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余三勝家族:三代名角 京劇傳奇

      2023-03-17 12:22:56
      今古傳奇·單月號 2023年2期
      關(guān)鍵詞:班主紫云戲班

      他曾是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春臺班臺柱、班主以及統(tǒng)管京都菊部的精忠廟首,既是名角程長庚的提攜者,又是伶界大王譚鑫培的老師;

      他嗓音洪亮,唱腔以漢調(diào)為基礎(chǔ),融合徽調(diào),又吸收昆曲和梆子唱腔,吐字以湖北音為主,并善于把青衣小腔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之中,使行腔圓潤流利,婉轉(zhuǎn)纏綿,節(jié)奏鮮明而富于變化,故以“花腔”著稱,為許多京劇演員所仿效;

      他就是被清道光皇帝稱為“戲狀元”的余三勝。

      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京劇界有兩個耳熟能詳?shù)姆Q謂:“余門三代”“京劇三余”,即父親余三勝、兒子余紫云、孫子余叔巖。他們祖孫三代人畢生從事京劇事業(yè),為中國京劇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xiàn)。

      如今,京劇亨有“國劇”“國粹”的地位,從鄂東大別山麓走出的余氏祖孫三代居功至偉,他們?nèi)说墓适戮褪且徊壳蹌尤说睦鎴@傳奇。

      余三勝:老生三杰 京劇鼻祖

      余三勝(1802—1866),譜名開龍,乳名起云,又作啟云,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鎮(zhèn)七娘山人,清代著名京劇演員,工老生。在道光、咸豐年間,與程長庚、張二奎齊名,世稱“老生三杰”“三鼎甲”,被公認(rèn)為京劇鼻祖、創(chuàng)始人之一。代表劇目有《四郎探母》《桑園寄子》《捉放曹》《戰(zhàn)樊城》《取成都》《黃鶴樓》《珠簾寨》《空城計》《烏盆記》《摔琴》《碰碑》等。卒于同治五年(1866),享年64歲。

      【家史】

      天資聰慧 自幼愛戲

      清嘉慶七年(1802),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鎮(zhèn)七娘山一戶農(nóng)家里生了一個男嬰,喜訊傳出,親友齊來恭賀。父親余繼善便請客人中的一位飽讀詩書的老秀才給孩兒起名,老秀才想了一會兒說:“就叫起云吧?!辈⒔又忉屃艘环哼@里坐落高山,常年云纏霧繞,亦含“祥云瑞靄,紫氣東來”之意,期冀此兒將來聰明發(fā)達(dá),富貴長壽。后來族人在修宗譜時,按“良善開科第”的派系,起云為二十五世孫,屬“開”字輩,便起派名為“開龍”,含“龍在深山,騰云而出”之意,又由于叔伯家的兩個哥哥一個叫余大勝、一個叫余二勝,所以人們便習(xí)慣性叫他余三勝。

      余三勝還是嬰兒時,母親為了做家務(wù)事,常將他喂飽奶后便放在搖籃里睡覺。如果只搖著搖籃,不唱搖籃曲,他就睜著一雙眼睛望著母親,蹬著雙腳,又哭又鬧,怎么也不肯入睡。若邊搖邊唱搖籃曲,他就靜著不動,好像在聽曲兒,聽著聽著,這才慢慢入睡。灣里的人無不驚訝地說:“這么大一點的伢兒,就愛聽曲兒?!?/p>

      到了能說會走的時候,余三勝從大人那里學(xué)會了好幾首兒歌,整天在家里唱進(jìn)唱出,玩得十分開心。

      老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認(rèn)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可以通過小時候的表現(xiàn)作判斷,這種觀點雖然聽起來有點兒否認(rèn)后天教育的作用,但又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余三勝從小就機(jī)靈、淘氣,愛說愛笑,尤其是記憶力非常好,教給他的兒歌和古詩詞他都能一字不漏地唱出來。他七歲入學(xué)發(fā)蒙,無論背書、習(xí)字、作文,在私塾里都名列前茅,深受教書先生的器重。同時,他還是個十足的戲迷,哪里有戲他都去看。

      有一次,余三勝家附近的黃石河做葛布生意的老板周德貴給母親做七十大壽,請白廟河陳大鑼的東腔戲班唱三天大戲,余三勝每場必到,演員在臺上演唱,他在下面跟著哼唱,并學(xué)其動作。陳大鑼見他嗓音好,待戲演完后,就叫他上臺去表演一段,余三勝大大方方走上臺,用東腔調(diào)唱了一段《麻姑獻(xiàn)壽》,贏得了陳大鑼和觀眾交口稱贊,還得了周老板十個銅錢的賞錢。自此后,“小戲迷”余三勝的名聲更響了。

      余父雖是鄉(xiāng)下人出身,家境一般,但為了發(fā)揮余三勝的特長,十三歲就將他送入安徽某科班學(xué)藝。因安徽與湖北交界,兩省藝人常有往來,所以一些戲班和演員在教授和演唱徽調(diào)的同時亦教授和演唱漢調(diào)。余三勝就是以學(xué)漢戲為主。由于他的條件好,有基礎(chǔ),所以入科即學(xué)一末兼三生、六外三個行當(dāng)?shù)膭∧?。漢調(diào)和徽調(diào)不同,行當(dāng)劃分比較詳細(xì),共分為十行: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其中,除“四旦、八貼、九夫”是女性角色外,其余均為男性角色,而“一末、三生、六外”相當(dāng)于后來京劇的叫法,即“衰派老生、靠把老生、安工老生”。余三勝悟性高,肯吃苦,入科僅三個月即登臺演出,從此奠定了文武不擋的戲路,且劇目也比其他演員豐富。他三年零六個月就完成了學(xué)業(yè),順利出科。

      余三勝從安徽戲劇科班畢業(yè)回家后,就到白廟河黃氏東腔戲班做了一名演員。

      走出大山 定居天津

      余三勝長到十七八歲時,為了尋求發(fā)展,毅然告別父母、弟弟,離開家鄉(xiāng),闖蕩江湖。當(dāng)時交通不便,沒有車,羅田的山貨土特產(chǎn)出外,全靠走水道,用簰運(yùn)。余三勝跟隨運(yùn)輸貨物的竹簰順義水河而下,至長江邊再轉(zhuǎn)輪船上了漢口。

      余三勝到漢口后,正趕上湖北安陸的陳氏桂林班在漢口演出,余三勝就搭桂林班唱戲。此班在當(dāng)?shù)睾苡忻麣?,一來角色齊,二來行頭新,湖北各府有了大典,哪怕路隔千里,都會來約戲,班中也不乏當(dāng)?shù)刂輪T,余三勝在班中連演帶學(xué),進(jìn)步不小。

      1820年前后,余三勝由漢口北上到了河南。雖然河南當(dāng)?shù)匾灿泻芏酀h調(diào)班,但余三勝由于年輕,加之是外鄉(xiāng)人,所以不受重視,萬般無奈之下,他又由河南輾轉(zhuǎn)至北京。

      此時,北京舞臺以昆曲為主,余三勝雖搭安徽三慶班演出,但演出機(jī)會甚少。后來,余三勝聽說天津戲劇界比較活躍,便離開北京到了天津,加入天津群雅軒票房演出。為了迎合北方人的審美,善于創(chuàng)造的余三勝不斷改良自己所學(xué)的東腔、漢調(diào),經(jīng)數(shù)年努力,終于在天津舞臺站穩(wěn)腳跟,繼而“滿街學(xué)唱二黃腔”,影響愈來愈大。事業(yè)有成且有一定的積蓄后,余三勝在天津買了房屋,定居下來。

      道光十二年(1832),余三勝隨天津一戲班去北京演出,偶遇一個從家鄉(xiāng)進(jìn)京做茯苓生意的老板,并從他口中得知了一些家鄉(xiāng)情況,不由對父母和弟弟余四勝的思念之情越來越深。次年,他回了家鄉(xiāng)七娘山,此時余四勝也在家鄉(xiāng)一家戲班里演凈角,娶妻生有一子,在余三勝的說服下,父母和余四勝一家三口,都跟隨余三勝去了天津。第二年,32歲的余三勝娶了天津一戲班的何氏為妻。但沒過幾年,余三勝的父母便相繼去世了。

      二次進(jìn)京 享譽(yù)春臺

      守孝期滿,余三勝即帶著弟弟余四勝第二次到北京重搭三慶班。

      這個時期已有不少漢調(diào)演員進(jìn)京唱漢調(diào),所以北京的觀眾對漢調(diào)有了了解和認(rèn)識,余三勝重返北京舞臺正當(dāng)其時,史稱“班曰徽班,調(diào)曰漢調(diào)”。但三慶班培養(yǎng)了自己的老生,自然不會讓余三勝唱壓軸,大部分是倒三、倒四,余三勝不甘平庸,正在這個時候,機(jī)會來了,春臺班向他約戲,余三勝遂改搭春臺班。

      春臺班也是四大徽班之一,原老班主亦是湖北崇陽人米應(yīng)先,惜于道光十二年(1832)病逝,由別人組班,一直不怎么景氣。余三勝一到春臺班就挑大梁,唱主角。有了用武之地的余三勝,如虎添翼。他最擅長唱“花腔”。所謂“花腔”,實為漢調(diào)中旋律豐富的唱腔,較之徽劇中的“黃腔”更為動聽。在一次官邸堂會中,一個貝勒爺獨點余三勝的花腔,余三勝連演《取成都》《捉放曹》兩曲,一演爆紅。當(dāng)時有文這樣記載:“三勝聚精會神,唱做酣暢淋漓,佳妙至十二分地步。由是各王公大臣,爭相延攬,并代游揚(yáng)?!?/p>

      有了一干王公大臣的稱贊、傳播,余三勝的名聲自然在北京“如雷貫耳”了。

      不久,余三勝就當(dāng)上了春臺班班主,在他的主持下,戲班豐富了劇目,贏得了“壓賽當(dāng)年米應(yīng)先”的美譽(yù)。他在演唱上將漢調(diào)皮黃與徽調(diào)皮黃相結(jié)合,又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點,創(chuàng)造了一種抑揚(yáng)婉轉(zhuǎn)的皮黃唱腔,使原來比較簡單的徽皮黃逐漸豐富起來。他兼長西皮、二黃,更擅長“花腔”,還創(chuàng)造了二黃反調(diào)。如《碰碑》《牧羊傳》《烏盆記》等劇中的反二黃調(diào),都是他進(jìn)北京后才有并流行起來的。在念白上,他將漢調(diào)的湖廣音與京、徽語音相結(jié)合,既富于音樂性的語言聲調(diào),又使北京的觀眾能夠聽懂,以至能在北京扎根流傳。以湖廣音唱皮黃,對四聲的區(qū)別十分清晰,這是漢調(diào)的特色,非昆曲、弋腔、梆子所能比擬的。北京人覺得非常悅耳動聽,使京劇的形成,在觀眾中有了深厚的基礎(chǔ)。

      余三勝還是戲曲創(chuàng)造革新的先驅(qū)。他將凈角戲《沙陀國》中的李克用改用本色臉演唱?!毒咸垛艦c》對他的評論是:“能于程、張以外,別創(chuàng)一格,以自成一家。每于詞句鄙俚之處,腔調(diào)不良之點,均能剛正而改之,故其當(dāng)時名聲之顯著,俱不在程、張之下也。”他能對舊劇目中的陳詞濫調(diào),污穢下流、誨淫誨盜等糟粕進(jìn)行滌除,再創(chuàng)造新的健康的詞語來代替,均被后人遵為范本。

      余三勝相貌清肅,舉止典雅,且富于頓智。出演時,瞬息之間,即可邊創(chuàng)邊演。除了流傳廣泛的即興演唱“七十四個我好比”之外,還有不少救戲的佳話。

      有一次,余三勝演《上天臺》,扮漢光武帝劉秀,由四名內(nèi)侍引上場,本應(yīng)該左右各站二名,不料一個內(nèi)侍站錯了,站成一邊三名,一邊一名。余三勝對站錯了的內(nèi)侍頻頻使眼色,但是這位內(nèi)侍嚇蒙了,始終也沒有站過去。由于觀眾欣賞余三勝的演唱,總算沒有引起倒彩。但余三勝感到非常別扭,就在唱完下場時,忽然加唱了兩句:“這邊一個那邊三個,還須孤王把他搬。”同時向內(nèi)侍用力地一揮水袖,把他趕下場去了。這一下子把觀眾和后臺人員都引得哄堂大笑。后來相聲《空城計》所采用的情節(jié),來源實出于此。

      余三勝被京劇界尊為“祖師爺”。另據(jù)有關(guān)資料及《羅田縣志》載:余三勝曾為精忠廟首(即管理宮廷戲班的頭頭),被朝廷授予四品供奉職銜,在一次進(jìn)宮為道光帝演出時,道光帝稱他為“戲狀元”。

      咸豐、同治年間,京師各班最著名的是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當(dāng)時北京最著名的三大班為三慶、春臺、四喜。此三班皆著籍于內(nèi)務(wù)府(即屬宮廷管理,相當(dāng)于國辦劇團(tuán))輪流在大柵欄演出。一些小班,只能在市內(nèi)鮮魚口及崇文門外演唱,界限極嚴(yán),不能逾越。三大班鼎峙而立,稱程、余、張為“三鼎甲”,又稱“老生三杰”。

      余三勝在北京出名后,在石頭胡同又購置了一處房子,當(dāng)時梨園界的老板們,各自都有一個堂號,這是遵循了南方大戶人家的習(xí)俗,所以余三勝將家里起名為“勝春堂”。

      脫離春臺 盡瘁犁園

      余三勝晚年家道小康,但正值京城各個戲班如火如荼地演出之時,英、法聯(lián)軍攻破北京,咸豐帝移駕熱河行宮,京城繁華景象告一段落。轉(zhuǎn)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于熱河行宮駕崩,全國陷入了國喪狀態(tài),京城各戲劇班社一律停演,故不少班社無奈解散。過了一年左右,朝中管制不像頭年那么緊了,于是一些京劇藝人便在飯莊、會館私演,但樂器都不能出太大聲,藝人們只好用梆子代替板鼓,齊鈸代替大鑼。余三勝和弟弟余四勝也是以這種形式演出《戰(zhàn)長沙》等劇。不能穿戴行頭,余三勝就反穿猞猁馬褂作為戲服演出。直到三年國喪期滿,內(nèi)務(wù)府才給都察院下咨文,于同治二年(1863)十月十六日,準(zhǔn)令演唱。各班社接到解禁令,開始重新組班。

      春臺班由于原班主在禁演期間去世,班主換人,咸豐初年成立的廣和成班新任班主周鳳梧便邀請余三勝兄弟二人加入以壯聲威,余三勝便同余四勝一起離開春臺班,加入廣和成班,這個班里還有余三勝的湖北老鄉(xiāng)、著名老旦藝人譚志道。此時譚志道之子譚鑫培正在學(xué)戲,由于??从嗳齽傺莩?,仰慕其技藝,欲拜余三勝為師。后由譚志道及程長庚等人說合,譚鑫培遞了門生帖,余三勝正式收譚鑫培為徒,并用心教授。

      同治四年(1865),周鳳梧不再是班主,譚氏父子也離開了,余三勝便改搭阜成班。余三勝這個時候的精力、體力已大不如從前,演出次數(shù)很少,當(dāng)時民間有“三勝由來沒準(zhǔn)常”的說法。一次,阜成班在宣武門外謝公祠的堂會上,演出《李陵碑》一劇,余三勝本說不上場,但東家要求要看余三勝的戲,余三勝只好答應(yīng),并主演楊繼業(yè)。誰知演到碰碑后尸體倒地時,余三勝突然體力不支,倒地后半天才起來,幸好已是劇終。但此后他身體一蹶不振,只好退出舞臺。

      余三勝在天津有房子,加之他對青年時期的生活不勝憶戀,就在天津暫住就醫(yī)。同治五年(1866)春夏之交,余三勝身體見好,在天津一戲班的邀請下,為了感謝天津的戲迷們多年的大力支持,又演了一場《洪羊洞》,在臺上他演得非常賣力,也非常精彩,觀眾爆滿,雷鳴般的掌聲,震耳欲聾,經(jīng)久不息。余三勝熱淚盈眶,再三謝幕!這是余三勝從家鄉(xiāng)羅田到津、京后的最后一次演出。

      不久,余三勝的身體再次走下坡,且病莫能興。六月十三日下午,彌留之際,他把長子余科昌叫到跟前,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歸葬老家。余科昌忍泣回答說:“羅田老家已經(jīng)沒有至親的親人了,祖墳是否還能容許歸葬,現(xiàn)在情況不明,千里迢迢,貿(mào)然回去,恐怕不妥?!?/p>

      余三勝毅然囑咐說:“既然這樣,我也不愿葬在異地,那樣等于永久寄人籬下,死也不得安寧。你先把我浮厝在天津你爺爺奶奶身旁,等將來有機(jī)會回到老家,了解了祖墳的情況,再把我和你爺爺奶奶搬遷回去。”

      余科昌含淚應(yīng)諾。當(dāng)日晚亥時,余三勝逝世,享年64歲,余科昌遵照遺囑,把他厝葬在天津郊區(qū)西門外小筲子口“梨園義地”其父母墓旁。但后來不知什么原因,余科昌一家人沒有任何消息,次子余紫云、孫子余叔巖定居北京后,便將其墳?zāi)惯w入北京。

      【軼事】

      引人注目

      余三勝是云遮月的嗓子,開始唱的時候,很不受聽,要唱過多少句以后,嗓子才開,唱到后來,越唱越亮,越唱越好。因此他的唱詞多數(shù)是在四五十句以上。

      當(dāng)他開始在北京演出時,頭幾次都因為受嗓子的影響,臺下觀眾都不滿意,紛紛離座而去。后來他想了個引人注目的辦法,在登場以前,穿上一件白狐鑲紅狐圓花的反皮馬褂,戴上一副玳瑁眼鏡,在臺中一坐,嘴里含著京八寸的旱煙袋,一口一口地吸得臺上香煙繚繞。此舉引得臺下觀眾注視起來,互相詢問這是什么人?有人就說這就是余三勝。

      余三勝見觀眾都在交頭接耳,知道起了效果,這時煙也吸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唱。觀眾立即聚精會神地聽,余三勝一段段地唱下去,越唱越好聽,觀眾越聽越愛,從此余三勝就大紅特紅起來!

      添詞救場

      余三勝通文墨,善口才,熟讀《三國》《楊家將》《岳飛傳》等,出演時,瞬息之間,即可邊創(chuàng)邊演。他和著名青衣胡喜祿合演中,曾有一段驚人的故事。一次二人合演《四郎探母》時,胡喜祿因事誤場,時間已到,他便先出場演唱,原唱詞只有四句“我好比”,他唱完后胡喜祿仍未到場,于是在“我好比……”那段唱詞后添詞來延長時間,唱詞既要符合劇情的要求,又不能胡編庸俗俚語,憑著睿智,他一直唱到七十四句時胡喜祿才到。由于他的唱腔優(yōu)美,唱詞典雅,觀眾明知其中有“名堂”,卻仍然聚精會神地欣賞。

      事后有人問他:“如果胡喜祿一直未到,你打算怎么辦呢?”余三勝道:“你們不用擔(dān)心?!液帽葴?zhǔn)備80句為止,如果胡喜祿還不能到場,我就改用‘說白,歷敘天波府家事,即使說上一天一夜,我肚子里有的是東西!”

      【家風(fēng)】

      堂正為人 實在做事

      余三勝對人慷慨大方,寬以待之,在藝術(shù)上精益求精,忠誠熱愛,一個細(xì)節(jié)都不馬虎,與同行之間互相學(xué)習(xí),取長補(bǔ)短,從不相輕,更不在背后議論別人。他多次參加大型賑災(zāi)義演,盡到了一名演員對社會、對受災(zāi)百姓的責(zé)任,體現(xiàn)出一個演員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而對依權(quán)仗勢欺壓藝人的惡勢力,他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氣節(jié)。

      自從出名后,請余三勝吃飯的帖子越來越多。有一次,一位王爺?shù)挠H戚想附庸風(fēng)雅,著家人送帖子請余三勝赴宴。余三勝得知此人是個仗勢欺人、捧上壓下、陽奉陰違的家伙,便找借口推辭了。后考慮這些人有權(quán)有勢,不好惹,為了不讓這些人借機(jī)使壞,同時也為了保守節(jié)操,他便想了個既能起到推辭拒絕的作用,又能讓這些人不好找麻煩的理由,就在春臺班和家里都貼上了:“吃酒誤戲,為正班風(fēng),從班主做起,概不赴宴”的告示。

      余三勝那時頭銜多,名氣大,但他從不以此為傲,更不希望后輩躺在長輩的成就之上,甚至為長輩的名聲所累。他尊重不同的藝術(shù)流派,不同的角色,主張孩子轉(zhuǎn)益多師,廣泛學(xué)習(xí),并有開創(chuàng)性,讓孩子從小潔身自好,明白事理。

      余紫云曾對人說:“家父去世之時,我才十一二歲,但家父傳下的堂正為人、實在做事、刻苦學(xué)藝,用心演戲的家風(fēng),讓我終身受益?!?/p>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闭驗橛嗳齽偈刈嬗?xùn),遵家規(guī),既為人師表,又嚴(yán)以律子,才有后輩兒孫的名聲遠(yuǎn)揚(yáng),才有享譽(yù)百年、德才兼?zhèn)涞挠嗍先妗?/p>

      【家教】

      人品如山 藝德如蘭

      余三勝一向以人品與藝德為重,常對兩個孩子說:“古人言:‘子欲為事,先為人圣。無論處世還是唱戲、做事,先做人,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余紫云是余三勝的次子,他出生這年,余三勝已年過半百,可謂老來得子,但余三勝從不溺愛他。余紫云年齡稍大點兒時,余三勝就常對他說:“做人不要任性,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做事要持之以恒。待人接物要善良、正直、厚道、誠信、虛心、達(dá)觀,同時還得有骨氣?!敝钡饺ナ狼?,他還拉著未成年的余紫云的手叮囑道:“我走后,你要自強(qiáng)不息,好好學(xué)戲、演戲,好好做人。”

      嚴(yán)師出高徒,虎父無犬子。余三勝去世的第二年,不到十四歲的余紫云就成為學(xué)員里的領(lǐng)頭雁,每演大戲,均由他領(lǐng)銜,受到觀眾和戲劇前輩的好評。他以父親為榜樣,牢記父親的教誨,終于學(xué)藝有成,成為“青衣泰斗”。

      余紫云在接四喜班班主這個階段,像他父親一樣,海納百川,更加努力于學(xué)養(yǎng)的錘煉。他結(jié)交了一些文人,尤其是對那些貧窮的文化人更為謙和寬厚,而對那些豪門貴族常常是一身傲骨。光緒二十五年(1899),有一次御史衙門團(tuán)拜,傳他去演戲,遭到他的拒絕,御史感到臉上無光,便對他說:“這次你若不演,以后就別想再演戲了!”御史衙門有巡視五城的機(jī)構(gòu),有臨時鎖拿之權(quán),誰敢得罪他們?但余紫云不怕,他說:“你不讓我唱戲可以,我就不參加你的這個團(tuán)拜會。”他是一諾千金,說到做到,從此他就從四喜班辭職了,離開了演藝圈,以后邊做古董生意邊授徒。

      余叔巖雖然沒有直接受教于祖父余三勝,但從父親余紫云的言行中看到了祖父的影子,并在傳承祖父與父親的家教中,發(fā)揚(yáng)光大。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被周恩來總理評價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張學(xué)良將軍,曾這樣評價余叔巖:“我愛余三(余叔巖排行老三),臺上臺下我都愛。臺上來將去相,胸有城府,臉上一團(tuán)祥和之氣……臺下,余三修身齊家,出語不凡,幾度夜訪,均聊到不知東方既白……”

      1931年初,杜月笙為了光宗耀祖,在老家高橋建造杜氏家祠,6月10日杜月笙舉行落成典禮,包括蔣介石在內(nèi)的政要名流均分送匾額,并派人到現(xiàn)場祝賀,成為當(dāng)時轟動上海灘的事件。從10日到12日,演出連臺好戲,京滬各大“名旦”“須生”等全都登場,獨余叔巖不肯去。杜月笙一再派人曉以利害,誘以重金,但余叔巖有他的脾氣,說出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權(quán)勢和金錢既嚇不倒他,也打動不了他。最后來人生氣了,說道:“你若不去,此生休想再到上海灘?!庇嗍鍘r回道:“寧可此生不到上海,也不去。”余叔巖說到做到,直至去世,從未跨出平津兩地,再也沒有南下。

      余叔巖晚年時期,因病很少商演,但在賑濟(jì)河南旱災(zāi)、湖北水災(zāi)等多次大型義演中堅持演出,對羅田老鄉(xiāng)更是念念不忘,在北京住宅的銅牌上亦標(biāo)明“羅田余寓”。他一生唱過多次義務(wù)戲,其中一些是為了各省賑災(zāi)義演,有的是為了幫助梨園同行渡過年關(guān)困苦。

      他平易近人,對待照顧他的廚師、保姆等人,能體諒他們的辛苦,說話時總是和和氣氣,從不對下人發(fā)脾氣。生前他曾對孩子們囑咐:將在昌平縣的一頃多地送給老管家朱順;將汽車送給司機(jī)小閻。他還特別尊重師長,把老師姚增祿的生前生活費用和逝世后的安葬費用,全部承擔(dān)了下來。老師逝世后,師母的生活費仍然由他包下,直到她去世為止。

      如今,當(dāng)人們稱贊“京劇三余”精湛的演藝時,無不對余氏家教和余氏三杰的人品、藝德大加贊賞!

      【解密】

      余三勝為何少小離家

      余三勝從安徽學(xué)藝三年零六個月出科后,回到了家鄉(xiāng)七娘山,搭白廟河?xùn)|腔戲班唱東腔。白廟河是羅田東腔戲主要發(fā)源地,形成于清代乾隆及嘉慶初年,班主姓黃,是有名的青衣和正旦演員,他對余三勝厚愛有加。余三勝本來是學(xué)老生,但由于自己年近六旬,很想培養(yǎng)一個徒弟,見余三勝戲路廣闊,尤其是身材修長,眉清目秀,相貌堂堂,嗓音也不錯,不禁眼前一亮,便要余三勝學(xué)演旦角。余三勝雖然有些不愿意,但為了多學(xué)一門本領(lǐng),也就答應(yīng)了。

      黃班主把余三勝當(dāng)作傳人,悉心教授,余三勝亦刻苦鉆研,兩三個月后,余三勝即登臺演出,受到觀眾的稱贊。黃班主的女兒黃秋霞,與余三勝同年,在戲班里演小生,這年二人都才十八歲,情竇初開的她,不由對余三勝一見鐘情,但余三勝這時已經(jīng)有了意中人。這個意中人叫楊秋笛,比余三勝小一歲,是白廟河與九資河交界處臺子灣人稱“楊富人”的楊玉亭的小妹。楊秋笛不僅長得漂亮,而且聰明伶俐、靈秀活潑,識文斷字,也是一個戲曲愛好者,??从嗳齽俚难莩?,對余三勝情有獨鐘,話語相投,本也想加入戲班,無奈大哥楊玉亭堅決反對,未能如愿。

      這年,年近四十五歲的楊玉亭娶二房,請黃家東腔戲班唱戲,并親自點了兩本戲,一本是《打金枝》,另一本是《黃梅姑娘》,余三勝在前一個戲里演公主,他正在化妝時,楊秋笛偷偷來到后臺,遞給余三勝一只金鐲子,這金鐲子是她母親臨終前傳給她的。余三勝見了金鐲子,不解地問:“你把金鐲子給我做什么?”楊秋笛興奮地說:“你不是馬上要演《打金枝》了嗎?戴上它就更像公主了。”言罷,不等余三勝愿不愿意,就給余三勝戴上了。恰在這時,楊玉亭喊楊秋笛,楊秋笛立即走開了。

      余三勝就戴著金鐲子上場演出,但轉(zhuǎn)戲卸裝時余三勝忘了摘掉金鐲子,就接著演后一場戲里討飯的黃梅姑娘,結(jié)果被楊玉亭發(fā)現(xiàn)了。楊玉亭仗著舅父在臨縣做縣令和手上有幾個臭錢之勢,常耀武揚(yáng)威,欺負(fù)鄉(xiāng)人,見小妹和余三勝走得近,早看不順眼,又拿自己小妹沒辦法,這下便借題發(fā)揮,把氣全出在余三勝的身上。為了不讓小妹替余三勝說話,他一邊將楊秋笛關(guān)在房里,一邊污蔑余三勝手腳不干凈,偷了他家的祖?zhèn)鹘痂C子,敗壞余三勝的名譽(yù)不說,還用馬鞭抽打余三勝,并說戲班子的戲唱得不地道,公主戴金鐲子尤還可,黃梅姑娘是窮家之女,哪來的金鐲子?兩個過錯并罰,一不給戲班演出費,二強(qiáng)令黃班主開除余三勝,否則不讓黃家班再演戲了。

      余三勝有口難辯,又擔(dān)心連累了戲班,只得離開戲班回家,又誰知,冤家路窄,禍不單行,風(fēng)波再起。

      七娘山臨近柳樹坪,余三勝從臺子灣剛走到黃泥塝附近,不料遇上了柳樹坪的柳金城。柳金城的父親柳景榮是做茯苓生意的老板,所以人們都叫柳金城柳相公,柳相公和楊玉亭是姨表兄弟,早對花容月貌的表妹楊秋笛垂涎三尺,前年還托媒人向楊玉亭提過親,遭到了楊秋笛的拒絕。為此,柳相公把余三勝視為情敵,對余三勝恨之入骨。

      再說這柳相公也是剛從臺子灣送禮和看戲回來,對所發(fā)生的事一清二楚,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他見余三勝走來,立即破口大罵余三勝臭戲子,稱余三勝是三只手,余三勝知道柳相公的心思,沒有理會他。豈知柳相公越發(fā)耍橫,見余三勝不吭聲就想走,以為他好欺負(fù),竟拾起路邊的柳樹棍子,要打余三勝。余三勝忍無可忍,從小練功的他,有些拳腳功夫,雖然赤手空拳,卻沒讓柳相公占到便宜。柳相公又羞又怒,又急又累,與余三勝拉拉扯扯之下,忽聽“哐咚”一聲,只見他四肢朝天,仰倒在地,面如土灰,口吐白沫,人事不知。恰逢里正路過,不由大聲喊道:“余三勝殺人了!”不由分說,拉住余三勝要去見柳相公的父親。

      里正這一聲喊,馬上招來一些人圍了過來。余三勝有口難辯,用力掙脫里正的手,也不敢再回家,急忙跑到附近好友陳鐮家中躲避。陳鐮雖大不了余三勝幾歲,但他家世代為官,其哥哥陳錦是當(dāng)朝翰林,又是當(dāng)?shù)氐拇髴?,里正及村人不敢繼續(xù)追問。陳鐮與余三勝是舊交,自然知道此事不是余三勝一人的責(zé)任,可死人畢竟是大事,只得給余三勝出了路費,讓他趕緊離開家鄉(xiāng),出去躲避幾年。余三勝見出了人命關(guān)天的事,知道闖了大禍,眼下唯一的出路,也只有外逃。謝過陳鐮后,他走出陳家,跪在地上,對著自己家的方向拜了三拜,算是告別父母,顧不上饑餓害怕,連夜走出了七娘山。

      所幸的是柳相公患的是癲癇,只是暫時性昏厥,并沒有死,余三勝逃走不到一個時辰,柳相公就醒過來了。

      那時信息傳達(dá)非常困難,逃走的余三勝自然不知道這后面的事,一是年輕氣盛,二是命案在身,有些害怕,所以走路如跑步,一兩個時辰就走出了五六十里地。

      當(dāng)時交通不便,沒有車,羅田的山貨土特產(chǎn)外出,全靠走水道,用簰運(yùn)。天快亮的時候,余三勝正好趕到大河岸的水路碼頭,于是跟隨運(yùn)輸貨物的竹簰順河而下,至長江邊再轉(zhuǎn)輪船上了漢口,一兩年后輾轉(zhuǎn)到了天津和北京。

      余三勝在津、京出名不久,好友陳鐮也到京城做了官,余三勝念及陳之大恩,常請陳看戲。這件事還被上世紀(jì)三十年代著名戲劇小說家、劇作家陳墨香先生記錄在他的《余叔巖遺事及其世系》一文中。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楊、柳二人攪起的風(fēng)波迫使余三勝進(jìn)京,也間接成就了余三勝,并促進(jìn)了京劇的形成。

      【家族】

      兄弟:余四勝(1808—1867),譜名開貴,乳名起才,余三勝胞弟。工凈行,為著名京劇花臉表演藝術(shù)家,正凈、副凈、武二花皆能,在《捉放曹》中飾曹操,《黃鶴樓》中飾張飛等等。

      兒子:余紫云(1855—1910),名金梁,譜名科榮,字硯芬,京劇著名青衣。紫云是藝名,他的師傅是鼎鼎大名的梅巧玲(梅蘭芳祖父)。他天賦特別好,戲路特別寬,在主工昆旦、花旦的同時,又學(xué)青衣,是一個青衣、花旦兩門抱的演員。

      余紫云嗓音好聽,高、寬、亮,響堂不說,還很柔媚、婉約、清脆、甜潤,更可貴的是嘴皮子有勁兒,能打遠(yuǎn),有穿透力,觀眾很遠(yuǎn)處都能聽得字字清楚。學(xué)員演出,往往由他領(lǐng)銜,十分受觀眾歡迎。

      光緒八年(1882),梅巧玲逝世后,余紫云便接掌了四喜班,當(dāng)上了班主。他在接任班主這個階段,在博采眾長的同時,又善于創(chuàng)新,文武兼演,打破了旦行內(nèi)部的分工約束。他先演花旦,后唱青衣,人們往往把他與時小福相提并論,稱一時瑜亮,至中年時期,名聲愈著,有“青衣泰斗”“花衫鼻祖”之譽(yù)。

      余紫云接四喜班的班主,一共干了十多年。后因拒演某權(quán)貴的團(tuán)拜會,得罪了權(quán)貴,便從四喜班辭職,離開了演藝圈,改行邊經(jīng)營古玩店邊授徒。這個期間他雖然演出少了,但偶一登臺,“麗蹺而出,四座皆驚”。《北平梨園竹枝詞》有詩一首贊曰:“衣香鬢影費徘徊,不聽清音不肯來,君有分司狂杜牧,更番欲乞紫云回?!鼻迦松蛉萜宰鳌锻馐^》畫像一幅,第五名就是余紫云飾《彩樓配》中的王寶釧。

      孫子:余叔巖(1890—1943),名小云,譜名第祺,藝名“小小余三勝”,京劇著名老生,“余派”創(chuàng)建人。余叔巖9歲入姚增祿主辦的科班學(xué)戲,初習(xí)短打武生,繼學(xué)靠把武生,最后專攻正生,13歲入“德勝魁”科班。他嗓音清亮,極受津、沽觀眾歡迎,又因其爺爺當(dāng)年演出于天津,對他更為親切,呼其為“小小余三勝”。為進(jìn)一步深造,余叔巖25歲時又拜譚鑫培為師。民國六年(1917),譚鑫培去世后,余叔巖挑起了譚鑫培組建的班社重任,所演出的劇目,從唱腔到表演,無不貫通譚的藝術(shù)精髓,成為“譚派”的主要傳人。

      余叔巖雖宗譚,但未就此止步,特別在塑造人物上狠下苦功。如對人物的體驗、運(yùn)用、身段動作和表演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多創(chuàng)造,在發(fā)聲方法、演唱技巧、吐字行腔上,也均有獨創(chuàng)。他善用“立”音,使聲腔挺拔激越,又常用“擻”音,使旋律柔巧而動聽。他還精于音律,曾與張伯駒合著了一部戲曲音樂的書,名為《京劇音韻》。余叔巖成為余三勝“漢派”和譚鑫培“譚派”的主要傳人,并由此逐漸發(fā)展了自己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創(chuàng)立了影響深遠(yuǎn)的“余派”藝術(shù),是京劇繁盛時期著名老生演員,名重一時!他的徒弟先后有楊寶忠、譚富英、王少樓、楊寶森、吳彥衡、孟小冬、李少春及其妻弟陳少霖等名角。

      自京劇成為“國劇”后,在京劇界,余叔巖作為老生行當(dāng)“狀元”,與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等京劇老生演員并稱為“四大須生”,又與旦行的梅蘭芳、武生行的楊小樓合稱“三大賢”。

      余叔巖代表劇目有《戰(zhàn)樊城》《戰(zhàn)太平》《武家坡》《二進(jìn)宮》《烏龍院》等。他對這些劇目的詞語都作過加工潤色,曾灌制唱片十八張,為京劇聲腔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三十年代后期,余叔巖因病纏身,不常演出,最后除為湖北水災(zāi)在京義務(wù)演出《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和在懷仁堂演出《群英會》等幾出收官戲以后就停演了,后來寄情于書法,1943年病逝于北京,終年53歲。

      (編纂整理:王松平 資料來源:《羅田縣志》《余氏家譜》,羅田縣文化館編輯出版的《京劇鼻祖余三勝》及翁思再著《余叔巖傳》等書籍和有關(guān)報刊)

      (責(zé)任編輯/譚潔)

      猜你喜歡
      班主紫云戲班
      戲癡
      中國畫《閑逸紫云》
      游賀州紫云洞
      功德林寺戲班:寺院文化對覺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四川地質(zhì)學(xué)報(2020年2期)2020-05-31 06:52:46
      云南壯劇的幾種組織形式
      紫云格凸河
      內(nèi)蒙古中西部地區(qū)移民音樂的民間存在形式研究
      北方音樂(2019年23期)2019-02-10 10:54:44
      從社會組織的視角看云南壯劇民間戲班的性質(zhì)
      反串
      小小說月刊(2011年2期)2011-05-14 14:55:06
      通州市| 右玉县| 吉首市| 石门县| 永善县| 五寨县| 磴口县| 友谊县| 读书| 汝州市| 色达县| 陆河县| 泸定县| 茂名市| 班玛县| 侯马市| 鞍山市| 同心县| 津市市| 县级市| 桐庐县| 徐汇区| 开阳县| 江源县| 浦城县| 上高县| 日照市| 聂拉木县| 拉萨市| 渑池县| 平和县| 灌阳县| 安达市| 和政县| 莆田市| 长武县| 桦川县| 阜城县| 炎陵县| 嘉义市|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