維度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高校教師不僅承擔著傳授專業(yè)知識、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智育義務,還承擔著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素養(yǎng)的育德責任,教師的育德意識直接關乎高校育人水平提升及“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2]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實現從專門開設的思政課轉變?yōu)榕c學科專業(yè)技術課相融入,從專門化到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做好專業(yè)知識的思政元素挖掘與收集工作。一是要樹立對挖掘思政元素的科學態(tài)度,認識到從專業(yè)知識中挖掘高品質的思政材料具有可行性這一客觀事實。二是要提高對從專業(yè)知識中提取思政元素的積極性,主動依據專業(yè)課程及教材,將隱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整合、梳理,最終融入專業(yè)課教學課堂。此外,還要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學生反饋,不斷優(yōu)化更新思政元素內容。
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動態(tài),把握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與困惑點,及時調整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將學生感興趣的思政元素自然地引入課堂。教師要主動了解并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教育方式,營造教學相長、平等和諧的互動式思政教育氛圍,使思政與專業(yè)教學有機融合,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深遠持久地強化學生道德習慣養(yǎng)成。
課程思政既要傳承發(fā)揚經典思政資源,也要與時俱進地開發(fā)動態(tài)思政資源。在傳承傳統的優(yōu)質思政故事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當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積極捕捉與課程相關的動態(tài)思政資源,拉近思政與學生的距離,進而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國內外形勢,講好中國故事,從而突破思政教育的課堂時空限制,拓寬思政教育場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思政學習。[3]
與傳統教育方式相比,課程思政對課堂及教師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原有的教學評價指標和體系對于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學實踐而言,不僅不能完全適應其需要,而且存在著體系不完善、指標不科學、激勵不明確等亟待解決的問題。[4]
有學者指出,部分高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不足,育德意識提升工作或淺嘗輒止或生搬硬套;部分高校專業(yè)課教師思政教育意識薄弱,主動進行育德引導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缺乏育德進取心,對育人理解片面化,將專業(yè)知識與育德相割裂;高校整體育德意識仍處于被動他律而非主動自律,對本校學生思政問題的積極關注和自覺研究有待提高。
一是教師對課程思政理論及實踐了解不夠,由于課程思政相關理論研究本身處于初級階段以及缺少專門化的課程思政實踐培訓渠道,高校教師對其內涵理解的科學性和深入性均不足,因此難以準確地指導育德實踐。二是教師教學觀念轉變滯后,教學行為存在定式。專業(yè)課教師仍然難以擺脫傳統專業(yè)課教學“只傳授專業(yè)知識”的教學傳統,容易在課程思政實際實施過程中陷入生搬硬套、囿于經驗的困境,難以真正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1)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強化督導功能。只有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提倡和支持課程思政,高校教師才能在開展科研與教學任務的同時,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學和改良工作中。因此,高等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首先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明確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實施標準、指標體系、管理機制、激勵機制等,從根本上肯定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大力倡導課程思政,提高高校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積極性和可持續(xù)性。
(2)系統整合資源,搭建育德平臺。高校教師大多缺少育德實踐經驗,因此,就職后進行育德能力提升是保障課程思政有效推進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主管部門要系統整合政府、學校、企業(yè)、社會的相關資源,為教師搭建多方面多層次育德平臺。如學校牽頭為教師搭建育德能力教學實踐平臺,促進育德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教師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
(3)制定教學指南,落實育德理念。高等教育主管部門要在原有的教師教學指南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思政對教師和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制定“課程思政”教學指南。要明確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優(yōu)秀教師基本素質、課堂教學策略、教學質量評價、教學研究與教師獎勵等,提供可操作性方案,為教師進一步將育德理念轉化為育德實踐提供方向指引。
(1)校院兩手抓,構建各部門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首先,高校黨委要發(fā)揮領導作用,組織協調學院及各職能部門,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方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次,要注重各職能部門細分責任、相互配合、整合資源,加強對職能部門的指導、管理和考核,保障各職能部門切實履行課程思政建設的管理職能。同時落實學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責任,除了教學科研、學科專業(yè)建設等常規(guī)職責外,還有承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責任,因此有必要將提高課程思政實施效能納入學院重點工作內容。
(2)開展教師育德能力培訓,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要分層次對教師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全方位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通過專家講座、育德沙龍、課程思政優(yōu)秀教學評比大賽等形式,同時邀請育德能力突出的教師分享經驗互促共進,對教師從育德理論到實踐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引導全體教師加強對育德能力的研究和學習,推動全體教師育德能力提升,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3)創(chuàng)新課堂評價機制,完善教師評價制度。首先,要加快構建起容納評價主體、評價指標、評價結果處理等多方面內容的課堂評價體系,為課程思政實施效能的科學評價及精準改進提供機制保障。其次,要注重完善教師評價制度。一是要拓寬評價主體,既要涵蓋師資管理者、課程監(jiān)督者、課程受眾者等傳統主體,必要時也要引入校外第三方單位組織參與評價,構建全方位評價體系;二是要完善教師評價指標,綜合考量“教”與“學”兩個層次,既要從教師自身的師德師風、思想理念、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設置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從受眾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思想政治素養(yǎng)提升狀況等方面進行考量。只有做好以上兩點,才能充分發(fā)揮課堂評價機制與教師評價制度在課程思政育人育德實踐效能中的督促與引導作用,從而激發(fā)全體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課程思政育德效能不斷提升的正循環(huán)。[5]
(4)結合傳統與現代,倡導案例教學和情景模擬教學。在傳承傳統教學方法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技術,實踐新型教學方法,比如采取兼具開放與互動的案例教學法以及兼具趣味性與沉浸式的情景模擬教學法,以此改善學生課堂參與度不足、被動接收課堂信息的弊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獲得感。
(5)教學手段翻新,課堂性質由知識教授轉向展示體悟。結合學生對課堂吸引力的主觀反饋、教師課程思政實踐的客觀效果、學生心理特征及思想政治狀況等方面,及時對方法進行常規(guī)化反思及個性化調整,探索形成適應所授專業(yè)課程特色并且更能培養(yǎng)和體現學生應用能力的新教法和新手段,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
(1)提升職業(yè)修養(yǎng)與“協同育人”的育德意識。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教師不僅要有“育人”的外在責任,還要有“育德”的內在意識。在精深專業(yè)學科領域學識,踐行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升自身育德意識,助推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效。
(2)關注課程思政特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高校教師要主動加強對課程思政理論及實踐的了解,將思政元素積極融入專業(yè)課教學,及時跟進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動態(tài),因勢利導,將傳統的“嵌入式”思政教育轉變?yōu)椤皾撘颇健保岣邔W生接受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
(3)積極參與課程思政教學研討,革新教學方法。高校教師要將理論聯系實踐,運用課程思政相關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就教學效果、學生反饋等對教學實踐進行復盤,并積極參與課程思政教學研討,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程思政建設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