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細華
【摘要】初中是學生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要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健全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的提出指明了教學改革的方向,為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作用,本文主要探究了課堂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4-0028-03
一、引言
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成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也要認識到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基于教育改革背景,立足于教育現狀,通過目標的確定、方式的變革、策略的優(yōu)化,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組織模式,在教育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也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了解學生個性化需求,從基礎知識、價格觀念、性格品質等多角度對于學生進行綜合的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強調在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講解基礎的學科知識,也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能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明確三維目標,也要在目標整合的基礎上,通過策略的優(yōu)化,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知識、科學精神、法治、公共參與四個層面的內容。第一,政治知識層面,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學科內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yǎng)。第二,在科學精神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鍛煉學生的政治思維。第三,在法治意識層面,教師要從社會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理解社會規(guī)則,也使學生對于社會、世界有著正確的認識。最后在公共參與層面,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理解到個人作為社會建設者,所擔負的責任與使命,積極投身社會建設。
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探究與思考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關注知識、成績轉化為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既關注學生的知識成績,也關注學生的綜合表現。在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下,從多元角度出發(f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雖然在持續(xù)開展,但整個教育過程中存在著理念不先進、方法不科學、實踐不合理等多元化的問題。
(一)理念不先進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著思想觀念不正確的問題。在課堂實踐中大部分教師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為了滿足應試需求,在課堂上側重于知識點的講解、考點的分析?;诮滩倪M行簡單的知識梳理并不符合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當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實踐時,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論角度,未能將其與社會實踐相聯系,也不利于學生的個人成長。
(二)方法不科學
《道德與法治》面臨著教學方法不科學的問題。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存在著枯燥的問題,在應用教學模式時也存在著方式單一的情況。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實踐性特征。但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局限在理論的角度,只強調從學科的背景出發(fā),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內涵原理,卻忽視了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學內容的枯燥導致了學生對于學習缺乏主動性,而當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難以具象化地理解所學知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育人效果也無法充分發(fā)揮。
在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了單一固定的教學模式,整體課堂存在著單調性較強的問題。當課堂缺乏吸引力,缺乏趣味,學生對于知識缺乏深入的探究,整體課堂氛圍的枯燥無序都影響了教學質量。
(三)實踐不合理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實踐不合理的問題。教師既要對于課程進行深入的講解,也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學生提供探究與思考的空間。但當前在初中課堂中存在著學生學習意識淡薄、課堂實踐不合理的問題。雖然教師意識到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堂優(yōu)化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但部分教師在課堂設計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只關注了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當學生并未有效融入到知識探究,難以深入理解所學知識,也難以搭建出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核心素養(yǎng)包括多元化的內容,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問題解答的情況,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深層次目標,也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當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理解出現偏差時,整個教學活動也存在著設計不合理、實踐失效的問題。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對課程標準有正確的理解,充分把握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優(yōu)化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一)更新教學理念
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要建立在教師對于核心素養(yǎng)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教師沿用落后的教學理念在開展教學實踐時存在著多樣化的問題。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嘗試新型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主動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理解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從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強調在課堂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通過目標的更新、內容的豐富、方法的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組織質量。
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要始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核心素養(yǎng)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思考學科知識,因此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正確認識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地位與價值,基于學生的課堂參與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調整優(yōu)化課堂實踐方式。
為了更好地保障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教師也要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意見與建議,通過信息互換、有效互動,增強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也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優(yōu)化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明確培養(yǎng)目標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要在把握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基礎上,結合課堂內容,明確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在前期準備工作充分完善的基礎上,保障課堂實踐的高效推進。知識與知識之間存在著差異性,而針對相似的知識學生在理解時也存在著現實的困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知識差異對比、課堂教學資源整合的方式,使學生以知識遷移為背景,了解知識與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關聯性,在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上也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作為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科知識,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刻的挖掘了解,基于所學知識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要增強核心素養(yǎng)意識,在課本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于課本內容進行剖析,分析其中蘊含的核心素養(yǎng)元素,也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而保障知識講解的有效性。教師在授課時,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立足《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征,教師要在借助生活元素輔助學生理解相關內容的同時,也可以采用教學情景、教育信息化等多元化的手段,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組織質量,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自主參與的機會,并始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保障核心素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教師要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教學階段的差異,選擇學生有效參與的課堂實踐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也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情境化的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思考相關問題。以我國基本制度教學為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思維品質,增強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生動地展示我國當前的基本制度,在學生理解原理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制度,在情境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所學內容,也通過情境下的相互討論、溝通交流,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將理論化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社會熱點話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實踐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關聯的案例。在選取案例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當前的生活背景,選擇學生可以理解的生活元素。以追求民主價值為例,投票既能使全班學生參與,也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對于投票也有著較強的參與主動性。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情況,結合選班委、購買班級用品等多元化的生活場景,使學生感受民主的價值與意義。最后,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應用多媒體的手段,借助于信息技術,以更加直觀趣味化的方式呈現知識。在法律知識教學中,枯燥地講解理論難以保障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播放法律案件,也可以以動畫的方式展示法律常識,使學生對于法律原理有著正確的認識,也理解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應用法律保護合法權益,提高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有效性,也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優(yōu)化教學實踐
近年來,素質教育持續(xù)深入,在教學改革不斷發(fā)展的教育實踐背景下,教師逐漸意識到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組織的必要性,在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積極探究教育優(yōu)化、教育改革的方式,教師要立足理論教學環(huán)境不斷夯實理論基礎,也要積極開展一系列《道德與法治》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理論知識與實踐訓練相互融合的背景下,保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效果。
為了保障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教師要結合當前的教育階段、教育背景,對于教材內容進行深刻的分析。基于道德素質、人文素養(yǎng)等多元化的角度,探究課堂組織的策略與手段。教師可以設計議題,在主題的選取中,要從社會認同、法治意識、道德素養(yǎng)等角度出發(fā),對于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能力訓練。教師講解國家利益時,可以結合當前最為普遍的抗疫問題,聯系疫情防控熱點話題,使學生對疫情防控有著正確的認識,也理解國家利益至上的概念,增強學生政治認同,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
政治知識雖然有著理論化的特征,但其與社會實踐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也可以將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相聯系,在活動參與中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學科素養(yǎng)。為了使學生樹立保護環(huán)境、愛護地球的意識,教師可以組織衛(wèi)生清掃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也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可以依據實際的教學情況,根據教育背景、教學階段選擇恰當的議題,保障課堂實踐活動的順利,也激發(fā)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思政學習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在講解網絡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主題辯論活動,要求學生立足個人的立場,收集整合信息,在辯論中,以雙方的討論、思維的碰撞,既營造出活躍寬松的學習氛圍,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核心素養(yǎng)。
教學評價是教學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道德與法治》教學也要完善評價體系,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在強調學生對于理論正確認知的基礎上,也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存在著不夠細化、不夠完整的問題,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要搭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通過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也通過評價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日常表現,增強學生對于日常教學活動的參與主動性,教師也可以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了解當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現狀,基于教育目標優(yōu)化調整教學組織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五、結束語
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主動更新認識,把握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也在組織課堂中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方法,在明確目標的指導下,創(chuàng)建一個以學生為本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新模式,強化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推動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在教學實踐中堅持學生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對整個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努力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科方向的融合,提高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效果,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勞婷婷.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觀察,2017(4):130-131.
[2]崔瑋.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8(2):5-5.
[3]衡艷民.時政熱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多樣化運用[J].讀與寫(教師),2021(8):1-1.
[4]池榮鈞.怎樣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凸顯出人文精神[J].國際教育論壇,2020,2(7):101.
[5]王永勝.淺談初中思想品德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2(8):35-35.
[6]李山宏.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學周刊:下旬,2011(10):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