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晗 _ 北京市順義區(qū)第二中學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問題和困惑,尤其是進入青春期,有的學生會很敏感,情緒波動較大,如果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于是,我嘗試采用書信的方式,幫助學生學會控制情緒。
那是在開學第一天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課上,我正講著,突然一個滿臉煩躁的男生——小肖從座位上站起來:“老師,別講這些了,我們又不是小孩!誰要聽!”雖然我及時進行了柔性處理,但接下來的課堂氣氛還是很尷尬。課后,我第一時間找到小肖交流,卻以失敗告終。整整20分鐘的談話,他的眼神始終游離不定,一句話沒說。
溝通不成,我便想到了用書信的方式交流。我在給小肖的信中寫道:“開學第一天的你讓我非常生氣,這種氣憤因為真實甚至放大成了痛苦,一種被別人冒犯、權(quán)威受到挑戰(zhàn)的痛苦。可是,當我靜下心,從你的角度去考慮,卻得出了不一樣的感受……”
兩天后,我收到了小肖的回信,信中他向我道歉,也向我敞開心扉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他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他的父親因病去世,母親脾氣暴躁,平時和兒子的溝通方式也很粗暴。生活中和小肖最親的奶奶也在他中考前突發(fā)疾病去世了,如此沉重的打擊致使他在考試中失利。對兒子滿懷期望的母親非常生氣,在家里對小肖冷嘲熱諷,母子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顯然,與母親緊張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帶給他很大的心理負擔。我不禁思考:如何讓小肖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消解他對母親的不滿呢?
在幾天的醞釀中方案逐漸成熟:我讓小肖先給母親寫一封信,然后站在母親的角度給自己回信。當我把想法告訴小肖之后,他沒有半點猶豫就答應了。在給母親的信中,他寫道:“……我想念奶奶,你太粗暴,我都快初中畢業(yè)了,你還打我……”在信的最后,他也描寫了母親當時的心情。第二封是“母親”寫給小肖的信:“……媽媽知道你肯定非常恨我,可是,作為一個失去丈夫,沒有知識又不年輕的女人,一邊工作還要一邊照顧孩子、伺候婆婆,我又能怎么辦呢?”在這封信中,小肖站在母親的立場承認了自己對兒子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還能看出一向強勢的母親在他的想象中也向兒子示弱了,說明他對母親有著深刻的洞察。
從兩封信中我能感覺到小肖內(nèi)心的糾結(jié)與掙扎,這是他對自我進行客觀審視的結(jié)果。接下來的時間里,我每周都會接到小肖的書信,三次的連續(xù)書信寫好后,我和小肖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他表示,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反思,懂得了凡事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成長。現(xiàn)在,他和媽媽的關(guān)系緩和了很多。走出了陰霾情緒的小肖也變得開朗起來,與老師、同學們的關(guān)系也更和諧了。
教育是師生間的一種交往,對教師而言,這種交往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還需要巧妙的策略和科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