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娥
摘 要 魯迅《故鄉(xiāng)》帶有厚重的時代性與深刻的批判性,能夠啟蒙學生的家國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學生的心智成長有所幫助。本文從學生對《故鄉(xiāng)》一文的思想接收、學科融合與閱讀延伸三個層面進行討論分析,提出相關(guān)的進階性閱讀建議。
關(guān)鍵詞 進階性閱讀 思想 視野 學科融合
在《故鄉(xiāng)》教學中,教師要以課標為指導,了解《故鄉(xiāng)》教學旨意,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做出相關(guān)的策略調(diào)整。
一、思想進階:以思想接受為選擇,滲透情感體驗
思想接受要以時代思潮為背景。新時代的學生學習理念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生的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別。在信息時代下,語境的自由表達提供了更多元的空間,同時對嚴肅體裁的作品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豆枢l(xiāng)》選自《吶喊》一書,魯迅曾對《吶喊》入選語文教材有過憂慮:“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萬沒想到會輪到我的《吶喊》。”魯迅反對的理由除了自謙之外,更多的是擔心中小學生讀不懂。而從《少年閏土》到《故鄉(xiāng)》的選編情況來看,前者更多強調(diào)“文從質(zhì)美”的追求,后者則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的覺醒。由此可知,初中《故鄉(xiāng)》閱讀教學需重視思想啟蒙,要以學生思想接受為選擇,啟蒙學生的心智。
為了解學生對魯迅作品的接受度,筆者在教學《故鄉(xiāng)》前,曾與學生開展過一次主題為“你最近讀過的整本書”的討論會。在討論會中發(fā)現(xiàn)《儒道至圣》《凡人修仙傳》《詭秘之主》《盜墓筆記》等網(wǎng)文書籍頻繁出現(xiàn),而經(jīng)典讀物少之又少,嚴肅類的經(jīng)典讀物更是寥寥無幾。而后為了深入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筆者翻閱了《儒道至圣》《凡人修仙傳》等書,發(fā)現(xiàn)書中雖情節(jié)跌宕起伏,但存在“唯血脈論”“去歷史化”等錯誤思想。鑒于此,為更好地消除時代的隔膜,提高學生對嚴肅作品的接受度,筆者課前開展了“為何要讀嚴肅讀物”的微課專題教學活動。該微課主要解釋了“何為嚴肅讀物”“為何要讀嚴肅讀物”與“怎么讀嚴肅讀物”,微課內(nèi)容還將嚴肅讀物與娛樂讀物進行了相關(guān)對比,讓學生明白其中利弊,樹立學生批判意識,引導學生對閱讀現(xiàn)象進行深度思考。又因為初中生的個性較為凸顯,微課中明確反對學生“所喜愛”的部分書籍。因此在進入《故鄉(xiāng)》的閱讀教學后,學生始終帶著一種“挑刺兒”的批判意識看待課文與整個教學接受活動。這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閱讀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在啟蒙了學生批判意識的同時,也端正了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達到了思想進階的效果。
二、視野進階:學科融合,綜合發(fā)展
《故鄉(xiāng)》一文的教學困境在于文章內(nèi)容較為晦澀難懂,辛辣的諷刺大多藏于平白的語言之中,使得學生不明就里。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效果不佳的一大部分成因是因為單科教學背景下,教學視野較為狹隘,學科知識間難以相互運用。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發(fā)的《義務(wù)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破解《故鄉(xiāng)》的教學困境,不僅要依靠教師自身的思想轉(zhuǎn)變,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打破對魯迅作品的思維定勢。
很多學生對魯迅的印象只停留在文學造詣高,存在片面主觀的傾向。事實上,魯迅在思想研究、翻譯、美術(shù)理論等多個領(lǐng)域皆有不錯的成就。以魯迅的美術(shù)能力為例,魯迅是新興版畫的領(lǐng)袖,其美術(shù)與文學常并行于文本,讀其作品經(jīng)常能夠感受到鮮明的色彩感與畫面感。如《故鄉(xiāng)》一文中:“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蔽覀冏x到這段文字時,豐富的色彩都會給予我們深刻的印象,使我們能夠想象出那副“少年抓猹”圖。如此一來,我們在閱讀教學時就會獲得一個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美術(shù)與文學間的研究視角。在《故鄉(xiāng)》中,魯迅還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其諸多諷刺都隱藏在“特寫鏡頭”下,如“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形象”“豆腐西施與圓規(guī)”等,都是用了“特寫鏡頭”作精細化的處理并進行了相關(guān)的對比。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盡量融合跨學科的知識,設(shè)立相關(guān)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如“《故鄉(xiāng)》中的鏡頭語言”“《故鄉(xiāng)》的特寫鏡頭在說什么”“你會模仿《故鄉(xiāng)》的特寫鏡頭來‘拍攝同桌嗎”等,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展開綜合性的學習,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魯迅作品,讓學生更親近魯迅,接受魯迅的思想洗禮。此外,在增進學生對作品了解方面,教師還可以聯(lián)系歷史學知識、政治學知識,與學生共同分析作品的時代背景與魯迅作品批判的必要性與作用,讓學生處于歷史、政治語境下感受到作品展現(xiàn)出的冷峻、嚴酷一面,深化主題學習。
三、閱讀延伸:化零為整,提升效率
從《少年閏土》到《故鄉(xiāng)》是語文教育對魯迅作品的初接觸到體驗,一方面是要讓學生通過教材了解魯迅作品,另一方面還要使學生能夠走出課文,閱讀更多與魯迅有關(guān)的作品。而整個過程也是從單篇到群文再到整本書的閱讀形式完整鏈條。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學習歷程,學生還要接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孔乙己》《社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作品的閱讀學習,而這些作品也會形成學生對魯迅的集中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選編的課文構(gòu)建群文閱讀議題,進而形成統(tǒng)一意見的多文本閱讀的過程。并且在學生已經(jīng)單篇精讀學習過后的基礎(chǔ)上,群文閱讀的開展更加直接、更加深化,也能夠?qū)ξ谋局腥宋镄蜗?、情?jié)等產(chǎn)生更具體的認識,又可以從多方位來了解人物特征或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在教學《故鄉(xiāng)》時,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較為豐厚,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在構(gòu)建群文文本時,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有深度的作品,如選材上參考使用錢理群教授的《中學生魯迅讀本》《詩歌讀本(初中卷)》、李麟《魯迅散文中學生讀本》等書籍,以此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料,提高學習效果。
化零為整,回歸整本書閱讀。2017年新課標提出的“整本書閱讀”模式為我國語文閱讀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思路。在新一輪教改中,魯迅作品《朝花夕拾》入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必讀書目。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將《吶喊》選入《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初三學生可以嘗試閱讀魯迅關(guān)于封建“吃人”的批判,對國民性進行思考?!豆枢l(xiāng)》作為單篇文本,學生只是精讀的話是難以建立對魯迅的系統(tǒng)認識的。在此情況下,需要依靠課外讀物的補充,而原著《吶喊》則是學生的不二選擇。一是因為《吶喊》由作者所編,主題統(tǒng)一,主旨明確;二是因為《吶喊》中文章風格相近,方便學生對比學習。基于此,教師可以布置“《吶喊》整本書閱讀”的長期課后任務(wù),借鑒“名著導讀”的單元形式,設(shè)計相關(guān)的問題情境,讓《故鄉(xiāng)》的課文學習走向“課外閱讀”,收到循序漸進的教學效果。
縱觀我國語文教材選編情況,《故鄉(xiāng)》一直以來未有變換,能夠經(jīng)受時代的考驗,也適合學生成長的需要。在新時代、新思潮與新課改的背景下,《故鄉(xiāng)》的閱讀教學不能照本宣科,應以人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想力,矯正學生的閱讀行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心理發(fā)展、能力成長等全面發(fā)展。
[作者通聯(lián):山東青島市即墨區(qū)鰲山衛(wèi)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