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謝奉波
[摘 要]形近字混淆是學生識字存在的一大問題,也是教師教學的一大難點。辨析形近字對幫助學生減少閱讀障礙、提升閱讀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形近字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會認、會寫的字的要求,將形近字進行分類,再從聯(lián)系生活、借助偏旁、挖掘內涵、發(fā)揮聯(lián)想等四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習得辨析形近字的方法,享受識字樂趣,獲得識字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第一學段;識字教學;形近字辨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4-0094-03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大量學習漢字能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閱讀能力。而一些字形、結構相似的形近字,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一大攔路虎,同時也讓不少教師頭疼不已。基于這一點,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多角度出發(fā),探尋辨析形近字的教學策略。
要想探索形近字辨析之道,就要先了解它的特點,然后分門別類,逐一擊破。筆者總結了小學語文第一學段會認、會寫字當中的形近字,主要分為以下四類(見表1)。
針對這四類形近字,筆者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聯(lián)系生活,編寫口訣助巧記
第一類筆畫相同、位置不同的形近字,猶如孿生兄弟一般,非常相似,一時難以區(qū)分,導致有很多學生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混淆不清。因此,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簡單的口訣等小妙招能幫助學生牢記形近字。
比如“未”和“末”兩個字,筆者在批改作業(yè)時,多次發(fā)現(xiàn)學生書寫錯誤,有個別學生將兩橫寫得一樣長,詢問時他們簡單一句“書寫太心急了,寫成一樣長了”。因此,對于像這兩個字我便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幫助他們區(qū)分。我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而“未來”很遠很長,是無窮盡的,所以“未”字兩橫上短下長,象征著未來的路途遙遠;而“周末”代表雙休日,雙休日后便是星期一是我們上學的開始,告訴我們假期的結束,“末路”也是指人生的盡頭,所以“末”字兩橫上長下短,象征著路越走越窄,沒有路了。這樣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選取他們常用的語言詞匯進行引導,既符合兒童的學習心理,也能將抽象字符形象化,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
而像“人”“入”“八”三個字,雖然只有兩筆,看似簡單,可學生總是分不清這兩筆的書寫位置,所以筆者便和他們一起創(chuàng)編了一套口訣,幫助學生識記:撇高捺低人站穩(wěn),撇低捺高走入門,中間小縫就是八。短小簡單的口訣從字形入手,邊讀邊寫,能幫助學生快速記住筆畫位置,從而避免錯別字的產生,牢記更是輕而易舉。
二、找尋規(guī)律,構字方法來助力
仔細觀察第二類字形相近、偏旁不同的形近字,我們尋找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它們大多為形聲字。因此,教師要敏感地捕捉到這一特點,借助形聲字構字方法來幫助學生辨別和區(qū)分。
(一)借助形旁,辨別形近字
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組成,不同的形旁表示不同的意思。因此,我們要有效融通形聲字的學習方法,通過形旁的區(qū)分,達到對字理和字義的理解,以解決形聲字類型的形近字問題。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識字加油站”中出現(xiàn)了三組形近字,分別是“峰、鋒、蜂”“幕、墓、慕”和“抄、吵、炒”,并給出辨別提示:“我能根據(jù)字形特點判斷怎么連?!边@樣通過連線組詞的形式滲透形近字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與舊知相聯(lián)系,通過學法遷移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自主識記。
師:仔細觀察這三組字,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生1:我發(fā)現(xiàn)這三組字中,前面兩組字的讀音相同,第三組“抄”為第一聲,聲母和韻母都一樣。
生2:我發(fā)現(xiàn)每一組都有各自的相同部件,只是偏旁不同。
師:你們都很會觀察,那該如何區(qū)分呢?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青”字族的學習方法,再讀讀泡泡里的小提示,它告訴我們,可以借助字形特點來判斷。
(學生自主連線,上臺投影反饋)
生3:“峰”是山字旁,大多與山有關,所以連“山峰”;“鋒”是金字旁,大多與金屬有關,所以連“刀鋒”;“蜂”是蟲字旁,大多與昆蟲有關,所以連“蜜蜂”。
生4:“幕”下面是“巾”字,巾與布意思相近,所以連“開幕”;“墓”下面是“土”字,土下埋是墓,所以連“掃墓”;“慕”下面是“心”字,羨慕、愛慕由心而生,所以最后連“愛慕”。
生5:“吵”是口字旁,大多與口有關,所以連“吵鬧”; “抄”是提手旁,大多與手有關,所以連“抄寫”,“炒”是火字旁,大多與火有關,所以連“炒飯”。
小結:原來,字的偏旁里藏著這么多的秘密呢。把這些字區(qū)別開,運用偏旁來識記真是一個好方法。
在學生自主做題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并借助泡泡提示和復習舊知告訴學生辨別的方法;然后讓他們學以致用,自主連線,上臺展示反饋。通自主連線、上臺展示,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幫助他們了解了漢字的意思,從而快速區(qū)分并牢記。
(二)編寫兒歌,區(qū)別形近字
第一學段的學生在識記漢字時大多以形象識記、機械識記為主,并向意義識記過渡,因此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能幫助學生快速區(qū)別和識記形近字。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的“識字加油站”就出現(xiàn)了“包”字族的兒歌:“有飯能吃飽,有水把茶泡。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有衣穿長袍,有火放鞭炮?!蓖ㄟ^兒歌幫助學生快速分辨“飽、泡、跑、抱、袍和炮”這幾個形近字。學生十分喜歡這種兒歌形式的識記,讀起來順溜,而且簡單好記。
教師可運用這一方法幫助學生辨別、識記形近字。如教學“提”和“堤”字,學生通過偏旁的區(qū)分編寫兒歌“有手才能提,堆土來建堤”;辨別“操”和“澡”時,“用手齊做操,打水來洗澡”兒歌脫口而出。而學生編寫兒歌的過程,就是觀察識記漢字并區(qū)分形近字的過程。教師要試著把課堂交給學生,發(fā)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與實效性。自己創(chuàng)編同時也能加深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一舉兩得。
(三)花樣游戲,鞏固形近字
在具體的識字教學后,復習鞏固必不可少。除了作業(yè)反饋外,一些小游戲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開火車、一字開花等,可由學生自己做老師,判斷對錯,并提出建議,加深印象。
筆者在課堂上常用的鞏固方法是轉盤識字。轉盤識字是將不同的形旁與同一聲旁或同一形旁與不同聲旁的漢字部件進行組合的一種識字方法。它其實就是形近字歸納類比的一種方式,但為了讓低年級學生識字活動更有趣,就以轉盤的形式呈現(xiàn)。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小青蛙》一課,在教學生字后,筆者利用轉盤讓學生對這些形近字進行復習鞏固。要求學生運用“青加日字旁變成晴,晴朗的晴”這樣的句式來進行接力回答,轉動轉盤,轉盤落到哪一個字上便說哪一個字,現(xiàn)場生成。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能寓教于樂,讓學生于快樂游戲中學習知識,區(qū)分形近字。
三、挖掘內涵,深入研討幫辨析
如何區(qū)分第三類字,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形近字呢?我們要先仔細觀察,再深入挖掘,從具體情境和字源演繹入手,幫助辨析形近字。
(一)創(chuàng)設情境,比較學習
中華漢字內容豐富,同一個漢字在不同語境中,讀音、字義都會發(fā)生改變,尤其是同音形近字,這無疑給學生的識記加大了難度。為此,在具體情境中比較學習的方法便應運而生,這種方法更能幫助他們區(qū)分形近字。
比如“元、園、員、圓”這四個字,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元”和“員”比較好區(qū)分,尤其是“元”,比較貼近生活,而且數(shù)學有“人民幣”這一課的教學。對于“元”這一人民幣單位,數(shù)學教師也會經常強調不要漏下,因此對于它的識記并不難。而第三個“員”字,筆者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這篇課文中便加強了對這個字的教學,從“官員”拓展到“警員、消防員、少先隊員”,學生便知曉“員”指的是人物。而較難區(qū)分的便是帶有國字框的“園、圓”。筆者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知來造句,并寫在黑板上;再引導學生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園”更多指的是場所、地方,而“圓”則與圓形有關。這樣,在具體情境中,學生就快速地區(qū)分和學習了這些形近字:
放學后,我去旁邊的公園玩。媽媽買了一個圓圓的西瓜。
我們在校園里開心地學習。 我們一家人終于團圓了。
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個美麗的花園。 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形。
又如“棉、綿”這兩個字,學生時常容易出錯,尤其是第二個“綿”,完全不知道如何運用。因此,教師可選擇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識記。木字旁的“棉”比較常見,學生很容易區(qū)分,教師從它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選字填空“這條(棉)被摸上去是軟(綿)的”,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填。這樣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因為棉被是棉花做的,所以是木字旁的棉;同時,拓展棉花做的東西還有棉鞋、棉衣等,由點及面,就記住了一串詞匯。然后,教師分析絞絲旁的“綿”字,因為用絲綢加工過,所以摸上去是軟綿綿的,比如絲綿、綿軟等。有時候較難區(qū)分的形近字可以從簡單的字入手,再借助具體情境進行辨別,快速區(qū)分便不在話下。
(二)追溯字源,趣味探索
很多形近字不是一下子全部出現(xiàn)的,而是依次交替出現(xiàn)。學生會因為知識的負遷移所帶來的泛化而混淆,即因為舊字而影響新字的學習,從而導致兩個字區(qū)分不清。因此,教師要有敏銳的感知力和觀察力,對個別組形近字的教學,可以從字源著手,分辯識別了第一個字后,后面的字便迎刃而解。
例如,這對古今字“坐”與“座”,先造出了“坐”,在“坐”的基礎上再造出了“座”這個字。這兩個字的運用非常容易出錯,因此當首次出現(xiàn)“坐”字時,教師的教學非常重要。追溯字源,會意字“坐”就像一個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段脑础分薪忉專骸跋穸藢ψ辽现巍!睆慕忉屩形覀兡馨l(fā)現(xiàn)“坐”的造字起源,表示的是動詞,如請坐、坐下、坐船、坐落等。慢慢的,因為“坐”產生的意思越來越多,一個字無法表示,人們便又造出了一個新字“座”,即在聲旁“坐”的基礎上加上形旁“廣”,諸如座位、寶座、上座等,是名詞,和座位、位置有關。從字形演變到詞性辨析,層層遞進,又處處言明,這樣區(qū)分形近字不再是難事。
四、發(fā)揮聯(lián)想,故事介紹促識記
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是無限的,因此在進行形近字辨析時,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故事講述的形式來介紹區(qū)分形近字。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也鍛煉了他們的合作與查閱、整理資料的能力。
筆者事先在課堂上通過一個個漢字故事的講述給予學生示范,接著讓學生自主尋找他們比較容易混淆的第四類字形相近、筆畫不同的形近字,再通過小組合作查找資料,在父母的幫助下統(tǒng)整已知材料,小組代表在課前3分鐘用通俗的語言幫助大家靈活識記等方式,逐步攻克這一類形近字。
就像“鳥”和“烏”的教學,可通過“鳥”字比“烏”字多一“點”這一區(qū)別,聯(lián)想到每一只鳥兒都和人類一樣擁有眼睛,如果沒有眼睛,它的世界將會變得漆黑一片,以此幫助學生辨別二字;也可以通過俗語“天下烏鴉一般黑”,烏鴉太黑了,幾乎看不到眼睛了來區(qū)分這兩個字。這樣教學,不僅加強了學生識字樂趣,也提高了他們的觀察、思考和表達的能力,一舉多得。而在區(qū)分“爪”和“瓜”兩個字時,我們班學生從《狐貍吃不到葡萄》中得到靈感,發(fā)揮想象,編了一個小故事:“小狐貍聽說大棚里的西瓜特別好吃,便偷偷摸摸前去查看,發(fā)現(xiàn)瓜藤上掛滿了瓜,(那藤連著瓜很像“瓜”中的第三筆),小狐貍饞得直流口水,一爪子抓破了大棚,留下了一串串爪子?。ㄗψ佑《际菞l狀的,沒有勾),結果被農民伯伯逮了個正著。這告訴小狐貍,你只有努力用爪自己種,才能吃到瓜?!惫适码m然編寫稚嫩,但目的已然達到,還激發(fā)了他們的識字興趣,提高了識字能力。需要強調的是編寫的故事一定要密切關聯(lián)形近字,而不是完全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痹谌粘=虒W中,教師要學會反思,在一次次作業(yè)中發(fā)現(xiàn)學生知識掌握薄弱點,從錯題中找尋共通點,因地制宜,逐一擊破;其次要學會總結,不斷探索適合學生具體學情的教學方法,歸納研究,從生活實際、字形特點、內涵挖掘和思維發(fā)散等多角度入手,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找尋一條形近字辨析之路,讓學生享受到辨字的快樂。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