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琰玲
摘 要:當今,隨著我國經濟的加快發(fā)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知識豐富、具有核心素養(yǎng)的人。這離不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其中,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下面,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的現狀與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現狀;對策
引言
素質教育理念倡導多年,直至今天社會的綜合發(fā)展再次對人們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考驗,不管對于社會價值觀的引導還是對其和諧發(fā)展來說,個人的法治觀念以及社會道德價值觀,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一定的價值。初中階段的學生作為青少年群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針對初中生道德法治教育顯得十分重要,然而現階段此門課程的育人效果層次不齊。因此,本文主要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
1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現狀
1.1不正確的教學方法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沒辦法落實教學,影響了他們的教學質量。在教學方法上,很多老師只是向學生口頭傳授知識信息,通常以他們無法理解的方式教學。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概念。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法,納入新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研究、調查和解決當前問題的機會。
1.2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初中生想要多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干擾學習,無法專心學習。并且由于道德與法治的特殊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往往會產生對課堂教學的厭惡、厭惡等負面情緒,從而導致學習沒有動力,好奇和有需要的學生發(fā)現難以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導致課堂壓力大、課堂氣氛慘淡,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很低,學生不可能很好地進行課堂學習。然而,初中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不感興趣,敷衍的行為常常讓人不舒服,對自身的學習非常不利。
2心素養(yǎng)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對策
2.1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是培養(yǎng)堪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保障?;鶎訉W校和一線教師應該增強擔當、加強鉆研,系統(tǒng)把握、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定向引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我與集體共成長”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討“班干部需要承擔哪些責任”“《西游記》中西天取經成功是誰的功勞”等話題,并要求學生填寫“我為集體盡責”的任務書,聯系現實生活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2.2改善教學知行脫節(jié)
為達成道德法治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師要注重開展多樣性的實踐活動,讓初中生在學習中領悟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基礎知識并“走進”過程,促進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轉化為真正的實際行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道德法治教育的第一課堂,少量的課時并不能充分呈現豐富的
法治教育內容,所以教師要學會活用第二課堂資源,積極開展課外法治教育實踐活動。例如,當地法庭公開日時,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參與法庭旁聽活動,讓學生在案件庭審的真實情境下感悟法治知識的現實意義,初步構建知法、守法、懂法及用法的道德法治體系。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延伸開展“案件庭審”活動,在課上模擬法庭庭審。讓學生針對庭審案件中的問題,進行角色扮演或用“主題演講者”的方式開展小組研討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理解、感悟和分享。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對某些法律知識的認識,來研討在案例中如何運用這些法律知識來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法治實踐活動中的問題來深刻理解、內化相應的法治知識。除此之外,學校和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時代的科技手段搭建“雙線”(線上和線下)或“家?!钡闹悄芑脚_。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會即學?!钡慕逃砟?,學校可根據此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設立法治微課堂,通過線上投票的方式選出學生關心的法律案例或社會熱點拍攝小短片。在上傳到班級群或學校公眾號后,設置相應小問卷,如此短片中有哪幾個違法行為、行為人在短片中的行為是否違法等。通過線上問卷可分析出學生在道德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線下課堂查漏補缺,調動初中生在道德法治教育教學中的積極性。再者,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一些搶答游戲環(huán)節(jié),以此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探究意識,最終讓學生的思維高度參與教學當中。也可以通過“微信群”“QQ群”“騰訊會議”等網絡平臺,實現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合作共同開展道德法治教育學習。
2.3組織實踐活動,實現所學知識的有效運用
按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分析,主要是為了讓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并且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所學的理論知識可以有效應用于道德實踐中。通過此種形式,反映出中學生的學習情況。然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要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方法,還需要為學生們創(chuàng)建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鞏固學生們理論基礎知識,通過定期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們在此過程中實現實踐與理論的充分結合,進一步確保更深入地掌握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所存在的內涵,豐富學生們的生活常識。除此之外,學生們還能夠發(fā)現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所存在的魅力。按照教師的教學經驗可得,在相關實踐活動中學習理論知識,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地開展實踐活動,確保實現對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結語
為了更好地處理課堂提問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教師要不斷地學習、總結,以應對課堂提問中出現的各種新的挑戰(zhàn)。因為課堂提問的技巧是隨機應變,實際的功夫在課外。這也印證了“課上十分鐘,課外十年功”那句話。因此,教師平時要養(yǎng)成學習、總結、反思的習慣,逐步積累、提高教學技能。
參考文獻
【1】張麗麗.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07):134.
【2】戴久芳.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研究[J].教育界,2020(19):24-25.
【3】田蜜.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C]..教育理論研究(第八輯).: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