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
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需關(guān)注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培養(yǎng)。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引導,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在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對初中生的整本書閱讀的標準進行了說明。同時,我國的教育家對于整本書閱讀的相關(guān)理論也進行了深入研究。為此,初中語文教師需結(jié)合新《課標》以及相關(guān)的語文教育理論研究,認識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還要重視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法選擇,重視教學中的資源拓展。根據(jù)閱讀的內(nèi)容以及學生的需求,完成整本書閱讀的拓展資源設(shè)計,并實施有效的教育引導?;诖耍疚恼归_探討,旨在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整本書閱讀 拓展資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8.010
在語文學習中,閱讀是一個較為特殊的過程。閱讀的過程,既是應用語言文字知識的過程,也是進行知識積累,接受新知識的過程。與其他的閱讀模式相比,整本書閱讀能夠?qū)W生帶入一種完整的文本情境中,可以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與思考,增加閱讀的收獲。同時,語文課堂也可以成為學生整本書閱讀的交流溝通平臺,在語文課堂中,學生可以與教師或者其他同學溝通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閱讀困惑以及閱讀收獲。在交流中逐漸形成一種積極的集體閱讀氛圍,強化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整本書閱讀的相關(guān)概念及重要性
1.整本書閱讀的概念
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是極為關(guān)鍵的,閱讀能力可以體現(xiàn)出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初中新《課標》明確要求,初中學生需學會自行制定閱讀計劃,并完成各類課外閱讀物的閱讀,總體的閱讀量需在260萬字或以上。每學年學生需要獨立完成兩部以上的名著閱讀。如果僅用語文課堂進行閱讀教育,學生的閱讀量不足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須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在課外閱讀中達成新《課標》的要求。與語文課本中的閱讀材料呈現(xiàn)方式不同,課外閱讀中,整本書閱讀是最為重要的閱讀形式。例如,各類文學名著的篇章通常較長,學生需要通過整本書閱讀的方式,完整名著的閱讀。在葉圣陶的教育理論研究中,曾經(jīng)對整本書閱讀進行了說明,認為語文教學中整本書作為教學的主體,能夠帶給學生更為完整的閱讀體驗,優(yōu)化語文教育的效果。事實上,對于生長于電子信息時代的初中生而言,整本書閱讀可以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適應思維與情感發(fā)展需求。
2.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
通過整本書閱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文化視野,提升思維能力。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直關(guān)注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然而,語文課本以及相關(guān)閱讀練習的篇章呈現(xiàn)模式,并不能適應于初中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需求。初中學生已經(jīng)具有較為良好的閱讀能力,能集中精神迅速完成對于某一單篇文章的閱讀。但是,許多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仍舊存在困難,這與閱讀實踐不足以及閱讀信心相關(guān)。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學生能夠體驗到一種成就感,成就感的積累就能夠幫助學生形成閱讀信心。同時,完整的長篇文學作品中,能夠塑造出多元、豐滿的文學人物形象,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閱讀認識;文學作品中塑造出的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也可以成為學生關(guān)懷現(xiàn)實社會的一個對比樣本。另外,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較為強烈的群體意識,班級中濃厚的閱讀氛圍會感染每一名學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參與熱情,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二、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中對拓展資源的設(shè)計
1.整理閱讀資源,尋找適合學生閱讀的目標
在閱讀資源拓展設(shè)計的初期階段,教師要進行廣泛的閱讀資源整合,并且結(jié)合教學階段、學生需求等現(xiàn)實因素,尋找適合學生閱讀的目標。
首先是閱讀資源的整合。初中的整本書閱讀資源整合,需要圍繞著語文課本以及初中生必讀推薦書目展開。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本中,課外閱讀的書籍推薦與閱讀指導課程同步進行。例如,在七年級教學中選擇了《西游記》,閱讀方法的指導為精讀和跳讀。為此,教師就可以圍繞著《西游記》以及相關(guān)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資源的收集與整合。如可以對與《西游記》相關(guān)的我國古代神話傳說進行介紹,也可以對《山海經(jīng)》《封神演義》《鏡花緣》等神魔小說閱讀資源進行集中收集、整理。
其次,在目標的選擇上,《西游記》就可以作為這一階段的優(yōu)先閱讀選擇目標。事實上,每名學生的個性、能力以及語文學習需求是存在差異的,在學生自由閱讀階段,可以自行選擇最為適合自己的閱讀目標。在教師的集體指導階段,需要由教師進行閱讀目標的選擇,根據(jù)班級中學生整體的情況確定閱讀目標。
2.結(jié)合學生需求,增加整本書閱讀的指導資源
首先,在整本書閱讀的指導過程中,教師需要應用相關(guān)的閱讀指導資源。例如,在各類名著的閱讀中,為學生提供相關(guān)的影視作品,作為閱讀指導資源,降低閱讀理解的難度。影視作品中具體的人物形象,豐富的畫面信息,可以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吸引力。
仍舊以《西游記》的閱讀為例,這部小說是我國古代的白話文小說。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理解困難,逐漸喪失了閱讀興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應用經(jīng)典的影視作品,作為小說的導讀資源,引導學生建立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jié)。在觀看影視作品后,再進行小說閱讀。同時,教師需引導學生認識到影視作品與小說的文學呈現(xiàn)方式的差異,小說閱讀有著獨特的魅力。其次,教師也需要收集整本書閱讀的指導資源。例如,教師可以收集相關(guān)的文學研究專著、論文等,通過閱讀、整理這些資料,加深學生對于小說作品的理解。
3.建立交流平臺,補充相關(guān)的閱讀指導資源
資源拓展最終需要面向?qū)W生,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閱讀指導、閱讀補充以及研究思考資源。為此,需要創(chuàng)建線上交流平臺,并且為學生提供資源下載的合理渠道。例如,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平臺,觀看相關(guān)的微課、線上視頻課程等;通過公共電子郵箱,為學生補充閱讀資源等。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微課或者錄制電子視頻的方式,為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提供更為詳細的指導。例如,在小說閱讀中,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對小說中的重要情節(jié)、人物等進行分析。在必要的情況下,如小說閱讀的難度較高時,教師也可以錄制完整的線上指導課程,作為閱讀指導的資源。其次,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補充資料。上文中,對影視作品在名著閱讀中的應用進行了說明,影視資源如優(yōu)質(zhì)影視作品的鏈接等,就是一種重要的補充資料。其他如相關(guān)小說、文學經(jīng)典理論等,也可以作為閱讀的補充資料。另外,交流平臺在承擔著資源交流任務的同時,也可以作為學生的閱讀探討平臺。例如,學生可以通過線上留言的板塊,對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行描述,提出自己在閱讀中的問題。
三、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
1.確定整本書閱讀的目標
在不同的教育階段,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目標選擇有所差異。教師可以通過集體閱讀目標選擇的方式,由教師給出選項,并要求學生通過投票的方式選擇出最為感興趣的書籍,作為閱讀目標;也可以通過分組閱讀的方式,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組成不同的閱讀小組。在整本書閱讀訓練的初期階段,教師需要對全體的學生進行詳細指導,需優(yōu)先選擇統(tǒng)一閱讀模式,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后,則需給予學生更多的關(guān)于閱讀目標的選擇自由。
例如,在七年級階段,學生初步接觸整本書閱讀的指導,就需要選擇統(tǒng)一的閱讀目標,《西游記》《海底兩萬里》等名著,可作為統(tǒng)一閱讀的目標。在高年級階段,學生有了更為明確的閱讀愛好,且掌握了整本書閱讀的方法,能夠?qū)崿F(xiàn)較為獨立的閱讀,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例如,在《簡·愛》與《儒林外史》閱讀中,可選擇一本作為精讀作品,另一本則采取泛讀的方式完成閱讀。同時,選擇不同閱讀目標的學生,可以分為相應的閱讀小組。另外,如果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較強,且閱讀的興趣廣泛,想要閱讀課本與初中課外推薦書目之外的讀物,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閱讀行為進行支持,并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版本。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應用書評網(wǎng)站、圖書館資源以及線上書店的商品評價,對書籍進行篩選。如在書評網(wǎng)站中,學生能夠詳細了解圖書內(nèi)容以及各個版本的質(zhì)量,有助于版本的篩選。教師需要建議學生家長監(jiān)督學生對書籍的選擇,確保學生選擇的書籍適合他們的年齡段。
2.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方法指導
整本書閱讀與單篇閱讀相比,閱讀的周期更長,且內(nèi)容更為復雜,理解的難度較高。教師需要向?qū)W生說明合適的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幫助學生理解書中的情節(jié)與思想。首先,在作品閱讀之前,需要通過整體快速預覽的方式,了解書籍的內(nèi)容。多數(shù)的文學作品,尤其是經(jīng)典名著作品會附帶有較長的序言,通過閱讀序言,能夠達成迅速了解作品的目的,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找到具體的閱讀問題。同時,還要通過作者背景、時代背景、作品評價等,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了解。例如,在我國古典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的閱讀中,需樹立起小說內(nèi)容與現(xiàn)實歷史之間存在差異的認識,避免將小說的內(nèi)容當作真實的歷史。
其次,在作品的閱讀中,需通過摘抄、表格、思維導圖等方式,對小說中的經(jīng)典內(nèi)容與關(guān)鍵內(nèi)容進行整理,做好內(nèi)容梳理與閱讀的積累。例如,在《簡·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著的閱讀中,可以對其中的著名語句進行摘抄,體會其中含有的思想感情。在《三國演義》的閱讀中,人物數(shù)量較多,可以按照不同的陣營,制作出人物關(guān)系思維導圖,整理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
3.引導學生完成課內(nèi)外的閱讀
初中語文課堂的時間較為有限,因此,學生難以在課堂中完成整本書的閱讀,需要用到部分課下的時間進行閱讀。為此,教師需要對學生課內(nèi)外閱讀都進行相應的指導。首先,在課內(nèi)的指導中,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中規(guī)劃的進度,對學生進行階段性指導。例如,在每學期中規(guī)定一本或者兩本名著作為整本書閱讀的目標,教師就需要根據(jù)學期中課時的安排,定期安排閱讀指導,解答學生的階段性困惑,并且對閱讀的方法進行指導。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專門的整本書閱讀專題課程,引導學生在課程中對于書中的精彩內(nèi)容進行回顧性閱讀,并且安排學生在課堂中進行閱讀交流與探討。
其次,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指導學生根據(jù)閱讀的需求,營造出適合于自己的閱讀環(huán)境。例如,要求學生在家中整理出一個專門的閱讀角,在較為放松的狀態(tài)下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在閱讀具有一定理論內(nèi)容的作品如《紅星照耀中國》《傅雷家書》時,則需要保持正襟危坐的閱讀狀態(tài),這有利于對作品的理解。
4.在課堂中進行交流與探討
課堂中的閱讀交流與探討,是一種面對面的交流探討模式,參與交流的對象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因此,交流的模式包括兩種,分別是師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
首先是師生交流的模式,語文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中扮演著幫助者與指導者的角色,在許多情況下,教師需要從更高的層次對學生進行指導,并且解答學生在閱讀中產(chǎn)生的困惑。例如,在《紅樓夢》的閱讀中,教師需要把握人物性格與命運的關(guān)系,并通過人物性格對故事中的關(guān)鍵情節(jié)進行解讀。教師應用整體性思維,學生則有著更為強烈的個人偏向,如學生對于自己較為喜愛的人物具有強烈的好感,并以自己的好惡為根據(jù),對人物進行評價。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應用整體性的思維指導學生,使學生建立起更為全面的認識。
其次,生生交流是極為重要的。學生之間的認識水平、生活經(jīng)歷以及情感傾向較為類似,因此生生交流中,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認同與理解,這對于保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極為關(guān)鍵。
5.整理閱讀的成果與收獲
在整本書閱讀的最后階段,學生需要對自己的閱讀成果與收獲進行整理。收獲是一種明確的受益,成果則可以僅為一種數(shù)量表現(xiàn)。例如,某學生在本學期進行了大量書籍的整本書閱讀,在其中部分書籍的閱讀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對其他書籍則感受平平。這些書籍都可以作為這一階段總結(jié)的閱讀成果,學生的思想感受則可以作為收獲。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寫讀書筆記,或者建立讀書檔案的方式,完成閱讀總結(jié)的任務。例如,可以應用活頁本建立閱讀檔案,對閱讀中自己的感受、積累的名言、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等進行分類整理,也可以通過閱讀整理的專題課,對學生的整理結(jié)果進行交流。
總之,整本書閱讀是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兼具課堂內(nèi)外的閱讀和討論,需要貫穿課內(nèi)、課外的閱讀時空。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關(guān)注閱讀拓展資源的整理、收集與應用。根據(jù)不同教學階段的需求以及相關(guān)的教學內(nèi)容,做好課程的研究與安排,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閱讀的習慣與能力。如此一來,在有效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開闊學生閱讀視野的同時,也能助力整本書閱讀教學提質(zhì)增效。
參考文獻:
[1] 李華平、湯敏《構(gòu)建“雙核驅(qū)動”的整本書閱讀機制——以〈海底兩萬里〉整本書閱讀指導為例》,《語文建設(shè)》2021年第21期。
[2] 韓愛祥《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研究文獻述評》,《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20年第11期。
[3] 王婧《基于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S2期。
[4] 徐華《“整本書閱讀”,從“整體、整合、整理”中達成》,《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19年第9期。
[5] 陳海祥、張霖《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現(xiàn)代教育》2019年第9期。
[6] 關(guān)舒文、呂立杰《整本書閱讀:價值向度、現(xiàn)實困境與當代突圍》,《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