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
摘 要:孔子去世后,魯哀公親自為其誄辭,肇啟了孔子祭文。隨后,祭孔逐步發(fā)展成為國家祭祀延續(xù)兩千余年。其祭文作為祭孔大典的一部分也隨之成為慣例,延續(xù)至今。文章試從什么是祭文、祭孔祭文的發(fā)展及主要內(nèi)容三個方面對曲阜歷代祭孔祭文(祝文)進(jìn)行簡單的分析、梳理。
關(guān)鍵詞:曲阜;祭孔;祭文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29
歷代祭孔,被當(dāng)作國之大典,每年祭孔的次數(shù)也不斷增多,最初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為春、秋二次。東晉明帝太寧二年(325),詔孔子嫡裔奉圣亭侯孔嶷四時祀孔子。自此以后,又有了“四大丁”“四仲丁”、八小祭、孔子的誕辰和忌日、每月的朔望、二十四節(jié)氣等祭祀時間節(jié)點。“四大丁”,是指春、夏、秋、冬,四個上丁的日子,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上旬第一個逢丁的日子。這是在孔廟舉行的最隆重、最龐大的祭祀活動。舊時,一般以二、八兩月的頭一個丁日,尤以秋祭八月上丁為主,在孔廟舉行祭祀大典,是謂丁祭祀禮。上丁大祭的全套禮節(jié),包括禮儀程序、祭奠規(guī)格、樂舞編制、主持官員及其服飾、祭品等,皆由皇帝頒定,以“太牢”奉祠,即要用整牛、整豬、整羊,此為“三牲”之禮,還設(shè)有蔬、果、谷、面等供品。自明清以來,祭孔典禮規(guī)定有“迎神”“初獻(xiàn)”“亞獻(xiàn)”“終獻(xiàn)”“徹饌”“送神”等儀程,并以禮樂歌舞貫穿始終,祭孔樂章以頌揚孔子功德為內(nèi)容?!八闹俣 保侵复?、夏、秋、冬,四個仲丁的日子,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中旬逢丁的日子,舉行祭祀孔子的典禮。八小祭,是指每年的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六月初一、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十月初一、臘八、除夕舉行祭祀孔子的典禮。孔子的誕生之日是夏歷八月二十七日,逝世之日是夏歷二月十一日。每年逢此二日,都要舉行祭奠儀式。朔望,是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舉行的祭孔儀式。
以上所列祭祀次數(shù)計六十六次,是每年固定不變、一次都不能缺祭的。如果遇到皇帝親祭、御遣官祭告儀以及地方官員名流私祭時,當(dāng)另外舉行,不能互相代替。有時一天里遇到幾個祭日,便要祭幾次。
在祭祀儀式中,必須備有祭廟祝文,也就是在祭奠孔子時宣讀的祭文。有的祭文內(nèi)容是固定不變的;有的則是根據(jù)拜祭者的參拜目的以及拜祭時的具體情況而特別撰寫的祭文,往往這類祭文針對性強(qiáng),內(nèi)容也較豐富??鬃尤ナ篮?,魯哀公親自為其誄辭,肇啟了孔子祭文。隨后,祭孔逐步發(fā)展成為國家祭祀延續(xù)兩千余年。其祭文作為祭孔大典的一部分也隨之成為慣例,延續(xù)至今。
1 祝文與祭文
祝文,是祭祀饗神之辭,也稱為祝辭。據(jù)《禮記·禮運》記載:“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笔侵魅讼蛏耢`請求庇佑之文。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總結(jié)祝文之辭,并定義之:“按祝文者,饗神之詞也,……考其大旨實有六焉:一曰告、二曰修、三曰祈、四曰報、五曰辟、六曰謁,用以饗天地、山川、社稷、宗廟五祀群神,而總謂之祝文?!弊N囊笪淖值溲徘f重,多用于重大祭祀場所,格式多為四言體韻文,因為其格式比較固定,文辭難以出眾,所以名篇并不多。
祭文,主要內(nèi)容是贊頌死者功德及言行,追念、哀悼死者生平,寄托哀思。祭文是用以誦讀的文辭,在祭奠或祭祀時表達(dá)禱祝及哀悼,其文體形式靈活,多為四六駢體文、文言散文或韻文,感情在祭文中的比重超過對其形式的要求。祭文歷代傳世之作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如袁枚的《祭妹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等。
在古代,祝文“祈禱之誠敬”與祭文“祭奠之恭哀”是有嚴(yán)格區(qū)別的。祝文乃饗神之辭,語詞誠篤,態(tài)度極為虔敬;祭文則蘊含了濃厚的真摯情感,通過深切的語言表達(dá)出對逝者的哀悼與惋惜。現(xiàn)代的人們對兩者概念相對模糊,所以本文所謂“祭文”是祭孔祭文、祝文的統(tǒng)稱。
2 曲阜歷代祭孔祭文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
史料記載,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夏歷二月十一日,孔子去世,魯哀公親讀誄文吊唁孔子:“旻天不吊,不慭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誄文,就是上位對下位的祭文,這應(yīng)該是最早的一篇有官方色彩祭孔子的祭文。隨后,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作“壽堂”,房屋三間,里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盡管當(dāng)時孔子在社會上已有相當(dāng)高的知名度,但儒家畢竟還只是一個學(xué)派,社會影響力不是很大,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以居起廟,祭祀孔子的活動以孔子后裔家祭為主。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過魯,以太牢(牛)祀孔子,首開帝王祭孔先河。此后,隨著孔子及儒學(xué)地位的提高,祭孔活動延續(xù)不斷,歷代帝王或親臨,或派員到曲阜和太學(xué)祭孔,久而久之,祭孔成了一種國家祭祀。每年祭孔的次數(shù)不斷增多,規(guī)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時期達(dá)到頂峰,被稱為“國之大典”。
根據(jù)文獻(xiàn)記載和歷代禮制的規(guī)定,祭孔祀典大致可分為正祭(常祭)和告祭(因祭,即因故而祭,或曰“非常祭”)兩大類。正祭為常設(shè)固定之祭,從歷史來看,傳統(tǒng)上的四丁祭、每月朔日的釋菜禮、每月望日的行香,再加上現(xiàn)在的先師生辰祭祀等皆屬此類;而告祭亦曰“因祭”,即因事而祭,為正祭以外的臨時性祭祀,諸如歷代帝王親謁闕里、朝廷因事遣官致祭、衍圣公襲封等多種情況??讖R的“正祭”,必須以祝文為準(zhǔn);而“因祭”,則以祭文為是。
孔廟丁祭,祝文是必不可少的,唱誦于初獻(xiàn)時,用于表達(dá)對先師孔子的禮贊和祈禱。按慣制,祀孔祝文和釋奠禮器陳設(shè)數(shù)目、用樂曲譜、宮調(diào)舞譜一樣均由歷代皇帝審定欽頒固定格式,祭時除時間、日期外,其他任何人不得更改?,F(xiàn)存歷代祀孔祝文版本很多,從文獻(xiàn)看,祀孔祝文格式唐代已由政府頒定統(tǒng)一。唐代祭孔祝文格式為“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具官姓名,敢昭告于先圣文宣王:惟王固天攸縱,誕降生知,經(jīng)緯禮樂,闡揚文教,余烈遺風(fēng),千載是仰,俾茲末學(xué),依仁游藝,謹(jǐn)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祇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先師顏子等配,尚饗!”
宋代祀孔祝文沿襲唐代,僅把孔子稱謂由“先圣”改為“至圣”,“以先師顏子等配”改成“以兗國公、鄒國公配”。元至大四年(1311)新頒定祭孔祝文:“維某年某月某朔某甲子,皇帝敬遣某官等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王金聲玉振,集厥大成,有道立教,垂憲萬世,謹(jǐn)以制幣牲齊,粢盛庶品,祇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兗國公、鄒國公配,尚饗!”
明代丁祭祝文有其鮮明特色,隨著禮學(xué)進(jìn)一步發(fā)展,明代釋奠禮成為最符合儒家傳統(tǒng)禮樂精神的禮儀。明代洪武年間祭孔祝文:“維洪武某年歲次某某某月某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謹(jǐn)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祇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兗國復(fù)圣公、郕國宗圣公、沂國述圣公、鄒國亞圣公配。尚饗!”清代沿用明制,祭祀孔子專用丁祭祝文由皇帝頒布固定格式,祭祀時不能擅自更改。
劉邦首開帝王祭孔先河,至清高宗弘歷1700余年間共有12位皇帝親詣曲阜祭祀孔子,共計20次之多。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二月,明帝劉莊東巡狩,三月至曲阜祭祀孔子。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二月,章帝劉炟東巡狩,三月至曲阜祭祀孔子。東漢安帝延光三年(124)春二月,安帝劉祜東巡狩,三月至曲阜祭祀孔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夏四月,孝文帝元宏至曲阜祭祀孔子。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春正月,高宗李治封禪泰山,二月至曲阜祭祀孔子。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至曲阜祭祀孔子。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夏五月,太祖郭威克兗州,六月至曲阜祭祀孔子。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冬十月,真宗趙恒封禪泰山,十一月至曲阜祭祀孔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九月,康熙皇帝南巡,冬十一月至曲阜祭祀孔子,行三跪九叩頭禮。清高宗弘歷先后8次親詣闕里祭祀孔子。
除皇帝親臨曲阜祭祀孔子之外,還有皇帝遣官致祭和遣官祭告兩種祭祀形式。
遣官到曲阜致祭,始于東漢建武五年(29),光武帝劉秀過闕里,遣大司空宋弘致祭。北魏皇興二年(468),獻(xiàn)文帝派中書令高允到曲阜,以太牢祀孔子。唐、宋、金三代相對較少遣官致祭,元末惠宗遣官致祭明顯增加,每隔幾年即進(jìn)行一次。明清兩代遣官致祭達(dá)到高峰,每年丁祭都要遣官至祭。除丁祭之外,明弘治十二年(1499)、清雍正二年(1724)因孔廟遭遇火災(zāi),也曾派官慰藉。
遣官祭告,是皇帝因有大事而派人祭告。遣官祭告闕里孔廟始于唐代。乾封元年(666),因追贈孔子為太師,維修曲阜孔廟,免孔子嫡系子孫賦役事,派遣司稼卿扶馀隆祭告。元代,凡皇帝登基,改變孔廟祀典,維修孔廟建筑均遣官祭告。明、清因之,而清代祭告更為繁雜,評判獲勝、祈求豐年、皇太后及皇帝逢十大壽、皇帝及太后升配禮成、皇帝登基逢十大慶、皇帝南巡、追封孔子五代先人為王,甚至立國儲、立正宮、孔廟大成殿上梁時出現(xiàn)祥云,都派官祭告。僅乾隆一朝,遣官祭告就達(dá)十幾次之多。
告祭祭文格式并無統(tǒng)一規(guī)定,形式靈活,多以文言散文、韻文、四六駢體文而成。下援引幾篇遣使致祭文及皇帝親謁闕里祭孔祭文。
金章宗崇尚儒學(xué),眀昌二年(1191)撥錢76400多緡大修孔廟。此次大修,前后歷時4年。金明昌六年(1195)秋八月,章宗命兗州節(jié)度使孫康以修廟成祭告孔子。祭文曰:“國家禮崇儒術(shù),道尊圣師。闕里廟貌,于以新之。雅樂具舉,法服彰之。庶幾鑒格,永集繁禧。尚饗?!?/p>
元至大元年(1308),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秋七月,武宗遣集賢院學(xué)士、嘉議大夫王德淵祭告孔子、顏子。祭孔子文曰:“惟王秉德生知,垂教不朽。圣之時者,天何言哉。由百世之后莫能違;自生民以來未之有。特加封號,大展祭儀。仍命臣僚往祀林廟,以兗國公、鄒國公配。尚饗。”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整頓天下祭祀,不準(zhǔn)祭祀那些“無功于民”的所謂神靈,規(guī)定了各地祭祀的對象,但對孔子的尊崇卻是一如既往。他說:“惟有孔子,非有功于一時一方?!笨卓藞裕汁Z夫,孔思晦之子,孔子五十五代孫。元至元元年(1335),孔克堅授嘉議大夫,襲封衍圣公。至正八年(1348)晉中泰大夫,賜二品銀印。至正十九年(1359)遷禮部尚書。累官國子監(jiān)祭酒。元亡,洪武元年(1368)三月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召見??卓藞砸蚣沂涝?,想做元室遺老,于是稱疾不赴,遣子孔希學(xué)前往應(yīng)天。太祖不悅,敕諭“稱疾則不可”,為免身家罹禍,孔克堅遂來朝,十一月十四日見太祖于應(yīng)天謹(jǐn)身殿。明洪武二年(1369)十二月,太祖遣孔克堅返歸闕里,祭祀孔子。祭文曰:“惟神昔生周天王之國,實居魯邦,圣德天成,遴造于王治世之法。雖當(dāng)時列國鼎峙,其道未行,垂教于后,以逮于今。凡有國家,大有德焉。自漢之下,以神通祀海內(nèi),朕代前王,統(tǒng)率庶民。目書檢點,忽睹神之訓(xùn)言,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敬鬼神而遠(yuǎn)之,祭之以禮,此非圣賢明言,他何能道,故不敢通祀,暴殄天物以累神之盛德。茲以香幣、牲醴、粢盛庶品,式陳明騭,惟神鑒焉?!?/p>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九月,清圣祖南巡岱宗,后幸江南,冬十一月至曲阜祭祀孔子,行三跪九叩頭禮。其御制祭孔祝文曰:“仰惟先師,德侔元化,圣集大成。開萬世之文明,樹百王之儀范。永言光烈,莫不欽崇。朕丕御鴻圖,緬懷至道,憲章往哲,矩矱前模。夕惕朝乾,覃精思于六籍;居今稽古,期雅化于萬方??埼┑溆?xùn)之功,實睹乂安之效。茲者巡省方國,至于岱宗,瞻望魯郊,爰來闕里??仗弥林?,恍聞絲竹之聲;舊寢徘徊,喜動宮墻之色。車服禮器,宛然三代遺風(fēng);幾杖冊書,夐矣千秋盛跡。愾明靈之儼在,文治遐昌;肅禋祀以惟虔,精忱庶格?!?/p>
歷代對于先師的祭祀,無論是丁祭的祝文,還是遣使致祭文,由于祀孔大典為“國之大典”的緣故,而沿革清晰、一脈相承。
3 曲阜古代祭孔祭文主要內(nèi)容
綜觀古代祭孔祭文,其內(nèi)容大致包括三類:對孔子的贊頌之詞;祈禱孔子之神靈保佑賜福;對孔子的哀悼和懷念等。
祭孔祭文中,對孔子的贊頌之詞隨處可見,文中充滿了對孔子的敬仰和歌頌之情。如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的祭文曰:“固天攸縱,誕降生知;經(jīng)緯禮樂,闡揚文教;余烈遺風(fēng),千載是仰!”又如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的祭文:“天縱至圣,集厥大成。儀范百王,賢于堯舜。茲率舊章,式陳明薦。尚冀格思,永昌文教?!?/p>
“頌”和“贊”,作為一種文體,由來已久。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風(fēng)、雅、頌。劉勰在《文心雕龍·頌贊》中說:“頌者,形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明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云:“詩大序曰:詩有六義,六曰頌。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p>
從孔廟的祭孔祭文看,頌的語言,大都是韻文,并且多是四言,間有五言,讀起來錯落有致,朗朗上口,凝重中透出疏宕的古樸特色。
祭孔祭文中,包含有向孔子神靈祈禱保佑賜福的內(nèi)容。
宋景祐二年(1035),孔道輔祖廟祭文曰:“今授魯之政,至治之初,灑掃祠壇,蠲潔牲帛,粢盛庶品,祈享厥誠,惟福流于親,益永其齡?!泵髡率哪辏?519),陳鳳梧的祭文曰:“觀于圣門,實難于言。仰鉆瞻思,若后若前。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圣道則然。尚異圣靈,祐啟小子。不壤其傳,深探恭始。祗謂之初,薦此蘋藻。斯文萬古,天壤俱存?!?/p>
其實,這種祈求保佑賜福的祭文,在上古時期已有之。劉勰在《文心雕龍·祝盟》中說:“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風(fēng),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報興焉。牲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陳信,資乎文辭?!币馑际钦f,天下位置確定,群神都受到祭祀。六種尊神享受祭祀,山、河、海神按次序望祭,所以風(fēng)調(diào)雨順,谷物生長,正是受億萬民眾仰望,美好的報答才興起。祭祀的三牲和谷物是美好的,根本在于祭者的美德,祝史禱告是真誠的,那就依靠文辭。
孔廟祭祀,本身就是為尊崇與懷念孔子而舉行的儀式。因此,在祀孔祭文中,言語文辭間,充滿著對孔子的哀悼和懷念之情。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山東學(xué)政阮元祭孔祭文曰:“于戲孔子,傳道帝躬。用治斯世,斯道乃隆。堯舜賢遠(yuǎn),文軌大同。帝敬孔子,禮備儀崇。幸魯釋奠,講學(xué)臨雍。教被瀛漠,豈惟域中。元奉帝命,視學(xué)于東。津逮洙泗,仰止圣宮。凜承時祭,癸丑仲冬。瞻祖習(xí)禮,循墻慕恭。宗廟既入,百官景從。杏壇化雨,庭檜古風(fēng)。虡鳴金石,壁振絲桐。兩楹之間,三獻(xiàn)既終。轍無嘆鳳,室拜蹲龍。神志雖肅,精誠詎充。圣道如天,敢希格通?!比钤倪@篇祀孔祭文,觸景生情,真摯地表達(dá)出他對孔子敬仰和懷念之情。
祭孔祭文中的不少詞句早已傳承千年。如南北朝梁元帝的祭孔祭文曰:“粵若宗師,猗歟乃圣。惟岳降神,惟天所命。上善如水,至人若鏡?!保渲小吧仙迫缢?,至人若鏡”已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修身名言。
祭祀孔子過程中,歷代圣主明君都要制禮作樂,不同朝代祭孔大典也有變化,維持不變的可能只是音樂、舞蹈,歌詞、祭文都有相應(yīng)變化,這些變化就是一個時代區(qū)別于其他時代的鮮明特征。
1984年,曲阜孔廟恢復(fù)民間祭孔。2004年,祭孔活動由原來的民間祭孔轉(zhuǎn)為大型公祭,由官方主導(dǎo)。2005年開始全球聯(lián)合祭孔。從2004年起,曲阜市每年都會委托精通傳統(tǒng)文化的知名學(xué)者撰寫孔子誕辰公祭祭文,在祭孔大典上誦讀。每年祭文的作者、內(nèi)容,都會受到關(guān)注,楊佐仁、金庸、范曾、許嘉璐等人都曾是祭文的撰寫者?,F(xiàn)代祭孔祭文延續(xù)了古代的文風(fēng)和體例,莊重有力,字里行間充滿著對孔子偉大言行和貢獻(xiàn)的敬意,是對古代禮樂制度的恢復(fù)與保存,也見證了“孔子熱”持續(xù)升溫下的社會變遷。
參考文獻(xiàn)
[1]陳鎬.闕里志[M].濟(jì)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
[2][佚名].曲阜縣志:乾隆版[M].濟(jì)南:山東友誼書社,1998.
[3]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孔子故里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
[4]駱承烈.石頭上的儒家文獻(xiàn):曲阜碑文錄[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2.
[5]孔德平,彭慶濤.游讀曲阜[M].濟(jì)南:泰山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