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好的書名翻譯可以給整本譯作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然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一部作品會有多種譯本,書名也有多種譯法,翻譯活動呈現(xiàn)的是一種非線性的復雜過程。文章從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視角出發(fā),通過對不同歷史時空下同一本書書名翻譯采取方法進行對比分析,為后期的書名翻譯提供一些思路,以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為目標語讀者喜愛、接受。
【關鍵詞】 書名翻譯;復雜適應系統(tǒng);復雜性
【中圖分類號】H05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7-010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7.033
一、引言
書名就像一位半蒙面人露出的眼睛,吸引讀者去想象、猜測書中所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那么在世界文化交流、傳播的過程中,書名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目標語讀者在拿到一本外譯書時,很多情況下便是通過書名來判斷是否值得一讀。然而,受到中西方語言、文化、歷史差異以及市場因素、出版商的要求等等原因,一本書的書名翻譯也是十分復雜的,許多譯者甚至在翻譯完整本書后,仍為書名的翻譯而倍感頭疼[1]。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中西方文學作品在不同時間段的書名翻譯,來探究翻譯活動中的適應性和復雜性。
二、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概述
作為當代科學的前沿之一,復雜性思維范式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被譽為“21世紀的科學”。而在當代思想史上,埃德加·莫蘭是最先把“復雜性研究”作為研究課題提出來的人。莫蘭于1973年發(fā)表了《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書中正式提出了“復雜性方法”。1995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約翰·霍蘭德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基于“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的觀點,提出了完整的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Complex Adaptive System,簡稱CAS)。
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①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中“具有適應性的主體”(adaptive agent)是主動的、活的實體,這是該理論與其他理論的關鍵性區(qū)別特征。②系統(tǒng)內(nèi)部的主體與外界環(huán)境以及各個主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直接推動著系統(tǒng)的演化,主體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力度越強,就會使系統(tǒng)進化的過程愈復雜多變。③在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中,適應的主體是活的、具有主動性和適應性的個體,它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對自身進行調(diào)整,會接受教訓、總結(jié)經(jīng)驗, 使之固化在自己以后的行為方式中,以達到適應[2]。而后,王中陽、張怡在文章中也指出,在CAS系統(tǒng)中,具有適應能力和主動性的個體能在系統(tǒng)演化和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學習而改進自己的行為并且通過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適應和交互作用,使系統(tǒng)中的其他層次乃至整個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3]。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一經(jīng)提出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為復雜性問題研究提供了更廣泛的視角,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壯大已經(jīng)應用到各個學科領域。
翻譯活動也具有復雜性特征,翻譯活動首先牽涉的是語言的轉(zhuǎn)化,而語言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適應系統(tǒng),它包括多個互動的主體。語言結(jié)構(gòu)是在語言使用者的經(jīng)歷模式、社會互動和認知過程三者的互動聯(lián)系中形成的[4]。此外,受諸多要素制約,比如語言的復雜性、社會文化的復雜性以及譯者主體復雜性等特點,翻譯所呈現(xiàn)的并非是一種線性因果關系?!耙欢ǔ潭壬?,翻譯研究是一個‘復雜巨系統(tǒng),若要全面、深入地對之加以把握與體驗,我們應該以復雜性思維視角對之展開系統(tǒng)探索?!盵5]
目前,國內(nèi)外譯學界都已經(jīng)將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應用到翻譯活動研究中,對之展開了積極探索,比如南非學者Kobus Marais,他在2014出版了《翻譯理論與發(fā)展研究:復雜理論法》,該書運用復雜理論方法探究翻譯實踐和理論。此外,Maria Tymoczko、Mona Baker等人也都嘗試將復雜性思維運用到翻譯研究中。國內(nèi)學者呂俊、杜玉生、侯向群、蔣躍等人,主要探討用復雜性科學研究翻譯的必要性。目前,譯學界已達成一個共識,即翻譯研究是一個“主干清晰,多元豐富”的系統(tǒng)學科,翻譯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有機構(gòu)成,系統(tǒng)中無數(shù)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使之成為復雜的層級系統(tǒng)[6]。通過對翻譯復雜性的探究,便可以理解為什么會有“一本多譯”的現(xiàn)象,同一作品會因為歷史時空的流轉(zhuǎn)、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變遷、翻譯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讀者需求的變化等因素而產(chǎn)出不同的譯文。
三、書名翻譯中的復雜性
很多時候,翻譯研究的目光總是鎖定在原文與譯文內(nèi)容的對比研究中,然而,一部作品的書名翻譯也十分重要,書名可謂是一本書的靈魂,是文章主題內(nèi)容的高度提煉,讀者可以通過書名來猜測書中的內(nèi)容,好的書名也會大大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在文學作品翻譯活動中,書名的翻譯往往也會占據(jù)譯者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書名就像書的代言人,簡短的幾個字就能體現(xiàn)出本書的內(nèi)容主題以及作者的主旨思想。如文學作品翻譯一樣,在書名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通常會緊扣原文,以達到忠實、對等的效果。問題在于,翻譯活動中的忠實原則是忠實于原作的主要內(nèi)容還是形式或風格呢?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視域下的翻譯觀不對譯作是否忠實于原作做二元對立式的討論,而是以動態(tài)的、整體的、非線性的視角看待整個翻譯活動。“適應性造就復雜性”,在CAS 理論視域里,任何適應活動與選擇活動都基于具有“活性”與“學習能力”的適應性主體(Adaptive Agent) [7]。而在翻譯活動中,最具有主體性的譯者就是在不斷地選擇、適應,譯者本身就具有復雜性特點,這也恰恰解釋了一本多譯的現(xiàn)象。
在翻譯復雜系統(tǒng)中,原作和譯作分別被看成是兩種符號,即“源語符號”和“目標語符號”,翻譯可以看成是兩種符號的轉(zhuǎn)換,但又不僅僅只關乎符號,還包括社會環(huán)境、文學傳統(tǒng)、出版商等諸多因素,在這些因素中符號是靜態(tài)的,其他因素都處在動態(tài)的、變化的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有學者認為翻譯存在一個“場”,具有“場”依存性,翻譯中的“符號”或文本不是獨立存在的,“符號”的表達非常復雜[8],復雜在于“符號”所存在的“場”,亦即其所處的語境和一切客觀環(huán)境,則是動態(tài)和變化的[9]。以書名翻譯為例,書名翻譯往往采取的是拼音法、直譯法、意譯法等翻譯方法,那么在書名翻譯時為什么這本書名采用音譯法,那本書名采用意譯法,或者同一本書的書名在不同的時期采取的翻譯策略不盡相同呢?通過對翻譯復雜性的認識或可以得到答案。接下來,文章從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視角出發(fā),對比分析書名翻譯采取的策略和方法,認識到書名翻譯活動中的適應性和復雜性,為文學作品書名翻譯提供一些思考,以達到更好的譯文效果。
四、復雜適應系統(tǒng)視域下的書名翻譯探究
(一)中國古籍書名英譯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而英語是印歐語系,兩種語言間的巨大差異使得譯者在做英漢互譯時,會發(fā)現(xiàn)源語中的一些具有異質(zhì)性的內(nèi)容在目的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詞匯,所以要想在英漢互譯時實現(xiàn)詞匯間的絕對對等是不現(xiàn)實的。比如以中國古典書籍的書名翻譯來看,其采用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也有很大差異。以《道德經(jīng)》一書為例,《道德經(jīng)》也稱《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思想智慧的體現(xiàn),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書僅5000字,卻涵蓋了宇宙、自然、人類等多個方面,對后來中國發(fā)展的各個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1868年,《道德經(jīng)》的第一個英譯本出現(xiàn),此后的150年間出現(xiàn)了將近200個英譯本,書名的翻譯也有很大不同。
這里將《道德經(jīng)》不同階段書名翻譯進行對比分析。湛約翰將《道德經(jīng)》書名采用意譯的方法翻譯成The Speculations on Metaphysics,Polity and Morality of “The Old Philosopher” Lau-Tsze;亞歷山大將書名譯成Lao-Tsze:The Great Thinker with A Translation of His Thoughts on the Nature and Manifestation of God;翻譯復雜性思想強調(diào)在對譯文評析中要將包含在翻譯內(nèi)外的各個因素考慮進來。傳教士湛約翰和亞歷山大在翻譯書名采用了解釋性的方式,加入了個人的主觀思想,要探究他們的翻譯目的,就要對譯者本身以及所處的時代做一番探究。19世紀后半期,大量的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他們?yōu)榱烁玫赝七M基督教思想的傳播,開始研究中國傳統(tǒng)典籍和文化,在翻譯中國傳統(tǒng)典籍時將基督教思想滲透其中,將老子的思想翻譯成了基督教教義。
這一點從書名翻譯就可以看出,亞歷山大版本的書名譯文直接將“道”譯成了“God”。這種翻譯方法在最初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是有一定幫助的,譯文為目標語讀者喜聞樂見,可以說符合那個時代的需求。而1973年以后,隨著帛書《道德經(jīng)》的出土,英譯《道德經(jīng)》又出現(xiàn)了新的浪潮,這一時期譯者開始關注老子思想本身,研究《道德經(jīng)》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文化和哲學價值。比如以韓祿伯為代表,他對帛書《道德經(jīng)》頗有研究,將書名譯成Lao-Tzu Tao Te Ching。從書名便可看出譯者在翻譯時更加客觀,采取了音譯的方式,能夠幫助目標語讀者更準確地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通過對同一本書不同譯名研究可以看出,原文作為源語符號是靜態(tài)不變的,除了這一點,其他所有因素都處于動態(tài)的、不確定的狀態(tài)中。而對于翻譯活動中的復雜性,傳統(tǒng)的翻譯觀是難以解釋的。
(二)西方文學作品書名漢譯
說起西方經(jīng)典漢譯,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不懂任何外語的翻譯家——林紓,他和王壽昌合作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讓當時的中國人了解到了外國文學,大大開闊了中國人的文化和藝術(shù)視野,并通過介紹西洋小說的創(chuàng)作體裁、風格和方法等,擴大了近代小說的題材,使小說類型大大地向前拓展了一步,促進了我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了包括魯迅、郭沫若、茅盾、胡適在內(nèi)的清末民初成長起來的一代作家[10]。20世紀下半葉,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加深,大量的西方經(jīng)典作品被譯入中國,這里以林紓曾翻譯過的一部小說為例,探討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書名翻譯。
說到《黑奴吁天錄》(Uncle Tom's Cabin)這本書,可能很多人都表示不熟悉,要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另譯《湯姆大伯的小屋》)那就熟悉多了。這本書出版于1852年,是美國女作家比徹·斯托夫人寫的一部長篇小說,本書通過湯姆描寫了黑奴的悲慘遭遇,揭露和控訴了美國“吃人”的黑奴制度,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本書最初是由林紓和魏易合作以文言文翻譯出版了這部小說,名為《黑奴吁天錄》[11]。對比這兩個譯名《黑奴吁天錄》和《湯姆叔叔的小屋》,幾乎看不出這是同一本書。前者譯名非常醒目,直指本書的主旨內(nèi)容,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讀者一看就知道這本書要說什么。分析對比原書名Uncle Tom's Cabin,譯者并未直譯而是采取意譯的方法,究其原因仍然要回到譯者所處的那個時代。
20世紀剛開始,中國正處在風雨飄搖的大動亂中,本書的翻譯目的是要通過這本小說喚醒民眾,提高民族自覺意識,而作為政治小說的《黑奴吁天錄》被當作改良社會的工具,并不是因為它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功能,而是因為它具有醒世的社會功能[12]。此外,林紓所處的當時的中國還沒有開始白話文運動,以文言文的形式翻譯很好地適應了當時的中國文化土壤,在中國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而后進入20世紀80年,《湯姆叔叔的小屋》也出現(xiàn)了多個譯本,書名的翻譯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1982年,黃繼忠將書名翻譯成《湯姆大伯的小屋》,這是本書的第一部中文白話文譯本,隨后又出現(xiàn)了人們更為熟知的譯名《湯姆叔叔的小屋》。譯名的變化顯示出,譯者在翻譯這本書時重心不再放在警醒世人的目的上,而是更多的關注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書中出現(xiàn)的異域文化等??梢钥闯?,隨著大環(huán)境下歷史背景的變化,翻譯目的也發(fā)生著變化,20世紀80年以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對外交流更加包容開放,同時也更渴望去吸收借鑒外來文化。
五、結(jié)語
文學作品的書名翻譯意義非凡,它就像一張名片,在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復雜性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以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視角對書名翻譯進行探究,也是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指導譯者認識到翻譯活動充滿復雜性,其呈現(xiàn)出一種非線性的、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源文本是由若干的字詞組合最終出現(xiàn)一種涌現(xiàn)現(xiàn)象,而這種涌現(xiàn)并不能通過逐字逐句的翻譯就能在另外一種文化中對應還原,因為一個作品在寫作時就關系到個人經(jīng)歷、文化、歷史時空等因素,那么在翻譯時,譯者不僅要關注源文本、原作者,還要關注源文本出現(xiàn)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當下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把握源文本的內(nèi)涵,同時也更好地把握市場的需求、讀者的需求,翻譯出目標語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周曄,孫致禮.書名、篇名的翻譯[J].上海翻譯, 2009,(4):30-33.
[2]Holland.J.H.Hidden Order:How Adaptation Builds Complexity[M].Reading,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王中陽,張怡.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的科學與哲學意義[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87-190.
[4]Nick C.Ellis&Diane Larsen-freeman.Language as a complex adaptive theory[J].Language Learning (special issue),2009:1-275.
[5]杜玉生,何三寧.復雜性思維與翻譯理論創(chuàng)新[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19-122.
[6]杜玉生,郝霞.復雜性與翻譯理論多元共生——翻譯研究中的新思維范式[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2): 121-125.
[7]Holland,J.H.Hidden Order:How Adaptation Builds Complexity[M].New York:Basic Books,1995.
[8]羅選民.文化傳播與翻譯研究[J].中國外語,2008, (4):91-94.
[9]韓紅建,蔣躍.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下的翻譯觀研究[J].中國翻譯,2017,(02):19-24.
[10]王英鵬.跨文化傳播視閾下的翻譯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11]王英鵬.論翻譯文學的社會化功能——以《湯姆叔叔的小屋》為例[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50-53.
[12]謝天振,查明建.中國現(xiàn)代翻譯文學史(1898—1949)[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何張焦,女,江蘇揚州人,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翻譯。