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讀小學語文“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的基本特點,了解實施策略,對于科學落實目標任務具有重要價值。小學語文“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具有高階化、融通性、層級性等特點,主要有綜合性、實踐性和情境性等實施策略。
【關鍵詞】課程目標解讀;“梳理與探究”;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孔凡成,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學。
【基金項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新中國國家通用語教育語境化路徑的形成與走向研究”(20YJA74002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從語文實踐活動角度構建了總目標和分學段目標。其中“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既將課程總目標具體化,又與“識字與寫字”“閱讀與欣賞”“交流與表達”形成互補關系。在教學中,“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的落實,要根據(jù)其特點采用合宜的實施策略。
一、“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解讀
“梳理”指對事物進行歸類、分析,使之條理化[1]1211?!疤骄俊敝柑剿餮芯?,探尋追究[1]1271。作為課程目標,“梳理與探究”吸納了綜合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新課程觀,進一步拓展了綜合性學習的范圍,旨在強化學生的語文實踐,深化語言運用和思維創(chuàng)造的鏈接,從而在學生語言形象思維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整合學習內容,形成語文大觀念。
小學語文課程“梳理與探究”目標分三個學段,每個學段分三個學習項目。第一個學習項目是知識整理,第二個學習項目是活動體驗,第三個學習項目是問題解決。我們將這三個學習項目按學段列表(見表1),以更清晰地呈現(xiàn),便于探討。
(一)高階化
如果說“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是對言語交際領域語文課程目標分類別具體描述的話,“梳理與探究”則是對上述三類課程目標具體要求的進一步深化,是對這些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分類、梳理、歸納,從而獲得具有普遍意義的語文知識與技能,獲得具有結構化特質的大觀念。如學段一“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識字與寫字”方面的要求與“識字與寫字”學段一課程目標比較(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識字與寫字”學段一課程目標包括識字興趣、識寫數(shù)量、識寫方法等要求。而“梳理與探究”部分,則關注漢字內部部件之間的關系,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造字的類型,如會意、形聲等,體會字形本身所蘊含的意義,梳理學過的1600個漢字,按照造字類型、偏旁部首以及日常生活中所屬類別進行分類、分析。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感受漢字與生活的關系,認識到漢字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形象寫照與抽象歸納,是記錄生活的需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寫照,進而感受漢字所蘊含的豐厚的中華民族文化。這是內容表現(xiàn)上的高階化特征。在思維創(chuàng)造方面,與具體的語文實踐“識字與寫字”課程目標相比較,“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識字部分,同樣顯示出高階化的特征?!笆崂砼c探究”課目程標突出運用歸納、分類、比較等方法,促進語言學習從個別走向集合,從具體走向抽象概括,思維訓練逐漸深化。
(二)融通性
首先,“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與課程的目標取向——核心素養(yǎng)和總目標一致,是課程的目標取向——核心素養(yǎng)和總目標的具體化。
其次,與六個學習任務群相配套,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群都隱含著“梳理與探究”課程的目標要求。如語文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中強調“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發(fā)現(xiàn)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范”[2]20。具體內容方面,如第三學段強調按照漢字字形結構等規(guī)律梳理學過的漢字,開展校園內外講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情況的調查,整理、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誦讀優(yōu)秀詩文,分主題梳理自己積累的成語典故、格言警句、對聯(lián)等語言材料。[2]21從中均可見“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在語文學習任務群中的具體體現(xiàn)。
最后,“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還與語文學習任務群、語文學業(yè)質量要求形成互補關系。如“梳理與探究”關于知識整理方面的目標,乍一看,似乎只有識字方面課程目標要求,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方面則未涉及。事實上,仔細審視語文學習任務群、語文學業(yè)質量要求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確有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知識方面的梳理與探究。如“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學習就要求:學習記筆記、列大綱、寫腳本、畫思維導圖等整理和呈現(xiàn)信息的方法。[2]24從中可見,“梳理與探究”關于知識課程的目標并不只是對識字方面提出了要求。事實上,在語文學業(yè)質量要求中,第三學段提出能用文字、結構圖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能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文本的結構方式和語言特點,感受作品內容、形式上的不同[2]40-41,足見“梳理與探究”關于知識課程目標的要求還包括閱讀、寫作以及口語交際等方面的知識要求。這樣,“梳理與探究”在目標方面就與學習任務群以及學業(yè)質量要求之間形成了互補性融通關系。
“梳理與探究”與其他目標板塊具有高度的關聯(lián)性。從橫向角度看,四個板塊之間高度關聯(lián)。其中,“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三個板塊為“梳理與探究”板塊奠基,并提供素材。而“梳理與探究”板塊,則是對其他三個板塊的發(fā)展與升華。因此,“梳理與探究”的學段要求,既相對獨立,有著明晰的階段性學習任務和目標,又與其他三個板塊相互聯(lián)結,共同支撐,形成合力,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層級性
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小學階段“梳理與探究”學段分成三大學段要求,學段間要求層級鮮明,具有明顯的梯度性。如表1中的“問題解決”部分,第一學段要求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2]9,第二學段要求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2]11,第三學段則要求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2]13。這明顯具有進階的要求。
二、實施策略
根據(jù)新課標的課程理念與教學實施建議,“梳理與探究”教學可以采用以下三大實施策略。
(一)綜合性策略
“梳理與探究”教學的綜合性策略來源于自身課程目標的綜合性。首先,它綜合了知識整理、活動體驗和問題解決三大目標。其次,知識整理、活動體驗和問題解決三者的具體課程目標也是綜合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程目標的取向考慮,即在課堂教學中反映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四大構成要素的相關要求,在教學內容上能綜合體現(xiàn)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相關要求。如在完成梳理象形、指事類漢字的識字任務時,既要注意梳理出造字類型,也要思考古人造字的思維方式,還要探索其中蘊含的造字審美傾向及其文化蘊味。最后,將“梳理與探究”任務與不同的課程目標以及學習任務群的相關要求進行有機整合,并綜合運用于同一篇課文或專題的學習中。
薛法根老師教學《祖父的園子》,在開頭默寫環(huán)節(jié)檢查字詞掌握情況時,他摒棄了讓學生單純默寫詞語的做法,轉而對詞語進行歸類后再聽寫。如在聽寫第一組蜜蜂、蝴蝶、蜻蜓、螞蚱后,讓學生再寫出一個詞語,要求該詞語與上述聽寫的四個詞語同屬一類。薛老師在將詞語類化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整合培養(yǎng)學生歸類的能力。接著,在聽寫第三組詞語拔草、鏟地、下種、澆菜、栽花后,薛老師又要求學生思考這組詞語之間有哪些內在聯(lián)系。此外,薛老師還提出“想一想‘草帽’一詞,應該寫在哪一組詞語后面?”“這個詞語屬于哪一類?”[3]等問題,讓學生展開思考。這一綜合性的聽寫過程不僅對難寫字詞進行了指導,還對文章進行了簡單的梳理。所默寫的三組詞語把園中物,在園中做的事情做了基本概括,讓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感知,這樣也比較符合邏輯發(fā)展的順序。字詞句篇循序漸進,為文章內容的學習做鋪墊。顯然,這里的訓練既涉及“梳理與探究”的相關要求,也涉及識字與寫字課程目標;既涉及語言運用,也涉及思維創(chuàng)造,既涉及語言建構與梳理,也涉及文學欣賞與創(chuàng)意表達以及跨學科語文學習任務群,充分體現(xiàn)了綜合性特點。如此聽寫及相關訓練,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
(二)實踐性策略
“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本身就是從語文實踐角度提出的課程目標,其具體的學習目標也體現(xiàn)了鮮明的實踐性特點。據(jù)此,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把教學過程合理安排為指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如在識字與寫字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漢字的觀察、梳理、整理?;顒芋w驗方面,引導學生觀察并表達觀察所得,用多種媒介豐富表達效果;指導學生嘗試策劃活動,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跨媒介閱讀與運用,運用多種方法整理和呈現(xiàn)信息。問題解決方面,學生能提出問題,搜集資料,共同討論,撰寫研究報告等。
于永正老師教學《勸戒煙》時就將語文實踐活動貫穿始終。[4]他在教學中首先設置了下面的虛擬語境。
課堂表演:世界戒煙日那一天,小穎同學在“家里”(學校大禮堂)勸“爺爺”(學生扮演)戒煙,結果以失敗告終。
思考:剛剛舞臺上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小穎為什么沒有說服爺爺戒煙?
語境中小穎未能將吸煙的害處說清講透,理由不充分,最終未能說服爺爺戒煙。通過這一虛擬語境的設置,于老師引出了如何勸說他人戒煙的學習目標,同時告訴學生,勸他人戒煙時理由要充分,要了解吸煙的害處。如何才能讓學生說得理由充分呢?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并說清楚吸煙的害處。對此,于老師從三個方面展開引導。一是要求學生交流吸煙的害處。這就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平時對這方面的問題留心不多,只是略知一二。二是問別人。于老師鼓勵學生采訪、請教現(xiàn)場的聽課老師,以進一步了解吸煙的害處。三是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要求學生閱讀教師從各種報刊上搜集、摘錄的有關吸煙害處的文章,然后分析、歸納。最終,學生全面了解了吸煙給吸煙者本人、他人以及環(huán)境帶來的傷害及其表現(xiàn)。其次,引導學生明白勸他人戒煙要有針對性,要針對爺爺?shù)木唧w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勸說,做到曉之以理;同時還要思考見了爺爺怎樣把話題引到戒煙上,要知道懷著一顆關心、體貼、愛護爺爺?shù)男娜裾f,即動之以情,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此,也就達到了引導學生說話注意得體、表達要婉轉的目的。最后,為了讓學生能夠進行真實的表達,于老師再次將“爺爺”請上講臺,讓學生虛擬表演來到“爺爺”的“家”(學校大禮堂)勸“爺爺”戒煙,結果很成功。活動結束后,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通過寫書信的形式勸家長或親戚朋友戒煙。書信寫好后,教師當堂點評習作,鼓勵學生將書信寄給家長或親戚朋友。在這里,學生通過采訪、查閱資料、討論、當面勸說以及寫信等多種實踐活動完成勸說他人戒煙的任務,既有知識的吸納,又有技能的獲得,還有情感的陶冶,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情境性策略
“梳理與探究”教學采用情境性策略,是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也是課程理念與課程實施的體現(xiàn)。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強調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2]4。課程理念部分直接指出應該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2]3。課程實施部分提出創(chuàng)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2]45。這些要求都表明,“梳理與探究”教學要求運用情境性策略。
“梳理與探究”教學運用情境性策略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有情境意識,知道在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中利用和設置情境,避免因游離情境而出現(xiàn)孤立化、抽象化的教學現(xiàn)象,比如識字梳理要避免機械識記,知識探究要注重隨文學習。其次,要知道語文學科中情境運用的特點,明白在語文教學中,情境指的是語境,懂得情境運用首先要利用已有語境類型,如上下文、情景語境、社會文化語境和認知語境。在上下文等語境類型無法解決相關問題時,再聯(lián)系社會生活創(chuàng)設虛擬語境。再次,注意具體語境中相關因素的制約和解釋功能,充分發(fā)揮各語境類型中的語境因素在梳理與探究中的價值,使情境運用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最后,注意語境的真實性要求,將情境中所學知識引向現(xiàn)實生活。如運用交際語境因素指導學生寫信,當然,這種寫信不能只停留在作文本上,而要指向生活,引導學生將所寫書信寄給相關單位或個人。又如指導學生學習演講,教師可以設置真實的演講比賽情境任務,引導學生在演講的準備中確定演講主題、撰寫演講稿、反復修改與試講以及參加演講比賽等。教師在上述過程中提供演講稿、演講視頻、演講大賽等資源,由學生探究及梳理演講稿的正確格式、基本步驟和表達特點。在這樣的真實情境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再如在于永正老師的《勸戒煙》教學中,于老師創(chuàng)設勸戒煙情境,將勸戒煙一系列語文實踐變?yōu)閷W生學習的需要,以口語交際與書面交流等方式勸人戒煙。這些做法均指向現(xiàn)實生活,是真實需要的,有效避免了情境設置的虛假情況。
要之,解讀小學語文“梳理與探究”課程目標的基本特點,了解實施策略,對于科學落實該目標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薛法根.現(xiàn)在開始上語文課:薛法根課堂教學實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于永正.于永正語文教學實錄薈萃[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蔣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