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璽彪 韓彥榮
摘要:為了實現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這一育人目標,學校應積極引進家校合作模式,凸顯學校、家庭雙方的育人角色及地位,齊心協力地對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全面的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進一步激發(f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力。文章分析家校合作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施現狀,探討家校合作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并提出家校合作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策略,以期提高家校合作模式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進而提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學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創(chuàng)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G6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8-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家校合作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2]GHBZ078)主要階段性研究成果
“家校合作”是當前備受教育者關注的重要教育模式,其強調學校加強與家庭之間的溝通交流,在爭取家長支持的基礎上,讓家長配合學校工作,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責任,實現共同育人的目標。尤其是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fā)復雜,學校不僅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與時俱進地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還要倡導和鼓勵家長也走進這個教育行列,發(fā)揮家庭教育特殊的教育作用,在家校合作模式下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開展。
1.家長參與意識薄弱,對學生心理健康關注不足
中小學生只有心理活動處于正常狀態(tài),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潛能,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并在這些大環(huán)境下獲得健康的發(fā)展與成長。因此,很多學校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引入家校合作模式,希望發(fā)揮學校與家庭兩大教育力量的作用,幫助學生改善不良心理。但是目前部分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參與意識比較薄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足夠的關注,沒能及時發(fā)揮自身的家庭教育指導作用,讓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
2.家庭教育方式失當,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在家校合作模式下,有些家長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缺乏科學合理性。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家校之間的合作溝通與交流不到位,家長缺乏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把握不準,二是部分家長將傳統(tǒng)家庭教育經驗簡單地融入新時期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也會導致這項相互合作的教育工作沒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學校教育缺乏深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新思路
有的學校在基于家校合作原則來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時,其教育內容缺乏深度,教育思路與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性,這導致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且不利于學生根據相關教育內容展開深入思考。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呈現出多元性和復雜性等特征,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難以滿足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這意味著家校合作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學校積極探索家校合作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家校的智慧碰撞可激發(fā)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
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家校合作中最為基礎的一環(huán),學??梢詮募议L的身上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還可以對家長宣傳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知識。同時,家長也可以從學校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水平,學習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因此,家校合作本身就是合作共贏的一種教育模式。在家校溝通交流過程中,雙方會展開激烈的思維碰撞,他們的思想、智慧會得到充分激發(fā),從而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入活力。
2.家校的聯動共進可增強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
在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學校傾向于根據學生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相應的疏導與教育工作,對個性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也缺乏成熟的教育指導模式,這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成效并不理想。而家校合作的聯動可以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這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觀察更加細心,更能找出深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個性化心理健康問題,有利于教師與家長共同制定對策,幫助中小學生解決個性化的心理問題。
1.加強隱性教育,實現環(huán)境育人
學校在家校合作模式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加強隱性教育,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園環(huán)境建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為發(fā)揮隱性教育的育人作用,學校與家庭應協同設計隱性教育內容,共同打造育人環(huán)境,讓學生時刻置身于優(yōu)良的心理教育環(huán)境之中,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預防和克服心理問題。
一方面,學校與家庭可以共同設計物質形式的隱性教育內容,優(yōu)化學校建筑物的布局,加強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學校與家長可以共同研究如何調整教室內的座位排列方式,讓學生既能感受到嚴肅緊張的教學氛圍,又能避免產生壓抑的心理,還可以共同研究如何從光線、色彩等元素入手為學生創(chuàng)設舒適而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如何讓學校建筑物的色系更科學,如何優(yōu)化操場、圖書館、宿舍、實驗室等場所的環(huán)境布置等,從而增強環(huán)境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學校與家庭可以共同設計精神形式的隱性教育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優(yōu)化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改善學校的精神面貌,幫助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學校可以與家長共同討論如何構建蘊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體系,推進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2.實施建檔立卡,開展動態(tài)教育
建檔立卡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將學生的心理成長情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等記錄在“學生成長卡”和“學校教育卡”上。在家校合作模式下,教師還應增設“家長咨詢卡”。教師向家長咨詢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后,將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都記錄在“家長咨詢卡”上。
建檔立卡工作的開展,可以為教師和家長開展動態(tài)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首先,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學生成長卡”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教師可以根據卡上的內容制作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曲線變化圖,與家長一起分析學生心理變化特點,從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對策,對學生已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矯正他們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其次,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卡”掌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情況,根據其中的生成性教育資源,對學生展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家長可以共同剖析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時發(fā)現其中的不足,學習其中的經驗等。最后,教師與家長可以通過“家長咨詢卡”及時了解學生更多的心理問題。教師由于精力有限,很難對每個學生都觀察得非常細致,因此可以借助家長的力量來了解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教師與家長可以共同梳理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對學生的心理隱患進行及時清除,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3.拓展溝通渠道,豐富教育方法
家校溝通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家校合作的整體成效,學校應重視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要拓展家校溝通渠道,為家校溝通提供便利,增進家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了解。如果家長的積極性不高,教師要多創(chuàng)造一些溝通機會,大大增強家長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活動、實施活動的積極性。
首先,學??梢远ㄆ谡匍_家長會,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展開集中性的交流。教師可以向家長總結匯報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心理健康成長情況,講述學生學習問題、心理問題的應對之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家長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家長體會到家校合作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積極作用。其次,學??梢猿闪⒓议L委員會,選拔一批有素質、有能力的家長專門負責家校溝通工作,并及時跟進家校合作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度,了解其教育成果。這樣既能提高家校溝通的效率,又能方便更多家長了解和協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學??梢岳没ヂ摼W和信息技術手段拓展家校溝通的渠道。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等與家長展開即時交流,做好家校溝通。教師也可以建立家校溝通的線上平臺,方便家長隨時獲取自己想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發(fā)表疑問或意見等。對于家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或疑惑,教師及其他家長可以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在平臺上共同分析和研究,給予解答,共同解決問題。
4.建立協調機制,加強心理疏導
學校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洗滌學生心靈,培育學生健全人格,讓學生健康成長。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學校應建立心理健康問題協調機制,由教師與家長共同開展心理健康問題協調工作,維護學生應有的心理健康。
一方面,學校應建立心理健康篩查機制,組織教師與家長一起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全面的篩查,旨在把握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狀況,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趨勢,然后展開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學校應建立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機制。教師應與家長共同對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跟蹤觀察,做好相關記錄,然后由學校派遣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為其制定心理預警檔案和心理干預對策。心理健康問題協調機制有利于教師和家長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盡早通過有效手段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避免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受到傷害。
在學校制定了心理干預方案之后,教師可以將方案傳遞給學生家長,由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教師還可以走進學生家中,與家長共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對于一些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教師應與家長密切合作,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家長應該與學生保持密切的接觸,仔細觀察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把握他們的心理動向,找出他們行為變化、情緒變化的根本原因。比如,有的學生存在明顯的暴躁心理,看待問題比較極端,容易鉆牛角尖、歪曲他人的意思,容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和沖突,教師與家長應高度重視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找出他們暴躁心理、敏感心理、極端心理的原因,然后制定心理危機處理方案,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危機,解決心理問題,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
5.凸顯個性問題,加強因材施教
學校應注重針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問題開展因材施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不斷出現的新心理問題產生敏銳的感知,然后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在家校合作環(huán)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可在與家長召開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時,針對個別學生的特殊情況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剖析其心理問題出現的各種影響因素,然后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共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比如,教師與家長可圍繞個別學生的抑郁心理展開針對性的剖析。教師可調出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狀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接受教育后的學習成果等相關數據,找出學生在抑郁心理的影響下發(fā)生了哪些負性生活事件,歸納學生這一心理問題的一般表現和特殊表現,找出學生抑郁心理的成因,包括生物學因素、家庭因素、學習因素、社會因素等。教師可以帶領家長共同研究“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致因”這部分內容,通過查缺補漏的方式,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全貌。在此基礎上,教師與家長可以共同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將學生帶出抑郁心理的“泥潭”。第一,教師與家長應該用賞識的目光看待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能力、長處、興趣等,以便為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奠定基礎。第二,教師與家長應探尋抑郁心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學生出現抑郁心理是否與其年齡、性別、個體差異存在聯系,以便為開展差異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支持。第三,教師與家長應接納學生的缺點和短處,用寬容的態(tài)度來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失敗和錯誤。
6.組織多元活動,拓展教育空間
在家校合作模式下,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實踐活動,讓家長帶領孩子積極參與進來,陪伴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解決心理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表現出膽小害怕、情緒不安等心理,遇到事情時不愿意相信他人,總愿自己一個人獨處。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就會逐漸形成越來越孤僻的性格,越來越沉默寡言,遠離群體,甚至出現自我封閉的心理。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共建和諧人際關系”主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克服自己與他人交往的心理障礙,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對于學生不信任他人的心理,家長更要帶孩子積極參與“建立默契、信任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活動,讓孩子學習集體生活中的交際技巧,如魚得水地與他人相處,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
教師與家長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參加更多的實踐活動。比如,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難以建立自信心,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的心理,這時教師和家長就可以帶領學生參加“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若學生慢慢變得可以在人前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么家長就可以讓學生繼續(xù)學習一些增強自身信心的技巧,具體如下。第一,努力接近具有積極心理的人,讓他們包圍自己,讓自己不輕易接收到沮喪的信息,這樣,自己就不會產生沮喪的想法。第二,主動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用興趣來軟化自己心中的“刺”,讓自己在個人感興趣的領域逐步變得優(yōu)秀。第三,堅定自己的立場,不管他人如何評判,始終要對自己抱有信心。第四,隨時隨地幫助他人解決困難,創(chuàng)造自我價值,讓自己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和幸福。第五,學會從容應對各種困難,對任何新問題的出現都冷靜應對,養(yǎng)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積極對待自己遇到的挫折,努力走出困境,從而樹立更強大的自信心。
總之,家校合作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家校合作有助于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與可行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學校與家庭應加強溝通交流,在智慧碰撞的基礎上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家校合作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策略有:加強隱性教育,實現環(huán)境育人;實施建檔立卡,開展動態(tài)教育;拓展溝通渠道,豐富教育方法;建立協調機制,加強心理疏導;凸顯個性問題,加強因材施教;組織多元活動,拓展教育空間。
參考文獻:
[1]王小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心理健康維護結合初探[J].求學,2020(16).
[2]白春雷,李遠.家校社聯合開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究,2014(06).
[3]周本宏,曹雪松.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天津教育,2021(36).
[4]李玉環(huán).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其對策[J].當代家庭教育,2021(24).
[5]韓君善.家校合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J].黑河教育,2020(12).
[6]張光亭,孫嘉.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師, 2020(16).
[7]汪堂慧.家校合作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2).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on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Xibiao1, Han Yanrong2
(1. Maying Town Heiyanshan School, Tongwei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Dingxi 743306, China; 2. Tongwei County Sizichuan School,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Dingxi 74332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promoting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introduce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highlight the educational roles and positions of schools and families, and work together to comprehensively innovate and optimize the exis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so as to further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role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 and then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schooleducation;mentalhealth education; home-schoolcooperation;innovation;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